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最早知道避暑山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约是1977年或是1978年的时候,父亲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去了一趟避暑山庄和周围的几个寺庙,回来后极言“承德离宫”的大气和秀美,而那时避暑山庄正值“文革”后的整修和恢复期,尚未对公众开放。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1994年10月,第一次游览了心驰神往的避暑山庄和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普宁寺(大佛寺)、普乐寺(圆顶子)和棒锤山。2006年9月,陪叔叔和婶婶第二次游览了避暑山庄。2016年5月1日去避暑山庄是临时起意,做出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就是火车有没有下铺,而非常巧的是,当天通过12306网站查询要坐的那趟车,5月1日恰好只剩一张卧铺,并且是下铺。

在卧铺上迷糊了半宿,早上6点多钟顺利到达承德。车站广场上就有去避暑山庄的公交车,但首班车还没有发。记得1994年那一次是在火车上过的中秋之夜,火车上人很少,后半夜车厢里非常冷,大清早到承德走出检票口时浑身都在发抖。

在车站右侧的一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面,味道一般,量大且咸。乘15路公交到“丽正门”时,不到7点,避暑山庄还没有纳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按照手机地图的提示沿着丽正门大街向西走过去不到200米,有一座关帝庙,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皇家关帝庙。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道光两朝多次扩建修缮,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俗称“离宫”,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工建设,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成,前后历时89年。避暑山庄占地8000余亩,是颐和园的两倍,为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199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前两次来避暑山庄,都没注意到丽正门前的照壁,这次时间充裕,围着它转了两圈。这堵大照壁长27米,高6米,装饰不甚华丽,但很有气势。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丽正门为重台城门,开有三个长方形门洞,上建三开间卷棚歇山顶楼阁,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乾隆御题三十六景中的第一景。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门额由五种文字书写,从左至右分别为满、藏、汉、维吾尔和蒙文,其中的汉文由乾隆帝亲书。一块匾额用五种文字书写,在中国宫殿建筑中并不多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时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丽正”一词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句。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丽正门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狮子,有导游介绍说其是用产自承德当地的鹦鹉石雕刻而成。追问导游这鹦鹉石是否还有别的名字,导游不置可否。向网络求证,竟然也没有任何有关鹦鹉石的信息;估计这个命名公认度不太高,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为人所知。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两尊石狮子以远二十几米处,立有两块石碑,也就是俗称的“下马碑”,上书满、汉、藏和蒙四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据说在下马碑前只有一个人例外,可乘轿入宫,那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

可能是适逢五一假日的缘故,避暑山庄在7点半即开始放人,比常日提前了半个小时。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个部分。进入丽正门,即进入正宫部分,穿过一个小广场,是一座五间卷棚硬山顶门殿,叫“外午门”,也称“大宫门”。门殿中间三间开门,中门门楣上原来悬挂的乾隆帝题写的“避暑山庄”匾额已经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启功先生书写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匾额。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外午门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五间,称“外朝房”,是中下级官员等候皇上召见的地方,现在都被辟为了展览场所。不知道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限制了照明设施的安装,还是因为提前放人,相应的工作人员还没到位,在阴天的早晨,这些展室里都黑乎乎地啥也看不清。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过外午门继续前行,是“内午门”,也叫“阅射门”,俗称“二宫门”。内午门的形制与外午门类似,亦为五间,中间三开门,门额“避暑山庄”为康熙帝御笔。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仔细端详匾额上的“避”字会发现其“辛”字部分多了一横,不要以为这是康熙写了个错字,其实在清代“避”字确实有两种写法,都是正字,也就是异体字。如果真要给这四个字挑毛病,我倒觉得那个“避”字向左倾斜,有点不稳。内午门前有一对儿造型优美、铸造精细的铜狮子,是清代铜铸艺术品中的精品。内午门东、西两侧的朝方叫“内朝房”,是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候旨的地方。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进入内午门,是一个植有多排松树的庭院;松树的胸径都不大,应该不是园中的原物。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走过松林,是正宫建筑群的主殿“澹泊敬诚”殿。澹泊敬诚殿是清帝驻跸承德期间处理政务、接待外国使节、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领袖的地方,在政治地位上等同于北京皇宫中的太和殿,初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5年)用金丝楠木进行了改建,所以澹泊敬诚殿又称“楠木殿”。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木质坚硬,有特殊香味,防蛀耐腐,是封建时代皇家的专用木材,因此也被称为“国木”。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澹泊敬诚殿为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设廊;整座建筑以楠木原色为色,不施彩绘,尽显古朴中的奢华。据史料记载,修建楠木殿,共计耗费白银7.2万两,用工19万个。按一两白银约和今天的200元人民币计算,修建楠木殿大约耗费了1500万人民币。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殿内正中设皇帝御用宝座,宝座背后是一架紫檀木浮雕围屏,画面是《耕织图》,宝座上方悬康熙帝题写的“澹泊敬诚”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族人东归后,乾隆帝在这里接见了渥巴锡,对他的东归壮举予以褒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7月,乾隆帝在这里用藏语与专程来承德给乾隆帝祝寿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对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在这里接见英国来华的第一位使节马戈尔尼,未能洞察这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访华背后的深意,丧失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后一次机会。仅仅过去了不到50年,那个曾经被乾隆帝认为是“万里来朝”的英国,就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大清国的国门。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澹泊敬诚殿东、西各有五间朝房,是王侯等级的官员候旨听诏的地方。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绕过澹泊敬诚殿,是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的“四知书屋”。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时名为“依清旷”,乾隆晚年将其改名为“四知书屋”,是皇帝上下朝更衣地方,有时也用于召见近臣和会见贵客。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估计当年和珅何大人一定是这里的常客。“四知”一语出自《易经·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集中体现了乾隆帝刚柔相济、恩威并重的国家治理思想。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四知书屋两侧有长廊与澹泊敬诚殿相通,让来往于两处之间的皇上可以免遭风雨之苦。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四知书屋后面是一长溜儿多达19间的“万岁照房”,俗称“十九间房”,是宫女待班和存放庆典用品的地方。避暑山庄正宫部分以万岁照房为界,南为前朝,北为后寝。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穿过万岁照房,迎面是一座三楹的门殿,进入门殿,即是后寝的第一进院落。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院内的“烟波致爽”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面阔七间,是皇帝在避暑山庄内的寝宫,是康熙御题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殿名“烟波致爽”因康熙帝赞誉此地“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而得。但就是这个有“爽气”的地方,却是清朝两位皇帝的归西之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9月,由北京圆明园经一周时间到达避暑山庄的嘉庆帝突然驾崩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帝携后妃出京至热河避难,在西暖阁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次年8月22日,咸丰帝在西暖阁驾崩,终年只有31岁。这是咸丰帝第一次来避暑山庄,也是清帝最后一次在避暑山庄驻跸。随后发生的“辛酉政变”,亦称“北京政变”,也是在烟波致爽殿酝酿并实施的。辛酉政变导致慈禧“垂帘听政”,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云山胜地”为后寝第二进院落的主要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一座二层五间歇山卷棚顶楼阁,二层檐下悬有康熙帝手书的“云山胜地”匾额。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在云山胜地和烟波致爽殿之间,叠有两座假山,让本来已经不够宽敞的院落略显局促,但云山胜地的妙处却正在这假山上。原来设计者在云山胜地楼内并未设置楼梯,而是把楼梯隐含在了假山内。

故事多多的承德避暑山庄(上)

楼北是一座三开间垂花门,门楣上悬“岫云门”匾额。“岫云”一词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出岫云门,即进入了山庄的苑景区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