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發生在馬超叛亂之前,相關人物分別為馬騰、黃奎和曹操。原文如下: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次日,馬騰領著西涼兵馬,將次近城,只見前面一簇紅旗,打著丞相旗號。馬騰只道曹操自來點軍,拍馬向前。忽聽得一聲炮響,紅旗開處,弓弩齊發。一將當先,乃曹洪也。馬騰急撥馬回時,兩下喊聲又起:左邊許褚殺來,右邊夏侯淵殺來,後面又是徐晃領兵殺至,截斷西涼軍馬,將馬騰父子三人困在垓心。馬騰見不是頭,奮力衝殺。馬鐵早被亂箭射死。馬休隨著馬騰,左衝右突,不能得出。二人身帶重傷,坐下馬又被箭射倒。父子二人俱被執。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曹操教將黃奎與馬騰父子,一齊綁至。黃奎大叫:“無罪!”操教苗澤對證。馬騰大罵曰:“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殺賊,是乃天也!”操命牽出。馬騰罵不絕口,與其子馬休及黃奎,一同遇害……苗澤告操曰:“不願加賞,只求李春香為妻。”操笑曰:“你為了一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義之人何用!”便教將苗澤、李春香與黃奎一家老小並斬於市。觀者無不嘆息……曹操教招安西涼兵馬,諭之曰:“馬騰父子謀反,不幹眾人之事。”一面使人分付把住關隘,休教走了馬岱。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採納謀士荀攸的建議,召馬騰入京,企圖以此控制馬騰並穩定西北局勢。馬騰進城前,曹操派黃門侍郎黃奎前去勞軍。黃奎卻在馬騰面前大罵曹操為欺君之賊。此後,馬騰與黃奎定下了除掉曹操的計劃。隨之黃奎回到家中後,因醉酒不慎將計劃透露給了小妾李春香。李春香又將此事告訴與自己有染的苗澤,苗澤又連夜密報曹操。等到了第二天,還沒等馬騰下手,曹操便突然發動襲擊,並將馬騰及其子馬休殺害。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左衝右突”, 意為向左邊衝擊,向右邊突圍,形容突圍時的艱苦奮戰。這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首創的一句成語。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小說中描述的這一段馬騰被殺的故事情節,是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按照小說的描述,馬超起兵作亂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殺。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情況卻恰恰相反。按照《三國志·馬超傳》的記載,馬超起兵之時,馬騰尚在許昌擔任衛尉一職。馬超作亂一年後,馬騰才被曹操殺死。小說作者之所以做如此設計,目的很簡單,是為了展現馬超起兵的正義性,貶低曹操。站在小說的角度,這麼做也無可厚非。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小說作者在這個情節設計中,還有一個虛構,那便是馬騰進入許昌的時間。如果按照小說的描述,馬騰奉詔來到許昌,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而歷史的真實卻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據《三國志·張既傳》注引《典略》載:“十三年,(曹操)徵(馬騰)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及騰之入,因詔拜為偏將軍,使領騰營。”這樣也就意味著馬超作亂時,馬騰已經在曹操控制的許昌生活了三年之久。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明知道前往許昌就會落入曹操的嚴密控制之中,馬騰為何會不顧生死前去呢?原因自然並非如小說所描述的那樣是為了除掉曹操,馬騰此舉其實是另有目的。在《三國志·鍾繇傳》中有一句記載道出了其中的關鍵:“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結合《三國志》其他傳記的記載來看,自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開始,馬騰便與涼州的另外一股割據勢力——韓遂集團爆發嚴重衝突,時間長達十餘年。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中,馬騰集團落入下風,隨時都有被韓遂消滅的危險。故此,馬騰一直在尋找一個強大的靠山。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三國志·鍾繇傳》注引《戰略》中所提到的“袁尚遣高幹、郭援將兵數萬人,與匈奴單于寇河東,遣使與馬騰、韓遂等連和,騰等陰許之”一事。不過,在傅乾的提醒下,馬騰意識到袁尚等人不是曹操的對手。於是,他又改變了主意,派馬超率軍協助曹操。


馬騰冒險來到許昌,與密謀除掉曹操沒有關係,而是另有苦衷


不過,雖然馬騰此次的舉動贏得了曹操的好感,但並未解除韓遂集團的強大威脅。因此,當曹操派張既勸說自己前往許昌時,馬騰答應了張既的要求,僅留下了長子馬超,整個家族數百人都一起來到了許昌。在馬騰的心中,或許認為此舉可以利用曹操保住自己的勢力。但馬騰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就在自己還做著黃粱美夢之時,兒子馬超卻不顧自己的死活,公然在關中地區掀起叛亂。經過一年的戰鬥,馬超遭遇重創,馬騰則在許昌被曹操滅族。究其緣由,馬騰不應該怪曹操,要怪就應該怪自己那個不孝子——馬超。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