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走村串戶的小鐵匠鋪(打行爐)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走村串戶的小鐵匠鋪(打行爐)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打行爐是頗受農村歡迎的行道。所謂打行爐,就是在農村流動的小型鐵匠鋪。他們沒有固定居所,常年走村串莊招攬生意。舊時,稱手藝人為匠人,因而打行爐的手藝人叫鐵匠。他們多是來自山東一帶的窮苦人,或三五結夥,或全家人用手推車裝著沉重的鑄鐵工具及生活用品,一步一步地推著背井離鄉出來謀生。這些人大多衣著不整,生活窘困,名義上是耍手藝,其實比乞討強不了多少。他們整天忙於打鐵,不辭勞苦,可收入卻很微薄,也就掙碗飯吃而已。因樂亭歷來就物阜民豐,聞名遐邇,所以很多外地手藝人都慕名遠路而來。

山東鐵匠們雖然貧寒,但秉性淳樸剛介,講義氣,守信用,很能吃苦耐勞。無論嚴冬酷暑,不管直到哪個村莊,他們都是先住在村頭的破廟裡。草草安頓之後,便在廟前盤個簡易的小烘爐,隨後就開張攬活兒打鐵。

別看這小烘爐不起眼兒,只要叮噹一響,本莊和鄰村的村民就會送來廢鋼舊鐵,加工打造鍬鎬鋤鐮、菜刀、飯鏟等生產和生活用具。山東鐵匠們最拿手的活計是鋼鍘刀、菜刀,給挖鍬、鎬片、鋤板加長加寬、擦砷(生鐵水兒)。經他們鋼過的鍘刀、菜刀,式樣美觀,刀口鋒利,不重皮,不捲刃,經久耐用。擦過砷的鎬、鋤、鍬刨茬子、鋤草、掘地又快又好使,村民們用後都稱心如意。

山東鐵匠們不僅技藝精湛,而且很講信義,不論什麼人,即使是老人孩子送來活計,都同樣精心打造,從不糊弄,也不多收錢,可謂童叟無欺。他們為村民提供了方便,節省了錢財,因而贏得了信任與支持,時間一長,相互間便成了朋友。附近村民有時見他們活兒忙,脫不開身做飯,便這家送餅子,那家送饃饃。入冬天冷時,有的人家送衣服,送鞋襪,住戶寬綽的人家還主動把他們接到家中居住。村民們熱情地送柴送米,以親人相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