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用戶5864436739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陳近南真名叫做陳永華,是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

陳永華是福建人,明末的鄭成功麾下著名將領。

當年清軍殺入福建,陳永華父親陳鼎是大明的舉人,不願意做亡國奴,在家自盡。

當時陳永華只有15歲,後來他果斷去廈門投靠鄭成功的明軍,對抗滿清大軍。

陳永華是個文人,卻非常勇敢,有極有智謀,是個非常優秀的謀臣。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陳永華是讀書人,儒生,不會武功的。

陳永華很快得到重用,成為鄭成功的重要謀士。

鄭成功對陳永華非常喜愛,認為他能力很強且極為忠於大明。

所以,鄭成功將陳永華安排到自己接班人,也就是兒子鄭經身邊,成為左右手。

實際上,鄭成功是希望自己死後,陳永華能夠輔佐鄭經主持大局。

後來鄭成功病死,鄭經主持大局。他對陳永華非常信任,自己專管軍務,將國家行政大權全部交給陳永華負責。

陳永華以卓越的能力,將臺灣的經濟和文教搞得很好,治安也很出色。

鄭經對他更是信任。

當時廈門已經淪陷,鄭成功死後又有內部問題,很多官兵投降滿清。

在陳永華的堅定支持下,鄭經沒有動搖,堅持以臺灣保護大明流亡朝廷,和強敵對抗。

不過,陳永華晚年時遭到陣地馮錫範(一劍無血)和劉國軒排擠,被迫辭職回家修養,最終病死在臺灣。

康熙知道陳永華死後,非常高興:臺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臺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以上這些,不是讓陳近南大紅大紫的原因,關鍵在於天地會。

天地會也叫作洪門,三合會。

大家都知道,天地會是滿清時代反清復明的秘密地下組織。他們在清初建立,在滿清生存的200多年內積極參加反清的行為。

天地會發動過無數反清的武裝起義。

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臺灣陳周全起義,嘉善起義。

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起義更多。重要的有咸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

在著名的辛亥革命中,也有洪門的身影,很多革命黨就是洪門弟子。

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曾回憶: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回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1904年,孫中山為了爭取海外實力強大的洪門,也在美國檀香山加入了洪門致公堂。

對於天地會成立的時間,還有不同說法,但一般認為是鄭成功在駐紮廈門期間,派出大量軍官潛伏在南方各地,組織反清的秘密組織天地會。

那麼,陳近南到底是不是天地會的組織者,歷史上也有不同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陳永華和鄭經長期駐紮在廈門、金門,鄭經又只負責軍務,天地會等秘密組織可能就是陳永華負責。

所以,說陳永華是洪門的領袖也沒錯,這也是鄭成功的命令。

陳永華取了個假名陳近南,成為天地會的實際領袖。

但也有種說法,陳近南時代的洪門還不存在,只是臺灣派出的地下情報網而已。

真正的天地會,是乾隆時期,由僧人鄭洪二(化名萬雲龍)在福建創立的。

那麼,陳近南就和天地會沒有關係。

但不管怎麼說,陳近南是最初組織福建、廣東等地反清地下組織的領袖,後來天地會的會員尊稱他為第一屆總舵主也是一種尊敬的表示。

那麼,問題又來了。陳近南就算很牛逼,也牛不過鄭成功。

為什麼在香港的影視劇、小說中,陳近南絕對是霸主一樣的人物呢?

很簡單。

洪門也就是三合會,在香港有很強的的力量。香港的4大幫派,都自稱是洪門子弟。

香港的O記,全名就叫做“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而香港的娛樂業,尤其是電影業大部分是被黑社會控制的。陳近南自然是他們的開幫總舵主,那自然要讓他威風,要多威風有多威風!

不過,話說回來,陳近南在電影中的下場好像也很弱。

周星馳《鹿鼎記1》中,陳近南好陰險啊,還扔釘子。最後還被鰲拜打成重傷,幸虧有韋小寶救他。

《鹿鼎記2》中,陳近南乾脆被馮錫範砍掉了一隻手,又是靠韋小寶救了命。


薩沙


金庸先生筆下的總舵主陳近南。一般認為其原型是臺灣明鄭集團的主要人物陳永華。至於其家族世系與淵源至今迷霧重重。在此筆者就不討論陳永華的人生軌跡,就談一談陳近南這個名字與天地會的關係。

在小說中,陳近南是天地會(洪門)的創始人兼總舵主,那麼歷史上的陳永華真的是天地會的創始人麼?

“天地會”又稱三點會、三合會、小刀會等。統稱“洪門”,是清代重要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廣泛傳播與閩、廣、贛、湘、川、桂、雲、貴、臺機海外的華人社會。據統計至今海內外洪門弟子達6000多萬人之多。

既然天地會是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就註定了在官方記載中很難追溯到它的起源。然而天地會內部有許多重要文獻,其中會書是天地會內部重要文獻的總稱。而陳近南的名字主要出現在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

然而,原始的天地會會書中的“西魯傳說”未曾見到他的名字。從《守先閣藏天地會文件》開始方才提到。其中的《西魯序》中說:“後來有位和尚陳近南,提及明朝一事,兄弟尊他為先生。”

《近南詩》雲:“天公降下一能人,安排八卦定乾坤。”

《分別血書詩》雲:“卻說朱洪英太子走到百口洞中自刎而亡,有陳近南先生未知去何方向,後來聞知在福建省架橋開圩,依五祖規例,就安五祖為大公,復效桃園結義,做先生,教習兄弟,在復明主,定中原之江山。”

從這些記錄中說明陳近南在天地會中負責制定、傳授規章禮節,可能還從事文書繕寫等事務。

而《西魯傳說》的主要內容,是敘說康熙時期福建南少林僧眾在抵禦西魯入侵戰爭中立功,結果反遭清朝皇帝負義遣兵焚寺,寺僧大多慘死,僅有五人倖免於難,這五人分別是蔡德英(或蔡德忠)、馬超興(或馬昭興)、方大成(或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或李色開),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洪門前五祖”;他們逃到廣東惠州府石城縣,遇到萬雲龍而歃血結盟,天地會由此誕生。

西魯傳說的內容比較簡單,但隨著天地會組織的不斷壯大,這個傳說的內容逐漸被擴充,各種人物也逐漸豐富起來,同時出現了不同版本,並且蒙上了神秘色彩。因此這個傳說也往往被認為是天地會創立,發展的歷史記錄。

在後期的天地會會書中,陳近南是一個極為豐滿的人物,學識高、人品好、素有“反清復明”的雄心大志,是天地會的實際組織者。反清武裝起義的領導者。

然而學術界對於“西魯傳說”的看法分歧很大,有的人認為,所謂“西魯傳說”乃是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而非歷史事實,認為:“關於天地會本身的起源,到現在沒有任何人能說得出來,不但它本身起源的真相和創始者為誰不得而知,就連它傳說中的神話背景,也是莫名其妙。”

而有的人認為西魯傳說是會內人為了即可傳之後代,又不為外人知曉,而把天地會創始的真相,巧妙地隱藏在一個虛構的神話傳說中。因此對於這個傳說,不能簡單地認為便是天地會起源的歷史,而是要透過這個虛構的神話故事,找到其中隱藏的歷史真相。

而這個歷史真相,至今還是一團迷霧。

陳近南究竟存不存在,以及他跟臺灣的陳永華有什麼關係,這些分歧相當大。而至於天地會的起源及創始人,那更是說不清楚........


朝代說


在金庸先生的封刀之作《鹿鼎記》當中,主人公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被設定為一位義薄雲天、正氣凜然的大英雄形象,為完成“反清復明”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陳近南在歷史上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他便是被鄭成功讚譽為“臥龍先生”(諸葛亮)的大謀士陳永華。



陳永華生於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在清軍攻閩時出逃,到廈門投奔鄭成功,並得到兵部侍郎王忠孝的賞識、推薦。鄭成功將陳永華招來談論時事,結果發現他謀略深遠,驚奇之餘稱讚他是當世的“臥龍先生”。這次會談後,鄭成功任命陳永華為參軍,這一年(1648年),陳永華才15歲。


十年後(1658年),鄭成功規劃北伐事宜,結果諸將大多認為此事難成,唯有陳永華力排眾議,併力挺鄭成功聯合魯王朱以海的大將張煌言,沿海路進攻江南。陳永華對時局清晰的分析令鄭成功讚歎不止,於是在出徵期間命他留守廈門,以輔佐世子鄭經,並告訴鄭經要以師禮對待陳永華。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為擺脫困境,將注意力轉向臺灣,於1661年跨海收復寶島,並對其進行大力經營。在此期間,陳永華作為他的謀主,幫助其制定法律、職官系統,立功極多(“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一》)。



1662年6月,鄭成功去世,遺言由弟弟鄭襲即位,並下令誅殺有罪的鄭經。但在陳永華等人的輔佐下,鄭經卻在同年12月擊敗鄭襲,成功地奪取“延平王”的位子。但在鄭經上臺後不久,更大的考驗便接踵而至,而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正是諮議參軍陳永華。


原來,荷蘭殖民者雖然被鄭成功趕出臺灣,但並不甘心就此失敗,為達到奪回該島目的,便與清朝建立軍事同盟。1663年11月,清荷聯軍趁鄭氏集團發生內亂、人心不穩的機會,發兵攻打金門,在烏沙頭重創鄭軍。此役過後,清軍順勢佔據金門、廈門,迫使鄭經退軍銅山城。次年6月,荷蘭軍隊又跨海佔據雞籠(基隆)。


此時,鄭經軍中降清者甚多,就連鄭經的親信也多勸其歸降。鄭經對降清一事猶豫不決,便向陳永華徵詢意見,結果後者替他分析形勢,稱若貿然降清又得不到理想中待遇的話,便會被世人嘲笑,不如退守、經營臺灣,以等待反攻的時機。鄭經覺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行事。



1664年12月,清荷聯軍由金門出發進攻臺灣,結果中途遭遇颱風無功而返。事後,康熙帝下令暫停進攻臺灣的計劃,轉而實行極為嚴厲的海禁政策,清荷同盟自此結束。5年後,因為補給困難和缺乏商機,荷蘭人被迫退出雞籠(相關情況見《鄭氏關係文書》、《清前期荷蘭遣華使團研究》)。


鄭經退居臺灣後,陳永華認為當務之急乃是興辦教育、培養人才,以保障島內有足夠的精英來輔政安民、反清復明(“擇地建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材。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見《臺灣外紀·卷十三》)。鄭經認為很有道理,便命陳永華主管此事。



陳永華於是創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臺設立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則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規定凡適齡子弟須入學就讀。與此同時,陳永華還推行科舉制度,並按照考試結果任職、升遷。經過數年的努力,先前原始落後的臺灣島,日益變得文明開化。


鄭氏政權撤回臺灣9年後,“三藩之亂”爆發,鄭經遂趁此良機,與耿精忠會師伐清,並命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相當於宰相)的身份,輔佐其子鄭克臧監國。“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時間(1673-1681年),由於聯盟內部勾心鬥角,導致反清大業無果而終。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在大陸的據點再次被悉數拔除,無奈退回臺灣。



鄭經退回臺灣後,島內的政治傾軋日漸加劇,陳永華在同僚馮錫範、劉國軒的排擠下辭職,並在龍湖巖隱居,沒多久便鬱鬱而終,享年才46歲,時在同年七月。陳永華去世後,鄭經不僅給予他“文正”的諡號,而且還親臨弔喪。陳永華死後,葬於今臺南縣柳營鄉果毅村,在清朝統一臺灣後,又遷葬泉州。


史料來源:《清史稿》、《臺灣外紀》、《臺灣通史》、 《鄭氏關係文書》、《清前期荷蘭遣華使團研究》


文史磚家


在陳近南的這個問題上,我想應該將陳近南和天地會分開來看了。

從正史上的記載來看,《鹿鼎記》中描寫的陳近南和歷史人物最相近的無疑是鄭成功的軍事陳永華。根據《清史稿》記載,“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闢草萊,興屯聚,令諸將移家實之。水土惡,皆憚行,又以令嚴不敢請,銅山守將郭義、蔡祿入漳州降。”

可見,陳永華此人還是很有才能的,作為鄭成功的首席謀士,他“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所幹的這些事情竟然上了正史的記載,這當然不是一個小人物了。但是在《清史稿》的記載中,天地會和陳永華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清史稿》記載的天地會的活動時期是從乾隆五十年以後開始的,一直持續到嘉慶十幾年,當然,也不能說在乾隆五十年之前天地會就是不存在的,也有可能是陳永華創建的天地會,但是從正史上來說,天地會在乾隆五十年以前是沒有記載的。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人林爽文起兵作亂,打的就是天地會的旗號。林爽文此次作亂,影響甚廣,從乾隆五十一年持續到了乾隆五十三年,而且從福建打到了臺灣,佔據了臺灣不少地方,在這兩三年中,朝廷對於林爽文的作亂沒有什麼太大的辦法。

又根據《清史稿 柴大紀傳》的記載,“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林爽文亂起。爽文漳州人,徙彰化,所居村曰大里杙。時奸民相聚,號天地會,漳州人莊煙為之魁,爽文與相結,謀為變。”根據這段記載,林爽文在乾隆五十一年的時候,在彰化大里杙村,一天地會為號召,聯合莊煙等人起兵造反。

還有,嘉慶十七年,在廣東廣西一帶,“天地會匪結黨構亂,脅有貲者入其中”。嘉慶六年,浙江“龍泉天地會匪滋事。”

除了正史,在其他野史小說中,也有天地會的記載,但是和正史出入不大,反而和金庸小說裡寫的有很大區別,比如蔡東藩寫的《清史演義》,當中說到:“臺灣土豪林爽文亂起,這林爽文本沒有什麼勢力,只因臺民半是土著,半是客籍,彼此不睦,時常械鬥,地方官不去彈壓,爽文假和解為名,結了幾個黨羽,設起一個天地會來,起初入會的人,不過數十名,後來越結越多,連官署的差役,也都入會。官吏雖有些風聞,終究得過且過,不願查究,因循坐誤,是官吏老手段。因此天地會竟橫行了數十年。”這裡的描述和正史是吻合的,及天地會緣起乾隆晚年,持續影響了東南沿海有幾十年。


------------------------------------------------------------

以上,便是歷史上真實的陳近南和天地會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