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齐豫穷途末路,为什么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她却无人理解?

我同学是忠实的齐豫粉,在他的文艺生活里,抛弃了约翰列侬,厌倦了罗大佑,唯独齐豫是她追了近20年的歌手。上星期齐豫那首《飞鸟与鱼》名次不理想,他及其不解,问我:“当时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到了齐豫怎么就不行了”?

“现场是500个聋子吗,为什么齐豫名次那么差”?这句话也是这一季《歌手》我见到最多的评论。

《歌手》齐豫穷途末路,为什么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她却无人理解?

齐豫仿佛是矛盾的汇聚地,她的作品经电视播出后好评不断,但却难以式大众评审投票。这与李健的参赛历程截然不同。

《歌手》七年里,大众审美观念在不断的转变,从前两季的拼唱功,到第三季的比排面,第四季的音乐多元化…这其中李健是极其特殊的一个人。在他之前,不飙高音拿不到好名次,不请个乐团助阵就显得低人一等。

看似李健和齐豫很相似,为何带来的结果差距这样大?

《歌手》齐豫穷途末路,为什么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她却无人理解?

图片来自百家号

其中虽然有因为韩红,孙楠带来的审美疲劳,但李健的成功并非偶然。李健事实上有着很强的Vocal技能,弱声技术一流,现场声压强大,属于深藏不漏型。可以说,李健是用隐藏的现场歌手的功力,穿着唱片歌手的声音外衣,使观众重新审视唱片歌手的价值。

那么齐豫的技术就弱吗?并非如此,技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重机能,发声技巧,浅层次的演唱技术,比如张芯。这种类别,普通大众也可以分辨出其中优劣。而另一种就相对抽象,它指的是语感拿捏,情绪表达,声音性格以及艺术塑造这些内在的东西。前者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后者则是老天爷赏饭吃。

其实齐豫的发声技巧也不弱,六十多岁的人,在明显嗓子退化的情况下,还可以经常跨越换声点演唱,她那首《最爱》有大段的咬字停留在D5上,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始终坚持着让技术服务于情绪表达。而张芯缺的就是这一点,当技术表达凌驾于情绪时,能带得来一时的震撼,但难以让人回味。

《歌手》齐豫穷途末路,为什么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她却无人理解?

李健走的是市景的民谣路线,他的歌儿大都由大众化的故事披上文艺的外衣而成。人们很容易在这样的音乐里找到共鸣。因为他来自源于大众的生活。而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另一个人,就是刘欢。

很多乐评人说刘欢形式大于意义,我并不反对这个看法。刘欢的厉害就在于能将一切的意义高度上升。这是一种大众眼里的“厉害”。他的音乐里充满了,宇宙的尽头,人与自然的对抗,欲望与人性的纠葛。就像是“得道高僧”,再加上节目一直以来对刘欢“高山仰止”的宣传。无论观众明不明白,但你知道前面站着的是“元始天尊”,这看起来很牛。刘欢经常愿意炫一下技术,28秒的长音,突然垮一个八度,带给观众的感受其实是很直接的。

《歌手》齐豫穷途末路,为什么李健比赛顺风顺水,她却无人理解?

图片来自百家号

而齐豫则是夹在李健,刘欢中间的那个人。她的音乐都源于人世间,但又充斥着大喜大悲,她音乐里的故事、美景、回忆、苦难都是真真实实存在与人世间的情感。这是用人生的阅历回看过往而得来的感悟,世人皆说她“活明白了”,但在明白也难以脱离七情六欲,就像是这首《今世》虽然来源于生活,但这种生活又是极其的超脱现实,常人无法理解。

她这首《今世》的艺术性与表达难度,已经达到了这档节目登峰造极的境界。也代表了齐豫艺术生涯的顶峰,如果这首歌不能扭转比赛局面,那齐豫所走的艺术路线也不可能再有大突破,除非她转变风格,但这不是她追求的,也不是我想看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不仅是华语乐坛,对于整个世界都是大师辈出的时代。齐豫让人望尘莫及的是,她以歌手的艺术身份,将三毛的世界完全的交融。一个划世纪歌手与一个永恒的作家结交缠绕。这是无数艺术家梦寐以求的形态。

就像是刘欢说的:“先听了齐豫再读的三毛,觉得就是她这个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