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我們讀古人的作品,讀的最多的是詩詞,接觸最少的是賦,甚至對賦的格律瞭解的也很少。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一是傳世作品少,二是文體結構繁雜自然喜歡的人也少。但是作為一種國學,我們還是應該去了解一下它的來龍去脈,盛衰幾何。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賦”,起源於兩漢,盛於六朝,所以又叫漢賦。形式上,它是介於韻文和散文之間的一種半詩半文的混合體,內在因素卻又有詩有文。起初,它只是宮廷文學,流行於達人顯貴之間,但卻成為當時文壇的霸主,統治了兩漢文壇四百年之久。當時,賦家的代表人物有司馬相如、楊雄、張衡、班固等人。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賦”的興起有特定的社會原因,主要是兩漢封建統治者為了牢固手中的皇權,需要大量美化“統一”和粉飾“繁榮”的文藝娛樂品。於是,那些依附於皇帝貴族的文人詩人,他們襲用了《詩經》裡的“雅”、“頌”和《楚辭》的形式,造作出來了“賦”。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它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

。也就是說,漢賦以大量事物的鋪陳,以華麗奇僻的辭藻,誇張的語言描寫漢王朝的富庶,天子的威嚴。所以,大學教授曾鐸先生,在他早年出版的《中國詩歌史略》一書中對漢賦這樣評價:它缺乏生活的真實,沒有真情實感,空洞枯燥。所以有人說漢賦是“文學中反現實主義逆流”。

在這本書裡,曾教授也僅僅只給漢賦三兩頁的篇幅,在介紹代表作時也只例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出乎椒丘之闕,行乎洲淤之浦,經乎桂林之中,過乎泱漭之野。

汩乎混流,順阿而下,赴隘狹之口,觸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洶湧澎湃。滭弗宓汩,逼側泌瀄。橫流逆折,轉騰潎冽,滂濞沆溉。穹隆雲橈,宛潬膠戾。逾波趨浥,涖涖下瀨。批巖衝擁,奔揚滯沛。臨坻注壑,瀺灂霣墜,沈沈隱隱,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馳波跳沫,汩濦漂疾。悠遠長懷,寂漻無聲,肆乎永歸。然後灝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東注太湖,衍溢陂池。

​於是乎鮫龍赤螭,??漸離,鰅鰫鰭鮀,禺禺魼鰨,揵鰭掉尾,振鱗奮翼,潛處乎深巖,魚鱉讙聲,萬物眾夥。明月珠子,的礫江靡。蜀石黃碝,水玉磊砢,磷磷爛爛,采色澔汗,藂積乎其中。鴻鷫鵠鴇,鴐 鵝屬玉,交精旋目,煩鶩庸渠,箴疵?盧,群浮乎其上,泛淫氾濫,隨風澹淡,與波搖盪,奄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上面節選《上林賦》其中一段,其他段落格式也基本一致,包括漢賦的代表作,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都是這個調調。在《上林賦》中,司馬相如通過對山形、魚蟲、鳥獸、草木、珠寶、樓宇以及皇帝苑中打獵、行宴等事物的描寫,把有的沒有的事,通通臆造了進去,這麼一大段文字,其實只是描述皇帝的後花園“上林苑”景況。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看來洋洋大觀,實際空洞虛偽。漢賦這種“鋪採摛文”的固定模式,刻板枯燥,可謂千篇一律。

西晉著名譜學家,文學家摯虞曾一針見血指出漢賦的問題: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狀,則與事相違。

在寫作上,漢賦篇幅冗長,多用問答式,基本押韻,句式以詩經的四言和楚辭式的六言為主,但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的混合句。

“賦”是什麼格律?大學教授:非詩非文,讀司馬相如一篇足矣

賦盛行於兩漢,但由於這種“宮廷文學”天生的通病和基因的缺陷,很快便在衰於唐宋,成為歷史的棄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