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有哪些著名叛亂?

H137224833


有網友問: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有哪些著名叛亂? 在太平天國攻克南京,正在北伐西征的時候。在1856年,雲南爆發了杜文秀起義。杜文秀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幾乎佔領了整個雲南省。

當時,清朝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太平天國身上。雲南的3萬多綠營部隊,基本斷絕了軍餉來源。長期欠餉,缺乏軍械彈藥。導致在1857年,杜文秀就派遣馬如龍,馬德新帶領2萬人攻擊省城昆明。

當時昆明一片混亂,雲貴總督恆春也自縊而死。1858年,在長沙打敗了太平軍,導致西王蕭朝貴陣亡的,張亮基擔任了雲南巡撫隨後向杜文秀髮動反攻。但是,雲南清軍綠營部隊太弱,杜文秀部隊日益壯大,大理,楚雄等地相繼失守,清軍處於下風。

到1862年,昆明在雲南已經成為一座孤城,被杜文秀起義軍層層包圍。1867年,杜文秀帶領20萬大軍,發動了對昆明的最後總攻擊,同時打敗多路來增援的清軍。

很快,因為鎮壓太平軍,而辦團總,後來還參加了中法戰爭的岑毓英從廣西帶領3萬清軍衝進雲南為昆明解圍。新任雲貴總督劉嶽昭率二萬餘清軍由貴州畢節到達曲靖,而云南團練武裝也紛紛起來襲擊杜文秀部隊。

1869年,杜文秀部隊在昆明城外的所有營壘據點全部失守,隨後清軍轉入反攻。相繼佔領了南安、楚雄、定遠等地,進一步穩定了省城的局勢。1872年,清軍包圍了杜文秀大本營大理,在用炸藥炸開城牆以後,杜文秀為免清軍屠城,自服毒藥後赴清營,隨後被殺。

清軍對所有起義軍和家屬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首先將這十萬人押解到蒼山附近,隨後開始動手。到1873年5月,清軍攻克了杜文秀部隊最後一個據點騰衝。


深度軍事


嘉靖二十一年,雲南元江(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土知府那欽去世,那欽的兒子那憲年僅十三,由其叔那鑑攝印,打算不利於那憲。那欽舊部為了保護那憲,向雲南的“沐王府”,就是金庸《鹿鼎記》中那個世鎮雲南的“沐王府”請求,以巡撫和巡按的名義下令,讓那憲前往昆明,理由是讀書習禮,實則保護。

到了嘉靖二十五年,十六歲的那憲長大成人,朝廷派遣旗牌官一人,指揮、知州各一人,護送那憲,索要那鑑所攝“印信”,迫不得已將印信交還。

那鑑把持印信多年,早就打算據為己有,不願意將印信交還。此前早就以叔叔的名義,大肆割掠屬於那憲的莊資,如今假意讓出土司府,自己搬到別處,同時陰謀賄賂那憲的奴僕,打算謀害那憲。“約定事成得印,則奴亦得為招霸,且重賞。”“招霸”就是當地土語“頭目”的意思。於是這個奴僕果然在夜裡暗殺了那憲,用的是火槍,可見雲南當地土司為了對抗中央,早就蓄謀已久,大肆購買葡萄牙、西班牙火器。

圖 明朝時期的雲南地圖

沒想到的是,這個奴僕槍殺了那憲,那鑑並沒有履行諾言,反倒上報“臨安府”,不過這個臨安不是杭州那個臨安,而是今天的建水縣,明清兩代為臨安府,這裡有沐氏勳莊和直隸雲南都司,是滇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栽贓那憲私通那個奴僕之妻子,那個奴僕因此“怒而殺之”,之後還殘忍的殺人滅口,活剝內臟,因雲南溼熱屍體腐壞,還都用鹽給醃上,做成肉乾。充分體現土司的野蠻、落後,之後將那個奴僕的首級、內臟、屍體裝在三個盤子裡,前來邀功。

那憲有一個舅舅叫豐鸞,知道真相,報告了巡撫和布政司、按察司。責成“臨安兵備道”處理。明代“兵備道”全稱整飭兵備道,是明朝在邊疆及各省要衝地區設置的整飭兵備的按察司分道。主要負責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集軍事、監察大權於一體。早期主要就是管理邊疆,所以西南地區的兵備道最多。

由於明朝收復雲南時,當地的圖集文獻、檔案資料都被元朝兵燹焚燬,明朝暫緩取消土司制度,摸索前進,早期就是如遇到土官絕嗣、土官之間互相仇殺或叛亂被平定、土官犯罪革職等,當地的土司制度即被廢除,改由流官接任。

圖 明平雲南之戰

兵備道知道那鑑實力強大,難以處理那鑑,就藉此機會,推說“仇殺”是土夷常有的事,不予追究了。藉此機會派遣政府官員用好言安撫,同時下諭讓那鑑讓出印信,與流官通判共同執掌地方權力。此後三年多的時間,朝廷數次派遣官員前往接受權力,但沒想到那鑑為保住自己在當地的絕對統治,一手軟一手硬,軟的是每次都給前來的“流官”每人白銀二千兩,你也別回去了,就在我這,跟我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如果流官收了,就唯那鑑事從,一同隱瞞朝廷。硬的是,如果拒絕不收賄賂,就用毒藥毒死,對外說是水土不服,因病而死。完全是獨立王國,朝廷無可奈何,不服臨安兵備道也只能期盼趕緊任期到期,調到別處去,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為了保住自己權利,《明史》載,還不惜“密約交蠻武文淵謀亂。”

終於嘉靖二十九年,雲南巡撫和御史奏請朝廷剿滅那鑑,朝廷遂任命浙江台州人石簡為雲南巡撫,奉旨徵之。此前嘉靖二十三年,徐樾以副使督學貴州,如今又擢升其為雲南左布政使,一同參與了平定那鑑,徹底恢復朝廷的統治。

圖 鈐蓋在公文上的雲南布政使司印文

此時正值四月至八月,元江地區,天熱瘴甚,本來不適宜這個時候用兵。無奈石簡原來在貴州布政使時,有少數民族暴亂,撫按攻剿難克,遂命石簡以威望招撫,簡受命後單騎前往勸諭,事態得以平息。

但是貴州和雲南不同,貴州不和邊境接壤,山地多,更貧瘠,氣候也涼快,大軍一到,恩威並施,也就歸順了,所以石簡一到任就下令出兵元江。

而元江直接連通邊境,實力很強,離心傾向更強,元江地區是兩山險而夾一道,那鑑就佔據兩邊高山,同時在中間的道路的兩邊挖掘濠溝,又引山水注入濠中,使明軍無法攻上兩側的高山,並令軍隊埋伏在山莽中,大軍從山道中進入,前有壕溝阻擋,兩側有大軍埋伏,紛紛中火槍而墮入水中。只能頂著酷暑和土兵對峙,人困馬乏。大家請教巡撫石簡下一步如何進展,此時石簡也是無計可施,只能問計與徐樾,徐樾是雲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地位僅此於巡撫,本不隨軍行動,此時是前來勞軍的。

改土歸流

徐樾獻計“擒賊先擒王”,只隨身帶著幾名布政使司的衙役隨行,自己一馬當先,信馬由韁,裝作前來招安,要求會見那鑑。暗中吩咐扈從,如果那鑑識時務,迫於形勢,能夠接受朝廷“改土歸流”則“能撫則扶”,否且暗令身邊精壯,以迅雷之勢突然縱馬上前,將其從馬揪下來,摁在馬上綁起來,趕緊就回馬往本隊大營跑,本隊再派人接應,只要能順利跑贏這二三里路,就算勝了。造成敵群龍無首之勢,再傳徼於眾土卒。徐樾提醒眾人,行動的關鍵在於,拿的人要“若隼之攫”,一擊必中,同時官軍的馬,比雲南的滇馬高大,衝刺速度快,滇馬為矮腳馬,穩健耐力長,適合山路險路,土兵反應過來也追不上。而且隨行的都是官府的衙役,不是普通衝鋒陷陣的士卒,這些人十幾年天天練得就是拿人,可謂萬無一失。

故將大軍留在四五里外,自己則頭戴“喜鵲窩”(一種當地氈帽),服紵絲短袍,外披羊毛氈衫,下穿土布褲襪,全身當地少數民族打扮,前往土舍。

圖 清代嘉慶2年雲南省布政使司頒土地交易契尾官印

狡猾的那鑑得知,沒有親自出來,而是派被自己收買的一個流官經歷叫張維,前來迎接徐樾,並拿出一張二萬兩的銀票打算賄賂徐樾。徐樾看到這個被收買的經歷,打算一劍將其斬了,那個經歷嚇得趕緊跑了。之後又來了幾個被收買的生員,跟徐樾說那鑑打算歸降,言語間說了很多那鑑的好話。明政府治理西南少數民族一個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在當地設“儒學”,行政是土司,元江府學可是有上級管理,可見連府學也被那鑑給控制了。徐樾見狀大怒,趕走了這幾個生員,正在此時,戰鼓聲響,那鑑騎著一匹高大的戰象出來了,這大大出乎徐樾的預料。徐樾一行騎馬,人家騎大象,高高在上,突然擒之的計劃沒法實行了,身邊的皂隸本不善戰,此時也一起持盾牌擋在徐的前面,不讓徐樾上前。

徐樾見狀,知道擒拿之計也不可能,自己為了朝廷的尊嚴,也不能畏懼再折返回去,於是喝退眾人,自己挺刃上前,與之交戰。

有一個雲南姚安(今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的土官叫“高國”,估計是音譯,也有書裡叫“高鵠”特別英勇,護衛在徐樾馬前,徒手鬥殺了四名敵人,徐樾見到高國如此應用,大聲考贊“好土舍,好土舍,賞千兩。”突然身中兩槍,高國與徐樾一同戰死。

徐樾也成為整個明朝在西南平定叛亂,陣亡的最高級官員。

圖 王艮(公元1483——公元1541)

後來徐樾的弟子顏鈞尋其骸骨,將徐樾歸葬於他的第二任老師王艮的墓旁。

徐樾雖死,但大軍依舊圍困,尤其是當地土人,痛恨那鑑戕主奪嫡,怎麼都不退兵,沒辦法那鑑請降,但官兵懲罰他殺害徐樾,不接受投降,導致元江城中拆屋做飯,一斗米賣到銀三四錢。直到嘉靖三十二年那鑑才兵敗服毒自殺,可見西南的平叛多麼艱難。

徐樾曾深受王陽明、王艮兩位思想家的教誨,自己的弟子也是思想家,如果不是身死於戰場,很可能也能成為一位思想家,名垂青史。


歷史大學堂


提到明清時期,西南地區最著名的叛亂,就不能不提兩場大仗——播州之亂和平大小金川。

播州之亂,是明末萬曆三大徵的最後一戰。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 1598年),播州(今遵義)土司楊應龍公開作亂,明廷由於需要安排在朝鮮的戰役,因此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採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嚮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

但是大明終究是一頭雄獅,當它驅逐了倭奴以後,就要轉過臉收拾內亂了。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以都指揮使楊國柱討之,一戰失利,國柱戰敗被俘,三千人全軍覆沒。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新任貴州巡撫李化龍指揮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共計二十餘萬人。明軍一路勢如破竹,其中又以剛剛參加了朝鮮之役的劉綎部最善戰,三月二十九日破婁山關(今貴州遵義縣北九十里),婁山關既失,播州無險可守。五月十八日,明軍會師於海龍囤下,輪番進攻。六月初六,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周氏、何氏自縊死。

播州之戰,雖說名列“萬曆三大徵”之一,但其實規模和歷時都是最不值一提的,前後僅僅114日,明軍也基本勢如破竹。相比之下,清人大肆吹捧的“平定大小金川”,就混賬的多。

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嶽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然而,大小金川卻仍沒有平定。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

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就這麼一場窩囊仗,乾隆卻沾沾自喜稱其為“武功”,還要算成兩次武功。實際上,無論是起義規模還是所佔領地區,大小金川都遠不能與播州之亂相比。而這麼巴掌大的地方卻花了五年才打的下來,足可見清朝武備廢弛的嚴重。



青言論史


明代最大的是貴州的“奢安之亂”、播州之亂。然後是黔國公府都被洗劫一空、數州府道(雲南當時的廣西府、維摩州、阿迷州、寧州、臨安兵備道等)都淪陷,雲南駐軍潰亂、大西軍殘部乘虛入滇的沙普之亂。清代主要還是吳三桂時候終於明朝的土司發動的失敗叛亂(或可稱起義),然後就是為了爭奪銀礦演變成回漢殘殺、死傷無數的鹹同滇亂了……再然後就解放了


納樓茶甸喵大人


清朝,貴州黔東南,湖南湘西苗民起義。黔東南苗人張秀眉起兵抗清,集結數族十多萬大軍,橫掃貴州大部,清政府派湘軍鎮壓,湘軍輕敵冒進,誤入烏鴉山山谷被埋伏,被苗兵殲殺數千。、最後清政府集結新式火器的精銳大敗苗軍,張秀眉被擒殺。湘西苗人石保三,吳八月不堪清政府苛政與民族壓迫,起兵抗清,苗兵作戰相當強悍,在清朝強盛的中期,二十餘萬清兵久攻不下,主帥主將戰死幾任,後期苗軍後勤不足,退守山嶺,因土人首領出賣,吳八月被擒,苗敗!


小文1247180931


元末,元朝派梁王坐鎮雲南,一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軍才平定雲南,蒙古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投降。

明成祖永樂年間,貴州兩個宣慰司叛亂,朝廷出兵平叛,平叛後,取消宣慰司。

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為改土歸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乾隆年間,四川大小金川叛亂。


王者說史


安史之亂 奢安之亂


壹世的情緣


反抗起義和叛亂不是一回事


大正道


清末南方苗民,


用戶93529188499


有韋拔群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