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有一个特殊规定:不收藏任何字画,这是为什么?

子衿书法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书画鉴别真伪的难度太大了。



马爷曾经亲口说过这么一件事儿,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位喜欢收藏的精明的商人买了一副价格不菲的名人字画。

过了几年之后,他出高价先后分别请了几位书画、印章、装裱作伪的高手仿制出了同样的八副这样的书画。当然,这些人都是顶尖高手,即使让那些书画鉴赏名家来鉴定,每一幅画看上去就像真的一样。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八幅几乎一模一样对了书画作品几乎同时出现在苏富比、佳士得等世界顶级拍卖行的拍卖会上,。每个买家经过鉴定买到手后都认为自己收藏的是真的,对外宣称这东西现在在我这儿了。消息一流通开来,就等于是“撞衫”了,收藏界一片哗然,肯定知道这些都是赝品了。


而且收藏界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新老”之分。你买打了只能说明你的眼力劲儿不行,只能是吃个哑巴亏。

这回大家明白了吧!书画作品真的很难辨真伪,马爷当时还特别强调,即使作伪所用的那些宣纸,在前些年很容易都可以买到宋朝制造的。

相对而言,那些瓷器、木器、包括青铜器等作伪的难度和成本就大了,也容易甄别一些。当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这个时代,作伪技术也是越来越强,真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马爷在收藏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不论是经验教训还是业务水平都可以说是顶尖儿的。而他对书画作品的收藏还是持这样小心翼翼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收藏真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啊!


田获三狐


闲谈起古玩行的大玩家,我们自然会想起马未都马爷。在绝大多数人意识中,“马未都”这个名字,甚至要比“古玩行”三字更感熟悉。

马爷永远是人精。他55年生人,30岁前后,其实啥钱没有,就开始人弃我取,不务正业,专力捡拾别人看不上的中国古代器物。30年下来,他的收藏规模早已是洋洋大观,举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等已逾千件,论身价难以估摸。

到了1996年10月,他更是已一己之力,四方奔走,终得成立国内首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加上他2008年就在百家讲坛大火,无形中他实际已成为了中国当代古玩界第一号代言人。

但是,马爷最奇怪的地方,可能在于说,他的收藏确实有一种重器物、轻书画的倾向。看他的观复博物馆,并非没有画,但基本都是当代人的油画,一看就是点缀性质。这对于一个中国藏家、一座综合性艺术馆来讲,确实是很蹊跷的。为什么会这样?


马爷基本不收字画,当然首先和他的“起家史”和收藏渊源有关。他的收藏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纯靠“捡漏”而来——瓶瓶罐罐处处是漏,但传统书画可就难有这空档让他发挥了。

马爷的那些收藏,差不多前十年都不是靠钱砸出来的,而是典型的江湖人士收藏法,挑破捡烂、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低买高卖。靠的是运气,凭的是眼力,冲的是义气,耍的是心眼。过去,多数古董商人都是这么弄饭吃的,这么积累起身家的。这是客观评述,不是要贬低马爷什么。

马爷不是出身贵富之家,祖上几代也都和文化没啥关系。他早年是工人,后来因写了篇《今夜月儿明》的小说,进了杂志社作编辑,论古代文化素养并没多少,论钱更是电视都买不起,他能脱颖而出,是遇上上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眼光又贼精,所以成名。

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书画还有价值,但古代器物之类根本没人要,一些人精就此轻轻松松或白捡、或贱价弄到很多价值连城的好东西,加上有很多老前辈赋闲在家就等着年轻人找他们聊天,传授经验,不少人就此成为大藏家。比如我们的马爷,比如头条里也有号的“芷兰斋”主韦力先生。

那时的马爷,经常在出差,不断跑去乡下村里收货,时常跑到文玩大师王世襄家免费请教,得其真传。他的收藏和眼力都是这么实惠建立起来的。现在不可能有这机会了。捡漏的最好时机,也已经过去了。


认真说起来, 彼时的书画其实价格也贱,但毕竟是历代中国文化人最关注的项目,识货人居多,马爷想空手套白狼捡漏,是根本没机会的。即便到了他后来富甲一方,认真起来,他甚至始终都还缺乏财力去和人竞争。

比如,他何尝没有想过收藏字画的打算。30年前,他也是有想收藏《陶冶图说》这样和画有关的物件的,但是人家就是开价30万,马爷最多只能查出10万,不欢而散。隔年,此画就流落香港,拍出了220万的天价。

到了2005年起,马爷在行业已经风生水起,但连他要感慨在书画拍卖市场“玩不转、买不起了”。2009年保利春拍,《十八应真图卷》以1.69亿的巨款为富豪刘益谦拍得,直接将中国艺术品市场带入所谓的“亿元”时代。高端的书画等收藏,彻底成为财富金字塔顶上之人才偶然玩得起的金钱游戏。就连当代人陈逸飞的画作《踱步》,都排出了8000多万。

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收藏,而是资本竞逐权谋。马爷何等人物,岂会看不穿,他不凑分往书画上蹭,良有以也。他虽然多以文化人身份亮相,但实质是聪明透顶的商人。他才不会傻傻去跟着弄这些玄虚。他暂时又不需要这些尽弄风险的活计求生存。

所以,收藏字画,那时的马爷,即便有心,也是只能或望洋兴叹,或冷嘲热讽的。在书画领域,他始终都缺乏捡漏的机会,更缺乏可以一掷千金的本钱。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原因,当在于说,收藏是门专精的学问,没有人可以全能玩转所有古玩领域。这领域,不管你多牛,离了你那点专业,在其他方面你就是个零。

马爷的平生所学,我以为,论起最独到的地方,是市场的实践经验;而谈到他最牛的领域,当是瓷器与家具。对于书画,不能说他一窍不通,但也绝对是很陌生的。随便扔给他一张明清字画,他都没啥把握鉴定。他缺乏这方面的学问、积累和功夫。工艺品与书画,严格说来,毕竟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前者工匠所为,后者出自文人之手。收藏史上我们几乎都见不到同时集大成的坚定大家。

从马爷的自叙中,我们早已得知,他不过中学学历,没有上过大学,年轻时也没条件博览群书,现今的声名与地位,几全凭自学成才。而传统书画,是出自大文人之手,里面的门道非大学问不能摸清点滴。况且,从心理上推究,马爷的大院“平民”子弟出身,也大概注定了他在内心深处会更亲近工匠们搞出来的瓷器与家具,而会疏离文人书画领域。

马爷数十年在古玩行摸爬滚打,对于器物是见多识广的,又长期给富豪们充当这两个领域的经纪人工作,理论和实践功夫兼具,眼力是了得的,在电视上指点江山,也肯定是谁都震的住。

但中国书画,他还是外行。收藏界的铁律,就是外行不碰,他自然会谨守此规,不越雷池一步。当然,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他早先就在博客中说明了:就市场价值而言,瓷器、家具等器物类艺术品更易为西方人喜爱,所以它们的国际拍卖价格也就最高,而书画没有那么好的行情,基本都是中国人自己在玩。

从市场决定艺术价值而论,商人马未都,都不会去搞书画这样没大钱挣的买卖。


在中国文化界,马未都马爷是我最佩服的人精。他不收书画,只是他精明的一个面向罢了。

实际上,不要说书画收藏问题了,他连“捐”出观复博物馆都未必真的完全是在做公益。在慷慨一“捐”的同时,他成立“基金会”,让自己及其家族隐身幕后,制定规则、操控局面,还能代代延续下去。这里面,难道没有避税、怕仇富、怕出现在富豪排行榜中,从而稳妥隐财、理财的绝妙运作吗?

所以说,马未都马爷真是老油条,老人精。保持底线,但利益要时刻最大化。好多事,他都看明白了,也是活明白了。

2019,2,26,晚,感冒中,闲谈几句


刘愚愚


作为一名古玩爱好者,关注马未都先生良久,他的许多节目都看过,深深钦佩马未都先生的博学,更是敬服马未都先生为人处世的老道。在我看来,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不收藏字画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首先可以看看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上海的观复博物馆我去过,在上海中心三十七层高楼上,尽显高大上的气息。如果经常去博物馆的人就会发现,上海的观复博物馆布置的十分紧凑,但是罗列明了,一目了然。像我几个出名的大博物馆都去过,故宫博物院,湖北、陕西、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博物馆。与那些大博物馆超大的建筑面积相比,观复博物馆堪称袖珍。毕竟这是私人的博物馆,各种费用都要马先生自己解决,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给大家尽量多的藏品,我想这是马先生的初衷吧。因为空间有限,肯定要优先展示自己最精通擅长的领域了。

很多人都知道马未都先生以瓷器,杂项和明清家具见长。上海的观复博物馆就着重体现了这一点,在整个展厅外围,有长长的玻璃展示柜,里面陈列着整个制作陶瓷流程的人物模型,整个馆的格调就定下来了。


里面一共五个展厅,其中三个展馆与瓷器相关。第一个展厅全部是高古瓷,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见到那么集中的高古瓷。在外面很难见到的钧瓷,定窑,龙泉窑等等在这里有着集中展示。


第二个是东西馆,展示的是十八世纪左右在欧洲大受欢迎的东方陶瓷,这里的瓷器排列的十分紧密。

第三个展馆十分震撼,我从来没见过金器如此集中的在一个空间内,因为金器流行于民间的并不多,观复博物馆可以集中如此多的金器,足见马先生下了苦功了。

第四个展馆是造像馆,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到五代之间的佛像,有石刻,有鎏金铜像。

第五个馆是杂项,玉器,陶瓷,漆器……所谓古代的奇淫巧技,在这里尽有展现。

而在展馆里,书法未见一幅,仅仅在东西馆里有一幅十九世纪欧洲陶瓷商店的油画,还有一系列十八世纪中国采桑生产的水粉画组画。第三幅作品未见注释,估计是现代艺术品。


显然这两套画不是主要藏品,主要作用是解释东西馆的,所谓东学西渐,更好的解释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观复博物馆里面藏品都是马未都先生的私人藏品,而马未都先生绝少收藏书画,这一点相信看他节目的人应该了解了,我想这应该跟他的收藏历史有关。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收藏书画基本上都是从上而下的,罕有自下而上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收藏书画的首先要具备雄厚的财力,才有这个资本去接触一流画家的一流作品。就拿我国古代来说,书法大家基本无一例外都做过官,而且相当一部分都做的很大,比如说褚遂良,蔡京,严嵩等等。而画家一般也都是很有地位的,有些是书画俱精通,官也做的不小,比如苏东坡,赵孟頫等等。最厉害的宋徽宗,自己是皇帝还是个大书法家大画家。这样的局面就造成了书画自诞生起就身价不菲,流传到后世的精品价格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藏在普通人手里的几率大大降低。比如大名鼎鼎的展子虔画作《游春图》,当年张伯驹为了收购他,不惜变卖他在北京的大宅。而陶瓷杂项之类的往往只是工匠制造,相当一部分是生活用品,可以大量复刻,在他们诞生的那个年代,只是相对廉价的产品,在民间大量存在。所以针对陶瓷杂项,在早年才有大量捡漏的故事,而书画捡漏,基本是很少见到了。

国际上也是这种局面,真正的书画收藏大家基本上开始都是巨富,像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欧美的绘画作品往往会莫名其妙的贵,贵到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甚至一名画家的手稿会引发藏家的疯抢。这对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根本无法触及那个高度。

马未都先生是天生喜欢古玩这些东西,而他小时候那个年代,所能触及的大部分也不过就是陶瓷杂项这些玩意,基本没有机会接触书画之类的,他早年走街串巷,北京天津城里城外的奔波收东西,也极少见他说收过书画,因为普通人家里实在没有这玩意啊。就这样,马先生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就一直延续下去。待到他有一定财富可以触碰书画的时候,估计发现资金面对整个书画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倒不如静心研究瓷器杂项,更容易精通。

看了观复博物馆的藏品,可以说无一不是同领域里面的精品,丝毫不弱于那种大型的省市级博物馆的馆藏。但是假想一下,如果马未都先生为了形式好看,贸然引入书画作品,那估计很难买到一流人物的一流作品,拿一些二三流的作品充数,显然又拉低了观复博物馆的档次。实际上收藏是一个很大的门类,能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一览众河小


马未都说是不收藏老字画,老字画做伪手法多,并且同一字画不同专家会有完全不同的鉴定结果,一个说是大开门真,一个说毛都不是。

当年的还是小马的马爷亲身目赌了这一场景,惊出一身汗,直摇头。于是马未都决定不收老字画了,水太深了!自己哪点银子不够砸的,只收点自己有把握的吧,红木家具、瓷器、金银器等杂项,后来才成就了马爷。

但是马爷是在办博物馆,来博物馆的什么人都有,少了字画,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是如同少了半壁江山,于是马爷配置了一些当代的油画(见配图)。在马未都观复博物馆二楼当代艺术品陈列馆,在这里悬挂的画基本都是油画,为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八大美院及国家画院当代名家的作品,无需鉴定真伪,年代等,未来定会有很大升值空间。











玩古赏今


如果说起当今收藏圈,1955年出生于京城的马未都绝对是一位绕不过去的风云人物。由于在收藏圈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大,许多人干脆称呼马未都为“马爷”,这种现象在国内收藏圈也绝无仅有。

很多时候,马未都的名字已经跟“收藏”划等号,提起收藏自然会说到马未都,说起马未都,也避免不了谈收藏。马未都毫无疑问是收藏圈的超级玩家。

马未都是一位聪明透顶的人,这从他的职业和身份在社会变化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全能看出来。从小说家、编辑、编剧、商人到收藏家,马未都的眼光始终是超前的,什么能扬名,什么能赚钱,他就干什么。对于这样的聪明人,若没有积累出巨大财富就有些说不过去。

80年代文学很吃香,血气方刚的马未都进军文学圈,并且创作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作品,如《今夜月儿圆》,立即在文坛刮起一阵旋风,他由此成名了。

成名后,他看到了做编辑的种种优势,就进军编辑圈,因为在“文学热”的大背景下,作家预想发表文字,必须通过编辑来支持和提携,可以说,编辑掌握着一名作家的生杀大权。因此,在做编辑那些年,马未都比大部分作家还要吃香喝辣。

又过几年,“电影热”在全国火爆起来,有钱的人做制片人或出品人,口袋不瓷实的人,则做起了导演或编剧。因为写作功底突出,所以,马未都参与了许多影视的编剧,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在全国行走起来。

同时,下海潮在国内十分活跃,那些有能力有关系的人,纷纷下海经商。作为文化人的马未都自然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他大刀阔斧地趟进了下海潮。凭借着聪明脑瓜,他的财富在这时逐渐积累起来。

直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结识了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此,他一头扎进了收藏圈,到现在,干了有30余年。

1996年的马未都,虽然才在收藏圈浸淫了10多年,但他通过时代机遇和灵活头脑,以及自己的那份执着精神,已经摇身变为收藏界的大腕,无人不对他心服口服。

在这年国庆过后,马未都投资建造了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人人赞不绝口的大事和好事。

收藏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说的高尚一点,就是以一己之力挽救古代的遗存,延续传统文化的命脉。说的低俗一点,就是占有稀有资源,到时为自己换来巨额财富。

对于在收藏圈打拼了几十年的马未都来说,名利于他已经没有多少诱惑,所以他玩起了情怀。情怀这玩意是虚词,可大可小,可雅可俗,怎么说它都在理。也只有马未都这样的玩家,才能把收藏玩出情怀。

虽然在古董收藏上一掷千金,但面对字画,马未都一直说不,甚至还有这样的规定:观复博物馆不收藏任何字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术有专攻,不打没把握的仗。

古董这玩意是实打实的东西,什么年代就有什么样的形制、风格、材质和做工,因此,只要研究好这几点,就不怕收到赝品。

而字画不同,尤其那些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字画,想判别出真伪,手续要复杂得多,即使同一名书画家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和不同心情下创作出的字画,差异也很大,这就给鉴别带来很多不便之处。

马未都长期研究古董,对字画来说,他跟门外汉差不多,所以,他不愿触碰字画这个陌生领域。

其二,字画比古董更难保存。

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字画,由于快接近宣纸的寿命极限,纸张变得脆弱不堪,而且怕光怕潮,怕虫蛀,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工具和措施,很难有效保护。

古董这玩意,要么瓷质,要么陶质,要么金属质或石质、木质,这些东西本身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比较固定,不担心轻易受到损坏,保存起来,要比字画省事不少。

其三,字画价格过于坚挺。

从古至今,字画一直有较高价位,一直在艺术品市场和收藏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那些名人字画,历来价格不菲,并且,字画保存不易,流传下来的很少,一名书画大家一生创作了多少作品,也都有文字记录在案,总体稀少,这就更助长了价格的坚挺。

我举一个例子,“长安画派”奠基人赵望云先生的四尺国画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能卖到1万元,或者1克黄金,深受西北地区达官贵人的追捧。而那时,像什么瓷器,陶罐,瓦当,奇石等玩意,基本无人问津,或者说有价无市。

确切地说,古董收藏才是进入21世纪后,被炒作起来的。在21世纪之前,大凡去文玩市场买卖古董,若运气好,完全存在捡漏的可能,可以用很少价格买来宝贝,甚至连字画也可以捡漏,但现在绝无可能。


鸿鹄迎罡


我国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上是一个大国。这个“大”是一个很立体的、多方面的概念。

首先,我国面积广大,地大物博。南北界线分明,景色各有不同。南方比较温暖,有我国很多有名的景观,其中有一些反映了南方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北方的长城世界闻名,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我国公民数量大。总共有56个民族和睦共处。既相互扶持,又在一定领域互相竞争,在彼此包容的氛围内发展各民族优势。

再者,我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尤其历史文化以其独特魅力使得很多文人学者沉迷其中,想探求几千年前的真相。而探求历史真相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历史古物。

在这个圈子里有许多名家,马未都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还有一个个人的博物馆,专为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展示一些漂亮物件儿。


但他有一条规矩:不收藏任何字画。这让许多人有些疑惑,这次我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其中的原因。

马未都先生在这个圈子里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博物馆里都有什么?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最前面,而不是直奔主题把为什么观复馆里不收藏字画说明白再说其他,是因为觉得有必要先在此系统介绍一下马先生。

我不久之前还不知道马先生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他的职业,深感自己孤陋寡闻,同时也为让第一次听到马先生名字的朋友能对他多些了解。好,话不多说。

马未都先生是一位文玩古物收藏家,也是一名鉴赏家。还曾经主讲过许多著名节目。

马先生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从事这文玩鉴赏和主持工作的,而是一名普通工人。1980年开始尝试提笔创作,曾经做过编辑。80-90年代创作了几个电视剧剧本。

同时也是这段时期,他开始收藏古物,到90年代已经小有规模。1996年,他的观复馆成立。尽管是个人的,但是里面东西很多。



该馆分为不同的五个部分,主要展品有瓷器,手工艺品和装饰品。还有油画馆,不过其中的展品主要是当代画家的作品,与字画不同,望各位不要混肴。这五馆中除油画馆外,展品的时间跨度都很大,是真正的历史文物。

马未都先生是一名很有道行的收藏家,可他的博物馆内为什么不收藏字画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马先生对字画并不是那么感兴趣。

先简单说一下字画在文玩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古物文玩里,价值最高的应该就是字画一类。真正出自名家的字画一幅作品的价值都是天文数字。

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想表达马先生不舍得花钱为博物馆多置几幅书画,而是想要表达他对字画并不是那么感兴趣。

马先生的收藏主要是瓷器方面,这一点从博物馆中就能看出,陶瓷馆中的高古瓷和钧瓷,定窑,都是上等精品。


而且马先生在他的收藏节目中和书籍中也较少谈到字画这类文玩。而且字画交易的高利润让很多人都看到了机会,造假技术就这样越来越高。

一般常在字画这一行中来往的收藏家看到一幅好字画都不敢轻易出手,因为这一行水实在太深。要是买完以后自己收藏了,请别人一看再看出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来,那可真是没地方说理去。

不过马先生不碰字画也说明了他的谦虚谨慎,不常接触的东西就不在这个东西上装内行,光这一点,马先生就当得起先生这一称呼。


小小嬴政


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有一条规定:不收藏字画。

说起马爷来,古玩收藏界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说他是收藏界的老炮,没有人会不赞同。马爷从小喜欢收藏。据他在节目中说,小的时候,在街坊邻居家串门,要个碗啊碟啊什么的是经常的事。那时候的老北京,谁家里没有几件老器皿?没花过一分钱。他对瓷器的爱,是天生的。



他的观复博物馆为什么不收藏书画呢?原因是,书画的鉴定没有标准。他说,在同一幅书画作品的鉴定上,齐名的两个专家,给出来的鉴定结果,不是一点半点的意见不统一,而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一个说真,一个说假。对于这样的鉴定结果,马爷说这比没鉴定还让人闹心。花了钱把专家请来,想要的结果没得到。而专家却怼上了,弄到最后不欢而散。与其如此,干脆不收。


子衿书法


马末都亲口说过,字画真伪难辩,所以不收藏。


北纬21度收音机


现在有人把马未都当神一般看待,实在幼稚!他对木器确实懂,但对瓷器却一般般!别听他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一生闲堂


不收藏字画就说明了他与天下第一的古代字画无缘分!既然无缘何必纠缠?他经常鼓吹瓷器如何如何?说白了就是想把瓷器骑在古代字画头上而后快!其实他的算盘打错了!明眼人一眼看穿他在忽悠说谎!什么“博物馆之外没有真品更无珍宝?”他马未都在全国走访市场挨家挨户调查一遍了吗?还有他说“司马光砸缸”是假的,污蔑宋代没有大缸。这不说明了他会玩穿越来到宋代亲自走访市场调查取证后得出来结果才敢大言不惭地说宋代没有大缸“司马光砸缸”纯属子虚乌有!多么厚颜无耻!千年文明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我老牛从小到大都知道“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写这个历史故事的人都是古代人写的,难道是现代人编写这个流传千年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马未都稍微有点名气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更甚者是他居然还拿起日本“海归”赝品来继续忽悠国人藏友,他的行为与汉奸走狗没有区别!他不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华夏儿女有祖传藏品千千万万。岂非一匹“病马”就能搞砸?(首届湖南收藏家刘广文先生撰写于2019年3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