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和載人潛海一萬米哪個更難?

清幽寧靜


深海潛航一萬米只要出了一點岔子基本上就不能回來了,因為在一萬米深處,水壓已經相當於1000個地球標準大氣壓了,足可以將一輛坦克壓扁,並且是瞬間的事情。

登月,雖然月球遠在地球的38萬公里之外,當然了,也是隻要出現一點岔子,就有可能造成登月失敗,但是我們來看阿波羅13號載人登月任務。

阿波羅13號計劃是美國當時的第三次登月任務,於1970年4月發射升空,搭載吉姆、傑克、弗萊德海斯三位機組成員。

發射後兩天,服務艙段的2號液氧箱發生了爆炸,洩露的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氧氣,身處外太空的他們,哪怕是浪費一點兒氧氣都可能是致命的,因為在設計之初,都是按規定計劃攜帶的,每一步都得需要按照程序走。

最要命的是飛船上還炸開了一個小洞,隨著氧氣的耗盡,他們必須轉移到登月艙之中,然後利用月球的引力加速,繞月球飛一個大圓,然後在甩出去,確保不會被月球的引力抓住,這樣他們在低溫、缺水、缺電的情況下,憑藉著地面指揮人員的全力協助,他們成功回到了地球。

看看吧,即便登月很兇險,但是還是有機會化險為夷的,但是就目前的深海潛航技術來說,在深海處如果哪個結構出現了問題,那麼被壓扁可能只是瞬間的事情。

所以,個人覺得深海潛航長期作業比較危險些,如果要看難度的話,肯定是登月的技術難度更高一些。


科幻船塢


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我主要從三大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環境極限、技術要求和價值投入。

01

適合人類生存活動的環境至少要滿足這幾個大條件,溫度約±40℃以內、環境壓力約在0.2到15個標準大氣壓、富養無毒害氛圍,再來分別看看登月和深潛的環境變化有多大。

先看看登月吧,登月要分三個大的階段,先乘坐運載火箭從地球出發飛入太空,然後將登月飛船送去地月過渡軌道往環月軌道靠近,最後從環月軌道上往月球表面降落。降落成功便登月成功了90%,著陸的主要設備完好工作才算登月成功,如果有需要返回地球的人員或設備還需要逆路程回去,不過回去過程不盡相同但相對更省勁。

因此登月要經歷飛躍大氣圈、過程穿過外太空、降落在月球的過程,環境變化從適合生存活動的地域經歷壓力減小、溫度降低、氧氣漸稀的過程進入外太空,從幾近零壓真空和接近±200℃極端陰陽溫度的外太空飄進月球軌道進入月球環境,月球環境同樣幾近真空和±一百多的極端溫度。這對人類進行登月探索帶來了很大挑戰。

再看看深潛,海底一萬米是個什麼情況我們現在已經有一些數據了,環境壓力大約上千倍大氣壓!!!坦克車都能瞬間壓扁,溫度零下五六十度,就不說別的只說這個壓力就已經驚天了!

深潛的過程伴隨著持續的溫度降低和壓力等比增大,看來深潛就不說別的環境了,就壓力已經是頭號問題了。

因此登月的環境困擾因素太多是橫向的難,而深潛環境突出的壓力問題最為尖銳是縱向的難!

02

再來看看各自的技術要求,對於登月來說需要非常多的設備來支持,技術要求範圍廣泛要,還要各方協調,相對現今的科技程度在達到各種極端環境因素都是能應對的來,重點在於各方協調的穩定性,只是時間的打磨問題。對於深潛來說除了深潛器各方抗壓問題其他因素都是小問題,僅僅壓力就導致深潛器的體積不能很大、各種傳感器無法制造、外殼結構基本固定等一系列難題,製造深潛器的材料更是有限又難以加工…

因此從技術上來講登月是尖端技術運用熟練程度的難,深潛是新材料科技的開發和加工製造方案的難。

03

最後再來看看各國對這兩個人類里程碑項目投入有多大,我們通過里程碑事件就大致可以知道更偏重哪方面。1959年9月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登陸月球;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併成功登陸月球;2013年12月中國嫦娥三號軟著陸月表。而深潛從1960年美國的里亞斯特深潛10916米,只能觀察沒有探測設備;2012年美國的深海挑戰號深潛10898米,有攝像機但並沒多大收穫;而中國2016年海鬥號無人潛水器體積0.5立方米深潛10767米。明顯深潛的發展都慢於登月,國家的投資方向都是偏向於價值高的方向。

因此很明顯在登月太空探索的投入力度遠大於深潛,登月意味著人類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擴充的可實施性,可以探索並獲得很多未知的東西;而深潛意味著對未知生命跡象和未知資源的探索性,因為巨大的壓力導致設備的機動性嚴重下降,即使探索到想要獲取也是十分困難的事,並不會有很多實用價值的收穫,需要科技的不斷突破才能支持繼續下潛。

說了這麼多,兩個人類都實現的里程碑項目實踐起來各有所難,登月是科技的複雜之難,而深潛是科技的突破之難。

小夥伴們怎麼看呢?


腦坑科學家


很明顯,登月和深潛人類都實現了,但一看兩者的投入比就知道了,據說大導演卡神就花了1000萬美刀就做到了,如果他想上月球,估計得砸鍋賣鐵。人類已經到了海洋最深處。我們有機器人機器在一些最深的海域進行日常工作,涉及石油勘探。相比之下,我們在太空中做了什麼?話雖如此,空間在探索方面具有優勢:它非常透明。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實際上可以看到那些瘋狂的東西,海洋對光和大多數電磁輻射是不透明的。有一些方法可以探索它們,例如,使用聲納。所以我們有相對不錯的海底地圖。當然,在具有經濟利益的地區,地圖更好。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看,當我們發現在海底下有利可圖時,我們就會去。技術方面,兩者都存在挑戰,太空機船必須承受各種輻射和空間碎片等,而深海潛水器則應對極端壓力和黑暗環境,太空探索和深海研究都有好處,就是新材料的研發,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也許未來出現的超級材料對萬米深海探索來說是小kiss,新材料能讓我們進入地心,研究地震等等來造福人類。


漂流雲上


至今登過月球的只有美國,載人潛入10000米以下深海的也就包括美國在內的三兩個國家,都是非常難的。硬要比的話,還是載人登月要難得多,從投入上和技術研發上都是。

由於地球重力的限制,地球上的人想要將飛船送出地球甚至送到月球是非常難的,需要一條完整的工業鏈,需要建設龐大的工程,來完成火箭的製造和測試、宇航員的培訓、火箭發射時的遙測等多個環節,並且需要在正式實施前進行大量的測試,主要是控制技術方面的,地球引力的撕扯會使火箭擺動,稍有不慎火箭就完了。深海潛海需要的配套工程就小一些,也需要不斷地嘗試,但卻可以通過測試材料的承受能力,來估算可以潛入的深度,潛具上也能綁上鋼絲繩,可以較為及時地在潛具出現異常前就終止,火箭就不行了,控制不好直接掉下來,誰也接不住。

現在可以載人登陸月球的國家可以說是暫時沒有了,美國土星五號退役後研製的火箭有點難以承擔載人登陸月球活動,其他國家的火箭也都難。而可以進行無人潛具潛入深海的國家有中美俄日等國家,美國可以載人潛入馬裡亞納海溝,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自己請人造了個潛水艇,自己乘著就潛下去了,拍攝了一些視頻後成功地回到了海面,不過原定的採樣任務沒完成。如果讓他打造一套自己登月的飛船,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除非SpaceX那樣技術深厚的大型航天企業才可能辦得到。深海潛具考慮的更多的可能使潛具材料的承受能力,載人航天卻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

兩者可比性其實不是很高,僅僅從工程建設、需要的投入方面來看,可以得出載人登月難得多的結論,投入大研發週期場就是因為需要攻克的技術更多。不過兩者都代表尖端的科技,至今也只是極少數國家玩得起的。


來看世界呀


不相上下,載人登月計劃探索目標是外太空,下潛一萬米探索目標是地球內部,其共同特點是對科技發展程度考驗,是人類探索未知的計劃。表現了人類對未知區域的好奇和人類智慧的讚美,載人登月系列計劃大部分具有劃時代意義,我們將前往數億年都不曾有人去過的地方,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對人類智慧的極大讚美,我們的文明延伸到了太空,我們將用自己的科技向全宇宙發出聲音,地球上有一個我們,我們是一個文明!以下是人類去往太空考慮的基本條件,必需條件:發射器推進系統,氧氣供給系統,水分子轉換系統,電力系統,載人艙安全系統等。機器性能考驗:包括大氣壓控制,氧氣恆量,重力轉換,食物,水,攝像,採集,實時傳輸,機器運行,機器維護,艙內溫度控制等。還有航天員心理承受力與航天員應對緊急問題處理能力等,一次將會長時間一年,兩年,幾個月因情況而定,每天按時交接任務,保證航天器各方面正常,有一個航天必需因素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此次任務的成敗。載人登陸計劃是對我國各方面科學技術的評價,是我國太空方面的強大的旗幟,是一個大國的象徵。解決程度不亞於深海探測問題而且太空不確定因素太多,退路少。


至愛梵高時代


這兩個我覺得沒有必要比較,如果硬要比較只能是比較在技術方面的難易程度,而且更傾向於不同的國家之間的技術差別。登月和載人潛海1萬米這兩個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實現了,並且實現了不是一次兩次,說明技術已經成熟,所以只有說哪一個花費更多一點罷了,從先後順序來說登月應該更加困難一點,主要是因為人類在探索了地球上的東西以後才開始慢慢的探索外太空,所以潛水的技術掌握的應該更早一些,所以相對就更容易一些。只是個人觀點!



萌萌的劉二花



用戶5766369177556


當然是一萬米更難,那個壓強太恐怖了。。。在宇宙出事,你也許還能活半天,在深海出事,你瞬間就變成肉醬了。。。所以一般深海探測都是機器去,載人的最多也就7000米左右,到後面往下500米都是一次突破,也許再過幾十年就可以了


流浪ZHE


都是極限的環境,相應的技術也不大相同,無論是載人的火箭還是潛艇材質,各項數據都不一樣,要求太多,沒有最難得只有更難的,不然這麼多科學家研究,簡單不早就搞定了



鑑黃大師1號


這兩個做比較,哪一項資金的重心往哪放哪個就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