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賈平凹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當年,《廢都》在出版之前,各大出版社競相報價,最後由北京出版社搶得書稿。小說出版一個月之內,第一版四十八萬冊被讀者迅速搶光,隨後又加印十七萬冊,到一九九三年年底,所印數目至少不下百萬冊,盜版還在其外。

在《廢都》名聲大震的同時,文學評論家界也是一片沸騰,歌頌與批評也紛至沓來。

稱讚的人認為,《廢都》是描寫“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史詩”,“中國當代文學高大的里程碑”;

而貶低者著眼於其中的性描寫,認為小說裡的部分文字“低俗”,是“骯髒的男人性心理”,不如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寫得既有深度又有姿態。

《廢都》出自一貫嚴肅的作家賈平凹,他怎麼能寫出huang se小說呢?更有不少自詡精英的批評家慨嘆:中國作家的想象力在迅速萎縮,他們為了生存不惜要滿足xing飢渴的大眾讀者,文學的粗俗化,首推《廢都》。

而也有人希望,藉著《廢都》的成功,“中國文學能走出低谷”。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有人將《廢都》稱為現代版的《紅樓夢》,與在日本的《源氏物語》或在英國的莎士比亞戲劇地位不分伯仲。

《紅樓夢》寫了四大家族的故事,《廢都》也寫了四大才子。《廢都》也把現場安排在一個大院裡,種種關係、各式人物,與《紅樓夢》相差無幾。曹雪芹刻畫出賈寶玉這個情種的原型,賈平凹的莊之蝶也可以稱為成年後的賈寶玉,他們與不同女子的關係構成了故事推進的線索。《紅樓夢》以悲劇結尾,人去樓空,《廢都》裡絕望的男主角,最終也逃離現實。

還有人說“《廢都》是現代版的《金瓶梅》”。善於挖掘扭曲的男女關係,在文學上可與之一比。

而文藝批評家張頤武則從文學史的角度指出,《廢都》是分水嶺,中國文學所謂的高低之分,從此再無必要,文學讀物正在找回二三十年代純粹讀物的地位。

不論批評家態度如何,等到一九九三年年底,《廢都》在中國幾乎是婦需皆知了。

在國外,《廢都》也聲名大噪,連名字就被譯成了好幾個。法語譯為《近乎沒人要的都城》,獲得了法國年度“費米娜文學獎”。

這個獎項與龔古爾文學獎、梅迪西文學獎合稱法蘭西三大文學獎。賈平凹也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作家。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查建英


常年旅居國外的批評家查建英認為:此前賈平凹的作品以農村為題材,為中國鄉村描繪出一幅幅清純、溫馨的畫面。而《廢都》是他的陡然轉向,是他的第一部以“城市”為題材的小說,是他第一部成熟的小說或“中年”小說。

在西安這麼一座古老的城市裡 ,走出了現代意義上的作家賈平凹 ,《廢都》橫掃文壇,可以稱得上“一九九三年引發文學與出版大地震的小說”。

正如《廢都》所寫,城市並沒有多少感人的地方,不過是藏汙納垢之所,城市裡的人要麼牢騷滿腹,膽小如鼠,要麼自我滿足,不思進取。

美國杜克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羅鵬評道:《廢都》的文學價值已經顯現出來,經過時間的清洗,小說的真實面目也變得清晰起來,研究者可以望著“秦磚漢瓦”,逐漸深人研究一度被視為專門寫“性”的《廢都》。

他認為《廢都》中的性與色不過是表面文章,文化變遷在知識分子中引發的頹廢感及其外化的收藏癖,才是癥結所在。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對此,賈平凹顯然是有著先知般的預見,所以二十年後回望《廢都》和其中的人物,不能不說這是一部警世良言。

實際上,賈平凹在小說的後記中早就點明瞭他的題旨:“上了年紀的中國人走不出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就連我們這代四十幾歲的人,也走不出來。我為此感到悲哀。不是為我自己,是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民族。”

這本書的寫作,實在是上帝給我太大的安慰和太大的懲罰,明明是一朵光亮美豔的火焰,給了我這隻黑暗中的飛娥興奮和追求,但誘我近去了卻把我燒燬。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王一燕總結:賈平凹的小說表現了自明末清初以來,中國現代小說本土主義寫作的傳統,其中有著對故土的依戀,對其落後現狀的焦慮,對原始質樸的民風與村寨、鄉鎮、風土習俗的鐘愛。

賈平凹的寫作聚合了一方風土上各種現實素材的商州系列故事,為文學本土主義的定向和敘述中國的構思,提供了本土場域文學表達的範例。

大家對賈平凹《廢都》褒貶不一, 外國批評家卻對它大加讚賞

西安古城


加拿大懷雅遜大學中文教授司徒祥文(John Edward Stowe)也是國外研究賈平凹的專家之一。在他的論述中闡明:一方面,賈平凹將自己的文化傳統視為寫作源泉,一次次地汲取,戲仿,達到為己所用的目的,使其作品擁有了古典小說的審美質地;

另一方面,賈平凹還在不斷創新,將作品的觸角指向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社會有所擔當,與現實的存在保持著緊密的聯繫,進而形成一種少見的張力,在美學上達到一種古今雜揉的敘事效果,這也是賈平凹與眾多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

以上種種,可看出國外學者對賈平凹《廢都》的欣賞,超出了國別,對優秀的文學不吝讚賞。

圖源自網絡|材料來源:《東吳學術》2013年第6期,《廢都》二十年賈平凹小說在國外的研究,史國強;轉 引 自ZhaJianying.“YellowPeril.” TriQuarterly93(Spring-Summer1995);王一燕《敘述 中國 :賈平 凹的文學世界》

注:文章摘自「野草書屋sea」,特此說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