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疙瘩楼"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疙瘩楼":位于今和平区河北路与睦南道(原英租界威灵顿道与香港道)交口处,现门牌是河北路285号,该建筑建于1937年,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悌(P·Bonetti)设计。大楼立面为硫缸砖清水墙,主体四层(一层为半地下)外檐墙面突出凹凸不平的"疙瘩" 状,彰显出自然、朴实的外观。该建筑具有浓郁的意大利风格,每个单元入口设外进口楼梯,自成院落,三楼设有立面为圆券式且为凸出的半圆形阳台,券拱的跨度达4.4米,外挑1.2米,外栏杆为珍珠串状,别具特色。该建筑原为砖木结构,为了提高其放火等级和改变使用功能,后将部分结构改为混凝土结构,现为"粤唯鲜酒楼"。


渤海大楼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渤海大楼:该建筑位于和平路与丹东路(原法租界杜总领事路与马诺河路)交口处,始建于1934年,1936年投入使用。该建筑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设计,主体8层,局部11层(内部结构13层),顶部有方形云亭(逐层缩小),建筑面积达4571平方米,总高度47.47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檐以特制缸砖填砌。大楼坐北朝南,基底平面呈不规则的五边形,正立面由南面、东面和西面组成,内设电梯一部,主楼梯直通八层。大楼立面一至二层设三道腰线,突出整体的稳重感。该建筑基础坚实,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仍雄伟挺拔。渤海大楼建成后成为当时天津最高、最新式的大楼,登其楼顶可远眺海河,俯瞰市景。是天津近代优秀建筑的代表之一。


原开滦矿务局办公楼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原开滦矿务局办公楼:位于天津市和平区泰安道与大沽路(原英租界咪哆士道Meadows Road与海大道Taku Road)交口处,现为泰安道5号。该建筑始建于1919-1921年,由英商同和工程司美籍工程师爱迪克生(ATKINSON)和达拉斯(DALLAS)共同设计。该建筑为西洋古典式建筑,混合结构,三层楼房,平屋顶,带地下室,大楼坐南朝北,东西为长向,面向泰安道,门前正中设有8级台阶,两侧建有坡道,在坡道的护墙上建有四座水磨石古典式花盆,正立面为对称式,建筑立面中部有建十四棵高达十余米的爱奥尼克柱,贯通一、二层楼,三楼采用附墙方壁柱,与下面圆柱一一对应,重檐之上有女儿墙。建筑内部大厅有16棵大理石立柱,四角为方柱,其余为圆柱,大楼总建筑面积达9071平方米。整栋大楼雄壮挺拔,气势庞大该建筑现中共天津市委员会办公楼,并为近代优秀建筑。


原天津公学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原天津公学:该校坐落于和平区南京路与耀华路(原英租界围墙道Elgin Avenue与公学道Kung Hsueh Road)之间,现正门为南京路106号。学校创建于1927年,初名为"天津公学",该校是当时居住在英租界内的中国人为争取子女的求学权利,由英工部局华人董事庄乐峰出资并主持向英租界当局申办的。该校舍由英商永固工程司设计,于1929年建成第一校部,称为男生部,1930年又建成第二校舍。该校占地面积大,呈三角状,西北部为运动场,东南部建有校舍,位于其最东部的大礼堂于1935年落成,校名改为"天津耀华学校",取"光耀华人"之意。整个校舍均用红缸砖砌筑,在每个入口处均用古典饰件装饰,使立面在简洁中又重点突出。到1991年又建成了科技馆,该校一度更名为"天津第16中学",现已恢复了"天津耀华中学"的原名。耀华中学在建成至今的80年间,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人才,其中不乏有中科院院士、文化学者、社会名人。该校现为市重点中学。


天后宫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城市记忆:钢笔尖下的天津老建筑 留住城市的记忆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天津市古文化街中部,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本市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该建筑群落占地5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4平方米。在元朝建都于大都(北京)后,海河的三岔口地区成为了"南粮北调"的中枢,当时的"直沽寨"居民为了保佑航海的平安,在1316年修建了位于今河东大直沽的天妃灵慈宫(俗称东庙),后又在海河西岸三岔口的小直沽--漕运的中转站修建了天妃宫(俗称西庙)即今天的天后宫。当时朝廷的粮食均由南方供应,那时直沽寨(天津)是海上和运河漕运的中转码头,多少年来,在天津早就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之说,后来,人们为祈求出海平安在此地建起了供奉海上女神林默的庙宇--妈祖庙(天后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