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1、千佛寺橋

位於原石圪塔鄉高家山、神堂坪、馬頭三村交界處,是榆次境內現存最古老的橋樑,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曆史。

此橋建於明朝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為單拱形石橋,完全由不規則的石塊砌成,橋長15.6米,寬2.8米,高13.2米,由高家山村劉氏七世孫劉碧等人主持所建。

據傳,建此橋時,過程十分艱難。當時勞動工具有限,全憑石與石之間支持力的巧妙結合。曾好多次,每當拱洞下的支撐物撤掉時,幾個月的辛苦便前功盡棄。但劉碧並不氣餒,索性日夜睡在橋下,苦思冥想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終於有一天夜裡,他從夢中驚醒,第二天把工匠們集中在一起,胸有成竹的指揮起來,沒過幾天,一座渾然天成、古樸優美的石橋屹立在那裡。

千佛寺橋名因著名的唐代千佛寺而得名。原有的千佛寺、樂亭(古戲臺)、真武廟、河神廟等建築,均被日本侵略軍所毀。剩下近千尊唐代摩崖造像剝蝕嚴重,1988年,榆次市人民政府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2、永濟橋

位於源渦村殘存的文昌閣東數十米,大約建於明代,人稱“九梁無柱永濟橋”。

古代,這座橋就是遼(州)和(順)通衢,為讓過往行人與車輛能長久順利渡過源渦水,讓這座橋永遠造福百姓,故以希冀命名“永濟橋”。

據舊版《榆次縣誌》記載:“清順治丙戌,山水漲發,兩垠崩壞,樑柱毀壞。源渦裡義民寧琇,力圖修理,資出其半。康熙丙午,橋樑又被火災,琇捐財替補,不求外助。往來稱善義行,豎記石碑。

這真可謂“通行之利,義民以濟”。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3、太平橋

位於烏金山鎮流村村西,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48),橋寬1.7丈,長2.6丈,由一色青磚砌成的單孔半圓拱橋,橋孔圓拱由七平七立磚壘砌而成。清雍正二年(1724)和乾隆三年(1738)兩次重修。現急需保護,是榆次少有的古橋之一,屬榆次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乃平靜無事、社會安定。橋名以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意願命名。

這座橋還留傳著一段動人的建橋故事呢。

下面是譯自明萬曆版《榆次縣誌》中,縣主事張國儒撰寫的《創修流村石橋記》:

榆次縣城以北二十里的流村,這裡是四處往來匯聚的交通要道。每年的夏秋時節,經常會下起連綿不斷的雨水,洪水從附近的山溝中湧出,水勢洶湧澎湃。於是,這個四通八達的要道逐漸被洪水衝擊淘挖形成了巨大的溝壑以及深深的窪地,沿路到處都是淤積的泥水和難走的泥坑,過往行人深感難以通行。壽宮的主持人王經學,樂於行善、喜歡施捨,他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座橋樑,使來來往往的行人永久得到便利,就聚集眾人商量共同來完成這一善舉。榆次縣的各級官員以及父老鄉親積極響應,為建流村橋而解囊集資,很快便募集了若干貫資金。只是在這裡建築橋樑如果不用石材來建造,就不會堅固耐久。然而,建橋所用的大石材運輸起來非常困難,這時榆次知縣張公親自動員百姓們獻出牛車來運輸這些石材,並且接連捐出自己的俸祿來建造橋樑。這些主動興建流村橋的義舉,受到全縣民眾的積極支持,民眾們競相鼓勵,因而很快便招募工匠開始興建。

從明代萬曆二十七年三月開始動工,至明代萬曆二十八年十月竣工。整座橋的規模氣勢宏偉壯闊。當你踏上流村石橋行走時,橋兩旁有築起的圍牆防護,橋面平坦而且筆直開闊,令人心情愉悅。從前這裡的道路處處是深水溝、爛泥潭,行路人異常憂慮。如今就如同走在平坦筆直的石板上一樣。整個建造橋樑的工程,沒有使百姓的財物受到損害,也沒有使百姓感到勞累。這些怎麼能不說是一個好的謀劃與倡議呢?能把各種各樣的能人聚集起來,僅僅過了一個月便落實了建造橋樑的人才、資金和材料,又怎麼能不說是沒有耗費多少聰明才智,就達到了一勞永逸的效果呢?就連河神也可以讓洪水安安靜靜地流過,過往的行人也不再為昔日的道路艱難險阻而憂慮,這又怎麼能說不是仁義之舉呢?

宋朝時的宋郊從水坑裡救起許多落水的螞蟻,後來得到了考中狀元的回報,受到了有德有才之人的稱頌。說到善舉的行為,當時人們並不一定要獲得回報,不過一個人做了善事,往往成百的人會從中得到益處;一時做了善事,往往百年都承受它的功德。雖說這些善事微不足道,卻也能傳頌到很遠的地方。古代的君王管理四野,設有遂人這種職務,在只有人涉水而過的小河上搭建獨木橋,在有車輛經過的河水上修建橋樑。這樣的國家為民之政一定會很快推行。而一心只把制定法令當成最緊要之事,卻把為百姓治理整頓待舉之事看成次要的事,這些人只是管理百姓的官員。而像榆次縣知縣張公,只要是對民眾有利的事 就不考慮上司對這些問題關心不關心,而是一心一意努力振肅一新。如修復宣聖廟,興建三義廟,修建祭祀壇,疏通河流水渠,成立藥品局……興利濟民的舉措大體就是這些。知縣張公,名鶴騰,字元漢,是河南潁川人。壽宮主持人王經學的兒子王策,由於《春秋》經第一名的成績參加省城的舉人科考與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囑託我為流村石橋的修建寫一篇文章,我敘述了興建橋樑的始末,同時把文章雕刻在石碑上,為的是讓那些經過這座橋的行人,去頌揚榆次知縣給榆次子民帶來的恩澤,而且永不忘記。同時讓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以及覺得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人,與王經學義舉的對比之中幡然悔悟。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4、青龍橋

位於郭家堡鄉新付村東北曾經的古京陝官道之處,是一座土橋,至今遺蹟尚存。

據民國版《榆次縣誌》記載,此橋初名灞陵,因高挑凌空、雄偉壯觀,宛如一道絢麗的彩虹而得名。

清康熙年,知縣劉星重修,更名青龍橋,因修築時有青蛇現相而得名。青龍,又稱蒼龍,是“四靈”之一,是道教所奉的東方之神,古時,以為祥瑞之物。

清嘉慶五年復修,貢生張琴作記。清道光八年,村人以橋旁洩水渠淺狹易壞擴之,俾水盡入渠,復高其橋脊,以其永固。”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5、雙龍橋

據舊版《榆次縣誌》記載:“雙龍橋,在杜堡、大伽南之間,二村隔一深溝。牛耕河從中流過,往來未便。清咸豐二年,(兩村)各輸資財中建一橋,顏曰“雙龍”。

2016年尚殘存此橋。橋下泥土淤積,橋面原鋪石條已拆除,橋面兩側欄杆已毀,西面橋額“雙龍橋”猶在,東面石雕龍頭不知去向。如今,北田鎮杜堡、大伽南之間的深溝已填平,此橋不復存在。

因兩村同心,共建一橋,稱譽同時聞名的兩兄弟村而得名“雙龍橋”。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6、玉龍橋

位於山頭村南約500米,創建於清代。單孔半圓拱石橋。南北走向,橫跨於南溝之上。橋全長35.9米,寬3米,拱券矢高5.3米,淨跨4.4米。橋拱兩側有浮雕“二龍戲珠雲水紋”等。橋面兩側護欄已毀,橋面為土路,現仍在使用。

玉龍,是傳說中的神龍,是龍形的玉雕,常用來比喻泉水、瀑布和橋樑。橋名“玉龍”,給人一種昂揚向上騰飛之美感,達到了超凡脫俗、形神兼備的境界。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7、親家橋

位於張慶鄉永康村與大張義村之間的水渠上。

永康村與大張義村是緊緊相連的兩個大村,兩村之間的村民很有緣,談得來,平等和諧相處,結為婚姻關係的兒女親家甚多。每年的正月初三是榆次女兒回孃家、女婿拜岳父母的日子,這座橋上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故將這座橋稱之為“親家橋”。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8、大同橋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工興建大(山西大同)潼(陝西潼關)鐵路,這條鐵路東面形成的街便稱為“大潼街”。僅兩三年後,此鐵路先後易名“正太支路”與“南同蒲鐵路”。因諧音與這條鐵路線北端為大同,便將街道名演變為“大同街”, 有了“與天地萬物融合為一;天下為公,人人平等;建設大同世界”之意。

因在大同街建了下穿鐵路地道式立交橋,故以所在街道命名為“大同橋”。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工興建大(山西大同)潼(陝西潼關)鐵路時,該立交處僅有個通水的涵洞。後來,才在這裡建了公路鐵路立交橋。1958年,該鐵路改為複線時,另築一橋,呈兩橋並列,都是為中間為機動車道孔大,兩邊為行人道孔小的三孔拱橋。兩橋名稱均為“大同橋”。

晉中故事|千佛寺橋、永濟橋……榆次這些橋,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