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国迷,最不明白的是关羽为什么要从荆州出兵?既然出兵了,为什么成都方面没有一点动静?

农民马哥


关羽之所以发动襄樊之战,是为了配合刘备的整体战略,准确的说,是刘备命令关羽从荆州出兵的。

从公元217年开始,刘备领导的益州集团开始发动汉中之战,到219年5月,曹操撤出汉中为止,汉中之战结束。汉中之战,双方名将荟萃,倾力厮杀,刘备带领除关羽之外的所有名将,和除荆州军及留守部队之外的所有军队,与曹操争夺汉中。



刘备举益州之全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艰难的战胜了强大的曹操集团。自身的消耗非常大,阵亡吴兰、雷铜、任夔等将领,8万益州兵相当疲惫,粮草物资消耗殆尽,至少一年内,益州无法发动新的大战。

219年5月,曹操退出汉中。219年6月,刘备派遣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219年7月,关羽兵出荆州,攻打襄阳。219年秋天,大概在8月,刘备进位汉中王。

看看时间上衔接的如此流畅,难道不是刘备的整体规划吗?



再看刘备在打汉中之战时关羽在干嘛?

《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大概在218年,关羽就与魏国江夏文聘在开战,文聘在汉津(今湖北荆门)攻取关羽的辎重,又在荆城(今湖北钟祥)烧毁关羽的战船,关羽又是辎重,又是战船,关羽在干什么?很明显,沿汉水北进,要北上襄阳走水路的话,只有汉水,也就是说关羽已经在步步紧逼襄阳了。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明确记载曹仁讨伐关羽在前,平定宛城在后,曹仁平定宛城是在219年的正月,那么与关羽交战就是218年。



另外从218年正月开始,一直到218年10月,曹魏境内发生的三起叛乱,都与关羽有关,218年正月,太医令吉本、韦晃、耿纪在许昌发生叛乱;之后不久,孙狼起义,南附关羽;10月宛城候音、卫开叛乱,联络关羽。

种种迹象表明,刘备在打汉中之战时,关羽一刻也没有闲着。一边忙着沿汉水向北推进,一边忙着策反曹魏境内的反叛势力,那关羽想干什么?当然是攻打襄樊了,那么攻打襄樊的目的是什么?

很简单,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所以说,关羽的出兵,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念头,而是按照刘备的整体部署,一步一步在进行准备工作,关羽直到219年7月,才正式开始攻打襄樊,这一切就是计划好的,关羽的出兵并不是自做主张,而是依据刘备集团的大战略,按照刘备的命令进行的。


那为什么关羽在打汉中之战时,成都方面一点动静也没有呢?

看一下襄樊之战大概的时间表,如下:



7月,关羽在开战初期,刘备在进行自称汉中王的程序。

8月,关羽威震华夏,擒于禁,斩庞德,围襄阳与樊城。刘备应该是称王结束后,安排魏延守汉中,之后就率军返回成都。

9月,曹操调兵遣将,同时暗通孙权。



10月,孙权偷袭荆州,吕蒙白衣渡江,同时关羽在前线被徐晃击败。

闰10月,关羽得知荆州失守,开始南下,退守麦城,同时东吴迅速出击夷陵,断了关羽后路。

11月,关羽开始向西逃窜,士兵失散。

12月,关羽在临沮被俘,被杀。



219年7月到9日,关羽在前线的战况基本上捷报,肯定有传到成都,但是时间上应该晚了一个月,也就是说,关说9月份的捷报,刘备收到消息时,差不多就是10月了。

从219年10月开始,孙权偷袭荆州后,关羽的战况急转直下,东吴偷袭荆州的消息,即使最快传到成都,也可能是11月了,刘备在得到消息后,会不会相信东吴偷袭?会不会让探马继续探听消息?就算是马上派出援军,也要等 到12月才能到达荆州了。



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备有何动作,并不表示成都方面没有一点动静,只是没有记载而已。出兵打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粮草先行,物资准备,要派人到处收集粮草物资吧,汉中之战的消耗都没有恢复,刘备即使马上出兵也要准备吧。

但战场上的形势是瞬间万变的。

刘备有三个没想到:

1、没有想到刘封不救关羽。关羽是荆州地区最高长官,刘封的上庸之地本来就属于荆州,关羽又是刘封的上司,刘封只是仗着自已是刘备的养子而不救,孟达都知道害怕逃跑,在刘备杀刘封的理由中,就有这么一条原因:不救关羽。



2、没有想到孙权会偷袭荆州。孙权与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就是联盟关系,虽然在215年闹得不愉快,但湘水划界时,双方还没有撕破脸面,而孙权偷袭荆州,是导致关羽身死、荆州覆没的最重要原因,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关羽即使在襄樊前线败了,大不了再退回荆州,刘备也肯定是这样想的。



3、没想到糜芳会不战而降。糜芳是刘备是小舅子,是蜀汉皇帝的亲戚,这样的关系,糜芳都不战而降,让东吴不费吹灰之力夺得江陵城,如果糜芳不投降,哪怕傅士仁投降,只要关羽率军赶到江陵,荆州会么吗?关羽会死吗?恐怕不一定会吧!

正是因为这些没想到,才导致了最后的结果,我们现在来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那是事后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知道外界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如果刘备早就知道关羽打了败仗,会不出兵救援吗?如果刘备想到了那三个“没想到”,会让关羽孤军北伐吗?正是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让刘备觉得关羽不会失败,即使失败,也能退回荆州,这样的后果,刘备能接收,干嘛要出失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建安二十四年对于刘备来说是冰火两重天,上半年在汉中击败夏侯渊,取得汉中大捷并自立为汉中王。而下半年,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斩庞德,俘虏名将于禁,吓得曹操要迁都避风头。

不过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完全没有得到刘备益州大本营的授意,他是自说自话擅自做主行动。至于他的动机,只能猜测,按照关羽高傲的心气,眼看着自己大哥在益州和汉中搞得热火朝天,他关羽似乎也得有所呼应,何况当初刘备离开荆州时,还给了他一顶“襄阳太守”的帽子。

由于战局转变太快,关羽在襄樊前线前脚还风生水起,节节胜利,后脚就被孙权抄了后路占了江陵,然后败走麦城被杀。他在战役中唯一和刘备集团沟通过的,只有驻守在上庸地区的刘封和孟达,但是一开始关羽顺风顺水时也只不过让他们发兵相助并不是求救,属于锦上添花的意思。

后来兵败山倒,刘封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出兵相救,上庸地区刘备才刚得手几个月,根基不稳,作为地方守军,刘封在出兵问题上迟疑也情有可原。

刘备方面就像没事人一样似的,遥看关羽胜负丝毫没有动静。一方面他没有想到战局的变化如此之快,另一方面可能寄托于义子刘封会从上庸出击,而现实是刘备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荆州易手,人地两失。刘备具体为什么按兵不动,事情表面上至少看来是这样,他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发表过他的看法。

从刘备是国家首脑的角度来看,当初的“隆中对”是蜀汉集团的既定方针,强调了“天下有变”时才能兴师动众两路出击,而建安二十四年北方曹操稳固,孙权安然,三方势力达到最佳的平衡。

在这种形势下,最好是等别人犯错或发生内乱,自己抓紧时间修身养息,强国富民,而不是穷兵黩武主动出击,被别人找到软肋。关羽不管那一套,从荆州出兵北犯襄樊,刘备没有像“隆中对”里提到的两路劲旅相互配合,说明他也不想在这时候去进攻曹操。

老大不打算出师北伐,老二作为荆州战区的总司令再狠,也只能算作一偏师,难道要让事先不知情的老大率主力违背国家战略去配合老二吗。别忘了,汉献帝还在位子上活得好好的,即使刘备成功了,那置汉献帝于何处?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那实在应该是一段三方相持,坐观其变的日子。

刘备当初反应迟钝,有没有一丝这样的想法,那只有天知道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你作为一个三国迷,确实对三国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关羽攻打襄樊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一下

第一,汉中新定,曹魏随时有可能反扑,出兵襄樊,吸引曹魏目光,缓解汉中压力!

第二,占据襄樊,使汉中,襄樊,江陵等地连城一片,巩固战略果实!

第三,响应宛城侯音叛乱!

第四,占据荆州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中心襄樊,彻底达成占据荆益的战略目标!

第五,占据荆州唯一北上中原的战略枢纽襄樊,为将来待天下有变,一路出秦川,一路出洛宛的战略目标创造先决条件!

第六,趁曹军接连遭遇赤壁南郡汉中三场战役的失败,处于最虚弱的时期,全力夺取襄樊!

第七,趁荆州地区遭遇大洪水的良机,依靠水军的压倒性优势(曹魏水军在赤壁之战时就已经全军覆没)夺取襄樊!

总结一下,襄樊是蜀汉集团必须要夺取的一个战略要地,也是隆中对战略思想中重要的一个点,从这个角度上说,关羽攻打襄樊是符合隆中对也符合蜀汉集团利益的,所以攻打襄樊应该是整个蜀汉决策层作出的决定,而不是关羽的个人行为,襄樊是蜀汉必须要夺取的,同时时机又刚刚好,所以关羽才要北伐襄樊!

至于刘备为什么没有救援关羽,原因有以下几条:

第一,汉中新定,曹魏存在反扑的可能,所以不能随便调动西川的部队!

第二,关羽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以及能力去攻打襄樊,因为关羽荆州水军是碾压曹魏的,即使攻打不下襄樊,在水军的掩护下,关羽也能安全撤退回江陵,无须西川方面的支援!

第三,关羽本身败得太快,而且是后防大本营被偷袭,这是出乎刘备意料的事情,就算刘备想支援也没办法!

应该说关羽的败退是整个蜀汉决策层对东吴意向的估计错误导致的,并非关羽一人没有料到东吴会偷袭,恐怕刘备诸葛亮都不会想到东吴会偷袭,双方刚在汉中之战前在湘水定盟,在刘备看来,蜀汉和东吴的荆州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东吴已经没有理由再索取荆州,然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刘备的脸。


姚小贰


关羽发起襄樊战役,不应当视为一次简单的军事盲动,从军事上是有其战略作用的。

襄樊,为襄阳和樊城两座古城的合称,两城隔汉水而峙,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古战场。由南向北,过襄樊则直进中原,由北向南,则顺汉水直逼武汉。连金庸老先生都让大侠郭靖协守襄阳,解放战争时,国共两军亦鏖战城下。

曹操挥军南下时,正是顺此线路攻战荆州。小时候听袁阔成的评书,说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正是这一片区域。赤壁之战,曹操虽败,可这一带并没有丢,以宛城为核心,襄樊为桥头堡,留有曹仁统兵拒守。

在关羽发起襄樊战役之前,曹操与刘备对汉中争夺的战役刚刚结束,刘备虽胜,并自进汉中王,可军士疲惫不堪,损耗巨大。再要北伐曹操,只有从汉中穿秦岭攻关中,向长安。这对刘备的劳师远征,几乎是不可能的。刘备只得领军回益州休整。只是趁曹操撤退之机,命刘封、孟达袭占上庸、新城,算是打了一颗钉子,可策应关羽大军行动。

这里关羽饱受批评的是,关羽并未按《隆中对》中所定战略,协同益州北出祁出,关羽荆州一路,再加联吴于江淮出击,共伐曹操。其实此战关羽的战略目标,并不是要孤军杀入中原,此战最远目标应止于宛城,最低目标则是拿下襄阳、樊城两地,以作为下次战役的桥头堡。

战役时机的选择也没有太大问题。曹操在汉中新败,而且大伤元气,夏候渊所部近乎全军覆没,曹军整个士气低落。外交上,蜀中自有官员去东吴联络,何况如关羽再次战胜曹军,进抵中原,东吴更易出兵江淮,夹击曹操。战场上的胜利,可远比外交官的三寸不烂舌更有说服力。所以在汉中刘备封王仅一个月,关羽就开动战船进攻。

战役之初,进展顺利,襄阳顺利拿下,樊城被围。曹操所派援军于禁部,被关羽蓄汉水之水淹之,主将于禁被擒,大将庞德被杀,洛阳震动,关羽威振华夏。围点打援十分成功,曹操所派第二路缓军徐晃部正在赶来,关羽只等再胜一场,即可顺势拿下樊城,战役目标就可超计划实现。下樊城后应会息兵休息。所以并不需要益州蜀军有战略策应。曹操有多少兵马实力,那是明摆着的,关羽再怎么狂妄,也不会冒进。

转折点还是出在东吴身上。曹操外交工作也没放松,他最怕东吴在趁势进兵,那曹操的兵力会严重分散,战争结果就不好预料了。故在于禁失败后,曹操则竭力联合孙权。

孙权的考虑应是这样,刘备集团风头正劲,连败曹军。如果配合刘备,关羽人马无后顾之忧,则可直进中原,攻邺城,下许昌,进洛阳。中原之地尽入刘备之手,还可能得汉献帝,东吴则只是个配角。刘备是皇叔,比曹操根正苗红,得势后会比曹操更不遗余力地要剿灭东吴。这种替他人作嫁衣的事,费力不讨好。不如拿下荆州,得现实好处,强大自身力量,更能对抗曹操,这是求人不如自强之理。于是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后路被断,军心涣散,终至战败身亡。

这就是各种利益间的转换算计,最终看谁算计过谁,真也是一念之间矣。非关羽战之罪也!





净月暖阳


关羽被斩杀后,刘备要严惩当初没有救援关羽的两个人,孟达得到消息后投奔了曹操;而刘备义子刘封被赐死。

关羽之所以要从荆州出兵,是因为关羽在执行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方针,这次关羽打着北伐夺取中原的旗号亲征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夺取襄阳郡。

关羽,威猛无比、威震华夏,为曹操和孙权所忌惮。襄阳郡为曹操所占据,此次关羽亲征,曹操惧怕,打算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力劝,并献计谋让曹操许诺把江南让给孙权为条件,让孙权出兵从背后偷袭关羽。孙权也不愿意看到刘备坐大威胁自己,况且刘备“借”孙权的荆州也一直不还,基于此,孙权和曹操一拍即合。



关羽受到曹操优势兵力的夹击以及孙权背后的偷袭而兵败失去荆州,只好向就近的孟达和刘封求援,但二人记恨关羽平日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而拒绝,无路可走的关羽只得率残部退至麦城喘口气,后在突围时被孙权兵擒获而遭杀害。


而成都方面由于孙权集团在偷袭关羽之前就做好了各种防备和应急处置预案,关羽被偷袭的消息遭到孙权的严密封锁,而当成都得知荆州失陷时,恐怕此时的关羽已遭不测、身首异处了。


野钓鱼倌


关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极为有利的局面下才发动的襄樊之战,这一点上不存在疑问,出兵荆州是合情合理的,而成都方面不是无动于衷,关羽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这就是成都给予的最大支持。



天时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此天时并非天气气候,而是发动战争的时机是非常妥当的。公元219年的五月,刘备彻底赢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曹操从汉中全面撤军,六月,孟达与刘封夺取上庸三郡。这种情况下在当时已经算是天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蜀国属于强势上升期间。

而此时荆州的形式成形于215年,吴蜀两国对于荆州做了重新划分和界定,双方以湘水为界,东属吴国,西属蜀国。因此,刘备势力所占据的是荆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关羽以此三郡作为根基,具备着北伐的条件。关羽也并非盲目的攻击襄樊,在《吕蒙传》里明确记载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此恐蒙图其后故也。”这种战略部署在当时,既能防范东吴,又能北上进攻,是合理得当的。


魏国方面,不仅仅是汉中战场的失败,更为重要的是其内部的叛乱。218年,宛城侯音和卫开趁曹操重点倾向汉中之际,举事叛乱;北镜乌桓三郡叛乱;陆浑孙狼起兵起义;连首都许昌的耿级也举兵造反。这样的叛乱虽然都被魏国内部平叛,但使得魏国内部集团疲惫不堪。而东吴对于合肥一线的压制,使得夏侯惇军团是无法达成对于荆州战区的补给和支援的,这也是发动襄樊之战的一个时机所在。

地利

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刘封和孟达又拿下上庸三郡,这就打通了汉水通道,这也使汉中与荆州连城一线,此处不考虑刘封孟达拒绝援助关羽的事件,关羽的这种部署就显得非常合理,上庸至襄阳和樊城的补给线和援助线不过百里。相比较下,曹魏的襄樊一带就显得孤立一些。


但襄樊之地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西有武当山,东有大洪山和桐柏山,以山为屏障,控扼汉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的必经之路,蜀汉如果想要达到《隆中对》里的既定战略,那么控制襄樊再做北伐就显得容易很多。随后的形式也能看出,关羽猛攻襄樊之际,曹操是准备迁都的,也就是要放弃许昌,说明襄樊被下,中原地区就可轻而易举的夺取,曹魏就只能退居河北。

不仅如此,襄樊如果得手,蜀汉政权可以将汉中、益州、荆州地区完全连成一片,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能够形成对魏国和东吴的战略优势,从而达到休养生息数年后,北图中原,东渡长江的战略计划。

人和

魏国经过汉中的失败,士气极其低落,而蜀汉从汉中和上庸战场上获取的战果使全国士气高昂,再加上君主刘备进王位,文武百官,全军将士的官职,待遇都跟着上涨,人心大振之时发动战争往往更有优势。而曹魏集团的内部叛乱使其人心不稳,以至于后来关羽很从容的招降梁、郏、陆浑的山贼流民为己所用,甚至曹魏荆州刺史胡修、南阳太守傅方都毫无抵抗力的投降关羽。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三国志》

关羽所领荆州的兵力总共应该在四到五万,开去襄樊前线的人数也大约有三万余众,而曹魏集团曹仁、吕常在襄樊一带的驻军总数在一万左右,这一点上关羽是具有优势的,关羽不仅能够在后方留够守备以防东吴,还能在前线形成兵力压制,这样的优势战机理当把握住。

成都方面

成都方面其实根本无需做更多部署,一方面是汉中之战后,刘备的损失也是不小的,吴兰、雷铜、任變等大奖相继阵亡,耗时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财力,加上益州本就新定,汉中又刚刚入手,成都方面最关键的事情是维稳,而不是给关羽增兵。



另一方面,刘备进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就相当于默许了关羽做任何军事行动,并且向所有战区宣誓了关羽代行王令的权力,这种支持完全够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了,并且这场战役的必要性无需成都方面再行干预,作为蜀汉高层智囊的诸葛亮、法证等人一定会明白关羽必然会发动此战,因此,综合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假节钺就足够了,只要上庸等地听候关羽调遣,蜀汉集团内部还是很看好关羽的。但上庸就偏偏没有听关羽的调遣,战争中期的尴尬局面使得关羽不得不调派荆州后方之兵,这才给了吕蒙机会。而后来刘备处斩了刘封,就足够说明此战的关键环节,错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封。



综上,襄樊之战的发动是具备各方面条件的,汉中之战上诸将是功不可没的,但关羽官拜武将之首,此时再没有一些作为,显得面子挂不住,因此,襄樊之战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最主要的还是客观条件的成熟性。


棍哥观史


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究竟是不是出自刘备的指使,我们现在没有任何证据。所以我们才有着诸多的设想和猜测。但事实得真相只有一个。只是我们还没有触及到它而已。正因为关羽有着便宜行事的权利,才使得事情的真相变得相对的模糊了。比如,关羽仅仅是一个大将。负责镇守荆州。那就好说了,他一出兵。我们就会立即明白,是有人指使他这么做的。可关羽镇守荆州,刘备给他的指使是假节钺,便宜行事。给张飞的好像也是一样的指使。如此,关羽出兵襄樊,我们后人就有些说不清真相了。不过,我个人认为,关羽出兵,应该是收到刘备的命令的(猜测的)。实际上,刘备的意图很明显,汉中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但曹操的实力依然很雄厚。刘备怕曹操报复。所以让关羽出兵,敲山震虎。同时让曹操收尾不能相顾。从而减轻汉中的压力。只是让刘备没想到的是关羽过于强悍,不仅得了襄阳,把曹仁逼得躲在樊城吃老鼠。还借用天时地利,水淹七军。此时,刘备自己都觉得派兵有些多余。我们说,关羽的失败纯属偶然,是东吴的偷袭让关羽一败涂地。说的简单点。关羽的失败出乎刘备的意料。而且,关羽从失败到被杀。时间很快,快的令人措不提防。刘备反应不过来也是情理之中。而刘备后来的复仇灭吴行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是他跟关羽犯得毛病都差不多。这就是以他们的光明磊落去对付东吴的小人行径。我们说,陆逊在夷陵可以放火。那刘备为何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比如,刘备刚到猇亭,陆逊就挂了免战牌。刘备要是不理会,放火烧的话。还会有以后的夷陵大败吗?要知道,为了打赢战争。什么样的卑劣手段都不为过。因为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兵者,诡道也。


风雨中的梅云


假节钺,汉末三国时期一共就八人,刘备那就关羽一个。可以不需要君主同意就发动战争的权力。所以,关羽出兵是没有僭越的问题的。

回头看为什么出兵,首先,关羽这次出兵,最主要的目的是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或能赢就赢,不能赢就牵制。这也就是关羽调刘封,刘封因属地内盗贼多发的原因没去,关羽也没说什么的原因。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前期打的太好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才引起关羽想趁胜收复整个荆州。

关羽刘备出兵的问题,关键在于时间点,不是刘备不想出兵,而是关羽败的实在太快。。前面捷报频传。然后到吕蒙白衣渡江,到关羽败走麦城,前后不到月余。考虑到古时候的地理条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再加上吕蒙偷袭时的隐蔽性,沿岸烽火一个烧。还有等刘备收到关羽兵败消息时,点兵,集粮,安排人手等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不是刘备不出兵,而是给的时间太短,出不了兵。


不笑猫81050135


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就曾说了,待天下有变,就命一上将,自荆州移兵以向宛洛。关羽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刘备占领了益州,接着又攻取了汉中。关羽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樊城,斩于禁诛庞德,想一举灭了曹仁。谁知曹仁硬是把樊城守住了。这时东吴趁虚而入,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待关羽回兵来救,吕蒙又设下埋伏。结果关羽被俘,英勇就义。

刘备在成都立足未稳,新取汉中,累得有点气喘。再说,成都离荆州有千里之遥,加上蜀道之难,就是想救也来不及。古代通讯极为落后,刘备得到消息的时候,恐怕关羽已败走麦城了。所以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关羽虽是文武全才,但他还是没有理解透诸葛亮的意图。诸葛亮说的天下有变,必须是有一国或更多的地方发生内乱。而当时曹操实力尚在,东吴虎视眈眈,实在不是个好时机。他如果能再等一年,曹操死了,可能就不是这个结局。可是关羽自己都已经六十了,他怎么等得下去?


和古人谈心


这么说吧!

当时襄樊下暴雨,淹了一大片,魏军基本都被淹了,古代北方人大家都懂得,雨伞都不怎么用,何况是穿,魏军面对水灾无可奈何,只能往高的地方跑。

关羽一觉醒来,一看魏军全被淹了,大笑数声,驾着船去救灾了,呸……顺手了,准确的说,是驾着船收割人头去了。船行到于禁哪里,于禁一看等来的不是救援人员而是敌人,直接降了,到庞德哪里,庞德誓死不降,但带着一群需要救援的灾民,没有什么用,只能战死了。

虽然诸葛亮号称神机妙算,但天什么时候下暴雨他还是不知道的,所以没有办法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