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从秦国灭亡后,真的就被抛弃了吗?

鞠文波


没有,也不可能抛弃,想想哪个时代,哪个朝代没有法律,没有法律怎么可能有太平盛世,治国必须有法律!

汉承秦制就继承改进了秦朝律法!

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制定的开皇律又是一部集大成者的法律制度,唐朝几乎直接拿来就用了!没有隋朝,哪来的唐朝的盛世,隋朝为唐朝做了充分的铺垫,除了律法还有大一统多民族融合的民主制度,还有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等!

然后是,宋元,直到明清,有大明律和大清律!


鹏程日志



秦朝灭亡以后,法家思想并未被抛弃。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其一、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郡县制,把天下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直被沿用。只有汉朝、晋朝是半郡县,半分封。其他王朝皆是郡县制。

其二、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杀思想和言论。创立诽谤之法。汉文帝时,儒家大师丞相张苍放开言论,废除诽谤之法。汉武帝时,法家酷吏张汤再立诽谤之法。隋文帝时,再废诽谤之法。明清时期,再立诽谤之法。


其三、秦始皇依据法家弱民思想。禁止人民拥有兵器。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禁止人民拥有兵器的秦朝成为最短命的王朝。法家这一弱民思想。确实被后世抛弃了。汉唐皆允许人民有兵器。都是长达几百年的强盛王朝。

法家主张以刑法、阴谋诡计、愚民三大手段,捍卫君权,奴役臣民。主张弱民、贫民、疲民、愚民、辱民、虐民。

总之,法家思想得势,社会就退步。明清时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统治。孕育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奴性。也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杨朱学派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的路过。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众所周知,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用户67724358697


法家在秦国灭亡后,真的就被抛弃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

第一,首先看商鞅的变法内容。一是建立户籍,互相监督,实行连坐。二是告发奸恶者,给与和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三是百姓家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立户者,加倍征收税赋。四是有战功者,按照规定享受更高的爵位。五是私下斗殴者按轻重给予大小刑法。六是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贡献多的,免除本人徭役。七是国军宗室中没有军功记载的。不得载入宗室名册。八是有战功卓者,显赫尊容,没有战功者。尽管富有,也不可炫耀夸示等。

第二,商鞅虽没法律依旧。从以下几点看,商鞅虽死,但其变法内容仍然被秦国奉行。从《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内容来看。一是秦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36郡,百姓被称为黔首……收天下兵器于咸阳集中销毁。二是统一全国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的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等。三是秦始皇东巡琅琊。并立碑刻辞,其中有:制定了公正的法律制度,真是天下万物的准则……遵守国家的教化,人人通晓法律制度等。四是秦始皇宴请七十博士时,李斯就如何管理《诗》《书》诸子百家学说的内容,就有商鞅变法的内容。五是侯生,卢生对话涉及秦朝法律:一人不能兼有两种方剂。方剂不灵验,就处以死刑等。

第三,韩非继承发扬商鞅之法。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等可以看出,战国七雄中韩国的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商鞅之后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法家思想集中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等,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当有人把韩非子《孤愤》《五蠹》等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了之后感叹说,哎,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交往,即使是死了,也不遗憾了。李斯嫉妒韩非,在秦王面前诋毁他,并派人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及秦王后悔时,其人已死。故,秦统一天下,仍施秦法。

第四,从《吕氏春秋》看。商鞅之法仍然实行。《吕氏春秋》提出了以德治为主,依刑法为辅的方针。从这里不难看出,当时秦国的法治思想根深蒂固的。《吕氏春秋》认为,在实施德政的前提下。刑法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实施。如《用民》赏罚的标准应该是义,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等等。

第五,从《酷吏列传》看。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里的汉武即汉武帝,其治下的廷尉就是主管刑罚的。在其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法家的刑罚并未废弃,而是辅以刑罚。据酷吏传张汤记载,张汤每次判决重大案件,他领受旨意后,就用廷尉的法令正式定案,把皇帝的旨意写进定罪的判词。他处理案件,如果案犯是皇上意欲严办的就交给酷吏,如是皇上想开释的就交给用法轻平的人去办等。

其实,春秋战国的法家思想,直到现在,仍然是学习研究借鉴的内容。事实上,法家在秦国灭亡后,其思想精髓不仅没有被抛弃,一直被秦(含秦)以降历朝历代研究借鉴着,为治国理政所用。

您说呢?欢迎您的探讨批评交流。






出于幽谷


法家从秦国灭亡后,真的就被抛弃了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法家,先秦的法家,不是现在的书法家。是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流派。这个流派的知识分子,以当时为各国诸侯富国强兵为己任, 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但是法家不是跟现在很多教授一样是纯粹的理论家,他们是一群能够而是积极参与事务的行动派,他们更在乎于法律在管理国家中的实际效用。

法家思想成熟对于春秋各家来说算比较晚,但是其实理论提出就很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管理官员,最后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将他列为刑名之学,经过各代知识分子的发展,特别是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等人大力发展,最后大家包装出一个传说中的鬼谷子为老师是形为一个学派。到了最后韩非将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将法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整个社会体系,

到了秦朝以法家的律政取得了天下,平定了六国,而六国当时变法相继失败,当时齐和三晋都有法家改革过,但是只有秦国成功,也证明法家的一套管理国家制度是可行的。

到了秦始皇管理时期,还是继续延续法家管理国家的做法,终始皇时代,是没人敢去乱来的,因为当时还存在高效的管理机构,但是到了二世后,上层管理机构的缺少,让各地诸侯国又找到机会在起,与其说是秦国暴政,不如说是一个分封制度时代反扑,当然经过刘邦和各代努力,分封的制度才彻底消失,而法家因为不适合当时生产条件的发展,被暂时搁置,但是整个社会并不是没有用法家的思想,从出土文献资料看,在汉初标榜黄老"无为"政治的另一面,又体现出对秦代法制的继承。到了汉武帝时代采用了儒外法里管理政策,儒学地位空前上升,但是法家理论依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汉宣帝所谓"本以霸王道杂之" ,就反映了这样的影响。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曹操父子政治方略的转变,曹操再次提出法家治国的方针,唯才是用的体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政治上推崇法家。

到了后面的唐,宋,元,明,清,法家里面的管理思想逐渐融入到治国各领域,各种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是最好的证明,

到了近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割裂自己的历史而凭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样如此。

所以法家并没有抛弃,反而利用率更高,更广,但是已经不是以单独一个思想和学说存在而已。


静心匠道


不仅被抛弃,而且被恶意抛弃了!

法家强国,这是无法抹杀的事实!

但是请不要把滥杀,严苛,残暴等帽子扣在法家上,法家不等于商君书,李悝,吴起,申不害等的变法策略也不能等同于法家思想。

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与法家思想不同的事,儒家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孔子那里一套,到了孟子又有新的解释,荀子还发展出了分支,叔孙通那里更是将之捏合成迎合皇帝的一套形式主义来满足帝王的虚荣心。

是的,儒学的发展一直在迎合皇帝的需求和喜欢!

按这个理论,法家也是可以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可是随着儒士的政治投机,让法家晚了一步。

仅仅晚这一步,就造了将近三千多年的衰败主流。

究其原因,法家的特定性绝定着不会招来统治阶级的钟爱,皇帝需要的是掌控别人,掌控一切,而不是有一个形态可以约束自己,限制自己。

当汉刘邦说“我到现在才感觉到皇帝的乐趣。”仿佛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叔孙通,对刘邦,对儒术的态度。

法家,让国家强盛。

儒家,让皇帝高兴。

那些,无数个皇帝这样想,难道儒家就不可能让国家强盛了么,儒家讲忠,讲孝,讲德,讲仁,如果老百姓都是忠孝仁义,当仁不让,杀身成仁,国家不一样可以富强么?如果启用能臣,骁将来辅佐自己,不一样可以强国么?

既然儒家也可以强国,为什么还需要法家呢?皇帝这样想。给自己找了许多理由来拥抱儒家,同时踢开法家。

而臣子也把道德修养看成了最高标准,希望所谓的三不朽。

误国!


買櫝還珠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高度开放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学派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当时文化大国的齐国,更是在国都设下稷下学社,专供各个流派交流、辩论,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可谓盛极一时。在这个时期,道、儒、法、名、兵、农、阴阳、杂家等各个学派都能自有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社会的思想、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国采用了法家的观念,以法家的思想治国,仍用了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一批法家名士,最后统一了六国。

到了汉朝,汉武帝为了治国需要,听从了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奠定了儒家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主体思想的局面。

但是,从此以后,法家就被抛弃了吗?并没有。

事实上,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之后的封建王朝实行的都是“内儒外法”的治国思想。

内儒外法,黄老辅之;霸道为主,王道杂之;

它代表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既避免了儒家的柔弱,也避免了法家的严酷。 儒家明教,法家善治,内儒外法,刚柔并济。

一个成熟的君王,并不会局限于一个学说思想,所谓百家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怎么用的顺手怎么来。既需要用儒家思想,来树立自己仁君的形象,同时又要用法家的手段,来鞭打那些对自己地位构成挑战的臣子,树立帝王的威严。百家思想,运乎之妙,存乎一心。

《汉书·元帝纪》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喜欢任用法家官吏,动不动就治罪大臣。太子平日受儒家思想熏陶,认为父亲的做法太严苛。于是向汉宣帝说:“陛下对臣子的刑罚太重了,应该多用儒生为官”。汉宣帝怒道:“我们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霸道兼而有之,怎么能只用道德去教化呢。而且那些儒生屁本事没有,就知道好古非今,夸夸其谈,难以成大事”。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法家在汉朝并没有被抛弃,依然得到重用。此后,法家和儒家也一直是互为表里,作为封建王朝治国的指导思想。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留言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一卷青史


法家在秦国灭亡后,被抛弃了吗?

这个问题里面有几个预设,即秦国实行法家治国。秦国灭亡是法家缺漏导致的,意味着法家失败。秦国灭亡后,法家也就被统治者放弃了。

是否正确?

法家作为一个学派,判断它是否被抛弃,要知道学派的生存空间。

学派意味着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思想群体。学派的生存空间,意味着该思想群体是否还能代表社会发展趋势。如果还能够代表社会趋势,能够为国家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则它不会被抛弃。如果已经不能够再代表社会趋势,不再能够为国家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则它会被抛弃,或者自然枯萎。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站在各自立场上,力图为社会进步提供方案。社会巨涛淘留适应趋势的学派,也逼退诸多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学派,如墨家、纵横家等等,伴随时代发展,走向学派枯萎。

这就涉及学派正位度这个范畴。一个学派,如果它的思想宽度和深度,足够普适,能够穿透岁月而普遍解决问题,它的学派正位度就会比较高。相反,则正位度比较低,更容易被抛弃。

秦国崛起得益于商鞅变法,可以说是法家治国的典型代表。秦国从崛起到灭亡,持续了150年。这是封建政权比较正常的生命周期。读者们可以思考,汉朝大一统之后,儒家治国的哪个王朝超过了300年,多数都不过是200年左右而已。所以不能说秦国灭亡,就是法家治国的失败。

秦国灭亡后,法家被抛弃了吗?

表面看,法家已经不再成为国家明确奉为治国派别,实际上法家不过是从外显状态走向内潜状态。根本原因是法家内在要求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维持这个核心国家制度良好运转,就不能离开符合它的制度本性要求的法家思想。所以,法家思想一直都在延续,都处于统治者心中的核心位置。

但为什么它有内隐了呢?

因为它不利于麻醉老百姓。法家要求改革,要求不断打破既得利益。这对统治者是不利的。所以,它必须被收藏起来。

总体来说,法家思想在秦国灭亡以后,因为有利一面,它仍然持续被统治者所运用;因为不利一面,它只能被统治者隐藏着使用。

所以,法家在秦国被灭亡以后,并未被抛弃,而是被藏起来使用了。

那么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被内隐使用的法家,什么时候才能应时外显?

一个学派内潜或外显,由学派应时度决定。什么时候,国家需要大幅度彰显法家思想了,法家就会被外显。反之,法家思想则还很可能被捂着使用。

那么,什么时候法家才能被大幅度需要呢?法家要求变革,要求法治。所以,只有要求大幅度变革,大面积要求法治的时代,法家才会彰显出来。

读者们,这个时代,现在不是已经或者正在到来吗?


赵泰融


可以说儒法斗争是历史上整个阶级斗争的侧面反应,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法斗争有着不同的政治内容。西汉前期,地主阶级还在推行法家路线来打击奴隶制残余势力,到了西汉后期,封建制度已经稳固,矛盾主要来自地主阶级和农民,地主阶级为了统治制度的完全确立,就要求有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因此产生了董仲舒哲学,从尊法转为尊儒。到东汉时儒学就成为了地主阶级的官方哲学。

但这并不代表儒法斗争的结束。西汉时儒法斗争从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演变为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路线斗争。这个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桑弘羊曾参与制定盐铁官营、酒类官营、平准、均输等法家政策。针对盐铁官营问题儒法两家曾有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桓宽的《盐铁论》记载了这次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过程。其后的王充针对董仲舒的神学和性三品论做了全面的批判。

唐朝中期革新派柳宗元、刘禹锡和保守派韩愈、荀况对天人关系的论战。

宋朝王安石、陈亮、叶适对司马光、程颐、朱熹的批判。明清的王夫之、黄宗羲、顔元直、戴震等等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到了近代演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改革派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旗帜。


种地的秀才


谁告诉你被抛弃啦?法家自从秦国灭亡以后,虽然说比起儒家来讲不受重视,或者是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讲,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当面和老百姓讲如何尊重儒家背地里面搞的一套,那是法家思想。

其实这件事情呢,当时是汉武帝带的头,汉武帝想要治理国家,结果他去找了一堆法家的人,得这些人没啥能耐,一天到晚喊着要严刑重法,汉武帝听了那是哈欠连天,你们一天到晚喊着这个那个,如何增加法典,到底增加什么法典,说了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汉武帝发火了,找一个能够给我治理国家的思想出来,结果董仲舒这样的出来说儒家思想可以治理国家,汉武帝觉得你这不是说笑吗?儒家思想怎么可以治理国家的?董仲舒说你别着急,我给他改进改进改进完了你就可以用了

结果董仲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各个思想汇总在儒家思想,只想成为了一种新的儒家思想。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在这之后执行的这一套儒家思想里面,汇合了一部分法家思想,实在不行,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打架都学过,大家都知道,国家有国家的法律,这是法家思想一部分的体现。

也证明在治理国家的时候,统治者使用的仍然是法家思想,只不过为了更方便的治理人民,所以才选择推崇儒家思想。

如果你要是说因为统治者不说这些思想是法家的,所以就说抛弃了法家思想,那你不觉得,你这有一点儿眼睛有毛病的意思吗?家里面一只本来黑色的狗,和一只白色的猫,(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把狗染成了白色,结果有人就说啊,这不是狗了,只有猫是白色的,可以,这一只被染白的狗被称为了猫?你不觉得这荒唐至极吗?

再者,我们换一个思想,真的法家不去治理国家以后,一个国家就不会去使用法家思想吗?商鞅死了以后,大家都认为商君之法在秦国不可行,可是商鞅死了以后,秦惠文王,也就是杀了商鞅的那位秦王,仍然在行使商君之法,你可以说秦惠文王抛弃了法家思想嘛,你可以说秦国这个时候抛弃了法家思想吗?绝对不是。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嘴上喊着不要,但身体还挺诚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