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

木眼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所以这里只是讲诉电视剧中的情节。魏东亭是什么人呢?在电视剧中魏东亭是和皇上一起长大的人,是康熙的老师魏承谟的儿子,是一个汉人,这点很重要。魏东亭因为武艺比较好,在长大之后一直担任康熙的护卫队长,负责照顾皇上的安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魏东亭被康熙赋予了一项任务。



那就是在收回台湾的同时要在三年内集齐三千万的银两以供收回台湾之后安抚军民使用,眼看三年时间就快要过去了,而康熙也选择了南巡最后一站到南京,当时魏东亭就在南京任职,而康熙还要去明朝朱元璋的帝陵祭拜,目的就是带着收复台湾的消息,要告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康熙的大清朝比你的明朝可是要强盛的多啊。



虽然事情进展的很顺利,而那三千万的银两也有了着落,但是问题却出现了,当时祭奠明陵的时候康熙差点被炮给轰死,一个假和尚私藏了三门红衣大炮准备在康熙祭拜的时候和康熙同归于尽,还好及时发现了,不然康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死的,事情之后康熙痛骂了魏东亭,并且给魏东亭两条路自己选择,一是回家养老,二是去台澎做知县。



魏东亭果断的选择了二,还是愿意当台澎的知县。那么为何康熙如此的狠心呢?有两点是客观的原因,第一:魏东亭保护康熙失职,一个寺庙中呆了十几年的和尚,魏东亭居然不知道是前明的余虐“朱三太子”,差点把康熙害死,就单单这一点,如果换做是别人,死一百次都足够了。第二:魏东亭为了保护康熙,把周围的百姓都迁走了,有扰民之罪责,但是罪不至死。



第三:康熙和魏东亭说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朕要让天下人看看,就算是自己的最亲的人做错了事情也绝对不会手软,很显然这是康熙主观的想法,用自己的熟人去杀鸡儆猴。第四:就是出于保护魏东亭的目的,正是因为是最亲的人才会让你去大老远的台澎做知县,魏东亭的的保护不力之罪,死一百次都不够,还可以做官是康熙给的恩典了,康熙这么做当然也因为魏东亭是一个汉人。


史中醉


在《康熙王朝》里,在康熙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之后,首功之臣两江总督魏东亭却因“百密一疏”,险让栖霞山寺庙假和尚“印空”炮轰康熙,而遭贬台澎知县。

当初把魏东亭放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康熙有两重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要魏东亭替康熙看着江南,毕竟南方原来是三藩的地盘。明朝的遗老遗少较多,又是大清的财税重地,不容有半点闪失。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必然要引起重视。而魏东亭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不但有着深厚的主仆情谊,而且经过擒鳌拜、平三藩等事的考验,魏东亭成为康熙比较信任的人之一,把卫东停放在这个位置上是非常合适的。



第二个目的也是比较现实的目的,那就是需要魏东亭为康熙筹集大量的”收台”资金。由于迁界禁海,当时大清的财力物力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东南三省财税锐减,这需要靠魏东亭的闪展腾挪,拆东墙补西墙,才能保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这个差事放到别人身上,康熙同样不会放心。

但是当康熙彻底收复台湾,祭拜明孝陵,以告天之功的时候,原本应该是论功行赏之时。但是实际上新的危局,又开始重峦叠嶂。

康熙有着严密、强大的监视系统,对朝内各种势力的暗流涌动非常清楚。


当康熙到了南京之后,发现魏东亭将所有的明孝陵附近的百姓全部和百姓进行交换,让士兵扮作百姓进行全方位戒严。康熙就明白魏东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控制得住南京,魏东亭对南京的角角落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周全把握。

但是康熙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们看清楚自己的功业,宣告自己是承祚于明朝的。做的本来就是给百姓看的,而现在你让百姓住到军营去,百姓的平静生活遭到了打扰,反生怨言,结果就是适得其反。


另外康熙实际上对索额图收养红玉和朱三太子勾结是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的。但是这一点作为两江总督的魏东亭却毫不知情。不单让假朱三太子杨起隆以“印空”的名义潜伏在栖霞山这么多年;竟然连红衣大炮的走失都没有及时掌握情况。这是让康熙几乎不可以容忍的。

但是在魏东亭这方面而言,这两件事真的怪不得魏东亭。

首先假朱三太子在魏东亭到任之前就已经潜伏在那里;

其次红衣大炮的走失也是必然的,因为魏东亭当年为了筹集军饷,实际上是悄悄开了部分海禁的,康熙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刻魏东亭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已经出色的完成了筹集军饷收复台湾的重任。

但是,因为索额图和朱三太子的“合流”,情况变得更为复杂。魏东亭如果继续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不但无法替康熙继续监视江南,反而有可能会陷入到明索党争无辜成为牺牲品。

现在的魏东亭在这个局里陷得有多深?康熙还不能确定。因为结果的表现是魏东亭绝对忠于自己的,但过程当中,他与索额图牵扯有多深?尚不得知。毕竟两江是财税重地,富得流油。朝内的各种势力都会在两江布局。而此刻的索额图,康熙还没有打算动他。他仍然是国丈,仍然是康熙的肱骨之臣。但是时机成熟了处理索额图,魏东亭就得跟着白白牺牲了。


所以魏东亭本应该回京,回到康熙身边。但是康熙此刻最大的担忧是刚刚收复的台湾,他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放别人去他不放心。

但是如果主动把魏东亭放到台湾,显然又显得不近人情,毕竟人家刚刚立了功。康熙不好主动提这事儿,所以借着他的失误,让魏东亭主动请缨,性质就不一样了。


实际上台湾那个地方,在当时并不富庶,苦寒之地。朝内的各种势力对那个地方不上心,因此那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珠和索额图的地方。也是在变相的保护魏东亭。不然就看不到晚年魏东亭回京,各种勅封,各种荣华富贵了。


炒米视角


只因一个假和尚印空躲藏在南京栖霞山下的寺庙中,守株待兔等了近十年之久,终于抓住一个康熙南巡来南京祭太祖明孝陵的时机,差点将康熙乱炮轰死,贬魏东亭去彭台做知县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什么说魏东亭被贬反而说是万幸呢?

对话中康熙说魏东亭是“百疏一密”,那么魏东亭到底做了哪些百疏一密的事情,而让康熙想杀而不忍杀之?

魏东亭做的这几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差点把康熙送进了阎王爷的殿门:

第一件:假和尚印空“卧底”南京栖霞寺,名为僧侣,实为明朝余孽珠“朱三太子”。

自上次逼宫失败之后,朱三太子元气大伤,来到南京城藏于一家寺庙之中,继续他的“反清复明”的大计,这个假和尚印空(朱三太子)之所以可以兵败后可以继续养兵旭日,源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给了他八百万两银票,答应和其一起实施反清复明的计划。

最为让康熙怒发冲天的是这个假印空(朱三太子)竟然在此窝藏了数十年之久,身为总督的魏东亭竟然没有发现一点此祸心活动的迹象。

第二件:康熙委派魏东亭打造运送红衣大炮,在运输过程中有三枚红衣大炮竟然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如果说这三枚红衣大炮不慎沉入海中或者说运输损坏,康熙定然不会如此生气,而恰恰这两枚崭新的红衣大炮竟然落入前朝余孽朱三太子的手中,并且在得知康熙南巡且要来南京城祭拜太祖明孝陵的消息后,偷偷埋伏在栖霞山下,等待康熙在山上祭祖时将康熙等人一举轰炸死在栖霞山上,自己也愿意和康熙同归于尽。

第三:严重扰民,竟然把周围的百姓全部迁徙到军营居住,而让军营里的将士,打扮成村民及集市小贩等来保护康熙的人身安全,心虽善,但是却违背了康熙的意愿,也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做法。

试问魏以上几件事哪一件是康熙喜闻乐见的?

如果捉拿叛贼的士兵稍微晚了一步,假和尚点燃了红衣大炮,康熙和大阿哥胤褆及大臣们都将死于炮火之中,身为南京总督的魏东亭对此竟然毫无察觉,直到康熙南巡来到南京,其才有所发觉,也输后知后觉,但是这却危及到了康熙的生命安全,当然康熙这样对待魏东亭也是杀鸡儆猴,给反贼以震慑,给朝中大臣们敲警钟。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康熙王朝》里的魏东亭跟康熙从小一起长大,鞍前马后,事事尽心尽力,可以说最忠心的莫过于他了,但后面魏东亭被康熙贬为知县,心里老大不舒服。

再后来我翻剧推敲一下,觉得帝王心术,果然深不可测,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身边任何一个人。当真是“天为棋盘,人为子”,一起一落,都在康熙的掌握之中。

康熙对魏东亭是有感情的,也是对他足够信任,才把他贬到台澎做知县,其中原因有三:

一、安排他监管台海局势。

康熙南巡一是安排台海事宜,二是祭拜明孝陵,而告祭朱元璋的礼物则是台湾被成功收回。康熙是除了秦始皇外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人,不会那么容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台湾刚被收回,局势尚不稳定,而姚启圣等人他尚信不过。台海局面关系到东南沿海的安稳,所以他需要派一个得力且信得过的人前去监管。

但突然把一个一品大员贬为县令这样做会让众人起疑心,所以康熙借丢红衣大炮之事作为借口把魏东亭“贬”为知县。

魏东亭从小跟他一起长大,陪他出生入死,灭鳌拜、平三藩等,所以康熙信得过他,派魏东亭去最适合不过。

二、为了保护魏东亭

大家肯定说,要保护魏东亭直接把他带在身边不就可以了吗?但诸位要知道,此刻朝廷内部明珠与索额图是斗的热火朝天,李光地也一直在康熙身边,这么优秀的人才不也照样被折腾的死去活来吗。再说魏东亭弄丢红衣大炮与朱三太子杨起隆有关,朱三太子又跟索额图和葛礼有关系,康熙作为清朝皇帝,朝廷中芝麻绿豆的事他都能从耳目那里知晓,所以肯定知道这些人发生的事。为了让魏东亭远离朋党之争,明是贬他,其实是为了保护他。

三、魏东亭筹钱的冒险计划惹火了康熙

电视剧里有一段,魏东亭向康熙许诺筹集三千万两银子,到后来还差四百万两,这四百万两可不是小数目。为了凑足剩下的四百万两,魏东亭玩了一次黑吃黑,这事康熙先前还不知道,因为魏东亭是计划者。

计划中丢失红衣大炮,把康熙作为诱饵,再以红衣大炮为条件,通过葛礼把杨起隆引出来,然后魏东亭通吃,最后才凑足四百万两银子。话说这个梗不看几遍还真发现不了,当时我就觉得魏东亭的这个段有点奇怪,才又看了几遍。

这个计划十分的冒险,但庆幸成功了。在实施计划之前魏东亭并没有告诉康熙这件事,所以心里怒气,为了小惩大诫,索性趁台海的机会把他贬为知县,让魏东亭反省一下。

康熙是喜欢魏东亭的,没有道理会无缘无故把他贬为知县,所以以上三点是我分析康熙贬魏东亭的动机。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点评,谢谢!


大国布衣


《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老爸魏承谟是帝王师,魏东亭又是康熙的发小,两人小时候一起读书、一起玩耍、一起擒拿鳌拜。康熙与魏东亭的关系,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也就是凭着这层关系,魏东亭从康熙的侍卫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封疆大吏,并且掌握着大清东南的税收。

本来仕途一片光明的魏东亭,再进一步就能入阁,却不料在康熙到南京时被贬到了台澎。被贬的魏东亭一肚子委屈,不知康熙圣心难测。帝王就是如此,翻脸就像翻书,前一秒龙颜大怒,后一秒种或许就笑逐颜开。比如,康熙视察盛京,听闻东南一千二百万两银子被施琅抢走,立刻火冒三丈,恨不得要将魏东亭碎尸万段。等到魏东亭说出实际情况(丢失的是粮草,银子上交国库),康熙又立刻龙颜大悦(东亭啊,朕这些日子数今天最高兴)。

魏东亭之过错

第一,康熙巡游南京时,魏东亭负责的接待与安全工作有失误,险些酿成大祸。魏东亭负责铸造的红衣大炮,在运送的过程中丢失三门。这批大炮落入印空法师之手,准备在康熙祭拜明孝陵的时候袭击康熙,幸好及时破获。这印空法师何许人也?朱三太子。他是康熙的老对手,也是朝廷的的犯人,寄居南京栖霞寺上十年。魏东亭来南京任职数年,居然丝毫没有察觉此人的来历和图谋,并在案发后辑不利,让朱三太子逃之夭夭。康熙南下,一路上顺风顺水,偏偏到了魏东亭的地盘就遇到不测,这让康熙很生气。

第二,魏东亭为了保护康熙的安全,采取的措施让康熙不高兴。他让百姓住兵营,让士兵扮演老百姓,暗中保护康熙,这事被容妃知道了。容妃的女儿蓝齐儿被用来和亲,刚刚嫁到了蒙古草原,成了牺牲品。容妃心里一肚子不高兴,埋怨康熙不公平、偏心,想试试康熙是不是真的大公无私。于是,容妃将魏东亭把士兵与百姓调换的事告诉康熙。康熙一向反对打扰老百姓,又是容妃禀报的,知道此事后对魏东亭大失所望。

康熙贬魏东亭去台湾,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让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看看,即使是皇帝的同学,犯了错误,依旧严惩不贷。

康熙之算盘

第一,大清朝堂之上,争斗严重,一边是明珠和大阿哥,一边是索额图和胤礽,康熙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魏东亭是康熙能够完全信任的大臣,又大权在握。明珠和索额图争相拉拢魏东亭,他一旦加入任何一方,朝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康熙调魏东亭去台湾,可以让他远离朝廷的争斗,不要卷入是非之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东亭是康熙眼里的当红辣子鸡,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恨。这也是对魏东亭的一种保护。

第二、大清刚刚收回台湾,台湾百废待兴,军民需要安抚、土地需要开垦、经济需要建设。台湾的情况不同于内地的一般县城,需要因地制宜,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县官能够控制的,所以康熙需要对台湾进行特别管理。康熙重视台湾,必须选择一个信得过的人。魏东亭经验丰富,深得信任,他是台湾知县的不二人选。

魏东亭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康熙的用意,左迁他去台湾,既是责罚他,也是保护他。


秋媚读史


魏东亭贬到千里之外,蛮荒之地的台澎做七品芝麻官,因为他不走就得死,走才能保全自己,以图后续发展,最后得封亲王,善终。

一、维护满族正统地位,九五至尊的帝王权术

康熙大帝四十六年为什么要下江南之后,去祭拜明孝陵?为什么刚好出现明朝遗孤“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势力,清朝入关都那么久?为什么还没有办法让汉民族承认清朝的正统合法性呢?故他此次政治作秀活动的目的是确保祖宗基业不衰败,确保满清贵族地位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清朝是以少数的满族统治庞大的基数的汉民族,又始终拒绝与汉民族进行深度融合,虽说康熙大帝学贯中西,崇拜与仰慕汉民族文化,但他也知道汉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可怕性。

故魏东亭作为五省漕运总督兼康熙南巡的总策划与指导,他在明珠与索额图两大党争派系进行斡旋的同时,他又有康熙大帝身边人的身份标识,吸引与集合一帮汉族官僚人员。假如还不采取预防措施,将来在朝廷上将会出现第三大派系之时,康熙大帝个人认为是无法掌控这个局面,多党派系或独一党派的现状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是最具威胁或对国家的治理最具破坏力。为了确保两党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剔除掉形成汉民族官员的第三大党派系的可能性。

康熙南巡的花销费用,属于皇帝私人定制VIP,不能从国库费用报销。这笔费用的亏空又没有办法进行弥补又有着朱三太子的事情集合起来,将会让明珠或索额图两大党派联合起来把魏东亭给铲除。

康熙大帝为了南巡花销费用及朱三太子的事件,他就先下手为强把魏东亭给处分,避免到时群起攻之时,他没有办法平衡与协调这帮大臣的怒火,因为满族官僚体系对于汉民族官僚体系一直都是敌视与排斥的状态。

二、台湾收复之初,派经济大臣到蛮荒之地,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清廷统一台湾初,旧日郑氏部众,以及沿海来台的人民,纷纷“相率还籍,近有其半”,尚有一半“逃亡南洋群岛,因致全台湾空虚,人烟寥落,十室九空,民生凋敝的现状。派个自己放心又懂地方,又管过经济民生的地方主官,老成持重的魏东亭这个人选最合适。原来掌控台湾地区的是汉民族,且郑氏在台湾经营多年,一直宣扬着“反清复明”的统治文化,不可能派个功勋满族亲王,满族大臣,那台湾就会一直在镇压与反压迫的斗争,再次爆发动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也能避免再现“郑氏”藩王。

魏东亭,历史趋势选择了他,康熙大帝给他明降暗保的待遇,康熙大帝对于他儿时的伙伴是比较照顾的。虚拟一些,康熙大帝对于汉文化给予最低保障待遇,但又不能让它在处于统治地位的如此纠结的心态。

三、年老归来封亲王,善始善终得正寝

年老归来封亲王,享受汉民族在清朝满族统治下最高规格的荣誉称号,相比明珠与索额图的一代权臣丧命,魏东亭的成就远在他们之上,因为他遇到康熙大帝,成为康熙大帝的身边红人,也在盛年党争最猖狂之时,远离庙堂之外,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寿终正寝。

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回复并关注,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魏东亭的人物设定是康熙老师魏承谟的儿子,从小陪侍三阿哥玄烨伴读、玩耍。康熙成年后,魏东亭又担任主子的贴身侍卫,皇帝将其视之为亲信心腹,交托办理诸多隐秘要事。


整日出入于皇宫相府的魏东亭办事勤快谨慎,尤其在除鳌拜一事上更是擒贼立功,为康熙执掌朝政去一心头大患。凭此除贼之功及皇帝信任的魏东亭,随后得以出任“五省海关总督”,掌握江南膏腴富庶之地的财税大权。

如此显要地位的封疆大吏,却因康熙祭拜明孝陵时遭遇未遂刺杀事件,以及过度惊扰行宫周围的百姓,被一怒之下的康熙降职夺级,贬谪到孤悬海外的台澎地区做了小小的县令。巨大的反差之间,看似是康熙杀一儆百,不顾主仆旧情和魏东亭为收复台湾筹集军饷的功劳对其施以严惩,但细究康熙此番安排的背后深意,又不得不佩服起康熙的帝王心术,以及他对魏东亭特殊的呵护。

魏东亭有罪吗?当然有!朱三太子余党隐身南京栖霞寺多年,不仅暗地里潜藏八百万两银子密谋再度反清,而且势力发展更是达到了能够偷出红衣大炮、策划刺杀皇帝的可怕地步。然而,身为总督的魏东亭,对眼皮子底下的这一切竟然毫无察觉,以至于事态恶化到了威胁皇帝生命的地步。也亏得是私交甚笃的魏东亭,如若是换成是别人,恐怕脑袋早就要搬家了吧!

康熙此举重拿轻放,颇有一箭三雕的妙处:一则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对魏东亭施以惩戒杀机给猴看,整肃超纲,堵塞朝廷议论之口;二来借贬官的由头,将心腹亲信魏东亭安排到刚刚收复、亟需控制安抚的台湾;三是让魏东亭远离是非之地,以免他在朝廷党争的漩涡中行差踏错。

此时的朝局,索额图、明珠等满洲亲贵把持垄断朝政大权,联合极力排挤周培公、姚启圣等汉族大臣。而朝堂内部,索、明二人拉帮结派、各自成党,两人背后又隐含交错着太子与大阿哥之间的夺嫡苗头。

魏东亭作为手掌大权的地方实权派,又有同康熙一同长大的情谊,自然是索额图和明珠竞相拉拢的重点对象,长久下去魏东亭难保不会陷入其中。后来深受康熙看重、重点培养的李光地,便是在党争之间左右摇摆、难以自处。

康熙严厉处置魏东亭,除表明自身不会偏袒亲信、以私废公的公正立场外,更是在警示告诫党争日趋激烈的索额图和明珠。恰好此时,初定不久的台湾,也需要一个老成持重又能托付信任的人,替康熙安抚台澎金厦地区的民心。放眼朝廷上下,能够放心委以重任的,还是这个一起长大、仕途经验丰富的魏东亭。

果不出康熙所料,魏东亭在台澎县令任上勤勤恳恳、处事公正,施政举措轻重缓急适宜,台湾民心渐安,收台抚台之效显著。而身居低位、远离朝廷的处境,又让魏东亭避免了像李光地那样身陷党争夺嫡的漩涡危局。

等到功成身退、年老致仕之时,魏东亭又获得了“毅亲王”的最高待遇,表明康熙和魏东亭的情谊,获得了善始善终的完满结局。然而此时的索额图和明珠,早已因党争被罢官夺权,晚景凄凉。


竹山清溪涧


康熙对魏东亭的处理要放在整个大清当时的复杂情况,康熙中前期是很不太平,内有索相明相党政,外有三藩谋反、台湾郑氏、朱三太子作乱、准葛尔丹等等。魏东亭在除鳌拜、平三藩等事件中为康熙立下汗马功劳,且对皇帝始终忠心耿耿,对于明珠和索额图的拉拢都不为所动,不参与党政,这让康熙看在眼里,也在不断谋篇布局。

皇帝对魏东亭的处罚理由只是借口而已,康熙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平衡朝政,历经8年平三藩战争,明珠和索额图都乘势大肆扩张个人势力范围,朝内一半以上官员出自他们两家门第,魏东亭也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而当时面临准葛尔丹、台湾郑氏集团等诸多不稳定因素,康熙还暂时不能对两党采取措施,毕竟朝中团结一致是最重要的。

康熙打发魏东亭去台湾做知县,一方面是保护他,找个合适的机会让他远离朝堂是非,远离党争,也不至于招人怀疑,给他个低官职,表个姿态显示皇帝冷落了魏东亭,也是省的明珠索额图还惦记魏东亭。另一方面康熙也是为了更好地经营台湾,找个信任的官员给台湾打个好基础,毕竟康熙也怕找个不靠谱的跑到台湾又做了郑氏第二。

还有个更大的布局,南京遇到的事情,包括假朱三太子在南京经营多年,一直积极准备反清事宜,加上几百万两银子的事情,这让康熙深知朝廷肯定有内鬼。康熙假借惩治魏东亭的事情,把这事儿就算搪塞过去了,让朝内内鬼以为此事就此了结,避免打草惊蛇。

最终,经过一番布局,明珠索额图先后入狱治罪,党争被化解,康熙后来也把魏东亭接回来做了毅亲王,这过程虽然苦了点,但阶段性结果还是甜的。


云中史记


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康熙因小过失大发其火,以贬的方式委任其一个小小知县。魏东亭走了,狠狠剜了容妃一眼,那意思不是你多嘴哪来这档子事。魏东亭不知道呀,容妃不能不忠于皇上。容妃蒙生歉意,她也不知道,多了一句嘴,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事。只有皇帝圣明烛照,此乃重任,唯魏东亭不可任。

魏东亭够忠。除了皇帝他谁也不认得,当年铲除鳌拜后,按照二月河的描写,魏府顿时多了一个陌生的看门人,对他的动静,皇帝尽在掌握,一直这么多年,魏东亭啥样,皇帝高居龙座,照样一清二楚。长期观察得到的结果,此臣够忠。

魏东亭够勇。铲除鳌拜,小魏子以身挡之,不仅功夫好,机智灵活,身手不凡,勇气可嘉,这一切用之一个小小护卫身上,那就了不得,有了这份勇劲,正能干大事,以向天下无可敌也,极为难得。

魏东亭够才。坐镇一方敛取财富,东南数省,朝廷财源,小魏子干得好,不但送米送钱,还送来战船模样,心知朝廷如臂指,康熙大为赞赏,自个也蛮得意,通过数年锻炼,磨炼出来小魏子,当真一干臣了呢。不使他使谁,朝廷历来所用,皆心腹干练之才也,魏东亭是,他就有拉不完的磨呢。

魏东亭够智。书说简短,最后一回,东亭在台干不动了,回朝复命,二人重至一榻睡大觉,问及容妃,问及后世之君,魏不问,皇帝要他看,魏不看,老辣手段也。这辈子他知道了康熙,康熙也够精的不是?能明白康熙的,朝中几人?

忠勇才智都有了,果然一大臣,他不去台湾,谁去?!


魂舞大漠


关于《康熙王朝》里康熙为何非得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做知县,以下是我的观点:

看似他被贬,其实是一条苦肉计,这条计虽苦,也算仁慈了。把他贬到台澎,是为了保护他,为什么要保护他呢?还要说道先前的事情。

康熙要来南京,要住到魏东亭的府院,康熙下旨不要扰民,意思就是周围的居民不用迁移,不用躲避,正常生活,但是魏东亭呢,还是害怕皇帝受到威胁,于是呢,就把百姓甘敢走,让士兵化妆成百姓,然后暗中保护皇帝,这被一些人知晓传到了皇帝耳中,康熙皇帝自然很生气,但是没有在明面上说。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红衣大炮被偷,而且被藏在了康熙准备祭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前不远处的高山上,行痴和尚带着自己的势力,准备炮击康熙,还好发现的早,阻止了。在他的辖区内,竟然有反动势力,这是他怎么逃也逃不掉的责任。

如果被抬到明面上,那么魏东亭很可能就是死罪,即使不是死罪,被一些小人一挑唆,也是一个很重的罪名。

康熙把他贬到台澎做知县,是先于朝臣奏报的,这样一来,其他大臣看见康熙把他贬到台澎,也不便说什么,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是远离大陆的,就相当于流放此处的,谁也不愿意去,台澎虽苦一点,但是能保证他是安全的,另外,如果他治理台澎治理的好,以后还能提拔,康熙对于这个从小玩到大的人,一定是感情至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