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代明君吗?

柳育龙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宪宗。朱祐樘的母亲纪氏是负责管理宫中藏书的宫女,偶遇宪宗,得到临幸怀了身孕。

当时比宪宗大17岁的万贵妃恃宠而骄,残害怀孕的后妃。纪氏历尽千难万险才生下孩子,并辗转交由宪宗的生母周太后抚养,孩子才勉强逃过一劫。

朱祐樘5岁时,宪宗才知道这个儿子的存在,纪氏因而被万贵妃派人勒死。十几年后的1487年,万贵妃死于肝病,随之宪宗也驾崩了。18岁的朱祐樘登基,他就是明孝宗。

朱祐樘是难得的明君,甚至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1、革除弊政,执法有度。

朱祐樘目睹亲生母亲的惨死,又见万贵妃在宫中飞扬跋扈,残害后宫,还有那些得势的宦官们为非作歹,他不仅过早地成熟,也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

他的父亲宪宗时期重用宦官和奸佞之徒,朝纲混乱,孝宗接收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他一上台就着手革除弊政。

孝宗首先严惩了万贵妃的红人——宦官梁芳和礼部右侍郎李孜省等人。这些人作恶多端,还有不少奸佞小人充当他们的党羽。孝宗都一一查办。对厚颜无耻号称是万贵妃侄子的万安,也进行了罢免。之后,孝宗又开始肃清混入后宫和处廷的奸恶之人。他罢免了管“工资”的官员,清理出冒领俸禄的僧人、艺人等竟高达3000多人。

但是孝宗在清理朝政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方法,他只是罢官,并不大开杀戒。而对那些诲淫诲盗、恶行累累的个别人,他才处死。

由于孝宗在整治朝政的过程中,把握分寸,所以改革比较顺利。经过一系列的大变革,朝廷和后宫的风气都逐渐好转。

2、举贤任能。

宪宗即位之初,大量起用正直贤德之士。他上任后的第二年,就下诏命人把北京和南京的文武大员、地方守备等人的名单全部抄录下来,贴到文华殿,凡有变动,随时更改。他还多次强调,选拔官吏要以实际政绩为标准。因此,孝宗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精明能干的大臣。孝宗对他们非常器重,平时以“先生”称之。

3、勤政。

孝宗从即位之日起,就下令恢复了废止50多年的午朝制度,并坚持每天上朝听政,他执政十几年从未间断。一天晚上,他的寝宫失火,孝宗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起床后就感到精神不济。他不想去上朝,可又不愿违背自己定下的制度,就派心腹宦官去告知群臣,才稍感安心。

4、节俭。

孝宗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力求节俭,减少皇室的开支,也从不大兴土木,做劳民伤财之事。

他对皇室宗亲的行为也严厉约束,不准他们仗势欺人,危害百姓。对宦官更是严加管束,不准他们重蹈前朝宦官乱政的覆辙。所以孝宗时期皇室行为都比较收敛。社会矛盾趋于缓和,人民生活也日渐稳定。

5、体恤百姓疾苦。

孝宗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他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徭役和赋税。但是在兴修水利、预防灾害方面,政绩尤为突出。

他继位的第三年,开封黄河决口,民田被淹,孝宗命户部官员白昂率领五万人,去治理黄河,终于遏制了水患。几年后,又有江苏的苏松河河道淤泥堵塞,泛滥成灾,孝宗又命工部侍郎徐贯前往治理,历时3年才竣工。此后,苏松再无水患,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

有了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孝宗统治时期,百姓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弘治中兴”。

6、遵行一夫一妻制。

也许是目睹了生母纪氏凄惨的经历,以及万贵妃祸害后宫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孝宗深感后宫嫔妃多有许多的危害,因此,他的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在这几千年封建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或许,人们见惯了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而孝宗则如一股清流,让人看到了爱情的专一和美好,所以,专情又为孝宗加了不少的分值。

7、知错就改。

其实世间没有十全十美之人,孝宗也不是完人,不过他知错就改,作为一国之君,也是难能可贵的。他执政多年之后也有些懈怠,竟然游玩了很长时间,有官员劝解,他当时没有理会,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就再也不去随便游猎寻欢了。

后来他还以此为例,鼓励官员们大胆进谏,直言不讳。

孝宗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比如任用内阁大臣刘吉建造了许多的大型监狱,迫害不少正直的大臣;宠信宦官李广,迷信道教;纵容张皇后的兄弟张鹤麟鱼肉百姓等,他都能够及时醒悟过来,并立即悔改。这些对明朝的政权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可惜由于朱祐樘幼年饱受磨难,所以身体一直不好,在做了18年皇帝后,年仅36岁的孝宗朱祐樘就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明孝宗朱祐樘拥有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所没有的优秀品质,他处事有分寸,尊重人才。他勤政、节俭、爱民,即使做过一些错事,也能及时改正,也算瑕不掩瑜。因此说,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位明君,实在是实至名归。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我认为,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代明君。无论在历史学者眼里,还是在老百姓心中,他的名声都很好,当之无愧是一代明君。

我们都知道,明朝一共出现了16位皇帝,历史长达276年。在这么长的历史中,上至明太祖朱元璋,下至明思宗重朱由检,只出现了几个明君,而明孝宗朱祐樘就是其中之一。

朱祐樘,是明朝第九位皇帝,他出生于1470年,死于1505年,享年35岁。朱佑樘天性善良仁慈,为人宽宏大量,从不轻易处罚大臣。作为一位皇帝,他勤俭节约,为全国人民做出了一个好的示范;他重视司法,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一举扭转了明朝贪污腐败的状况;他惩治了很多奸佞小人,为朝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风气;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臣,废除苛法,轻徭薄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弘治中兴”。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沉迷声色,做到了洁身自好,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也就是张皇后,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朱佑樘晚年的时候,宠幸宦官,听信谗言,但是他却能及时改过自新,纠正自己的错误,避免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

明朝的内阁首辅曾如是评价朱祐樘:

“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元哥说历史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明君的定义;相信每个人对明君一词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多数人通俗上的理解是对待百姓好,治国理政,不擅杀官员,不宠幸宦官;明君应该有这个形象。的确这样的明君很好,但事实上很难找到;因为官僚集团跟天下百姓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北宋王朝给官员那是高官厚禄,还不杀士大夫,北宋官僚集团福利之高,待遇之优厚,他们就会为皇帝歌功颂德;可是老百姓过的很是艰难,时不时的还被外强欺凌,北宋军队最擅长的一是逃跑;二是求和;因为军队没有战斗力,根本打不过人家。视百姓生命如草芥。北宋爆发了好多次农民起义。要是老百姓活得下去,谁会冒杀头风险去起义?水浒传就是这时候的事。北宋对外打不过人家,对内打农民起义军那是一个血腥镇压,打不过就招安,然后送往边境与外国军队打,人员拼光散伙。这就是北宋处理农民起义的办法。北宋的皇帝扯淡到什么程度,但他依然给人的印象不是扯淡的王朝,因为官僚集团喜欢呀,史官选择性记录,曲笔描述都很正常。把北宋皇帝徽钦二宗亡国都描写的那么不重要。所以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就有这意思;对于明孝宗跟好的描述全部出自清人编纂的《明史》,这个明史的可信度根本没有孝宗实录高,在孝宗实录里面根本看不到孝宗的文治武功。他唯一给人映像深刻的就是后宫只有皇后一人。朱佑樘更多的是被官僚集团控制,也就是内阁收集大臣奏章,孝宗批红,官僚集团去办。更多的是体现官僚集团的意志,孝宗一做出格的事,大臣们就会拿儒家对明君的定义劝说皇上,一次不听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所以孝宗一朝根本没有什么重大事件,所以我们对这一朝没什么印象。可是这些生生被史官写出来了弘治中兴的局面,来造就孝宗明君形象。他老子朱见深的文治武功远远高于他,就拿治理荆襄流民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朱见深绝对有很高的治国理政的才能。具体不展开说,朱见深是明朝的中兴之主是很靠谱的;毕竟做的事在那里。可是明史生生的把朱见深写成了是非不分,极度宠幸大姐姐-万贵妃。还纵容万贵妃的种种不法行为等等。估计这是明史给后人对宪宗的印象。宪宗不昏聩,后来的孝宗是万贵妃抚养大的,这个宪宗实录里有记载,所以万贵妃根本不会害朱佑樘的。史官的话是可以颠倒黑白的,只要经得起推敲,也没有怀疑明史的必要。因为明史跟其他史料记载同一件事却有不一样的记载,不质疑都不行。


过去即历史


“明君”与否,和个人人品关系不大,而主要看这个皇帝的作为。从明孝宗在位时的作为来看,我觉得他称不上明君,当然,也不能说是昏君,总体而言,中主而已,撑死了就是比一般中主好一点儿的水平吧。下面我们从对外军事和内政两个角度谈一谈。

弘治年间,军事情况不容乐观,北方蒙古的小王子、火筛屡屡侵犯边境,而弘治皇帝束手无策。当时的平江伯陈锐,因为畏惧蒙古的火筛,不敢迎战,在京城中都流传着他“平江不饮热酒,怕火筛”的笑话。弘治皇帝自己也很无奈,他曾问过大臣们,为什么永乐年间明朝可以纵横塞外,如今却不行了。大臣们只好说实话:“今粮草缺乏,军马疲弊,将官鲜得其人,军士玩于法令”。这确实是弘治年间军队的真实情况。边军都如此,京营就更别提了。其实,弘治皇帝的父亲朱见深,在他执政的成化年间,尚有王越等将领能够镇守边方,王越以一介文官之身,“塞上却虏,身冒矢石功,胜七十余战”,可谓于国有大功。而到了弘治年间,不仅军队日益腐化,而且再无什么出色的边将,短短十几年的工夫,就差距这么大,我想,明孝宗作为皇帝,总得负个主要的领导责任吧。

(王越画像)

国内的内政也没好到哪儿去,其实弘治皇帝还是有心治国的,为了赈济杭州的水灾,他甚至拿出了内库的私房钱,但明朝依旧是“各边启衅,四方荐灾”,我想,可能真是能力不足的缘故。

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被朝廷派到山东阙里祭孔子,一路上看到的民生状况,简直是触目惊心。回来之后,他在自己的奏折中写道,当时的北方自天津往南,是“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老百姓生活的十分困苦,山东起义频发。而南方来的人告诉他,江南、浙东一带,原本应当是富庶的好地方,如今也“流亡载道”。这种场景,发生在号称“中兴”的弘治年间,实在让人怀疑,这个中兴到底掺了多少水份。

弘治八年之后,明孝宗渐渐懒于政事,经筵一年也举行不了几次,和大臣们见面不多,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疏,往往“稽留数月”,他也懒得看。(和乃父朱见深一样,他迷上了修炼丹药,想要求长生。朱见深靠的是李孜省,他靠的就是太监李广。不过后来李广因为贪污事败)虽然到了晚年,弘治皇帝曾经振作了一回,想要清理朝政,但他很快因病去世,也就不了了之了。

此外,弘治年间对盐法也作了一次变革,在此之前,商人原本是把粮食运往边关,然后才能获得盐引,可以合法的贩卖官盐。而弘治年间变法之后,商人只要把银子直接交给朝廷就行了。对于这次盐法的改变,相关的研究很多,经济史比较枯燥,此处就不多说,不过综合各方面研究结果来看,盐法之变,是弊大于利,影响了边军的粮食储备,不利于明朝的边防。

于此可见,弘治年间,无论内政还是对外的军事,都不是很成功的,那么弘治恐怕也不能说是个“明君”,我只能说,他有心无力,努力想做个好皇帝,但世间的事,不是只要努力就能完成的啊……


营三千


明朝的皇帝总体来说昏庸的居多,即便是像朱元璋这样的,也不能说他是好皇帝,不过明孝宗却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纵观其短暂的一生,没做过啥坏事,而且树立了很多典范。但是由于明孝宗执政的时间比较短,且没有做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所以他不大为后人所熟悉。

明孝宗也是一个命比较苦的皇帝,他的爸爸就是那个喜欢比自己大18岁的万妃的明宪宗,孝宗的妈妈是纪氏,在宫中曾经任内藏典守,一次宪宗皇帝路过内库,看到了纪氏颇有姿色,于是便留宿了一晚,之后纪氏便怀上了孝宗。万贵妃听闻此消息后,命人去叫纪氏喝打胎药,不过由于派去的人不忍心下手,所以孝宗才得以顺利诞生。

孝宗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靠方术蒙骗明宪宗的方士李孜省还有与他狼狈为奸的太监梁芳,有刷新朝政之意义。紧接着,孝宗就开始整顿吏治,将宪宗朝拿钱不干事的大臣一一贬斥了,重用了刘健、谢迁、李东阳这样的贤臣。

在执政方面,孝宗皇帝非常勤政,不但早朝每日必到,还创设了“午朝”制度,这比后来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后来,早午朝制度依然不能满足处理政务的需要,孝宗还开设了“文华殿议事”制度,增加了与大臣见面接触、处理政务的机会。

在孝宗朝,黄河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曾经淤塞的苏松河也得到了重新贯通。

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知识水平,他还重启了经筵日讲制度,这一制度对于皇帝的修养极为重要,但是明朝的皇帝却不是很重视,因此出了很多的昏君。不过由于过于操劳,加上年轻的时候身体没有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孝宗年仅36岁就去世了。

历史上许多皇帝活得并不长,年纪也不大,名气也不大。但是却是实实在在的好皇帝。比如像宋仁宗、明孝宗。


青年史学家


明孝宗朱祐樘在历史上留下了良好的声誉。晚明学者朱国桢说道“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朱祐樘生为皇子遇到个窝囊父皇成化帝,童年遭遇极其悲惨,侥幸从万贵妃的毒手下捡了一条命,身体孱弱异常。

朱祐樘生性善良、宽容、温和、仁慈。继承皇位后勤政爱民、尊重大臣、躬行节俭、不近声色、与民休息,选贤任能,抑制宦官,罢免驱逐了宪宗朝行尸走肉般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只会阿谀奉承的万安和号称“刘棉花”刘吉等无耻无用之徒,重用有“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之名的贤臣王恕、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朝政焕然一新,史称“弘治中兴”。

朱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妻子,他的身体条件也实在是不允许他贪恋女色。

明朝十六帝只有太祖、成祖二人具备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大有作为。另外比较好比较有作为的只有宣宗、孝宗二人,余皆不足论,孝宗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充其量对腐败的朝政做些小修小补,朱祐樘身体极孱弱,年仅三十六岁驾崩。


西贼闻之心胆摇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帝驾崩,太子朱祐樘即位,为明孝宗,又称弘治皇帝,是明朝一位开明皇帝。即位后的孝宗追谥生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并将其坟茔迁至茂陵与父皇合葬,另立奉慈殿祭祀。不久,有太监在桂林查找到太后的留迹。原来当年李唐妹被官兵掳押进京时,曾路经城西牯牛山下古茶庵(今东安路)歇宿,在山下的清泉水池梳洗。朱祐樘闻奏,便下旨将古茶庵改名圣母寺,此泉池命名为圣母池,并责成官府精工修建,并派使臣到桂岭修建了太后的先人茔,又在桂林市建宗庙纪念自己的瑶族母亲。 圣母池口上沿井栏为八面石雕,图饰吉祥瑞兽,曾有俗名“八卦井”,又因事出皇太后,池的建筑似池似井,建筑出奇,留下了种种神秘。该池呈井状,口径达2. 30米,深7.3米,上下六层,全为条石叠砌,自上而下,分为八面。池腹稍敞,现在井底的水是污水,根本无法饮用,井壁与常井之壁大异。 明孝宗皇帝是历史上中国一个比较伟大的皇帝!因为他不但是明朝的中兴明君,采取种种措施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把本已经衰败的明朝再度复兴起来,而且还是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因为母亲的悲惨遭遇让他深感皇帝拥有三宫六院的危害,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

夫妻生活

,作为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这真的是非同一般。 任贤编辑本段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包括后来的刘大夏,杨一清),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孝宗常召阁臣至文华殿,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所以,阁臣李东阳高兴地说: “天顺以来,30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于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待臣编辑本段 孝宗对臣下宽厚平和。早朝的时候,孝宗亲御奉天门,大臣们言事,要从左右廊庑人门内面君而奏。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仪,孝宗从不问罪,奏本中有错字也不纠问,经筵讲官失仪,他还宽慰数词,不使其慌恐。有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宫内,觉得天气寒冷,就问左右内臣:“现在官员有在外办事回家在路途的吗?”左右回答说:“有。”他又说: “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遂传下圣旨,命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也确属不易了。 勤俭编辑本段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卢思慎,曾对朝鲜的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

为皇宫

织造此布。 婚姻编辑本段 孝宗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与张皇后育有2子:长子朱厚燳,次子朱厚炜(3岁夭折)。 武功编辑本段 另外,在武功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树。他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清明。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华一郎1


明孝宗朱佑樘中国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是一个无嫔妃、无嗜好、无亲信的“三无”皇帝,这是一个无专权、无战乱、无弊政的“三无”时期。然后,一场医疗事故葬送了他的性命,也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前程。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孝穆纪太后。在位期间,努力扭转宪宗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使明王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史称“弘治中兴”。他勤政爱民,满怀治国之志,却英年早猝,公元1505年,一代英主朱佑樘病逝于干清宫,年仅36岁,是年十月葬于泰陵,长子明武宗继位。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八字,即“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地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也有人称是李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皇上钱库(皇帝的私房钱)看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官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皇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明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额手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明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明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大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馀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明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干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由于先天体弱,明孝宗朱佑樘36岁时病故于干清宫。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他的治国思路是很开放的,他不拘泥守旧,敢于否定前任的政策,即他的父亲明宪宗的既定政策,大胆拨乱反正。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使文武百官相庆。

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完全来了一次大换血,他对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毫不手软地做了处理,将内阁首辅万安罢官,将梁芳下狱,将李孜省流放,同时,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馀人。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史家对他的此举多有称颂文。

朱祐樘勤谨一生,处处以人为本。他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在用人准则上,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这样,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选调官员主要以政绩为主。

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了。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鉴于前朝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孝宗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职,因而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见的现象。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他命内外慎刑狱,任用的执法官吏比较贤明公正。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不过,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清明的。

明代历朝国家赋税收入,洪武、永乐、宣德三朝为高峰。正统年间,由于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赋税收入锐减至二千六百馀万石。从此以后,景泰、天顺、成化始终徘徊于二千五百万至二千六百万石之间,而弘治朝却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其实这不仅是赋税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增长,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弘治元年(1488年),他采纳大臣的建议,开设大小经筵。这一制度是在正统初年制定的,大经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主要是一种礼仪;小经筵又称日讲,君臣之间不拘礼节,从容问答,是重要的辅政方式。大小经筵制度,在宪宗朝时一度废置。孝宗开始坚持日讲,同时,又在早朝之外,另设午朝,每天两次视朝,接受百官面陈国事。孝宗勤政图治的做法,与他父亲的怠于朝政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孝宗锐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孝宗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祐樘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他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朱祐樘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朱祐樘奉行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特别是鞑靼小王子,时战时和,不时侵扰明境。朱祐樘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火筛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对此,史家褒贬不一。但其他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则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正面评价

《明史》评价明孝宗: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这在《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中是比较少见的。

李维桢::体貌大臣, 开广言路, 节用爱人,休息乎无为。近者歌讴而乐之, 远者竭蹶而趋之。德泽上昭天, 下漏泉。至于今父老称弘治之盛, 虽汉文、 宋仁, 何以加焉 !

朱国桢:“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谷应泰:“人主在襁褓,则有阿姆之臣;稍长,则有戏弄之臣;成人,则有嬖幸之臣;即位,则有面谀之臣。千金之子,性习骄佚,万乘之尊,求适意快志,恶闻己过,宜也。”

邓元锡:“闻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 海内雍安。兆氓益殷炽阜裕,学士争游情于三代两汉之文。洋洋巍巍,斯为盛。语曰:日中必礟,即欲为国家建治平无疆之统, 斯千载一时矣。”

曾国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当年明月:“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负面评价

他们四个人不但把弘治比作成、 康、 汉文、 宋仁,而且,对其他史家关于弘治不足之议, 逐一作了辩解。其对弘治的谥美,也无以复加了。谈迁本人所说的: “虽寿宁之戚,天下艳之,然宠如窦宪, 尚难泌水之园; 骄即武安, 未请考工之宅。则帝心之端可知矣。 ” 则和他在《国榷》中所引的明代史家之论一样,将弘治说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皇帝。李、朱、谷、邓四人及谈迁是一般史家,应比官修史书少干预,少避讳,如果说前四位史家生活在明代,顾忌尚多的话,谈迁则更多的是明代遗民的心理,为尊者讳,为亲者隐。

查继佐的 《罪惟录 》 中,对弘治的成就和不足说得就比较明确:“帝业几于光昌矣。群贤辐辏,任用得宜,暖阁商量,尤堪口法。斥妖淫,辟冗异,停采献,罢传升,革仓差,正抽分,种种明断外,尤莫难于孝穆、 孝肃之别祀,万贵妃之免议,于肃愍之旌功。所谓情而安之于义,又列辟之所不能忘也。升遐之日,万姓哀号,岂偶然哉 ! 若夫待外戚过厚,赐予颇滥,冗员尚多,中贵太盛,囗或移心斋醮,纷费囗, 盖积渐者久,未能遽革也。夫果深有得于《太极》、《 西铭 》诸图书,即何难骑龙而上仙哉 !”查继佐尽管也为弘治辩解,但与上述史家不同的是,究竟委婉地指出了弘治的不足。

李梦之在其作品《明帝列传——弘治帝》一文中指出:评价历史人物, 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看其所作所为是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 是否起了进步作用。弘治当然不同于太祖、 太宗的创业, 他是守成之君。

当然,作为封建皇帝, 其政策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其政权的基础是地主阶级, 他还要依靠多数地主的支持, 因此, 他的改良,或者说是新政, 只能是修修补补, 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变革。再加上他个人性格的因素, 使这些修修补补,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 作为守成之君, 他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六道轮回220010


明君的标准因时代不同。在明朝时,士大夫普遍认为孝宗是明君,其统治为弘治中兴。但在今天我们看来,宪宗皇帝充其量是一个稳妥的守成之君,算不上明君。明朝在孝宗皇帝时期,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大转折的时代,即从明初依靠发展小农经济、追求社会稳定过渡到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结构正在变化的阶段。孝宗皇帝当然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毫无敏感,只是充分尊重文官集团对具体事务的意见,有条不紊的应对着守成的时局。当然,我们今人不宜苛责古人。但在明朝士大夫看来,孝宗皇帝尊重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严格按照皇帝在幕后、官僚管一线的原则,听凭文官们摆布当然是明君。再把他跟他爹一比,他爹君门万里,大搞传奉官破坏官僚体制,还一度宠幸汪直大搞恐怖统治,还搞母子恋;再把他跟他儿一比,他儿荒唐无稽,好勇斗狠,谈恋酒色游戏,任用内外佞臣,完全不符合文官集团的价值观。自然孝宗皇帝就是明君、中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