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何選擇乖乖退位?

用戶3708573353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得從長來說。

所謂溥儀手中握有的百萬大軍應該是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名下”的軍隊,要說有個上百萬也不是不可能,明朝滅亡的時候還號稱有二百萬軍隊,擁有四億人口基數的晚清,賬戶上有個一百多萬也很正常。

然而,實編人數是一回事,能上戰場多少又是一回事,能聽清廷指揮的又是一回事。

先來說說實編人數,其實就是說吃空餉

軍官虛報官兵數量冒領軍餉,這在中國古代軍隊可以說是“祖傳”的手藝,歷朝歷代都是層出不窮,部隊明明只有一百個人,卻要上報有一千個,朝廷是花了大價錢在養兵,結果全都是空餉,真正到打仗的時候就傻眼了。

宋朝徽宗的時候就吃空餉的現象就由為嚴重,最後金兵入侵的時候,毫無還手之力,明末的時候更是如此,不報點空餉對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軍官,最後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時候,偌大的一個京師竟然連能打仗的都沒幾個人,李自成都不相信自己最後能這麼順利打下北京,正式開打前還忙著和崇禎求和呢。

到清朝後期的時候也一樣,通過晚清時期的奏摺“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就可以看出,吃空餉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朝廷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如何去處理。

辛亥革命的時候,賬面上如果有上百萬軍隊,最後實編的可能也就三五十萬,針對這一點,清廷應該是有自知之明的。

再來說說,能上戰場的是怎麼一回事

並不是說實編的就一定能上戰場,老弱病殘在晚清的時候也是祖傳的手藝,清朝剛開始的時候是實行八旗制度,士兵都是世代世襲的,他爹是兵,他兒子也是兵,當兵不僅僅是一種職業,還是祖傳的職業。

最終結果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於是有了綠營,其實綠營從本質上和八旗沒啥區別,剛開始的時候挺猛,經過祖傳之後,跟八旗子弟一樣,馬都上不去了。

湘軍、淮軍等地方招募鄉勇制度開始的時候和綠營一樣也很能打,後期就不行了,綜合來說,清朝的士兵連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都不如,至少他們還有點信仰。

到辛亥革命的時候,八旗、綠營、湘軍、淮軍都是養老俱樂部,上前線不行,吸大煙什麼的還挺在行。

最後再說說能聽清廷指揮的有多少人

說到這,估計大家也都明白了,清廷表面上有上百萬,最後能打仗的,能上戰場的也就清末新軍了,是袁世凱主持編練的北洋新軍以及各地的新軍,原來打算編練36鎮,也就是36萬人,結果編一半,編不下去了,辛亥革命爆發了,綜合來說能打仗的至多二十萬。

北洋新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新軍,是清廷力挽狂瀾的最後希望,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第一時間召集北洋新軍準備迎戰,結果這些新軍就聽袁世凱的,不為所動,清廷無奈之下請袁世凱出山,指揮北洋新軍去鎮壓叛亂。

袁世凱在慈禧死後已經被載灃給罷免在家,此時東山再起必然要撈足了資本,載灃下罪己詔,並且將清廷的核心權力都交給袁世凱,於是袁世凱指揮北洋軍南下,在北洋新軍與革命軍的對抗中,革命軍不堪一擊,所以才有了南北議和,才有了讓位袁世凱,讓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然後將總統的職務送給袁世凱。

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到清廷談好條件,逼迫清帝退位,也就是說,革命軍的實力還是不足以撼動北洋軍,最終選擇了妥協,也並非不是清廷不想決戰到底,是袁世凱的背叛導致清廷已經沒有可以指揮的軍隊了。

這個時候,宣佈退位對大家都好,如果魚死網破,雙方都不見得好,因此,隆裕太后同意了袁世凱的皇室退位優待條件,安安穩穩的還能過幾年消停日子。


史論縱橫


溥儀退位的時候才6歲,尚未親政。就算他親政了,面對當時的格局,也是一籌莫展。真正決定退位的是隆裕太后,慈禧的那個侄女。但是慈禧死後,大清朝的實際掌舵人,是攝政王載灃,也就是溥儀的親老子。載灃一度還是蠻務實的,替大清背了不少黑鍋。但是政治手腕實在無法與袁世凱這種老奸巨猾之徒相提並論,更別提和慈禧相比了。

載灃執政時期,同意立憲,但是很清楚地把大清皇帝直接統帥海陸軍寫在了憲法重大信條裡。這說明載灃還是認識到軍權的重要性的,但是寫進憲法,不等於那些當兵的真的就聽溥儀的。實際上當時的大清的軍隊,除去那些根本打不了仗的2.6萬隻知道吃餉,不知道幹活的八旗;名義上60萬也就轉業成警察的綠營兵外。真正有戰鬥力的是從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的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新軍”。到了1911年,新軍已經發展成為了19鎮(每鎮定額12512人,實際上各鎮情況都不一樣)、18混成協(這個情況就更復雜了,但是標準是2協為1鎮)。但是“新軍”新在軍制和武器上,名義上雖然事後大清的國防軍隊,但本質仍是聽從個人的部曲性質的軍隊。

而清朝實際掌握的只有兩協禁衛軍。2協相當於1鎮,大概也就在1萬多人。但實際上這1萬多人並不能動,畢竟整個京防的最後的底線。真正能動的是駐守京畿附近的北洋6鎮新軍,也是新軍中實力最強的。所以當全國發生任何事情,掌握北洋6鎮才是真正執牛耳的事情,其他都是扯淡。而此刻,這6鎮軍隊的實際掌握人正是袁世凱。


很顯然載灃一上臺就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他對袁世凱說,“你說你年輕的時候腿摔壞了,你回家養腿去吧。”袁世凱啥話都沒說,立馬捲鋪蓋回家去養腿去了。但是載灃還是太年輕,把袁世凱趕回去,他也掌握不了北洋6鎮(鐵良也已經被排擠出北洋第1鎮)。因為這支些軍隊是袁世凱從天津小站一手培養出來的,只知袁世凱,不知道朝廷。
果然,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方搞了多次武裝暴動,都未成功。所以這中間袁世凱的重要性根本沒有得到展示。但是1910年,由於為了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借款,盛宣懷策動清廷將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引發了“保路運動”。於是清廷把湖北的新軍抽調到四川去鎮壓運動去了,結果造成了湖北的空虛。於是意外地發生了“武昌起義”,一時間全國很多省份都開始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而心力交瘁的載灃也引咎辭職,回家養老了。

於是清廷派了載濤(這位爺京劇唱得好,專門留洋學過騎兵馬術。後來日軍侵華的時候寧願擺地攤,也堅決不當漢奸,最終結局有點出乎意料的好)去平叛。載濤雖然是軍諮大臣禁衛軍長官,但是指揮打仗就算了吧。載濤去調動北洋6鎮的時候,麻煩來了,他調不動,北洋6鎮根本不理他。於是只得腆著臉去請袁世凱,袁世凱一句話就噎住他了,我的腿病還沒好。結果袁世凱的北洋6鎮真的開動去打革命黨的時候,革命黨就有點扛不住了。說白了名義上是革命黨,但實際上都是各省為了自保而獨立,都有著小算盤,誰也不會真的拼命。可是袁世凱是個愛算賬的人,革命黨好剿,但是剿完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的例子都在那擺著呢。於是袁世凱以要軍餉的名義不打了,坐等兩頭開價,誰的價錢誘惑人,袁世凱就打算倒向哪頭?

結果很顯然還是革命黨的價錢比較好,孫中山為了革命,願意“讓賢”,允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那條件就是讓清帝退位。袁世凱哪有撿來的大總統不當的道理?

溥儀長大後,也曾經一心想恢復祖宗社稷,但是現實非常打臉,在“宗社黨”的幫助下,曾經以為日本人是大清的救星,結果去了東北,才發現自己只是個傀儡,日本人借他的名義,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後來日本投降,溥儀也成為俘虜。

最終在接受新中國改造之後,覺得做一個老百姓是無比幸福且正確的事情。



炒米視角


溥儀和孫中山的對壘,實則是載灃和袁世凱的對壘。

當時的溥儀不過一5歲小兒,不知事,所以便不可能視事,不可能執掌清朝國柄,說到底當時清政府的掌舵人是他的生父——攝政王載灃。

此時的孫中山也好不了多少,不說他遠在美國,即便是後來回了國,也是“諸事由克強作主”,幾乎沒他什麼事,所以唐德剛先生才會說“當時孫公一文不名”。

所以,說溥儀手裡軍隊百萬卻乖乖退位的事,我們只說載灃和袁世凱的對壘便可。

載灃在1908年被慈禧欽點為攝政王,沒辦法,誰讓他的兒子被欽點為光緒的繼承人呢?讓載灃當攝政王,他總不會謀權篡位吧?

載灃上臺後,便迫不及待地幹了一件事——創建禁衛軍。

他想創建禁衛軍絕對不是什麼一時腦熱的事,實際上他對此已經想了很多年,他之所以產生創建禁衛軍的想法,則是因為他在1901年作為請政府代表去德國道歉,看到了德國的皇家近衛軍,觸動了他。

他為什麼會被派到德國來道歉?因為他們打輸了,因為他們的軍隊不如人!

所以,在慈禧嗝屁後,重視軍權和軍隊發展的載灃,在匆匆上臺後便讓載濤、毓朗和鐵良著手籌建屬於清朝皇室的禁衛軍。

為了讓禁衛軍對清朝保有絕對的忠誠,從統帥到小卒,無不是經過精心地篩選,所以禁衛軍幾乎是滿人或者旗人,只有極少數的漢人和蒙古人。

載灃更是特意讓他的胞弟載濤統率禁衛軍,不過,載濤在軍事上幾乎完全是一個草包,讓他唱唱戲或許還行,讓他領兵?他確實沒這個本事。

1911年9月,這支裝備精良、編制1.2萬人左右的禁衛軍總算成軍了。

載灃花了3年時間,花了無數財力、物力和人力,可謂是傾盡心血打造了這麼一支禁衛軍,一時間竟意氣風發起來,有模有樣地跑去檢閱,不過,他註定還是會失望。

載灃為什麼會花這麼多錢和時間去打造禁衛軍?當時掛在清政府名下的軍隊確實多,可是,清政府能夠直接掌控的又有多少?糜爛的八旗老爺軍能夠打戰?各省軍隊會否聽令?

載灃對此完全沒有底氣,即便是北洋軍,載灃也不敢說能夠完全掌控,否則的話他也不會一上臺便罷免了袁世凱。

可是,即便袁世凱回了老家,北洋軍也從來沒有脫離過袁的控制。

八旗軍不堪用,綠營兵也廢了,可是地方軍又不一定指揮得了,你讓載灃拿什麼去支撐自己和清朝的統治?載灃也算清醒,知道踢走袁世凱,又知道訓練禁衛軍,想憑此提高清政府的軍事水平,威服地方軍。

這是載灃不得不訓練一支可信、可靠、可用的軍隊——禁衛軍的原因。

只是載灃太高估自己了,或者說太高估享受慣了的滿人了。

當時,載灃讓蔭昌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家,蔭昌雖然說去德國留過學,學習過所謂的軍事,可是他的軍事水平卻算不上高,讓他獨自帶兵打仗顯然不行。

載灃讓這樣一個人率軍南下,只能換來一個戰敗辱師的結果。

所以,載灃也被逼得低頭請袁世凱出山了。

袁世凱一出山,手段便耍得讓載灃眼花繚亂,你讓我率軍南下鎮壓革命家,這當然可以,可是你們皇族得派一個皇室成員一起領軍南下,給軍隊當個表率。

載灃訓練禁衛軍的動靜這麼大,袁世凱自然也聽到了,所以,他一出山便盯上了這支禁衛軍,在心裡迅速打定了主意,要麼為我所用,要麼毀掉。

袁世凱的提議一說出來,載濤便被嚇得臉色發青,除了他手裡統率的禁衛軍,清政府哪還有能拉上戰場的軍隊?他又是皇室成員,是載灃的親弟弟,袁世凱擺明了是在暗示載灃,讓載濤也一起率領禁衛軍南下,可是載濤卻深知自己的斤兩。

於是,載濤嚇得辭去了禁衛軍統帥的職位。

載濤這邊一辭職,袁世凱便逮住機會立刻用內閣的名義接管了禁衛軍,然後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

馮國璋因為當過清朝陸軍貴胄學堂的總辦,如攝政王載灃、恭親王溥偉,禁衛軍中的不少軍官也都是可以說馮國璋的學生,袁世凱用“老師管學生”這一招,迅速掌控了禁衛軍。

載灃用了3年時間傾力打造的禁衛軍,也因此成了袁世凱嘴裡的肥肉。

如此一來,清朝最精銳的軍隊便統統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餘下一幫不堪用的旗兵老爺和一幫不太聽話的地方軍,載灃還能奈袁世凱如何?

清朝亡或不亡,已係於袁世凱一念之間。

這時,被袁世凱打得抬不起頭來的革命黨突然跳出來和袁談判,想將他拉到自己的陣營,然後說了句“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軍反正歸來”,袁世凱瞬間被打動。

袁世凱的選擇變了,局勢自然也要變,從袁世凱對陣革命軍以維護清朝統治,變成了袁世凱戰到了革命軍前面以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這一切,只發生在轉瞬之間。

此時清朝的軍權幾乎已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除了馮國璋手裡的禁衛軍之外,清朝幾乎已經成了一個空殼子。

可壞就壞在,禁衛軍也落到了馮國璋的手裡。

這馮國璋是誰?北洋之狗,雖談不上是袁手裡一條最忠實的狗,可說到底他也看的清局勢,讓他拿著禁衛軍,他還能站出來反對袁世凱不成?當然,為了穩定禁衛軍的情緒,袁世凱和馮國璋確實給了禁衛軍不少好處。

當兵吃糧,禁衛軍拿到了好處,反對聲自然弱了下去,清朝皇室也得到了所謂的“優待條件”,他們也算盡了保護清皇室的職責,所以也就沒有繼續鬧。

清廷沒了依仗,還能怎麼辦?

所以,載灃和隆裕也只能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

載灃這個人雖然能力一般,可是很識相,也很有底線,張勳復辟的時候他直斥一聲“胡鬧”,溥儀想讓他留在偽滿,他也堅決不從,貪權卻又不戀權,知取捨和榮辱。

溥儀的退位,幾乎是袁世凱一手促成,真沒孫先生多少事,清的存與亡皆在袁氏一念之間而已。

袁氏如心向滿清,則武昌之事絕免不了被鎮壓,所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也沒戲。

他雖然是為了利而站在了革命黨陣營一邊,可是歷史功績卻是實打實的,誰也抹不去。


吾與吾國


孫中山雖然偉大的,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能搞歷史虛無主義,覺得偉人應該偉大,那麼歷史上的大事就都是偉人做的。事實上,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正在美國餐廳裡洗碗打工,據說是為革命籌集款項。

而同樣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末代皇帝溥儀剛滿5週歲,這個一個幼兒園水平的孩子,還談什麼手握百萬大軍,即使神童也沒有這樣的本事,何況溥儀本身也資質並不高,否則也不會在未成年之時就被太監們給整成了不孕不育。

年幼的宣統皇帝溥儀

先說說清朝的所謂百萬大軍

  • 八旗與綠營以及後來的湘軍、淮軍

清朝建立以後,國家軍隊的主力曾經是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軍以及當時投降滿清明軍也就是綠營軍,後來八旗軍被分散在全國,而且迅速腐化。此後,清朝一度依賴的是綠營軍。但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後,無論是八旗和綠營都在與太平軍的對敵中,敗多勝少。以後到了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開始在滿清朝廷的允許之下興辦團練,這就是著名的湘軍、淮軍、楚軍等來源。這也是滿清建立以來,漢族大臣開始掌握軍隊的開始。

李鴻章編練的淮軍

太平天國以後,湘軍被裁撤。但是淮軍、楚軍等卻被保留下來,並一度成為滿清國防力量的中堅,比如後來左宗棠帶領楚軍進入新疆平叛。而淮軍更是建立北洋水師,參與旅順和威海衛的基地建設,後來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出動的陸海軍主力就是淮軍。

  • 武衛軍

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之時,淮軍的勢力發展到頂峰,但是6年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淮軍分崩離析。此後滿清朝廷以編練新軍為名,慈禧的近臣榮祿開始收攏漢族大臣手中的兵權,並於1899年建成所謂的武衛軍,這是的滿清是以北京附近的武衛軍為中心,各省團練為輔助,這就是當時滿清的核心國防力量。

然而很快武衛軍遭到毀滅性打擊,1900年由於惱怒與清政府鎮壓義和團不利,西方組成八國聯軍準備武裝干預。而慈禧也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向世界11國宣戰。結果八國聯軍在天津登陸後,義和團和滿清的武衛軍不敵八國聯軍,聶士成戰死,董福祥等人大敗,義和團們更是一鬨而散,而武衛軍也遭到毀滅性損失。當時除了當時被編委武衛左軍的袁世凱在天津編練的軍隊,因為跟隨袁世凱調任到山東,而逃過一劫之外,其餘均遭到重創,滿清朝廷直接掌握的軍隊再次慘遭毀滅,而滿清的老家東北也被沙俄全部佔領,慈禧老寡婦不得不逃亡西安。

1900年的東南互保,實際已經宣告清朝滅亡

而實際上發生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也被稱為庚子國變),實際上已經宣告滿清的滅亡,在慈禧“豪邁”的向全世界宣戰的時候,以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張之洞以及山東巡撫袁世凱等為首的中國東南各省督撫大佬們,以李鴻章的“此乃亂命,粵不受詔”為藉口,簽訂東南互保協議,不聽從滿清中央與世界十一國宣戰德命令,宣佈中立。於是1900年的這場戰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北方的滿清武衛軍、義和團團民們與八國聯軍殺的熱火朝天,東南各省卻坐觀成敗,各省大佬依然與國外友人親切友好,實際上這也就說明了滿清朝廷對地方各省的約束力已經嚴重削弱。

  • 各省新軍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在西安就宣佈要實行新政,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提倡各省編練新軍。而此時李鴻章已經去世,滿清朝廷中對新政最熱衷的是張之洞和袁世凱。而且後來的事實證明,當時各省響應的滿清中央號召編練的新軍,也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的湖北新軍戰鬥力最強,在1906年進行的彰德秋操中,能與北洋軍一較高下的只有湖北新軍。但是這時候各省新軍包括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內,都只認自己的長官,卻不認什麼朝廷和皇帝。這也是慈禧死後,溥儀即位,滿清皇族立即將袁世凱趕回河南老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後宣佈獨立的各省

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更像是是帶頭大哥

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在1894年發動的第一次起義,慘遭失敗。而後革命黨發動數十次起義無一成功,而當時的革命黨看似是孫中山統一領導,但實際上門戶林立,派系眾多。興中會、華興會等等,後來雖然被統一到同盟會,但是內部組織依然鬆散,大家雖然都公認孫中山是大革命家,但是孫中山卻沒有對整個革命黨組織的廣泛領導力和影響力,這也是為何後來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在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時,要求黨員必須宣誓效忠孫中山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革命黨人看來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滿人統治,只要推翻滿清就可以萬事大吉,所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很有市場,而對於孫中山確實知名度高,來頭大,但是更多是名聲大,卻缺乏有效組織力,全國各地的革命黨組織與同盟會更多是公司掛靠關係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所以武漢革命黨搞辛亥革命,而孫中山先生事先一點也不知道,事後才從美國報紙上得知。

而革命爆發後,東南各省紛紛獨立,宣佈脫離滿清中央,這一幕就是1900年“東南互保”時的重演和翻版。

所以孫中山名氣大是確實,但是本身卻實力和實際影響力卻很有限,與其說孫中山是幸亥革命的領導者,倒不如說他是那場革命中帶頭大哥更適合。

摧毀清朝的實際是滿清親手創建的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而與溥儀、孫中山的實際關係不大

而辛亥革命後武漢一度成為革命中心,起義的武漢新軍成為了革命的主力軍。而清軍出動北洋軍鎮壓不力,只得允諾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重新請老袁出山,於是滿清末年的自己創辦的兩大新軍北洋新軍和湖北新軍在在1906年彰德秋操的軍事演習上進行對決之後,這次則是真刀真槍的在武漢三鎮打得昏天暗地,湖北方面請革命元老黃興出山封壇拜將,北洋軍則是由馮國璋親自出馬,結果很明顯北洋軍佔據明顯優勢。

清末時期最強的軍隊北洋軍

只不過袁世凱早已經對清廷失去信心的老袁,已經沒有將革命軍徹底平滅的想法,他要“養寇自重”,並最終依靠絕對實力,脅迫清帝遜位,結束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幾乎是中國歷史第一次不流血的政權更迭。


所以清末中,不存在孫中山與溥儀的對決。一個5歲的孩子和一個手無兵權的帶頭大哥,能對決什麼呢?


大東北的小豆包


1.辛亥革命是武昌新軍組織的起義時,孫中山山在美國打工掙生活費時從報紙號外上知道了這個消息,孫與辛亥革命無關,領導辛亥革命更是無從談起。2.清軍的實力是袁世凱創建的新軍,三歲皇帝能懂什麼?其父攝政王一上位就讓袁回家養痾,但攝政王指揮不動新軍,只得三請袁出山,袁任總理大臣後,根本不鎮壓起義軍隊,相反與南方的拼湊的臨時政府商討終結清皇朝,結果是皇帝退位讓國,民國政權和平建立。袁出任首屆民國總統,五族共和國旗升起。3.南方諸省集會南京組建臨時政府對付北方的清皇朝政權,在選臨時總統時,人選難產,孫已趕到南京,且孫與南京各省無糾葛,而有造反聲望(多次策劃廣東地方起義,雖失敗名聲在),一致選孫任臨時大總統。旋南北和談成功袁就任總統,南京政府撤銷。


LruDaddy


1912年2月12日星期一,宣統帝溥儀在隆裕太后的代表下宣佈退位,標誌著清朝正式滅亡,而這天是溥儀(1906年2月7日)6歲生日的第5天。清朝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模仿英國的憲法——《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中的第十條有“皇帝直接統率海陸軍。”的規定。溥儀可以說手握百萬大軍,完全可以與孫中山決一死戰,為什麼乖乖退位呢?難道“孤兒寡母”好欺負?皇帝不是還有真正的親爸爸攝政王載灃嗎?而且當年張之洞對載灃說重視民意,防止民變。攝政王當時就說:怕毛啊!有兵在!

當時的確有兵在,但並不是100萬,而是1萬多兵力!

清朝末年八旗兵有2.6萬,基本是渣;綠營兵有60萬,清末都變成了警察;而曾國藩的湘軍被解散、左宗棠的楚軍沒落,李鴻章的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凋落。清朝末年,清廷為了強軍興國,決定對這些軍隊進行選拔精英加上重新招募,採用西式練兵,西式裝束,而建立新軍。清末新軍共有十四個鎮、十六個混成協、禁衛軍兩協加上數個獨立的標、營。而這十四鎮中除了北洋六鎮、湖北第八鎮、南陽第九鎮是正規軍,其他的都是暫編。暫編意味著還沒通過陸軍部校閱考評,合格則去掉暫編。

清朝皇帝依據憲法名義上掌握軍隊百萬,但實際上他一個兵也掌握不了,誰叫他只是個寶寶呢!前面說了,攝政王載灃說有兵在,那攝政王是不是掌控百萬雄兵呢?名義上是的。但實際上攝政王掌握的軍隊也只有1萬多精兵,也就是兩個協的禁衛軍。這裡福垊說一下清末新軍的編制。清末新軍編制為軍(兩鎮)、鎮(相當於師,兩協)、協(相當於旅,兩標)、標(相當於團,三營)、營(四隊)、隊(相當於連,三哨)、哨(相當於排,三棚)、棚(相當於班)。新軍最強的是北洋六鎮,他的老大是袁世凱。之所以說攝政王只有一萬兵力,就在於新軍尤其是最強的新軍——北洋六鎮不聽攝政王的。

攝政王奪兵,孫中山起事

攝政王就用皇室人員擔任軍部長官,自認大元帥,但縣官不如現管,北洋軍根本不買賬。於是攝政王就讓袁世凱被生病,從而想著奪取袁世凱乃至全國的兵權,做個真正的手握百萬的大元帥。然而他這個大元帥跟光桿司令差不多,北洋軍陽奉陰違,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好在天下無事,攝政王也自鳴得意時,孫中山給袁世凱來了個“神助攻”。

新軍因為知識分子居多,而且孫文思想也不斷向軍隊滲透,導致南洋第八鎮中有很多革命黨。他們懷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的宗旨,準備要革清朝的命。然而他們需要一個時機,結果四川給湖北一個神助攻。四川人民自辦鐵路,清朝卻要收歸國有。在民有和國有的矛盾中,地方立憲士紳、同盟會員為了民眾的利益,起來抗爭。結果四川總督奉命壓制,從而鬧氣民變,而四川的新軍不願意彈壓自己的父老鄉親,清廷於是從湖北借兵入川。這下鬧起了武昌起義,四川也鬧得更厲害了。

摘桃哥袁世凱來了

攝政王立即令北洋軍打南洋叛軍,大家都是新軍,都是漢人,何必呢?結果將在外君命就是不授,光桿大元帥攝政王可苦逼了。但人爭一口嘛,他就讓軍諮大臣禁衛軍長官載濤去平叛。載濤沒打過仗,雖有精兵萬人也是一籌莫展。面對武昌的危急形勢,攝政王不得不把送出去的“大爺“再請過來。這時袁世凱擺起了架子,你不是我腿腳有病嗎?我的病還沒好,沒法報效國家。攝政王只好舔著臉道歉說好話,並許以內閣總理大臣高位,這才把袁世凱請來了。

袁世凱一來,北洋平叛很賣力,南洋的叛軍逐漸不敵。清廷正在開心之際,袁世凱卻令馮國璋”休息一會“。然後,袁世凱獅子口大開,以平叛的名義要錢。只要平叛,給你錢!因為要錢太多,清朝要求分期付款。袁世凱就提出了要權,以南洋叛軍來要挾清廷退位。清廷被逼無奈只能退位保富貴保平安。


福垊


儘管溥儀在退位時,號稱手底下一共還有100多萬的士兵,但是溥儀只是一個小孩,兵權真正的掌握著是袁世凱和其他大臣。

袁世凱掌握著清朝當時所有的新軍,一共有20多萬,這也是清廷真正的戰鬥力。其他的80多萬隻是濫竽充數的八旗子弟所掌握的舊式軍隊,沒有任何的戰鬥力。甚至。筆者懷疑這80多萬人中,有一半的人是不存在的,是空餉。所以說打不打不打是袁世凱說了算,並不是溥儀說了算。

袁世凱肯定不會打。事實上袁世凱並不支持清政府,甚至在自己大權在握的時候,對清政府的很多做法都是極為不滿的。在清末有傳聞稱攝政王與袁世凱不合,想想也是:清政府每年拿那麼多錢去要袁世凱的軍隊。

筆者說是袁世凱的軍隊,而不是清政府的軍隊,是因為這20多萬的部隊根本不聽清政府的,只聽袁世凱的。雖然他們的裝備是清政府買的,軍餉是清政府發的,但卻只聽袁世凱的。

在1911年的時候,袁世凱對清政府獅子大張口,提出要更多的軍費,以此來擴充新軍的實力。清政府為了成立新軍已經花光了國庫所有的錢,這個時候實在是沒錢給袁世凱。

而且南方的孫中山及眾多革命人士來勢洶洶,看起來準備充分,勢必要將清政府趕出中國。而且清政府還要賠償列強許多銀子,國庫就更加空虛。袁世凱要不到軍費,與清政府的間隙隔閡越來越大,幾乎要獨立出去。

在1911年的時候,孫中山所率領的革命人士和袁世凱進行過接洽。雙方對於推翻清政府達成了共識,只不過第一屆民國大總統要由袁世凱來當。孫中山當時也同意了這個提議,於是,在清政府內部,袁世凱三番五次的推波助瀾,使得幾乎所有的漢族大臣不再幫助清政府。

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已經失去人心的清政府也不想再強撐下去,還不如變賣家當就此退位,了卻所有的煩心事,帶著一大筆銀子就此歸隱。

有人說推翻清政府的最大推手是袁世凱,筆者認為誇大了袁世凱的作用。他只是一個有心機的投機分子,倘若不是看著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人士勢力龐大,他肯定會支持清政府,與革命黨不共戴天。

所以說推翻清政府的是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人士,並不是袁世凱。袁世凱只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雖說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所摘取,但這也是相互妥協的結果,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至於溥儀退位,清政府結束自己的統治實屬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選。當時的中國已經不是清政府所能控制的了,在內政上有列強的干擾,各地的革命軍整裝待發,脫離控制。人民起義一波又一波,封建統治已經是搖搖欲墜,強弩之末了。在加上清政府國庫空虛,也無力支撐。就算是他們想支撐也沒有真正的有識之士幫助。

溥儀的退位表明了封建統治在中國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土壤,袁世凱雖然在辛亥革命之後妄圖復辟。也確實成功了,但是隻堅持了100天不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雖然有時候會停滯,有時候車轍下有石子,看起來好像在退步。但前進的大勢是不可逆的,結束封建帝制就是當時歷史前進的大勢。


無筆史官


溥儀當時的確是手握百萬大軍,假如說溥儀真的不配合,就是要拼個你死我活,那麼辛亥革命不會那麼容易成功,溥儀甚至還能選擇直接先去東北,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且如果溥儀真的這樣做了,肯定會有西方列強的支持,這段話看似很有道理,實際上呢?大家首先來看看,溥儀退位的時候才多大歲數,他才六歲,這些事都不是他來決定的。

溥儀就是個明面上的皇帝而已,一個小孩子他又能做什麼呢?在溥儀接班之後,大清朝的矛盾升級,各地都爆發起義,首先清朝已經不得民心,這一點統治階級非常清楚,攝政王等人也知道強撐沒有什麼用。

至於這百萬大軍,清朝最厲害的軍隊就是八旗軍隊,八旗軍隊在清朝建立之後,八旗一直享受著朝廷的俸祿,全都不思進取,別說辛亥革命的時候,他們在西方列強進攻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了不足,清政府的洋槍隊都抵抗不了革命軍,這些整日享樂的八旗軍更是不行的。

那麼有人要說了,當時清朝也是有強力部隊的,當時都是為了對付西方而創立的,實際上清朝手下最強的軍隊,全部都在袁世凱手中,在這裡要提一下,如果說沒有袁世凱,革命是不會那麼簡單成功的,如果袁世凱倒向溥儀,那麼這場革命註定失敗。

統治階級正是看到了這幾點,他們才選擇體面的退位,畢竟給他們的待遇還是很好的,如果他們真的不識時務的話,那毫無疑問,他們肯定會被殺個乾淨。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迫使溥儀及裕隆太后同意遜位的並非是南方的孫中山和革命軍,而是北洋新軍的最高領袖袁世凱及北洋新軍。

有人說,1911年的清政府依然擁兵百萬之眾,為何在孫中山及聽命於其領導的南方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之後,溥儀小皇帝與裕隆太后卻選擇了乖乖遜位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沒有與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南方革命軍展開大決戰,將南方革命軍消滅在長江以南?平定整個中國範圍內的國內叛亂,收復山河。繼續延續大清王朝的國祚和命脈。



實際上,在武昌起義爆發之後,清政府展開了積極的反抗和圍剿。但是清朝從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曾經最為倚重的八旗子弟兵以及綠營兵,便已經喪失了戰鬥力。因此我們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滿清王朝與西方列強之間的慘敗的戰爭結局。因此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清政府的八旗子弟兵和綠營兵便已經無力再平定叛亂,因此才有了曾國藩兄弟、左宗棠組建湘軍圍剿太平天國。


中日甲午海戰的失敗,再一次將洋務運動所建立起來的近現代化軍事力量消耗殆盡。此時的清政府,才清晰的認清了傳統軍事武裝與現代化的軍事力量之間的差距。因此在中日甲午海戰之後。半個多世紀在洋務運動所積累的軍事、經濟、民生等方面的成果被消耗殆盡以後。清政府著手改革軍隊,命令剛剛從朝鮮回來了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訓練一支具有國際化先進水平的新軍,而依託的家底便是經歷過中日甲午戰爭的洋務新軍。

經過袁世凱的訓練和擴充,一支具備現代化戰爭意識的北洋新軍逐漸形成。當然取得這樣的訓練成果離不開滿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滿清政府也因為支持袁世凱訓練北洋新軍。耗費了大量的國力和軍事開支。導致已經不堪重用的滿洲八旗兵和綠營兵更為不堪。

因此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主政的攝政王載灃和裕隆太后便積極調集北洋新軍開赴前線準備消滅南方革命軍。然而北洋新軍並不是滿清政府的新軍,而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此時的袁世凱正在老家河南賦閒釣魚。北洋新軍同意出戰的條件便是要求滿清政府統治者重新啟用袁世凱並且委以重任。由此可見,滿清政府耗費心血精心鍛鍊的一支新軍,並非是滿清政府的一把利刃,反而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



無奈之下,攝政王載灃不得不重新啟用袁世凱並且委以重任,就這樣袁世凱才命令北洋新軍開赴漢口,與南方革命軍展開對陣。然而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袁世凱早已經看清了滿清政府的懦弱與無能。再次得勢的袁世凱並沒有命令北洋新軍拼盡全力消滅南方革命軍,而是將戰爭維持在對峙狀態。進而依託前線的戰場形勢為自己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資本。


因此,辛亥革命的爆發,從一場推翻滿清政府的起義運動慢慢變成了袁世凱重新回到權力中央並且左右中國歷史進程的機遇。而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發展也都掌握在袁世凱的手中。風雲際變之時袁世凱成為了最關鍵的人物。因此袁世凱一方面與南方革命軍保持著軍事對峙狀態,一方面秘密派人前往南方革命軍軍中秘密談判。同時不斷的向年幼的小皇帝溥儀和滿清貴族施加壓力,迫使其放棄皇位和江山社稷,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

最終在袁世凱的不斷運作之下,南方革命起義軍的最高領袖孫中山對其進行了妥協。同意在推翻滿清政府統治之後,由袁世凱出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一職。同時滿清政府在得到了袁世凱承諾的清朝皇室優惠政策以後,也同意宣佈和平遜位,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

就這樣,推翻腐朽落後的滿清政府統治的目的達到了,但是辛亥革命運動的成果也被袁世凱所竊取。而滿清政府及其所擁有的近百萬滿族八旗子弟兵和綠營兵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和平遜位的事實。搖身一變成為了中華民國的新國民。



珞珈山的貓


我們來看一下1912年溥儀退位前的歷史狀況,就明白溥儀為什麼會乖乖退位了。

溥儀,出生於1906年,在他3歲的時候,即1909年登基,成為了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1912年,他退位的時候才年僅6歲。很明顯,此時的溥儀就是一個孩童、傀儡而已,根本決定不了要不要抵抗,要不要跟孫決戰。

這時的清朝統治大權,完全掌握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要打仗,就要依靠軍隊。

當時的清軍,雖然名義上有百萬之眾,但實際上只有60萬左右的戰鬥兵,其中的大部分還是早已腐朽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的八旗兵、綠營兵等舊軍。即使是在平定太平天國時,表現優異的湘軍、淮軍,和身著“勇”字的練軍(防軍),也都早已經沒落,不堪重用了。

而現代化的正規軍,在1911年時,擁有26鎮駐防區,共有軍官約1.15萬人,士兵約16.86萬人,總計兵力18萬餘人。原本人數不多的新軍,還存在三大派系。其中一派就是由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時,組建的北洋六鎮,約7萬餘人。北洋新軍是最團結,也是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新軍,他們只忠於袁世凱。另外一派就是傾向於革命的南方新軍。因為人心不齊,其中的部分人並不支持革命,造成其戰鬥力要遠遠弱於北洋新軍。還有一部分是中間派,既不投靠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也不支持革命。這些新軍是誰搶他們的地盤,就跟誰玩命。

瞭解了軍隊的形勢,就很容易明白隆裕太后有多無助了。

到了1911年10月,駐漢口的湖北新軍發動兵變,孫領導的革命活動迅速席捲了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那些還擁護清朝的40多萬舊軍,戰鬥力太差,根本就無力鎮壓革命軍。

隆裕太后被嚇的驚慌失措,只能指望北洋新軍前去鎮壓。但是,整個朝廷沒人指揮的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她只能重新啟用袁世凱,希望袁世凱來維持大清的統治。

袁世凱也很乾脆,馬上覆出,一邊和革命軍和談,一邊派北洋軍前往南方鎮壓,打的革命軍節節敗退,很快收復了武漢三鎮。由此看來,要幹掉孫並不難,哪需要什麼百萬軍隊呀,只需要北洋軍的一部分足矣。

袁世凱一邊出兵迫使革命軍和談,一邊又去擺平了隆裕太后。

袁世凱收買了隆裕身邊的太監總管小德張,通過小德張聯絡隆裕太后。他先安排稅官的肥差給隆裕太后的父親,又送給隆裕太后兩萬兩白銀的貢品,用以收買隆裕。同時,他還讓小德張在隆裕面前遊說,說什麼如果被革命軍武力推翻,則什麼都得不到,如果主動退位,還可以得到每年400萬兩白銀的費用和其他優待條件。

袁世凱同時還收買了慶親王奕劻。他給了奕劻一筆數目不菲的好處費,甚至還許諾,溥儀退位後,讓奕劻的兒子繼皇位。袁世凱以此鼓動奕劻去遊說隆裕太后,設法讓溥儀退位。

到這裡真相已經大白了。此時,主導歷史走向的人已經是袁世凱了,而隆裕太后和溥儀都已經無能為力了。如果隆裕不同意溥儀退位,那袁世凱和孫聯合起來,照樣可以推翻清朝的統治。然後,袁世凱再幹掉孫,還是他袁世凱說的算,而隆裕和溥儀卻什麼都得不到了。

正是在此背景下,到了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替溥儀發佈了退位詔書,正式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