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钱打仗,为何专挑利息高的?

陶海亮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左宗棠发迹于风雨漂泊的清朝晚期,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维持朝堂正常运转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之前列强洗劫,清政府又是割地又是赔款,最后国库剩的真没多少了。



左宗棠到底是打的哪一场战争?需要国库筹钱?

提到左宗棠,就不得不说他抬棺收复新疆,保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事情。当然就算借新疆100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反,关键后面是有人撑腰。

趁着中国危难之际,英国与沙俄扶持阿古栢等人入侵新疆,企图侵占我国领土。在国土存亡关键之际,左宗棠主动站出请进出战,希望可以收复新疆。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政府给钱。

不过他刚刚提出这一建议,立刻就遭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等人的反对。李鸿章等人提出:自从乾隆皇帝收复新疆之后,不仅没有给国家创收,每年还要拨款给他们。

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又是一个累赘。而且如今北方又告急,沙俄与日本等虎视眈眈。倘若拨款给新疆这块不毛之地,等到日后东北战起,如何守护这里?


清政府到底有没有给钱?给了多少?

虽然李鸿章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拍板决定的还是后面的慈禧。所以左宗棠亲自去找慈禧,向她陈述其中的利弊,希望太后这边可以支持一下。

其实当时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点在于“塞防”与“海防”,李鸿章认为应该安抚为主,最好能够把阿古柏招安,省下的军费可以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

但是左宗棠认为这样风险太大,倘若新疆地区失守,那么蒙古的后背大开,最后甚至可能形成肩背尽坏的情况。在一番求情之下,最后还是决定了塞防。

为了打赢这一场仗,慈禧从国库当中拿出了最后剩下的200多万两白银。但是这200万两的白银,完全撑不了10天的时间。

因为毕竟有着7万人的部队,尽管真正能够上战场的只有2~3万人。而当时阿古栢则是4万人的大军,只要这边粮饷跟不上,何谈打下去的希望。


慈禧也知道左宗棠为难,就下令全国,要求各省(十二省)交纳协饷300万两。这是当时清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要求全国富庶的省份,已经向国库交纳额定税收之后,留下来的备用部分,用来支援相对贫瘠的省份。

如果要说乾隆年间,江南各大省份,随随便便的拎出来一个,都可以支撑得起这场战争了。但是关键在清朝末年,所有省份是人人自危,谁能拿出来这么多钱。

所以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最后究竟如何筹到钱,还是要靠左宗棠自己想办法。这也是辛苦了他,做的是为国的大事,却要自己去筹钱。

左宗棠最后怎么筹到的钱?去银行!

既然说到借钱,就不得不提清朝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第一次发迹来自于杭州的王有龄,当时的王有龄担任杭州巡抚,胡雪岩抱住他的大腿,因此发了不少的财。


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杭州城沦陷,王有龄自杀。一直到左宗棠带着大军收复杭州,胡雪岩又立刻跑到左宗棠那里点头哈腰。从此之后左宗棠又成为了他的靠山。而他后来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产,当然也离不开左宗堂的“帮忙”。

这个帮忙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当中向银行借的钱。号称是完人的左宗棠,难道会官商勾结?

打仗之前清政府总共只给了200万两,再加上各地协饷将近2000万两。后来左宗棠先是向银行借款500多万两。加起来将近3000万两的军费,才算是稍微有点底气。

不过这些钱还是太少,还是没有撑到战争结束。但是全国各地都没钱了,没办法只能接着借,但是他只找高利息的银行借。

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高利息的贷款?还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整场战争打下来,总共花了将近5000多万两白银,其中清政府占了3000多万两白银。剩下的将近2000万两白银来自银行(加利息,实际借款没这么多),但是借款银行的利息都要比普通银行高出1~2倍。


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从来不手软,只要有银行愿意出钱,不管多高的利息,他都愿意要。他这是要卖国吗?其实这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当时清政府这样的情况还要打仗,很多外国银行都不愿意去借钱,就算是借也不愿意给多少。当然风险越高收益越高,总有一些银行愿意出钱,不过需要有人出面担保,这个人就是胡雪岩。

有了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在中间搭线,这些外国银行才愿意把钱借给他,当然利息也要比一般银行高出1~2倍。但是战争不仅要钱还要时间,为了快点筹集到钱,左宗棠不得不这样做。

再者左宗棠也是破釜沉舟,因为他每次借钱都是用关税的名义。虽然清政府表面上没钱,但是下面贪官一大把,只要稍微挤一挤总是有的。只有这么高的利息,才能压迫各个省份的贪官,尽快把协饷交齐。

还有人说这些银行基本上都是英国旗下,虽然他们在后面支撑着阿古栢,但是这边也花了不少的钱。如果左宗棠真的没打下来,这些钱还真可能打水漂。左宗棠也是通过这种办法,让英国减少对于阿古柏的支持。

左宗棠专借高利息的银行,也是没有办法而为之。


史之策


收复沦陷十多年的新疆,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困难可谓是不胜枚举:既要在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的窘境下筹措巨额军费,又要在军粮无着、路途艰险的条件下筹办粮料、军需及其运输;既要在政敌攻讦、谤声四起的逆境中冒政治风险,又要同狡诈凶残的阿古柏匪帮以及俄、英两个殖民强国作坚决的斗争。

具体说到筹措巨额军费,这是左宗棠在灭掉李鸿章”边疆无用论“、”得不偿失论“、”出兵必败论“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

收复新疆,左宗棠的西征大军一年的军费需要八百万两,可朝廷实际能拨给的只有五百多万两,这还是政策数额,如此算下来每年就要短缺三百万两。

虽然左宗棠在“塞防”、“海防”之争中赢得了朝廷的支持,但落实到具体饷银上还是不容乐观的。自“海防”之议起,因“海防”派李鸿章在朝中的权势和影响,各省、海关实解西征的饷银其实是大打了折扣的,比平时少了一半的概念。

综合来说,西征军费一年需要八百万银子,左宗棠实际能拿到手里的只有二百数十万两银子。

为了摆脱窘境,左宗棠只好请求借洋债以充军费。

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得到清政府同意,命胡雪岩在上海向英商丽如洋行、怡和洋行共借款三百万两,于光绪元年三四月提款,年利银一分五毫,三年内分六批还清。

因为三百万两不够用,左宗棠又在上海、湖北、陕西筹借了一笔商款,本利合计一百二十余万两。

因这笔钱是为保西征顺利出师用的,加之三百万两数额不是特别巨大,所以在当时遭受的非议不是特别大。

但到光绪二年,左宗棠再准备借洋债一千万两,以较好解决军饷问题时,非议反对的声音就很大了。

理由就是利息太重。

站出来反对的代表人物有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他说:“今以一千万照台湾成案八厘起息、十年清还计之,耗息约近六百万,不几虚掷一年之饷乎?"

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大,虽然清政府已同意借洋债千万两的计划,左宗棠克服困难,最后还是将借款数额改成了四百万两。

这当口,清政府难得的有一次好表现。知道左宗棠太难,最终朝廷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户部拿二百万两,各省保证拨给三百万两,也别只借四百万两了,借五百万两,高低把一千万两给凑齐了。

左宗棠接到这道上谕,大喜过望,不禁老泪纵横。

但随着西征用兵的展开,五百万两洋债终归是不够用的,后来左宗棠又借过两次,加上前两次,整个西征用兵期间,左宗棠实际共借洋债是四次——第一次三百万两(年息百分之十点五)、第二次五百万两(月息百分之一点二五)、第三次一百七十五万两(月息百分之一点二五)、第四次四百万两(年息百分之九点七五),共计一千三百七十五万两。

四笔洋债,除了第一笔是向英商怡和、丽如洋行借的,其他三次均是向英商汇丰洋行借的,借款经手人均是胡雪岩。

有一点需要澄清,不是左宗棠专挑利息高的借,而是他根本借不到利息低的。

在洋人眼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千疮百孔,洋人是轻易不借银子的,恭亲王奕訢出面借洋债都有被拒的时候,所以当时能借到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因为知道清政府的财政几近枯竭,左宗棠西征又急需用钱,所以在借的同时,洋人一定是有敲竹杠心理的,这无形中让利息又高了一截。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借战争款,向来是高利,这是常识。因为这个常识,洋人各种狮子大开口也就有说辞了。

当然,利息之所以那么高,或多或少也跟左宗棠的性格以及经办人胡雪岩的商人秉性有一定关系,左宗棠是要不朽功名的,胡雪岩是要事中取利的,有这两个心态在,他们不可能玩命地砍价,只求速成,事成。

为此,当时对左宗棠这种借高利贷打仗的做法,有很多不满反对的声音,一者认为这是“暂救燃眉之急,顿忘剜肉之悲,重利让之他邦,贫名播于邻国”,一者则认为胡雪岩在借款过程中没有力争,有奸商嫌疑,是要负责的。

除了这两种良性的反对声音,还有险恶的攻击,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然是李鸿章。

左宗棠对此是什么心态呢?

他有些忐忑,也有些自责。

否则他不会推迟一年提用那笔五百万两的洋债,为的就是能少支一些利息。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借重息洋债过程有瑕疵,但最终的效果却是毋庸置疑的。

尽管付出了高利息,但却保证了西征军的粮、饷、器械供应,为收复新疆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这与那种附加政治条件、损害国家主权的借洋债是不可相提并论,更不应讥之为“饮鸠止渴”。


黑句本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富国强兵的事业,曾留下了“抬棺出征”的千古美名,新疆至今仍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左公可以说居功至伟!

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前,清政府面对列强的欺压和太平天国的叛乱,国家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在新疆问题上,朝廷之上也出现了分歧,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则坚持巩固“海防”,新疆乃不毛之地,花重金派重兵实乃得不偿失之举,无非是劳民伤财。


而左宗棠则坚持,中国如失去新疆,则蒙古会失去屏障,蒙古失去屏障,则京师不保,大清危矣。最终在左宗棠的坚持下,获得了慈禧的支持,她决定派左宗棠前往新疆,主持收复新疆的大计。这就是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高利贷的背景。

左宗棠为何借高利贷?

首先,晚清政府已经无法与“康乾盛世”之时相提并论,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国内叛乱,中央财政已经拿不出钱来支持庞大的军费。而左宗棠又签下了“军令状”,想方设法的搞钱是他唯一的希望。

其次,清政府虽然拿出200万两白银,但对几十万大军的日常开销不过是杯水车薪。于是清政府下令让各省出资共同负担军费,然而,各地政府也没钱,只能通过外国银行的贷款来完成任务。


再者,左宗棠不用自己还,他是以各地政府的名义和洋人签署了借款协议,管他利息是多少。更何况小额低息贷款并不好借,只有高额的高利贷款才能让洋人嗅到利益并且迅速放款,俗称“短平快”。

洋人为何愿意借?

其一,自己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他不怕清政府赖账,谁又会和钱过不去?大不了再来一场“第三次鸦片战争”,说不定获得的利润比高利贷还要丰厚。

其二,当时英国人和俄国人在背后默默支持新疆的阿古柏叛乱,左宗棠向英国人借钱,完全印证英国“吃完原告吃被告”的龌龊思想,拿我的钱去打我的人,你们拼个你死我活,反正最终都是我赚便宜。


其三,例如法国和德国的银行,他们不想看到俄国在远东一步步扩张导致不断蚕食清政府的领土,那样会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借出高利贷的同时,不但赚了高额的利息,还能打击政敌,何乐而不为?

无论如何,左宗棠凭借着这笔高利贷筹到了自己的军费,平定了新疆的叛乱,“民族英雄”实至名归!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在国家衰落的前提下,左宗棠向外国借贷是无奈之举,向利息高的外国银行借贷更是无奈中的无奈。<strong>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左宗棠为什么要借钱?

左宗棠这辈子一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和李鸿章、曽国藩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二是帮助清朝收复了沦陷的新疆。

1865年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北面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之下,悄然侵入新疆,1870年整个新疆都被阿古柏占领。当时是左宗棠第一个向慈禧提出,要出兵收复新疆。

而出兵新疆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国库空虚,慈禧硬要求各省上交战时税,才拿出200万两银子供左宗棠出兵,可是200万两银子,在军中还撑不过10天,军费实在是紧张,根本没有钱支持左宗棠的西征之旅。

为了平定新疆的叛乱,左宗棠没有办法,转战西北十余年,六次举借外债,计库平银一千五百九十五万两,统称为“西征借款”。除此之外左宗棠还向国外的许多银行进行贷款,在对外借款的时候,左宗棠有很多选择,英国、法国、俄国和其他国家的银行都愿意向大清借贷。左宗棠在听过各国的利息和条件以后,选择了利息最高的英国汇丰银行。

这不禁就令人奇怪了,本来清政府赔款就没有了什么钱,傻子都知道借钱要借利息低的,为什么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还要选利息最高的汇丰银行呢?

其实左宗棠也不傻,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是用高利息逼迫各省能够多出银子,尽快还清巨额贷款。

清朝收复新疆以来,多用协饷的办法解决新疆本地的财政支出。什么是“协饷”呢?清朝刚刚收复新疆的时候,新疆本地的财政难以支持本地官府的支出,经常由户部和各省调拨银两维持军政开支,又因为开支多用于军饷,故称调拨银两为“协饷”。从1760年开始,清廷每年从内地调拨“协饷”二三百万银两。

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军起义,国家财政困难,在很多方面都减少了支出。咸丰年间,协饷屡次裁减,数额大幅下降,动摇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给了阿古柏反叛的机会。到同治初年,每年实拨协饷只剩下四十四万两,而且常常拖欠,让清朝在新疆的政府难以为继。在每年应拨协饷中,两江六十万两,浙江一百四十四万两,广东八十四万两,由于历年拖欠,至光绪初年,各省关积欠协饷已达二千七百四十万两。

左宗棠把这些贷款的款项分摊给这些拖欠协饷的省份,让两江、浙江和广东这几个富裕的身份替国家还钱,算是结清拖欠的协饷。左宗棠担心这些省份会找理由拖延,影响清朝在国际上的形象,用高利息逼迫这几个省份赶快还钱。

二是从利息高的英国汇丰银行贷款,可以获得强大的英国政府支持。

新疆是一个形势很复杂的地方,俄国人是阿古柏幕后的黑手,依靠清朝自身的力量很难和俄国抗衡。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左宗棠希望通过从英国银行贷款让英国能够站在大清的一边,支持清朝收复新疆的活动,抵消俄国在新疆的影响力,使俄国人不能正大光明地帮助反叛割据的阿古柏。

而且,英国人的武器在当时最为先进,清军急需要英国人的武器改善西征清军的武器装备,提高清军的战斗力,有了英国武器,清军获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从英国人那里得到贷款后,清军可以更为便利地从英国商人那里购买先进武器,不会受到英国政府的阻扰。


无笔史官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左宗棠是一个聪明人,定然不会做有害无利的事情。相反,借这种利息高的,反而是好处多多。

首先先说说军费的问题,清政府当时最多拿出200万两银子,剩下的让各省协办。

这本来没什么大问题,清朝很多时候需要大数目金额的时候,都是让地方筹措的。造北洋舰队的时候,也是这个模式,由各省筹办。

但是很可惜,左宗棠不是李鸿章,没那么大影响力。各省都是不鸟他的。但是出征迫在眉睫,不可能等,只能去找资本雄厚的外国银行借。

左宗棠专门找利息高的借,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在期限内,利息居然高达24%。也就是说,每借100万两,就要多还24万两。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原因还是比较充分的。

1.这个钱不是左宗棠还。

既然各个省份喜欢拖,那就让你们拖呗。左宗棠借钱的心里一点都不慌,因为这个钱最后实际上是由各个省份来还。

2.利息多了有人肯借

要是借个10万两,100万两,外国人肯定抢着借给左宗棠。因为这点钱,只要清政府咬咬牙,缓一年还是能挤出来的。加上利息,那肯定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是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借款,前后四次借了1195万两银子。这个数目是非常大的,而且左宗棠还不一定能打赢,不把利息抬高,是没人敢借的。

而且,不得给胡雪岩留点利润空间么?

3.借钱的是大爷

还是上面的说法。如果左宗棠打赢,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打输了, 清政府有没有能力还钱是两说。

就凭这点,借钱给他的银行(英国汇丰银行),就得给他各种援助(从武器到舆论)。等于强行给自己拉了个盟友。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要解释这个必须得了解当时的背景,为什么要借钱?

借钱背景

清朝末年,中国国土上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外国势力,他们都想在中国这头病师身上咬一块肉,分一杯羹。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富庶之地,都是他们眼中的肥肉,甚至在新疆,大英帝国和沙俄,都暗中扶持了自己的代理人阿古柏入侵新疆。损失新疆丢失,中国的西大门一旦被攻破,中国中部在各方势力的侵占下,会迅速被吞没。于是左宗棠请令平复新疆,不过由于国库空虚(清朝的国库里面基本上可以饿死老鼠了),再加上日本和沙俄对祖地东北也是虎视眈眈,因此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等人认为,不去放弃新疆这块无底洞。


虽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但是左不断地向上请令,终于得到慈禧的肯定,将收复新疆的这个任务交给他。慈禧让国库挤出200万两银子,并且令各省协饷300万两银子。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协饷?在古代,各省除了按规定向国库缴纳规定数额的粮饷之外,对一些每年还有盈余的省份,还要增收一笔银子,用于协调全国的各种突发需要,这笔钱就叫做协饷。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哪个省愿意拿盈余去缴纳这笔费用,所以协饷就是一个空头话,慈禧自己也没办法。这时左宗棠手下有一个商人叫胡雪岩(著名的红顶商人,他的经商被称为经典),通过他的努力,外国银行愿意借钱。


为什么借利息高的钱?

1.利息高的钱,到位快。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不解释,何况战争哪会等你。

2.政治斗争

前面说了,慈禧命令各省协响,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都不愿意出。因此左宗棠以国家的名义借钱,用高利息来逼迫协饷缴纳的速度。

3.为手下谋福利

胡雪岩这个红顶商人的名头不是盖的,赚钱能力是强大的,为让他持续为自己服务,也必须得给点好处吧。高利息贷款会让让胡雪岩从中赚点差价,感恩于左宗棠。


总的来说,左宗棠不仅是一个好的将军,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靠着贷款不仅,达到了收复新疆的目的,还使肃清和铺平了自己的政治路途。


Hellossn


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打仗一事着实为难他不少,他一心为国为民,但之后打仗却时常得不到清政府的后勤支撑,先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时的清政府早已经积贫积弱,为此左宗棠意识到国家发展才是重中之重,遂兴办洋务。

然而作为总督,面对四处祸乱,他不得不自请赴战,先后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建设西北,早在平定陕甘时就已经出现军饷问题,战争靠的就是金钱,没有资金的支撑,就连发动一场小规模战争都不现实,因此他向乔家借过钱,向洋行借过钱。

当然乔家作为晋商,他们借钱为的也是能够借左宗棠之力打通西部地区的通商之路,可以说是无偿捐助的,然而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却面临着资金的重大压力,不得已向银行筹款,而银行筹款都要利息,左宗棠专挑利息高的借,也算是无奈之举。

当时清政府本就经过多次战争,国库早已经亏空,道光年间清朝国库就已经收支不平衡,慈禧太后掌权之后,花钱如流水,割地赔款都是向百姓征收,哪里还有钱支撑左宗棠收复新疆,况且朝堂还有个李鸿章极力发对收复新疆。

李鸿章也不是说反对,他认为收复新疆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有这些钱还不如放弃新疆,用来发展北洋海军,保护沿海地区百姓,维护近海海域,其实当时两个人的想法都没有错,错就错在清政府的腐败。

不过从今天来看,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至今日新疆已经和中国融为一体,然近海海域中的岛屿几乎没有一个是没有争议的,所以后世文人时常称左宗棠为左公,而这一声“左公”可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

当时的清政府也意识到新疆的危害,倘若不收复,陕甘地区便会长期受到牵制,再者就连英、俄等国也虎视眈眈,渗透新疆,因此下令拨款200万两,其他各省再协助军饷300万两,左宗棠自己想办法筹借500万两。

看似军费十足,实则杯水车薪,左宗棠在兰州建立的“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修制造枪炮,造出大量武器,也是要大量开支,此时的左宗棠援引沈葆桢为台湾防务借款之旧例,请求借洋款1000万两,不过遭到沈葆桢反对。

此后左宗棠先后于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向洋行借款,共计1375万两白银,此外还向华商借款846万两,放开华商不谈,洋行借款利息之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据记载,洋人银行的借款利息不仅是之前的好几倍,甚至高达18%。

那么左宗棠面临如此高的利息,他为什么还要借?之后还的上吗?又为何专挑利息高的借?

羽评郡主个人猜想,当时左宗棠一心筹款,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还的问题,收复新疆才是重中之重,他面无惧色,甚至专挑利息高的洋行借款,因为利息高放款就快,兵贵神速的道理左公怕是再清楚不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左宗棠借款并非以个人名义,而是清政府名义,借款利息越高,时间一长就还的越多,所以间接逼迫清政府各省官员还款,左宗棠深知官员腐败,各个省份的贪官自然会拿钱出来。此外还得是著名商人胡雪岩的担保,没有他左宗棠也不可能向洋行借如此多的银两,最终左公如愿以偿,收复新疆。


羽评郡主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占地面积非常大,但是却早就不像其祖先时期那样强大。世界上最早学会先进科技的国家们也都盯上了中国这块肥肉。所以晚清战局繁多,且久战久败。几次大型战争也让清政府赔了个底儿掉,不仅把土地拱手让出去,还耗尽了国库钱财。

左宗棠为了打仗而借钱,那么他是为了哪次战争?

而说到左宗棠我们都知道,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守住了新疆这块土地,没有给清朝带来更大的损失。满族人来自于蒙古地区,对新疆一直就是安抚为主的政策,每年都拨放很多的钱财物品给他们。但是英、俄两国为了挑唆新疆独立,从中捞到好处,一直私下支持新疆。在这样的关头,左宗棠主动要求带兵前往新疆。


既然是为国家领土而战,为什么左宗棠要自己去筹借钱款呢?

原来,新疆这个地方自从归入清朝之后,就从来没上交过一分钱。特别是在战后,新疆能得到的扶持越来越少。而且作为贫瘠地区,新疆每年都要消耗掉清朝不少的银子,甚至有许多省份都要分出一些税款接济新疆。对于朝廷来说,新疆无异于就是一个拖累,虽然面积大但是却没有给满清带来任何反馈价值。但是左宗棠为了清朝以后的安定和对内陆的防御,坚持要守卫新疆,这一决定得到了慈禧的支持。但是这个时候,清朝国库已然是一个空壳,根本就没多少钱去支撑战争。


慈禧下令国库拿出最后的两百万两,着令即刻出兵。两百万两看起来多,但是一旦投入到战争中,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一支三万人的收疆队伍,半个月就能消耗掉两百万。但是战争就是靠钱堆起来的,越多的补给就能带来越大的战机。左宗棠实在没办法,只能去找驻在中国的资本银行借钱。

说起清朝当代最有钱的人,谁都知道是官商胡雪岩。早年间左宗棠带兵剿灭天国时到过杭州,胡雪岩为了自己的后路,曾经向左宗棠示好。这个时候轮到左宗棠求胡雪岩。


胡雪岩虽然身穿官服,但本质上是一个成功商人,在商界和政界上有自己不一般的地方。特别是在商界,胡雪岩堪称是清朝商圈的龙头。所以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的时候,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在胡雪岩的面子上。有这么大的靠山来当保人,银行肯定没太大的顾虑。

但是左宗棠借钱的时候丝毫没在乎利息,借的全都是最高的利息的贷款。收复新疆战争中,总共花费了白银大约5000万,其中有四成都是问银行借的。这借款的利息比正常利息足足高了两倍。这可不是左宗棠花钱大手大脚,其实是另有原因。

当时左宗棠时间来不及等低利息的借款,为了战机只能尽快筹到钱,才借了高利息。而且这些外国银行大多都是英俄两国银行。如果战争失败,这笔钱肯定就还不上,这也算是为了成功消灭疆地反叛,阻止英俄在背后捣乱的另一种方法。

所以左宗棠借高息银行,看似愚蠢,实则是很有头脑的一个方式。


篱上青


这件事情,原本是怨不得左宗棠的,可细细一想,根子就在左宗棠身上。

所以特地选了这样一张图

源于1865年,阿古柏入侵了新疆,1871年沙俄又复侵占新疆伊犁。到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新疆军务,目标是收复新疆。

战前,左宗棠对军费的开支进行了仔细的核算,按照8万人马的总开支,甚至包括每一个士兵、每一匹战马的粮草和消耗,左宗棠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算,最终左宗棠得出的结论是,此战大约需要军费800万两。左宗棠在打了个埋伏后,申请了1000万的军费。

可是,左宗棠算得实在是不准,开战没多久,各种支出加在一起,就已经接近2000万,足足翻了一番,这还不算完,此战最终的总开支,居然超过了5000万两白银。当时的清政府财政,是无法立即满足全部费用的,战争借款已经不可避免。

胡雪岩就这样走上了这个大舞台。可胡雪岩是个不折不扣的蚂蟥,他借助本次战争的机会,利用左宗棠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大发战争横财。

因为新疆的分裂头子阿古柏,他不仅有俄国的公开支持,还有英国人的暗中想助。于是左宗棠在对外借款时,指示胡雪岩要将借款的方向和重点,放在英国人身上,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确,清政府欠英国人的钱越多,英国人就越不能支持阿古柏,否则借款就要打水漂了。可这个一石二鸟的思想,在胡雪岩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

于是胡雪岩在向英国人借款时,给出的利息就特别高,其中相当的利息差,就落到了胡雪岩的私囊中,而胡雪岩对外的解释,是这个巨大的利息差,是其他银行借给的银元,都是缺陵少角,只有英国人给的银元比较完整、好看。

左宗棠居然信了,没追究。

可纸包不住火,这事情还是被捅了出来,朝廷让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去彻查此事。可是曾国荃却对这种“潜规则”非常不屑,只是象征性的调查了一下,就上报朝廷说:“因公支用,非等侵吞”。朝廷里意见那个大呀,要不是前线还有战事,嘿嘿。

这样一来二去,看着居高不下的军费,左宗棠也心慌。就写信给胡雪岩,让胡雪岩寄些武器的样品到前线来,方便让兰州的军工厂仿制。可当时的胡雪岩,正在大吃武器的采购回扣呢,他那舍得放弃这样的好事,于是就随便敷衍了左宗棠一下,拖一拖就把事情给拖过去了。

旧兰州兵工厂

左宗棠于1877、1878和1881年三次为西征借洋款,向洋商借款合计1375万两,还有华商借款846万两,总计借款2221万两。其中由于胡雪岩经手所借的是1710万两。

截至1882年还本833.3万两时,就付利息395.2万多两,相当部分的资金,就在借款回扣和武器采购过程中,流入了胡雪岩的腰包。

左宗棠立下不世的功勋,胡雪岩挣到了大笔的黑钱。

直到左宗棠死后,此事还在被调查,胡雪岩的倾家荡产,和此事也脱不开干系。


圆窗观点


打仗借钱这场战争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左宗棠也因为这件事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件事要追溯到1864年,在那一年,受到陕甘回变的影响,清朝对新疆的统治力度减弱,在这几年里新疆出现了各自为王各立山头的局面。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有俄、英两国暗中扶持的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国”占据新疆大片地区,沙俄也乘火打劫,以新疆局势动荡伊犁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需要俄驻军保护的无耻理由在1871年七月占领伊犁。


之前各“王”割据新疆并没有引起清廷的重视,直到伊犁被占领,清朝统治者才开始慌了,这才派出景廉、成禄带军出关围剿叛军,但是二人迟迟不进毫无成效,之后也被左宗棠弹劾一人被革职,一人被调任。到了1874年日本占领台湾,清廷陷入了两难,新疆战事未停,台湾又被占领这让清廷难以抉择,这便发生了“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主张以海防为重新疆乃不毛之地应该放弃,把新疆的军饷拿来当做海军建设之用。左宗棠深知狼是喂不饱的,他认为双防并重,如果放弃新疆陕甘的军力会被长期牵制在西北地区,这等同自毁城墙,更加助长英、俄势力渗透。左宗棠的意见受到众多大臣支持,事后证明左宗棠的决策是对的。终于在1875年清朝下令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平叛。



无钱打仗

这场战争清廷只给了左宗棠两百万两,其他的要左宗棠自己想办法,知道失去新疆的其中利害之后倒不是清廷不想给左宗棠钱,而是实在拿不出来。左宗棠想从各省拿钱,那时候国力衰退各省经济大都不佳在这之前还有各种税务不清那里拿的出多余的钱,只能先欠着。这没有办法,按照左宗棠的测算收复新疆每年最少需要800万两,朝廷拿不出来怎么办?只能借了找谁借?谁有钱找谁借。本地银行没有就找外国银行。左宗棠没有关系只能托付好友胡雪岩,左宗棠给胡雪岩写信,请他向外国银行借款,以解决西征军费,他嘱咐胡雪岩此次之战,需速战速决,无需计较借钱之息。胡雪岩旗下钱庄与外国银行有合作关系,又以江、浙、广东的海关收入做担保,先后共借得1870万两。胡雪岩非常懂得为商之道他个人出资赠送了大量药材给西征将士,不仅讨好了左宗棠还赢得了好名声。

不是左宗棠专门挑利息高的银行借钱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收复新疆刻不容缓,左宗棠有抬棺入疆之决心,早已不在意钱财,钱能借了再还,国土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