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新化人八字粗口之考析

湘中新化人八字粗口之考析

邵陽縣和新化縣在明清時代是寶慶府兩大縣,山水相連,居民來往密切。我所在的新邵縣乃1952年由新化縣和邵陽縣部分鄉鎮合併而組成的一個新縣,因此說新化話和邵陽話的兩部分居民交往更深。

對小孩子來說,與人交往首先關注的是對方和自己說話的差異,特別是罵人的粗口。我也記不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印象最深的是說新化話(今新化縣、冷水江市全部、新邵縣和隆回縣部分鄉鎮)罵人脫口而出的是“嬲恩甲葛”,不少人說完言猶未盡,還要加一句“娘賣x葛”。

後一句對講邵陽話的人來說,很好理解,因為發音近西南官話的邵陽話也這麼罵人,只是結尾的語氣字由“葛”變成“的”。“你”念成“恩”。

嬲,湘中地區的人發“nia”,4聲,有些人錯記錄成“亞”了,本字為“入”。湘中人包括新化人把“姐姐”說成“jiajia”,我長時間來很是好奇,為什麼新化人爆粗口罵人問候的是別人的姐姐,而不是像中國大多數地區的人那樣問候別人的母親呢?

我的前一篇文章《老家土話中的古雅》發出來了,一位應該是老新化縣的朋友在下面留言,讓我頃刻解惑。

這位ID為“笑春風”的朋友說:

先來一首童謠:《丟丟跨》。

“丟丟跨,丟丟跨,三兩銀子買個甲,甲唔幫我討婆娘,背起包袱走益陽,益陽難行路,吉幾會織布,織布織恩區,吉幾會殺居,殺居殺恩叫,吉幾會抬翹,抬翹抬恩起,吉幾會廣理,廣理廣恩陽,一腳踢得裡胡坪……”

..........這個“甲”字,注意讀音的音調,普通話裡的四個音調無法表達,不是“甲方”裡那個輕飄飄的“甲”,比“甲子”的那個“甲”發音更重一些,意思是“娘”。

說到這個“甲”,更普遍的用法是“亞恩甲葛”,相當於國罵,但是用得更多,大多數人大多數場合只是一種口頭禪,表示驚訝,感嘆等意思,和罵人不沾邊。如果加上下半句“XXXX”,那才是真正的爆粗口,而且是雙重粗口。

小時候習以為常,沒有思考過語言的來歷。長大後突然有一天好奇起來,這個“甲”是從哪裡來的?

........

原來是“毑”,字典上註明讀“jiě ”,意思是“母親”。

看專家的研究:“明顧起元《客座贅語•父母稱謂》:‘羌人呼母曰毑,音與姐同。‘《中國歌謠資料•惡家婆》:‘丈夫有權順爹毑(父母)’”。

我以為這種分析是靠譜的,從漢字構造來說,“毑”,乃“母也”,娭毑就是祖母,後來泛指和祖母差不多年紀的老太太。而且奇怪的是,湖南湘西和永州、邵陽等說官話的人,似乎不說“娭毑”和“毑”這個詞,只有老湘語區和新湘語區這麼發音。專家研究古代記錄羌人稱母親為“毑。”古人對山地民族的區別未必十分清楚,很多時候會混稱為“苗”“瑤”“羌”“僮”等等。而語言學家分析湘中一代許多人日常用語的保留了苗、瑤、壯(即僮)的詞彙,這應該是漢族移民過來與山地民族千百年交往中語言的一種融合。在書面語言層面,漢族以壓倒的優勢同化了湘中梅山一代的山地民族,但是在一些難以形諸於字面的口語方面,一些土著山地民族的詞彙頑固地保留下來。如西南官話中有把“吃肉”說成“吃嘎嘎”,苗語把“肉”發音為“嘎”。

那麼,是不是可以大膽地猜測一下,把母親說成“毑”,讀成“jia3聲”就是古代梅山地區苗、瑤等山地少數民族的詞彙?後來的漢人在口語中借用了千百年而習焉不察。

如此說來,這種有代表性的粗口,涵義與中國其他地區沒什麼區別。

這位朋友引用的那段童謠,在湘中梅山高坪地區流行,高坪地區清代屬於新化縣,現在分屬了隆回縣和新邵縣,居民說的是新化話。這首童謠也只有用新化話讀出來才有押韻而傳神,用西南官話讀出來就索然無味。“笑春風”用諧音記錄了童謠,其對應的漢字應該是:

丟丟跨,丟丟跨,三兩銀子買個甲。毑毋幫我討婆娘,背起包袱走益陽。益陽難行路,自己會織布。織布織不出,自己會殺豬。殺豬殺不叫,自己會抬轎。抬轎抬不起,自己會講理。講理講不贏,一腳踢到裡胡坪……

童謠諷刺一位被嬌慣的農家子,沒有恆心,心思浮動,這山看著那山高,最後一事無成。湘中把“z”“zh”的聲母發成“j”,“自己”為“吉幾”,“豬”為“居”。童謠多用頂真的修辭手法。“丟丟跨,丟丟跨,三兩銀子買個甲”,這是小孩子玩騎馬打仗的遊戲,買個甲即買鎧甲。接下來從埋怨母親不給自己娶老婆開始,嘗試了湘中農村除種田外,諸多的行業。放毛板船、織布匠、屠夫、轎伕、土訟師........

梅山地區處資水上游、中游,清代許多漢子為謀生,順資江放毛板船下洞庭,去漢口。其中益陽是最重要的碼頭,從此處開始山區過渡為湖區。因為毛板船的興旺,寶慶漢子在益陽謀生的很多,“寶古佬”這個諢號即益陽人首先叫開的。

西南官話區有首類似的童謠,我小時候唱過: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學打鐵。打鐵難扯爐,我要回去學做屠。做屠難殺豬,我要回去學讀書。讀書又怕先生打,我要回去學吹嗩吶。嗩吶難換氣,我要回去學唱戲。唱戲難幫腔,我要回去學賣姜。賣姜不掙錢,我要回去學賣鹽。賣鹽難認秤,我要回去學撿糞。撿糞又怕野狗咬,提起糞箕往回跑。一跑跑到山坳坳,撿個爛草帽,戴在頭上哈哈笑。

不過我還有點疑問,新化老鄉罵人,“嬲恩毑葛”已足以表達自己的情緒,為什麼還要加上“娘賣x葛”這樣一句官話地區的人能聽得懂的粗口?難道相當於用英語罵人擔心別人聽不懂,再加一句漢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