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人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能力,就是可以在腦海裡勾勒出從未見過的畫面,雖然這些畫面是因為後天的見聞和學識的融合所呈現出來,但是它終於可以讓你的想象更具體。

我喜歡把這種能力用在對過往的事物的幻想中,完成一次大腦的穿越。

生活在一個小城裡,瀘州卻並不是沒有底蘊。不管是沒有文字記述的巴國部落年代,還是蘇嘉封侯,建立江陽候國,還是宋朝開始修建土城,瀘州雖然地處川南蠻夷之境,一直以來,習中原禮教文化,從來沒有停止過。

新不如古或古不如新,我都認為是悖論,真正的城市發展覺得不會排斥傳統與文化,也不會牴觸現代化的進程,但是如何有機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江陽沽酒客翻尋古籍和現代瀘州建設史發現,瀘州一直在變化,只是一千年和一百的不同。

把時間回到宋元豐六年(1083)瀘州修建土城以來,街道佈局,根據《江陽譜》記述:“街道以坊命名,自北而南為一長街,其坊五,自東而西,又為一長街,其坊一”。這就是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的街道佈局,大十字為這兩條長街的交叉口。

清末民初人口增多,更坊為街巷,逐步擴建市街馬路,民國18年(1929),擴建會津門至平遠路,拱極門及迎暉路等,餘為支路,寬8米,除大河街及僻街小巷外,人力車通行無阻。

民國25年(1936)9月建設各街寬度,會津門至江邊碼頭,路面寬8米,人行道各2米;大小河街,鐵石板,路面寬8米,人行道各2米,並築暗溝。沿江馬路,規劃寬10米,人行道靠河5米,以便植樹。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靠城牆大小河街民房高不得超越城牆。其他房屋兩樓一底,屋頂高與簷口整齊,凡凸出街面之舊房,一律拆卸,以整齊壯容。

民國26年(1937)“翻修城區鈕子街、大北街、水井溝、院前街、營盤街、南極路、興隆街等,其翻修費,由各街保甲長,準確丈量街面,依照鋪房佔基比例椎,照繳備用”。

同年3月,“調集民工510人,修築瀘州忠山公路,全程2千米,於同年9月竣工”。

新中國成立後瀘州百廢俱興,城市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藍圖、城市發展的依據和綱領性文獻。但是1949年前,瀘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方面留下的僅是日本因侵略中國需要繪製的極少量軍事地圖,完全不能用於工程技術和城市建設。

瀘州解放後,各屆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規劃,曾先後六次編制了瀘州市城市總體規。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1958年,為了將簡陋、混亂、破舊的消費城市迅速改造成為新型的、合理疏散的、為工農業服務的工業化城市,有利城市建設按設想進行,人民政府在城郊區136平方千米範圍內進行測量和規劃工作。

這次規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內容較全面,影響深遠的城市建設藍圖,它對後來瀘州市在經濟發展、佈局結構、道路建設交通港口的設置、園林綠化以及用地功能區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它明確提出整個城區以舊城為核心,通過沱江大橋、羅小公路以及將來川黔鐵路兩用橋,將羅漢、小市、大驛壩與舊城相連;以長江大橋、川滇(雲)公路分別聯繫茜草、蘭田、鄰玉;

規劃修建一條能擔負起更大交通流量,解決城市道路狹窄擁擠,與規劃修建的沱江大橋、城市主要道路以及今後將建的長江大橋結合起來的由汽車道、自行車、人行道和綠化帶組成的共寬35米的社會主義大街。

1964年,經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後,為與經濟建設和城市等級相適應,對1958年的規劃作了一定的修改,並在此基礎上實施了15年。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這一時期城市對外交通性幹道商業街、忠山公園基本建成,城市主要道路由碎石路、條石路改造成水泥板路和柏油路,但整個城市建設沒有突破原來舊城的範圍。

1978~1982年,在總結了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修改了原城市總體規劃,城建工作開始在舊城改造的同時,逐步向舊城邊緣進行開發建設。

為了使城市規劃能正確指導城市建設,在充分考慮自然條件,歷史情況與現狀,保證城市建設具有科學性、完整性、正常的延續性,保證城市具有多功能、開放性和環境幽美等特點,有利於發揮瀘州市今後在全省城市體系中可能擔負的“反磁力”中心職能的基礎上,經過各方面認真細緻研究和論證,於1986年編制出省轄瀘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1986)341號文批准)。

這次規劃在城市規模上的設想是:擴建城區14平方千米、人平用地67平方米、非農業人口22.11萬。1990年擴大到19平方千米,人平用地70平方米、人口26。5萬;2000年擴大到27平方千米、人平用地85平方米、人口32萬。

各個綜合區的功能佈局是:主城區作為瀘州市黨政、商貿科教的中心;小市是食品和輕紡工業發展區域;蘭田將作為水、陸、空交通樞組和汽車工業及機械工業發展區域;茜草壩為工程機械工業區;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安富是天然氣化工中心;高壩則是以軍工為主要的工業區;城市水運、鐵路、公路、民航的發展、生活居住用地、環境和生態,風景、園林、文物古蹟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的發展,給水排水、電力供應工程、通訊信息工程的改造,城市煤氣工程,抗災和安全,文化教育,體育設施,醫療機構,商業網點和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新建改造等也有設想。

並提出瀘州市郊區建設應服務於兩大任務:

一是保障城市對菜、肉、奶、蛋、禽、魚、果等副食品的充足供應;二是提供城市建設發展必要的土地資源。

在1986年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瀘州市建委規劃部門在各方協助下,於1988年完成了主城區(中心半島)的詳細規劃,修建了32米寬的江陽主幹道。

進入九十年底,瀘州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通過十五年的努力,瀘州城建的發展成效有目共睹,進入了新世紀,文化開始再次得到人們的重視,歷史和文化底蘊同樣深厚的老瀘州,更面臨了新的挑戰。

瀘州古城的樣子終於被新城所替代,新舊交換的那些事情你知道嗎?

一方面我們新城建設日新月異,一方面老城的古蹟在一點點消失,對於瀘州人來說,城市需要發展,但是我們認為同樣需要保護我們的文化傳承,古與新怎麼融合成為擺在四百多萬瀘州人眼前的大事。

是給發展讓步,還是繼續不動,還是合理開發,有序保護,江陽沽酒客更建議保留後者。我們在新與舊,傳統與發展當中是可以找到平衡點的,一成不變是食古不化,全部否定,是矯枉過正。

沒有文化和歷史古蹟保留的城市,終究承載不了更多的內涵,我們無法回到古代,如同我們必須前進一樣,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思考,如何讓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得到合理的利用和留存呢?

江陽沽酒客,不斷寫瀘州的文化歷史,最終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瀘州人來關心和參與這個事情,所謂眾志成城,終於會有一天我們的城市能把現代和古樸完美結合,我真怕有一天我們的後輩問我們遺留了什麼,我們變得啞口無言,那就太羞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