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丢失后,刘备若弃吴伐魏,结局会如何?

何先森XS


黄武元年,刘备不顾朝中大臣和诸葛亮的反对,为了给义弟关羽报仇,毅然率蜀中数十万精锐部队讨伐东吴,看看他所带的领军将军们:主将冯习,前部统领张南,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为分部统领,这一群人的对手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吴名将,也是设计擒获关羽的大将,而统帅刘备,我们只能算他是一个政治家,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割据,互为敌对征伐的动荡岁月,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忽悠了一邦铁杆粉丝为他东征西讨,打下了一片江山,在自古称之为“物华天宝"的蜀地开国立君。形成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的历史格局,本应该好好珍惜这大好局面,利用政治优势为蜀汉政权争取到更多资本,休兵养民,发展生产,积蓄资本为今后北伐中原打下个良好基础。因为没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要想一统江山,恐怕是痴心妄想。

自古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关羽和张飞的失败除了一定的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如果张飞不鲁莽行事善待属下,就不会在自己军中丧命,这不但是个体的消灭,同样也是蜀汉政权的损失。如果关羽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就不会被陆逊抓住弱点,不但丢了性命,也将荆州等地的大片富庶之域拱手让给了东吴,使江东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缓冲之地。而此时作为一个政治家,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宽宏大量,可以声讨恫吓东吴,毕竟,东吴是偷袭关羽,失理在先。可是偏偏要走下下策出兵讨伐东吴,都说一心不能二用,刘备知道出兵东吴还须防着曹魏,于是将诸葛亮和赵云留下提防曹魏。这次他又犯了同关羽一样的错误,知己不知彼,大意轻敌,几十万兵马损失殆尽,又丢失大片土地。无论从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一次失败之举。

夷陵的惨败极大地损耗了蜀汉的元气,状大了东吴的实力,孙权在取得实际利益后清楚地意识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主动向退守白帝城的刘备修书和好,这证明了孙权的远见卓识要高于刘备。如果当初刘备听从诸葛亮们建议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没过多久就出现了曹丕废汉献帝登位立魏的事,他大可利用孙权杀关羽一事为要挟,共同出兵伐魏,成功们机率很大,因为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同曹魏单打独斗都不可能有胜出的机会,这一点,刘备和孙权都清楚。就在刘备失败后,曹丕就派曹休试探性地进攻东吴,因东吴士气正旺,曹休失败。曹丕为什么不进攻刘备呢,因为他知道蜀汉经关、张、刘一系列残败已元气大伤,暂时对曹魏政权构不成威胁了。


乔江宝


荆州丢失后,刘备弃吴伐魏,这样的道理本身就讲不通,如果弃吴伐魏,刘备输的将是体无完肤,国祚快速更迭!

刘备伐吴这本身是给自己的兄弟报仇一说,义气用事,与国背道。为什么极其聪明的诸葛亮没有作为军师跟随刘备伐吴,诸葛亮可以很明白的看到了这一点。按当时蜀国的国力他只能偏安一隅,维持局面,诸葛亮六出祁山,对曹魏进行不断的征伐,其实就是一种战争姿态,以前沿阵地保持着进攻的态势,以求得以攻代守的目的,蜀国他没有那个能量吃掉战将如云,奇谋多端的曹魏政权,刘备的基业占人和,天时与地力他都不占。蜀国这点家业在当时只能是给吴国一点颜色,以换回丢失荆州与关羽的脸面,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的孙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糊涂,在杀掉傲气冲天的关羽后把他的首级献给曹操。曹操更是耍弄的绝顶聪明,以王侯之礼葬之,于情于理尽在格局之上,魏吴两家在策略上不输于世,静静的看待着蜀国刘备的出牌,刘备本身不是甚好的牌,一出手就把这把牌打的稀烂,没有策略,不讲国策,一味的给自己的兄弟报仇,把兄弟的感情压在了国祚上,战争败亡,国势衰竭。其实,三国后期,政治角斗要大与战争局面,政治斗争往往更能把人输的精干。


杨柳青青春之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不难看出,孙权偷袭荆州看似睿智,但其实是一招功过参半的棋,虽然东吴拿下了荆州,但是相对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已然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荆州丢失后,刘备若弃吴伐魏,结局会如何呢?

夷陵之战那会刘备手上已经没什么人了。关羽4万荆州精锐全军覆没,刘备军丢失了挨近一半的兵力,刘备后来东征东拼西凑也就4万人,能够说刘备集团在失去了荆州西部后整个战略态势都改变了。并且假如他真的能攻进荆州,能够很便利招到关羽旧部,他去北伐有人会呼应他吗?

再者,刘备集团在益州的控制很不稳固。益州土豪最初便是不服刘璋所以引狼入室,刘备取代刘璋之后,他们的联系也就变了。并且刘备对益州土豪的镇压更加严峻,只要少部分西川士族诚心愿意跟从刘备。所以刘备是没有底气北伐的。

谢谢大家的阅读


静夜思归去


历史没有假设,即使有结局也未必会你所愿,三国这个群星耀眼的时代注定了刘备与诸葛亮的悲剧,这不是他们的错……



在回答题目的问题前先聊一个话题《隆中对》,这个千古奇谈成就了诸葛亮,但是毕竟没有实现,特别是其中一个假设千年来一直值得商榷,文中提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天下有变..."北伐成功的条件有两个,说白了,一个是曹魏家里起火,还有就是自己周边没人给他家点火。后面历史证明,即便是高平陵政变也没有动摇北方根基,而南蛮却是不断骚扰蜀汉政权边境。所以隆中对实现的可能非常渺茫,即便南部稳定,曹魏变动,还有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就是孙吴。


孙吴的存在,注定了刘备注定与一统无缘,因为隆中对完全站在了蜀汉自己的立场来考虑形势了,孙权和其政权不可能坐视蜀汉的强大,偷袭荆州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对于孙吴来说三足鼎立才是它的存亡之道,曹刘任何一家灭亡下一个就是它。所以阻止江山一统的关键其实是在孙吴。



由此看来,周瑜的两分之策相比诸葛亮的三分之策更为稳妥,实际。刘备从织鞋贩履做到雄霸西南能力自不必多说,而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也正是要实现周瑜的两分之策,因为只有统一南方,才有可能实现江山一统。朱元璋北伐一统的前提也正是消灭了长江上游的陈友谅。所以,夷陵之战和和官渡,赤壁一样,发动一方都是正确的决策,只是结果都成就了被动一方。

前面铺垫了这么多,现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当时刘备当时不伐吴而伐魏,结局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很幸运,因为三国乱世可以提前结束了,只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比较悲催,因为无论胜败,刘备都是身死国灭。因为蜀汉的国力没法跟曹魏进行持久战的,一旦陷入僵持状态,即便孙权不偷袭后方,曹魏也可以将蜀汉彻底拖死,这也是诸葛亮六出北伐都以骚扰为主要原因,而刘备的带兵特点是以倾国之力持续争霸,夷陵之战如此,汉中之战也是如此。


即便北伐取得一些胜利,孙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一定会与魏国联盟,夹击蜀汉。之所以后面诸葛亮北伐孙吴没有动作的根本原因还是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罢了。所以说,如果刘备如果当时伐魏而不伐吴,无已于自取灭亡。

好了,从博弈角度来分析分析一下刘备伐吴的情况。刘备有三种选择,伐吴,伐魏,休养生息。无论哪种选择都有利于曹魏,而不利于蜀汉。当时的形势,曹魏是虎,孙刘是狼,伐魏是以狼博虎,无异于自杀。伐吴是两狼竞食,即便胜利也有被虎吞的风险,而各自发展,两国综合国力都在蜀汉之上,拖的越久死的越惨。作为臣子,诸葛亮的相安之法最为稳妥,因为可以让政权维持的更久。但是对于刘备这样的枭雄来说,火中取栗才有更大的收获。所以小熊始终相信,刘备当时将伐吴作为国策,绝对是经过反复权衡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为了关羽报仇的意气用事,只可惜大汉气数已尽,刘备虽然可以力挽狂澜,却不能再造乾坤,可惜,可叹。


好了,最后小熊说一句,手机排位很舒服,打字却真辛苦,好久没有写文章了,希望大家喜欢。


寂寞的小熊


答:“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乾隆爷👴说的有没有道理?让我们一起看看诸葛北伐的第一次战斗过程:

由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突闻诸葛亮提兵三十万(实际蜀汉才8万兵马)杀来,导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无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弃守城向东逃窜,魏国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上官雝等投降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则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顷刻间陇右五郡(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决抵抗。曹魏整个朝廷“朝野恐惧”。接下来就是街亭之失,导致诸葛北伐前功尽弃!

那么,我们知道,刘备号称70万人马,战将吴班、冯习、张楠、傅彤、黄权、沙摩柯等等,大将赵云、马超,中将魏延、马良、伊籍、少将邓芝、陈式、张翼等等等等,请问:轮得到马谡镇守街亭吗???诸葛主力兵出斜谷,直取楣城毫无悬念!赵云、马超兵进箕谷将曹丕主力全部吸引在箕谷;魏延兵出子午谷;刘备、沙摩柯率预备队在夺取楣城后,投入对长安的全力进攻……

不要不服,乾隆爷说的很靠谱!!!就算打不开长安,至少凉州一地尽归蜀汉,战果也是辉煌灿烂的。


中行偃1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如果刘备弃吴伐魏,那么估计就等不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了,夺东吴天下的恐怕也轮不到司马懿的后人来做了。

三国之中,蜀汉基本一直都是最弱的那一个,因为他们领土小,人口少,经济落后。但他们并不是最怂的那一个,小国也要图强,这在荆州丢前丢后都是一个样,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

没丢荆州以前,刘备这边在《隆中对》的指导下,还是有图谋中原的希望的。他们在西线击败了曹操亲率的军队,又在东线发动了襄樊会战,打得曹操想迁都、关羽威震华夏。但是荆州一丢,一切就都变了。

因为刘备不仅丧失了接近一半的地盘,更失去了一只胳膊,两个拳头打人一下子就变成了独臂将军了。除此以外,关羽之死给蜀汉这边带来的还有一位名将的陨落、数万军队的丢失,这些都是无法很快弥补的。

如果刘备还要头铁,还要悍然对魏国发动进攻,那就真的是自己找死。曹魏会趁机一波反杀,很可能蜀汉连建国都没来得及,就已经被攻破成都。那么“三国”也就不存在了,也许曹魏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提前几十年发动灭吴战争。很有可能去出兵东吴的就是司马懿本人,他的宝贝孙子就没法登上历史舞台也说不准。



青言论史


什么?东吴取了刘备的荆州,刘备转眼间去打魏国,莫非是失了智,嫌敌人不够多?倘若如此,刘备走的是不是向关羽的老路。其实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暂且休兵,动用政治策略。诸葛亮不同意此次出兵但是没有办法。

本来天下有变,曹操死了,曹丕篡位,正是联合孙权伐魏的好时机,怎奈关羽竟死在曹操之前,倘若关羽再忍两年,结局可能是意外一个样子。

刘备攻打夷陵时,曹丕也没闲着,此时荆州已然十足的四战之地。孙权左右逢源,一会和蜀联盟,一会又向曹操称臣,对曹丕也一样如此。《三国志》曹丕传引魏书记载,孙权此时向曹丕献表,希望对方来扫平刘备,曹丕回复:孙将军你威武雄壮,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也符合我的心愿。

各怀鬼胎。

孙权此举多少有点以进为退的意思,要求提的高一点,但真不能指望曹丕帮助他。后来刘备兵败,孙权对曹丕态度大变,曹丕愤怒,派曹仁、曹真、徐晃、张郃等进攻东吴。未果。

为什么不打蜀汉,因为实在是交通不便,难攻。

假如刘备真的在丢了荆州的情况下还打雍州、凉州。

刘备破罐子破摔,孤注一掷,管他东吴不东吴(当然了有可能派魏延防止东吴兵力),吴国最开始的策略是什么,是能和曹操划江而治,刘备此举,正中孙权下怀,孙权何等投机?甚至比曹丕还阴险,从荆州向益州用兵,也就是吴向蜀用兵,比魏向蜀用兵来的容易。刘备在外征战,老家很有可能被陆逊等人进攻,非常危险,有望步关羽的后尘。

刘备进攻魏国很难有大的成效,进攻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倘若曹丕早又准备,再不济,也能迁走其地的人口,即使刘备得此苦寒之地,也难以成为用武之地。导致战线的拉长,早晚撤兵。陆逊就是因为粮草问题(也有赵云因素),放弃追击刘备。

曹丕想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效益,至于攻打吴国,因为孙权实在可恨,愤怒使然。


泊图泊途


如果刘备伐魏结果就是被吴掏了老窝。周瑜在之前说过:如果东吴有荆乡之地和益州则足矣和曹魏抗衡。演义角度看,刘备若伐魏,七十万大军不可能全出,必须要留足够人马守永安。后面汉中北出岐山,诸葛亮历次出兵不过三十万,粮草接应已经很困难了。假如刘备带五十万兵出岐山,估计粮草最多够维持一个月,一个月要占壅梁,长安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到了长安又怎么样?只要曹魏坚壁清野,刘备大军只能饿死。别忘了长安之前被董卓搞过一阵子,后面郭李之辈,加上西凉马腾都打过长安。长安已经不是之前的长安了,城墙比较破旧,商业也不是很发达。占领长安无非就是政治上比较有利,可以造声势。其余也就没什么价值了。打的下来占不住,因为没粮。


足协看客


个人认为,不是战略的问题,而是刘备有无天命的问题。他任用的诸葛亮喜欢火攻,有些伤及到了无辜,而且还点七星灯向天借命,有些恃才傲物。天老爷的命还能借他用啊?天看他不顺眼他不就完蛋了哩!


伊依屹


很难说。没有了荆州的交通优势,若是出征伐魏,也会有粮草供应不上的可能。当然,如果采取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此时蜀国军事实力仍然很强,或许真的能够一统中原。或许,蜀国也会碰到魏吴联盟,那就自然是另一种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