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多大的官?和刺史比如何?

草莓奶昔ru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官最早出現在狄仁傑身上,《新唐書 狄仁傑傳》裡面寫著狄仁傑曾"拜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眾所周知,唐代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即:

  1. 負責起草決策的中書省(中書令);

  2. 負責審核決策的門下省(侍中);

  3. 負責推行政策的尚書省(尚書令,隋朝及唐初一般有這個崗位,但是空編,於是尚書左僕射成為朝廷首相,房玄齡為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

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左僕射同為宰相,其中又以尚書省的左僕射為首相,互相制約,這樣就避免了歷史上一個宰相獨斷專權的可能性。

宰相多了,自然要在一起開會討論軍國大事,開會的地點叫做“政事堂”。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績為左僕射復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稱號,自此,左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

這時就出現了這樣一個職位:中書門下三品

這是個什麼官呢?

這就體現了中國的一句老話:領導說你行,你就行,領導說你不行,你就不行。

中書門下三品就是你本來是個小官,皇帝賜給你這麼一個頭銜,你也就是宰相了,可以和三省的長官一起議事了,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

中書門下三品又叫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都是宰相的意思。

武則天掌權後,作為一名曾經的文藝女青年,為顯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她將將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名為“鸞臺”,這名字改的,既文雅又對仗。因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稱之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所以“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而刺史呢?相當於一省省長。

您說孰輕孰重?


瓦窯堡的碳


先上一張唐朝的政府機構表。

唐朝的中央制度主要是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中,中書省負責發佈皇帝詔令、中央政令;門下省負責進諫,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詔令、奏議。

在唐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因為李世民本人曾經在高祖一朝擔任尚書令,故此這個職務再不授予臣子,於是,尚書省的副長官左右僕射也就是宰相。

狄仁傑在歷史上確實擔任過鸞臺侍郎、同平章事,後來升格為納言。在電視劇中,直接就將這個官職稱呼為同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所謂鳳閣鸞臺,其實就是門下省。因為門下省官員長期身處皇宮,陪伴在皇帝的身邊,因此,門下省也被稱之為鳳閣鸞臺。

唐宋時期,只要在職務上掛平章事,或者標明是同平章事,其品級就等同宰相。唐朝的宰相一般就是三品官,因為常常會有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說法。

為何在歷史上狄仁傑會經常向武則天提意見呢?一來是狄仁傑忠君愛國,二來也是他職責所在。他擔任的就是納言,是專門負責向皇帝提意見的人。


葉之秋


通俗的說,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刺史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當然是遠遠大於刺史的官職。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稱帝時期獨有的官職,在唐朝其餘時期一般被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唐朝宰相的加銜,有這個頭銜的就是宰相。

女皇武則天的一個獨特愛好是喜歡改名字,武則天稱帝時期,大致延續了唐朝之前的政治制度,但將很多官職名字都改了一遍。中書省被武則天改名為鳳閣省,門下省被改名為鸞臺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武則天時代自然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狄仁傑)

唐朝宰相一般都要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唐朝的品級還是比較貴重,宰相也只是被視為三品官。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個頭銜的本意,是給本職不夠三品的宰相加個頭銜給予三品待遇,後來發展成為宰相通用的加銜。

唐朝實行群相制,同時會有多個宰相,多的時候有八九人。唐朝宰相和我們通常理解的丞相或者今天的國務院總理有很大不同,唐朝宰相一定程度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宰相的權力來源於可以參加政事堂會議決定全天下的重大事項。在宰相頭銜之外,宰相還有別的職務,類似於今天的常委們也有自己的本職,但最貴重的身份還是宰相身份本身。

唐朝的刺史則比較容易,是州一級地方長官,類似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不過唐朝的道一級機構相對比較虛化,沒有今天完善的省一級機構,刺史的地位在官僚體系內要比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重要一些。

不過刺史的地位,肯定與位居宰相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相差甚遠。


仁勇校尉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時期才有的一個特殊稱謂,嚴格意義上這並不是一個有品級的官職(準確來說這個叫做差遣),但是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就把他當做一個有品級官職來理解,相當於正三品。

在唐朝時期(包括武周),正三品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宰相,而且是有實權的宰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正國級(當然,唐朝時候宰相不止一個,但是現在國務院總理只一個)。武則天時期的狄仁傑,就曾擔任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在這裡稍微講一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實施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而在尚書省下面,又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正三品),門下省的長官為侍中(正三品),尚書省的長官為尚書令(正二品)。六部的長官均為尚書(正三品)。

唐朝實施群相制度,理論上來說,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但是,李世民登基前曾擔任過尚書令,因此李世民當皇帝后,尚書令便不設了,實際上左右僕射就成了尚書省的最高長官;而另外兩省的長官侍中和中書令,因為位高權重,在唐太宗時期輕易不會授人。


這樣一來,三省的長官都空缺出來了,宰相豈不就就是沒人了?當然不是,李世民會給一些品級低於三省長官的官員加上“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這樣頭銜,充當事實上的宰相,在後來,這些人有了一個正式的稱呼,叫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為和中書省門下省的長官擁有一樣的權力)。

注:在唐朝,一品官如司空、司徒、太傅、太尉、太師,都屬於榮譽職銜,沒有實權。正二品的尚書令自李世民之後就不設了,因此唐朝的實際最高官職品級一般為從二品或正三品。

到了武則天時期,女皇登基,相應的把一些政府機構也改成了女性化的名字,如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因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變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但不管名字怎麼變,權力都是沒變的,屬於宰相。


刺史,則屬於地方的一級行政長官。

按照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域劃分,地方上分為州縣兩級。在唐太宗時期,全國共有358州,1551縣。因此,唐朝時期的州,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則為刺史。也就是說,唐代的刺史,就和今天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差不多,正廳級。

當然了,即便是刺史,也是分高低的。唐朝的州按照人口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是從三品,中州和下州刺史為正四品。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作為宰相統纜全國政務;刺史則只管一個州的政務。二者之間的地位天差地別,不可同日而語。


小鎮月明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武則天攝政時期的產物,即原先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參政之權,是實際的宰相,而加授此職的官員真正的官職很可能只是五品以上,這就是唐朝時期的群相制,是皇帝為分化相權而設立的制度。與此相近的還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鳳閣鸞臺三品)。

唐朝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的最高長官就是天然的宰相,即中書令、侍中和尚書左右僕射。三省中又以中書省和門下省為朝廷的政務中樞,從貞觀時期開始,皇帝為了分相權,三省的最高長官成了很貴重的官職,輕易不會許人。

這個時候將宰相之職授予其他官職之人就開始形成,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差遣,被任命為宰相的人就被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政事,但此人的實際官職很可能只是正五品官職以上,但為了很好的擔起宰相之職,他們的官職通常會被改為黃門侍郎或者中書侍郎。

後期隨著群相制的發展,甚至原先的自然宰相變得不再是宰相,或者只是虛銜,而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成為真正的宰相,而到了唐中晚期,只有加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員才是真正的宰相。

武則天攝政時期,官職名稱略有改變,我們知道武則天為了登基稱帝,改官名、發明新字、遷都等等都做過,可以說是為登基操碎了心。

684年,李治去世的第二年,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唐中宗李顯登基才兩個月就被武則天貶為廬陵王外放,而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武則天全權攝理朝政。這一年的九月份,武則天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宮名和旗幟顏色,並將東都洛陽改名為神都。

接下來就是政府機構的改名,尚書省改為文昌臺,門下省改為鸞臺,中書省改為鳳閣,六部由原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改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最高長官也統統改名,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相,侍中改為納言,中書令改為內史等等。

也因此同中書門下三品成了同鳳台鸞閣三品,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領宰相之職。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變動那是相當的頻繁,在她二十年的執政期就出現了至少六十位以上的宰相,這一時期著名的宰相有裴炎、狄仁傑、姚崇、張柬之、李昭德、婁師德、蘇味道等等。

我們再來看看刺史,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可以看成是道、州、縣,還有都督府和都護府,貞觀時期天下是分了十個道,並沒有固定的最高行政長官,而是皇帝設監察性質的官吏來協助朝廷管理道中的州縣,這樣的官吏通常是流動性的,並不會固定。州做為一級行政區劃,最高行政長官就是刺史,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最高領導。

不過當時的州和州之間是有差別的,分為上州、中州和下州,最高行政長官分別為上州刺史(從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和下州刺史(正四品下)。

單就官職來說,被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官員品級和刺史差不多,甚至會更低,畢竟下州刺史都是正四品下,而能被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的官員原先的官職品級也可能是正五品。但是因為此人加授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這個差遣,那就有了區別,這區別還相當大,一個是宰相,一個是地方的行政長官,可謂天差地別。


蕭曉四姑娘


武則天是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特別喜歡改名改姓。比如自己就有武媚娘、武則天、武曌…一大堆名字。給自己的敵人改姓,比如給李治的原配王皇后的孃家改王姓為蟒。給衙門改名,比如改門下省為鳳閣,改中書省為鸞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初,設三省總理政務,三省最高長官為宰相。三省長官之外,級別略低的官員參與政務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三品”是指與中書令、侍中的正三品待遇相同。後來成為慣例,凡宰相無論級別高低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所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唐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單位是道,道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大都督,但都督通常由宗王遙領,並不實際掌權,由長史代管。後來以大都督充節度使,節度使相當於省委書記兼省軍區司令。

刺史為低一級的地方行政單位——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地級市的軍區司令。但是因為道主要是監督的職業,刺史在沒有節度使之前直接對中央負責,權利和級別大於現在的市委書記,但小於省委書記。如果硬要算級別的話大約是副省級。

副國級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肯定是比副省級的刺史官大的。


魔智


我們知道,黨的最高決策機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中有7位常委。

在唐代,沿襲了隋朝的行政體系,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為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中書省設中書令,中書侍郎等大小官員,對政事進行討論,給出處理意見,即草擬政令,簽字蓋章後交給門下省審核,門下省通過則可發佈政令。至於尚書省是執行政令的地方,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在唐朝初年授予李世民,故終唐一朝,尚書令一般不再授予,只設左右僕射。

為簡化辦事流程,防止中書門下互相掣肘,故同時設政事堂,由三省長官共同值班,商量政事,達成一致之後可直接下發政令,後來,政事堂的值班人員不一定為三省長官,只要加同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銜即可入職政事堂參與國家政事決策,政事堂人員不定,少則一人,多則數人數十人。從此之後,三省實際權力被大大減弱,國家政治中樞轉到了政事堂。

武周時期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權力如同如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而刺史僅僅為如今的地級市市委書記。誰高誰低,顯而易見。


一千瓦的大燈泡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唐代武則天改制及後來稱帝時期特有的說法(唐代的稱呼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稱同中書門下三品),並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種差遣,一種特殊頭銜,故而與品級無關(並不是有人說的三品,稍後解釋)。簡單來說,意思就是等同宰相。而刺史在唐代是地方一級長官,

(隋代三省六部,中書省稱內史省,戶部稱民部)

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要明白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首創於隋代,發展於唐代。為了制衡相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中書省(隋代為避隋文帝楊堅的祖父楊忠的諱改稱內史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吏、民(唐代為避李世民的諱改稱戶部)、禮、兵、刑、工六部。三省長官併為宰相,但是三省官職的品級並不相同。

(李世民登基前曾任尚書令,登基後尚書令官職空缺)

品級最高的是尚書省,長官尚書令,正二品。副長官左右僕射,從二品。六部正長官尚書,正三品,副長官侍郎,正四品上。而中書、門下二省長官中書令、侍中都是正三品,與六部尚書平級,遠低於尚書令和左右僕射。但是,由於唐代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曾擔任尚書令一職,故而李世民登基後此職不再授予官員,尚書省長官長期空缺。不過左右僕射也高於中書令和侍中,但權力上卻不可同日而語。

(中書門下二省以政事堂會議方式進行決策,尚書省如不獲準參會,則只能執行決策)

由於中書省負責起草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所以如果中書、門下二省意見不統一,將嚴重影響行政效率。於是,唐朝實行政事堂制度,由若干人共同決策,再走流程將決策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後結果交尚書省執行。所以,能參加政事堂會議的才是真正的宰相。那哪些人能參加政事堂會議呢?中書、門下二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必然參加。而其他人,包括尚書省的左右僕射是否參加都要看皇帝的決定。如果皇帝決定這個人可以參加政事堂會議,就會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意思就是“和中書、門下二省的三品長官中書令、侍中一起參與政務決策”。所以,這個三品的意思不是給這個官員三品官銜,而是指中書門下二省的三品長官。(到唐代後期侍中升為二品官,同中書門下三品這個講法就完全不用了,只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授予這個稱號的官員也不是享受三品待遇,而是按照原本官職的品級。比如長孫無忌、後來中宗復位後的相王李旦都是以太尉的正一品官職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他們還是一品待遇。

(武則天光宅元年改革,改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臺)

解釋清楚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那就來說說鳳閣鸞臺是怎麼回事。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期間的光宅元年,武則天臨朝稱制,已經在一步步為自己的稱帝做打算。於是,她進行了一場官職改革。將中書省更名鳳閣,長官中書令改名內史;門下省改稱鸞臺,長官侍中改稱納言;尚書省改稱文昌省,左右僕射改稱左右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改稱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等等。其用意是很明顯的,鳳閣、鸞臺,鸞鳳代表女主,而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是周禮中記載的周代官制,這樣改為她日後改唐國號為周打下鋪墊。既然中書省改稱鳳閣、門下省改稱鸞臺,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然也就改成了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武周時期,狄仁傑曾以鸞臺侍郎,即門下省副長官獲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進入宰相班子。後來先後擔任二省正長官納言、內史,死後追授正二品文昌右相,即尚書省右僕射。唐朝復辟後追授正一品司空)

最後說說刺史。刺史是始創於漢代,秦代地方僅有郡縣,漢朝將天下分為十三個州,派刺史作為監察官員。後到了東漢,刺史逐步成為地方官,郡縣兩級變成了州郡縣三級。至隋代,廢郡,只剩州縣兩級,州長官為刺史,此後又增設道在州之上,但不捨地方官,僅以御史執行監察任務。唐代曾經改州為郡,後又改郡為州,稱州時長官為刺史,稱郡時長官為太守。品級上,唐代將州分為上中下三等,上州刺史為從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品銜都要低於正三品的門下省(鸞臺)侍中(納言)、中書省(鳳閣)中書令(內史)。但對於授予同中書門下(鳳閣鸞臺)三品(平章事)的官員,就說不清楚了。因為也有從三品、四品官員授予這些的,當然也有一二品的高官。


伊耆角木


在唐朝,三品以上,都是虛職,榮譽品銜,基本上被授予給了皇親國戚、勳貴功臣。三品及以下,才是朝廷官員的品銜。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新唐書》(北宋編的)中,宋朝也有的官職:同平章事。本身這個品銜是不高的,但是因為在政事堂參政議政,分割了宰相的權力,等同於有部分宰相權的非宰相,根據權力,品銜逐漸就上升了。最終此銜品階為三品。

唐朝以前,丞相、宰相要麼一人,要麼兩人,而在隋朝是三人,唐朝後,逐漸變為了多人。

這個官職是在《神探狄仁傑》系列中出現的,那麼從此劇入手簡單說。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那也只不過是一箇中央高級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而當時的刺史,就好比是一個省長加軍區司令,再兼省紀委書記。兩個職權大小差不大。

但是狄仁傑還是內史,內史是中書省最高長官中書令的原職。中書省原來是是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這就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委員,入列了常委,也就是中央政治局常委。那麼此時的刺史,肯定就要矮一頭了。

當然,這麼形容不是很恰當。

刺史調到中央,一般不會一下子成為同平章事,可能會去六部人一把手,但是六部一把手是尚書省下的機構,尚書省一把手才官同同平章事。

這樣也就是說:

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中央決策層的國家級幹部;刺史是主政地方的封疆大吏,省部級幹部。


志軍翔宇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經典神劇《神探狄仁傑》中的劇情,微服出巡的狄仁傑在向刺史亮明身份之後,刺史大驚,其實這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正是唐朝宰相的名稱!


唐代的宰相制度

唐代時期為了分化宰相權力,從隋朝開始就採取三省六部制,即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個部門,將草擬政策,發佈政策,實行政策分開,從而實現權力的分化,而這三省長官其實就是唐代的宰相!

唐代的宰相又被稱之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名稱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很相似,其實兩個名字是一個意思!

因為到了武則天時期,中書省被改名為鳳閣,門下省被改名為鸞臺,因此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唐朝宰相的品級

在其他回答中,有回答者提到,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二品官,沒啥大不了的,這就大錯特錯了!

唐朝為了表示尊敬,一品官員只有三公三師,這些都是沒有實際權力的虛銜,正二品是尚書令,由於李世民黨國尚書令,因此也沒人能夠僭越擔任,所以唐代實權官職實際是從從二品開始的,因此唐朝的從二品和正三品都是大官,都相當於宰相!正如狄仁傑後來自稱為內史也是這個意思,內史其實就是中書省長官,正三品官職,也是宰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