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留守兒童教育起來與家長陪伴長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月夜秋涼857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或許會根據身邊的一些案例或者網絡上的報道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以我個人來說,我是七歲回到父母身邊上學的。就現在而言,很多七歲之前的事還是積記憶猶新。

記得那時候父母為了生弟弟把我送到外婆家,每到過年的時候我爸就會把我接回家。每次我爸接我的時候,我因為不熟悉,然後不想和我爸回去。但是父母一年沒見到孩子了,過年肯定想孩子要接回去。畢竟那時候交通不發達,離得又遠,一年也見不了幾次。

每次我爸用自行車接我的路上,我跟我爸不會說一句話,而且很緊張。然後快到家的時候,我媽出來迎我,我就會哭的很厲害。一邊哭一邊說是怎麼過得。但是每次回外婆家的記憶卻很淺。我想那時候我是想回外婆家的,畢竟那邊都是我熟悉的夥伴。

七歲之後回到父母身邊,總體而言,感情也算比較好的。跟我媽還是能聊聊的,跟我爸說的會少一點。但是現在成年人了,感覺身上暴露很多問題,從來不敢和父母提要求,要是迫不得已的時候,會很低微的懇切。每次在心裡都會猶豫好久才敢開口。以至於我現在做事情總是一直下不了決心,猶猶豫豫,哆哆嗦嗦。上學的時候,老師提的問題,全班沒人會,我會,可是要在心裡千迴百轉都不舉手回答。

如果是離開父母更久的人,以至於到了記事比較多的年齡,可能跟父母感情更加淡了吧!而一直在父母身邊的就不一樣,會跟父母很親暱,性格也會開朗活潑。

所以我覺得留守不留守影響最大的是性格,留守兒童成年後,性格會猶豫不決,即使開朗,也未必是真正的。而非留守兒童就會很自信,很活潑。

當然這是基本的區別,如果遇到溺愛孩子比較重的計家庭或者三觀不正的,那孩子就完了。



清塵羽


首先是,需要我們的鄉村教師在孩子的智力啟蒙上從更基礎的方式做起。


有這樣的一個調查,37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有個經濟學教授、教育研究者羅斯高,他來到中國花了10年時間研究中國孩子。他的研究發現,中國一半的孩子都來自農村,並且讓人擔憂的是,他通過大量的跟蹤測量調查發現,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至少有一半人數,他們三歲前的認知能力普遍低於城市孩子的發展,智力低於標準值。


其次,需要我們的鄉村老師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儘可能多地給予這些孩子陪伴。


很多農村的父母生了孩子後外出打工,把孩子丟給家裡的老人,而老人大多隻是粗糙的將他們養大,孩子缺乏與父母和正常成年人之間的高質量陪伴。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成年人(家中老人)就只是管口吃的,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要麼和小夥伴共享、發洩,要麼就選擇壓在心底,不說都發展成了心理疾病,但是這些孩子在心理上的難免存在失衡。


最後,需要我們的鄉村教師下大力氣在孩子的家訪工作中。


對於鄉村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問題基本都是由於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比如爺爺奶奶常年生病,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孩子吃不上好飯;或者是家裡有好幾個孩子,孩子之間因為吃的用的分配不均衡而存在矛盾等等。我們的鄉村老師不一定都能憑一己之力解決這些問題,但至少,做好家訪的基礎上,為從源頭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


正向教育


這是一個很讓揪心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每年都會出臺針對留守兒童幫扶政策、措施等。但親情的缺失、陪伴的缺失、監督的缺失,讓這些可憐的孩子成了與普通孩子不一樣的特殊群體。

親情的缺失讓孩子失去了安全感。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沒有了父母親情,而隔輩老人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扶養型的溺愛,在遇到危險和困難時得不到父母的幫助,而老人又沒有辦法,從而讓這些孩子從小就沒有了安全感,長大後就會變得敏感、自私。

陪伴的缺乏讓孩子的性格不健全。小孩應該是在父母的懷抱中,在父母的陪伴中慢慢長大。但家長的缺失,讓陪伴成為一種奢求,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是非不能明辯,對錯不知結果,導致性格不健全,長大後會變得自私自利,沒有親情,甚至有暴力傾向。

監督的缺失,使良好的習慣無法養成,使正常的小樹發生了歪斜。由於隔輩監督的缺失,在孩子慢慢長大的人生路上一旦遇到點風雨,這個正常的小樹由於無人扶正,就有可能歪斜下去,長大後就會變得我行我素,以自我為中心。

回答得可能有點過,但希望大家都要行動起來,幫助一下留守的孩子們。




臥軒聽雨3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是個寶”這個歌轟動了全球,唱哭了多少人,可憐天下父母心。

孩子跟著父母,得天獨厚,可呼風喚雨,幸福成長。但溺愛的家庭,會把孩子慣壞,缺少獨立性。

孩子跟著爹奶,自由成長,獨立性強,有主見,但缺泛嚴父管教,會變得不守規矩,視禮義為兒戲,成了問題少年。對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急待解決!




頑皮的小老頭


鄉村留守兒童存在很大的問題,缺乏父母的關懷,缺少了家的溫暖,與父母陪伴的孩子有著很大的不同。

留守兒童大都性格內向,不喜歡錶現自己,喜歡獨處沉思,容易得抑鬱症,自閉症,不自信。許多留守兒童不喜歡與人交往,很少有朋友,遇事自己默默承受。有事總往心裡擱,不喜歡與人分享,易得心理障礙疾病。

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親情沒有缺失,一般比較活潑開朗,善於表達,愛交朋友,有事不往心裡藏。喜歡與朋友分享自己的得失成敗。心理方面,積極健康。




貆道上的瓦當


本質上有一定區別,鄉村留守兒童他們從小就被迫和父母長年分開,生活上身體健康方面很多問題得自己去處理去承擔,使他們幼小的心靈過早承擔起家庭瑣事的重擔,他們懂事,有責任心,但同時由於父母長年不在身邊造成心理上自卑內心封閉的情緒,所以他們雖然過早懂時但心理有缺失,很容易得自閒症叛逆等可怕心理病。而家長經常陪伴身邊的孩子他們從小倍受父母關愛,衣食住行全程都有人服務,他們的性格就開朗活潑,陽光:,他們喜歡交朋友,有什麼事都喜歡分享喜歡傾訴,但他們非常有依賴感,沒有獨立生存能力,很可能會養成小公主,小少爺。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得掌握好分寸,拿捏好方法,有收有放這樣才能使孩子從小即不缺父母的關愛,也要給他們適當的獨立生活鍛鍊的機會。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性格開朗陽光,會和人相處,也能獨立生活,性格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不是很健康的下一代嘛?所以對孩子生活上缺失不要怕,怕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個人的一點感悟,只能做為參考!


13830437941朱廣學


留守兒童大多都是爺爺奶奶來撫養的,由於是隔代撫養,溺愛比較嚴重!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容易叛逆!缺乏父母雙親的深度關愛!

以至於性格比較孤僻!沉默寡言,有的甚至自閉!

而由父母陪伴撫養長大的孩子,得到了父母親的深度關愛!也不會過度寵愛!經常會得到父母親的心裡營養的滋潤,內心充滿陽光!

性格大多都是比較開朗,隨和!


親子教育文化


作為農村裡面的教師,我們面對這個問題卻有不同的看法。

鄉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家長陪同長大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

這其中肯定是有方方面面的不一樣,今天呢我們就給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有什麼樣不同的情況。


家風的培養

可能大家對於這個家風的問題就變得很模糊,比如說家教的問題就變得很模糊,不太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

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教育,這樣呢能夠使得我們在很大限度上面讓孩子能夠綜合利用學習優良的為人處事方法方式。

所以針對於家教家庭教育的培養和培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它能夠涉及到孩子方方面面,甚至影響他未來的道路,

如果教育缺失了家庭的教育,那麼使得這個學生在學校裡面就成為一批脫韁的野馬,很難被馴服很難背,澆灌良好的教育。


性格的表現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特別是留守兒童和在農村裡面,那些有家長陪伴長大的孩子,

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得到那些有家長陪伴長大的孩子往往是比較熱情的,並且做事是比較仔細的

那麼留守兒童長大以後,多半這個在性格方面會形成一種孤僻,甚至是不熱情,對別人都有這個防備的心理,。

特別是在某些事情上做事的自信心往往會不足,這個都是由於家庭教育的問題,不能夠使得這些孩子在性格上面養成自信的習慣和自信的方法方式,


受到的教育也會不同。

雖然大體上在學校所接受到的教育基本相同,但是在農村裡面如果留守兒童和父母在家裡面,這些孩子的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方面會截然不同。

至少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有父母在身邊的,幫忙教育的多半這個作業會按時完成,並且做得非常好,畢竟有家長的輔導。

那麼留守兒童則不以為然,因為沒有人約束,時間掌握的不好往往都是玩的太久,忘記了寫作業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

所以這個時候呢,他們接受的道德教育,家庭方面是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覺得,會影響他們發展的人生軌跡,甚至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不相同的情況。


江南農歌


鄉村留守兒童是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人口大規模轉移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目前其規模不斷擴大,對他們的教育工作是目前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那麼鄉村留守兒童教育起來到底與家長陪伴長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呢?有哪些問題呢?

第一,留守兒童相對較為任性,言行乖張,且較為自私,好逸惡勞。相對比較難於管理。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和隔代教育,物質滿足得多,思想品德教育明顯不足,使得相當多的留守兒童十分任性,很是自私。而且長期與父母分離使得留守兒童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關愛,往往使他們感到孤獨,感到寂寞,感到無助。長此以往,留守兒童就會變得自私,變得冷漠,並且容易充滿警惕和敵意,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筆者聽過這樣一件事情,某班主任班上的學生接近一半是留守兒童,班級極難管理,一些孩子老虎屁股摸不得,不敢批評,你說他一句,他頂你十句,弄得班主任十分被動。

第二,相比較而言,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較難教育。學習認識不明確,態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習慣差,學習成績較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完成,如此等等,積習已深,要想教育,實在不易。

第三,留守兒童習慣較差,不易糾正。好多留守兒童由於家長長期在物質上的滿足,在學校在教室吃零食喝飲料的現象比比皆是,而且養成亂扔垃圾、抽菸喝酒、上網遊戲、口吐髒話等等極不文明習慣。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聯合教育,以避免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學業失敗一系列問題。畢竟,留守兒童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


野老談教育


我所在的這所學校就是農村留守兒童較多的一所。

在這裡,我感受到的區別不是特別大。但還是有細微的差別。以下的觀點不帶有任何偏見。

一,著裝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有家長帶的孩子,他的衣服看起來都比較乾淨整潔。而有的孩子的衣服看起來邋里邋遢。當然廣從衣服判斷也不全面,這主要看個人衛生觀念與否,但是父母親自帶的孩子,一般形象還好點。



二,自信

平常觀察孩子,他們之間的交流交往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在談到某些事情時,有的表現得自信陽光。尤其是談到關於父母方面,留守兒童孩子的眼神都暗淡下去,尤其我們學校有很多離異家庭。苦了他們的孩子 。


三,親情

這是最主要的差別,童年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談起親情方面也許寡言少語。不知對未來他們的心理會產生何等影響,我就不做陳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