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失败后,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不料却漏掉了一人,这个人是谁?最后怎么样了?

钝拙缘己G


吴三桂在明朝崇祯皇帝时期因屡获战功而被封王,到清朝时又因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而被封为藩王。按说,前朝旧臣能够在新朝做藩王,待遇应该是挺不错的了,那为何吴三桂后来又要造反呢?

原来吴三桂成为平西王后,对待明朝旧部态度暧昧,清朝人担心他在这场满清与汉明的博弈中只是一棵墙头草,待价而沽。于是冷落吴三桂,让他镇守锦江。直到后来他将明朝最后的希望——永历帝从缅甸抓回并处死,清朝才决定给他一点甜头,让他镇守云南。

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帝王之家又向来更是敏感多疑,于是与此同时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召到京城。这在我们看来其实就是质子,然而人家还没到撕破脸的地步,便把建宁公主嫁与吴应熊,以此遮掩明面上的不愉快。

此时的吴三桂算是有权有势了,不过他还并没有造反之心。许是飘摇了半生,他也看淡了这些权力相争,只想安安稳稳地在云南做个逍遥地藩王。可惜康熙大帝却要削藩,他吴三桂必是首当其冲。

当他刚刚显露出造反之心,康熙便把他在京的儿子吴应熊连同孙子吴世霖给灭了。这下可是把吴三桂的血性给彻彻底底地激了出来,反,必须反了!这样一位乱世枭雄兵权在握,又是怎样轻易失败还落得个满门抄斩下场的呢?

其实吴三桂的失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到康熙时期天下已经算是基本安定了,久经战乱后就连将士们的雄心也快被岁月消磨了。

再者,吴三桂已经年迈,造反时也没有孤注一掷,只是想和满清划江而治,因此他的财力兵力都支持不了持久战。他已经年迈,即使兵力强盛,但不具战略眼光,失误频发。加上年轻的康熙帝有勇有谋,在他逼迫吴三桂造反时便就留好了后手。

最后吴三桂和他的其他儿子都殒命在血战中,只剩下年轻的嫡长孙主持残局。败局已定,康熙便下旨满门抄斩。本着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那场屠门中,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都没能幸免于难。

可是我们都听说过,还是有一名吴三桂的后人逃出了生天,他是谁?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先了解一下吴三桂第一次造反了。把吴三桂反康熙算作第二次造反,那么他反李自成就当是第一次造反。这时候,就不得不提秦淮八艳之首陈圆圆了。

当世的文人称赞陈圆圆“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令人欲仙欲死”,这样一位绝色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霸占了,传说吴三桂便冲冠一怒为红颜——反!李自成便杀了他的父亲及其他亲人,然而不知为何,放过了他的哥哥吴三凤及他哥哥的儿子吴应麟。这个吴应麟就是今天要说的吴三桂唯一的血脉了。

2010年6月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村民说,吴三桂的妻子不喜欢吴应麟,便把他过继给了吴三凤。有传闻说吴三桂的妻子之所以不喜欢他,是因为他是吴三桂的私生子,而统领一方军队不能坏了名声,不得已才把吴应麟过继给吴三凤的。

后来又因吴应熊做了质子,吴三桂担心康熙早已想置他们一门于死地,为了延续香火,便没有认回吴应麟。吴应麟九死一生后,他的余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吴三桂手下有一名忠心耿耿地大将叫马三宝,据说就是他带着吴应麟和陈圆圆左藏右躲,最终安全地定居在今贵州一带。

我们知道,陈圆圆比吴三桂小了整整十岁,还貌美如花的,后人便因着她与吴应麟相伴余生而编造了不少桃色故事。这些风月哂笑一番便作罢,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他们逃到此地后,安全起见吴应麟和陈圆圆都改姓了马,后来为了纪念忠义的马三宝,便将村子也改姓了马。据说,到了雍正年间,吴应麟又给自己改回了吴姓,但同时又更名为吴启华。

所以通过以上种种,我斗胆推测吴应麟的余生虽远离了刀光剑影,但也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可相比较于吴三桂的其他子嗣,他能够活着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小小嬴政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经他被骂为大汉奸,是大汉民族之耻辱,是他引清军入关,导致300年中原遭受满族奴役。也有人称他是英雄,平西川,创佳绩,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是中国之福将也。后来吴三桂因不满康熙大帝削藩而反,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strong>

吴三桂既然造反,那他就一定想过失败,他肯定会想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当时康熙将他满门抄斩之时,果真漏掉一人,这一人是谁?他后来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这还得从吴三桂的发家史说起。

吴三桂作为山海关统领,负责抵御东北清人的入侵。而明末时期中原混乱,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北上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被迫上吊自杀。而吴三桂也想过和李自成搞好关系,投降李自成。

可没想到李自成杀入北京之后,就将吴三桂的老家,抄了个底朝天。他手下的将领刘宗敏还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可让吴三桂愤怒之极,一怒之下便放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但其实当时吴三桂和清人说好,是扶持崇祯太子登基,可没想到清人已入北京之后马上变了卦,吴三桂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来。本来还是正义之举一下变成了卖国贼了。又是一个女人改变了中国历史。

当然清人知道吴三桂怎么想的。在后来的清军向南进攻之时整个中原,也只让吴三桂去清理大顺政权,而不让其去碰南明政权,就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被完全剿灭之后。吴三桂,又面临一个处境,那就是在南明和清朝之间做一个选择,吴三桂又一次选择了清朝。之后他一马平川,以爱妾圆圆作为精神支柱,平李闯、定云南、驱永历,为大清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一代开府建藩,拥兵一方的平西王。

然而就在吴三桂前往云贵,当起了自己的土皇帝之时。清朝不会那么容易放他出去,为了防止他造反,就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留在京城。并将多尔衮的女儿建宁长公主嫁给了吴应熊为妻。以驸马的身份封吴应熊为三等子爵,实则是让其在这里当人质罢了。

就在吴三桂打算过着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之时。他却遇上了年仅十几岁却胸怀大志的康熙帝。在其他两位藩王尚可喜耿精忠,都做样子申请削藩之时。60岁的吴三桂也只能跟着这个风,但没想到康熙帝居然直接同意了,决定下令削藩。

这下可把吴三桂给吓到了,削藩就代表着他再也没有了军权,没有自己的军队的他就成为了一支待宰的羔羊,康熙随时可以杀了。

那么吴三桂在造反之前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吗?

要知道在史书上记载,吴三桂就只有吴应熊这么一个儿子。其实不然,吴三桂曾经和一个歌妓生过一个儿子叫吴应麒。但吴三桂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一直对外和吴应麒以叔侄相称,而实际上他们却是父子。吴应麒一直追随吴三桂四处征战,为吴三桂创下汗马功劳,非常有才能。

削藩命令的下达,吴应熊就知道自己的父亲必定会造反,他也知道自己脱身无望,于是暗中就派人将自己的长子吴世藩,秘密的送回。吴三桂看到自己的长孙回来,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意思,于是1673年吴三桂揭竿而起,发动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发生后,康熙帝不管建宁长公主的反抗,将吴应熊和其几个儿子全部处死,而只将建宁公主所生的两个幼女和其他庶子送入宫中幽禁。

一开始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名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清人实力相当。可是,吴三桂人生中做过最错误的决定,便是在后来称帝了。这让百姓看清楚吴三桂不是真正的忠诚,而是一名乱臣贼子,由此三藩很快的就被康熙帝剿灭。

1678年吴三桂被杀,吴世藩在岳父郭壮图的支持之下,在贵阳即所谓大周皇帝位。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藩自杀身亡。由于吴世藩尚且年幼,未曾留下子嗣,清军入昆之后将吴三桂所有的家族进行灭门抄斩。也包括在北京关押的吴应熊的庶子们,因此吴三桂的所有后代全部被杀。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一开始我们讲到的,吴三桂一个不为人知的次子吴应麒。康熙帝杀了全家,却漏了一人,就是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麟。

那么这个吴应麒去了哪里呢?

原来在吴三桂死后,吴世藩和吴应麒曾经争夺地位,但是吴应麒却由于是自己低微的身份,在争夺帝位中失利。于是和另一名大将马宝在贵阳迎吴三桂灵柩于岑巩安葬,并且带着已经出家的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一起藏到了贵州马家寨,为了避免追杀,他还将名字改成了吴启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古活动,发现了今天贵州的马家寨确实有一座吴门墓,而其中埋藏的女性,就是陈圆圆。如今生活在贵州的岑巩马家寨的吴家人,应该就是吴三桂的后代了。


无笔史官


吴三桂三藩之乱失败后,康熙将吴三桂全家满门抄斩,连康熙的姑姑建宁公主与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所生的儿子也全部处死。但还有一条漏网之鱼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近年来,有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说是吴应麒(应期)在昆明城破后逃走,携带吴三桂遗体和陈圆圆,隐居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但史书记载吴应麒早在吴家内斗中被郭壮图处死。

去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应该是一位马姓和胡姓的臣子,他们带着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不是原名)、吴三桂和张皇后的遗体。

1,吴应麒是吴三桂庶子,过继给了吴三桂的哥哥吴三凤。

吴应麒就是吴应期,是同一个人。

吴应麒是吴三桂与一位歌妓生的儿子,过继给了没有儿子的哥哥吴三凤。

1642年,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清军,吴三凤也在锦州就一起投降清军了。

吴三桂就把吴应麒带到自己身边养。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大怒,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弟弟吴三辅等人全部杀死。这是吴三桂的第一次家难。

不久,李自成、刘宗敏仓皇撤出北京,将掳掠的人口和辎重抛弃在路上,以迟滞吴三桂和清军。吴三桂在乱军中重新找到陈圆圆。

2,吴三桂的三藩之乱引发第二次家难

吴三桂在三藩之乱时,他的嫡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被康熙处死。

3,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在昆明兵败自杀

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不久就死了,众将决定请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并继承皇位。

吴国贵等人提出:宜滇不顾,北向以争天下。

如果龟缩回云贵只有死路一条。

而留守云南的郭壮图为了自己的私利,反对吴世璠去衡州继承皇位。最后双方妥协,吴世璠去贵阳继承皇位。

因为吴周放弃了湖南要地,很快军心涣散,兵败如山倒。

吴周快要灭亡了,还在搞内斗。

吴应麒是吴氏集团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开始他在岳阳对抗南下的清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后来,吴应麒从湖南逃到贵州,再逃云南。因为喝醉酒,吴应麒大发牢骚,痛骂撺掇吴三桂反清的方光琛。

郭壮图怀疑吴应麒要篡位,就把吴应麒和他的两个儿子吴世琚和吴世珵一并处死了。

很快清军就包围了昆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吴世璠在昆明自杀,死时才十六岁。

4,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逃往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

吴三桂在没有造反前,就在昆明建立上千人的后宫,除了张皇后、陈圆圆外,还有大量的妃子。

这些妃子给吴三桂生了几个幼子,历史上没有记录名字。

清军逼近昆明后,吴世璠就和郭壮图安排了心腹马某和胡某,带着吴三桂的幼子吴启华和吴三桂张皇后的遗体逃亡。

史书记载:大兵逼云南,世璠潜易祖柩,自郭壮图数人而外不预也。

马某就带着吴启华到了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现在马家寨的人大部分姓吴,很有可能是吴三桂的后代。

号称陈圆圆墓碑于1983年出土,正面刻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右上方刻一行字:“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冬月吉日”。

很多砖家根据这些字考证为陈圆圆,我看是牵强附会,很有可能是吴启华的生母聂氏,是吴三桂的一个妃子。

现在都是文化乱搭台,陈圆圆的名声多大啊,引来经济好唱戏。

还有吴三桂的墓碑“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石碑右侧,刻有“雍正元年岁次癸卯季春月廿七榖旦”。

吴三桂有一个号叫硕甫。

但吴三桂只活了67岁,并且一般墓碑上也不会写岁数。我估计是康熙三十六年把吴三桂遗体埋葬在此,从吴三桂的出生年算起,到埋葬时间共85年。

这个墓有可能是吴三桂和张皇后的合葬墓。只是有可能。

5,大将马宝

网上说是马宝带着吴应麒、陈圆圆到了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也是不可能的。

马宝原来是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入北京时,马宝是老营副营总。

1645年,李自成死后,马宝拥护永历帝,封安定伯。

永历帝兵败后,马宝无奈投降吴三桂。

康熙二十年,马宝在云南乌木山大败,为保存子孙,向清军出降,九月在北京被凌迟处死。

马宝的五个儿子都逃走并活了下来,但没有一个是在岑巩县的。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吴三桂,明末镇守辽东抗击满清的著名大明将领。可惜,在大明灭亡之时,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吴三桂当时肯舍了陈圆圆,暂且忍辱负重,投靠李自成,不但可以保家人的安全,其后还可以再辗转投奔南明政权,继续抗清。吴三桂如果抗清战死,那此时吴三桂的声名,恐怕不会低于宋朝抗金的大英雄岳飞。

可惜呀,吴三桂降清了,而且降清之后,比在大明时更加的卖力。他作为清军前驱,率军追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然后,吴三桂又同多铎进攻云南、贵州,剿灭了南明政权最后的根据地,将永历皇帝逼入了缅甸。

吴三桂不依不饶,又率兵追入了缅甸,迫使缅王交出了永历皇帝。他将永历帝带回昆明后,用弓弦缢死了永历皇帝。

吴三桂亲手结束了南明政权,他的大汉奸罪名从此是板上钉钉,永远无法洗脱了。

吴三桂靠抓到了永历皇帝,剿灭了南明政权,受到了康熙的嘉奖,在康熙元年晋封为了平西亲王。亲王,这在大清朝,可是只有皇帝的亲兄弟,或者儿子才能享受到的超品爵位呀。

不过呢,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太快,康熙十二年,小皇帝玄烨脑袋发热,开始削藩。吴三桂一看,这不行呀,才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举兵造反,并自称周王,拉开了“三藩之乱”的大幕。

吴三桂很快占领了云贵,攻取了湖南大部分郡县。吴三桂本想让清廷割地,和康熙和谈,被康熙严词拒绝。

到了康熙十三年,即吴三桂起兵的第二年,两方开始陷入僵持。康熙十四年,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其孙吴世霖被康熙绞死。康熙十六年,其他响应起义的藩王、将领纷纷投降清军,吴三桂失去外援。

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为了振奋军心,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史称吴周。同年八月,吴三桂在长沙病死。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拥立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

吴世璠退守贵阳,清军多路大军进攻。吴世璠不敌,在康熙十九年十月逃回昆明。

康熙二十年,清军三路大军分别从蜀、黔、桂三路入滇。吴世璠急令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等将领阻击清军,最终决战于昆明城下。两军殊死拼杀,相持数月,到了十月中旬,城内粮食不继,吴周将领大臣纷纷投降,昆明城破。

吴周守将胡国柱阵亡,郭壮图自杀,吴世璠自刎,吴世璠妻子自缢。吴世璠的首级,及吴周将领夏国相、马宝等人被送往北京。马宝等人后来在北京被磔杀。这时,吴家人基本上死伤殆尽,其将领大臣也是被杀的被杀,投降的投降。从此之后,历史上再无吴家后人的记载。

惹出这么多事情的关键人物陈圆圆,自从吴三桂降清之后,正史中就没了记载。在野史稗记中,有说吴三桂在乱军之中找到了陈圆圆一说,但是关于陈圆圆的结局,却有多个版本。

第一种说法,陈圆圆年老色衰,做了道士终老。

第二种说法,云南城破之时,陈圆圆投湖自尽,或者随吴氏内眷一同自缢而死。

第三种说法,云南城破之时,大将马宝护送陈圆圆及其儿子吴应麟,躲避到了云贵交接处的岑巩县马家寨安身。据公开报道,说在那里还发现了陈圆圆、马宝等人的坟墓。

不过呢,第三种说法,跟《清史稿》的记载有明显的冲突。马宝在云南城破之时,被俘送往北京处死了。而吴应麟,在跟随吴世璠逃回昆明后,确实没了后续记载。

也许,吴应麟真的逃了出来吧。在民间传说中,说是吴应麟更名为了吴启华,隐居于马家寨,并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下来。


奕天读历史


吴三桂一是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本是良家子,原本打算做明朝的忠臣,不想最终背叛了大明朝;他本想做大清朝的忠臣,但是最终他又起兵造反,结果被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击败,全家老幼尽被诛绝。但是吴三桂子女众多,仍然有一位儿子带领部分族人逃脱,隐居在十万大山之中,延续了吴三桂的香火,此人就是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而他们避难之所称为马家寨。

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的马家寨就是当年吴应麒带领族人隐居之地,之所以称为马家寨而非吴家寨是为了纪念吴三桂的军师马宝,当年马宝在吴三桂兵败后,谋划了逃生之路,他还带陈圆圆到此避难隐居。当然取名马家寨还可以避开清朝耳目,以免吴氏族人遭到清兵的追杀。目前马家寨约有230多户人家,人口大约2000人,全都姓吴,马家寨还被开发成了国家重点历史景区,陈圆圆墓成了热门景点,不少旅客都来瞻仰祭奠这位乱世中的绝代佳人!

三藩之乱时,吴应麒率马宝等将领转战贵州、广西、湖南、四川;吴三桂死后,吴应麒随继位的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昆明被清军攻破后,他率剩余的族人进入贵州大山之中隐居避难,并改名为吴启华。根据《清史稿》记载:二十一年春,从议政王大臣请,析三桂骸,传示天下。悬世璠首於市。磔马宝、夏国相、李本深、王永清、江义,亲属坐斩。斩高启隆、张国柱、巴养元、郑旺、李继业,财产妻女入官。可见吴三桂的亲信家人皆被处死,吴三桂虽死亦被挖出来传示天下,唯有吴应麒没有下落。至于马宝被清兵剁成肉酱,应该不是马宝本人,而是其它人。

在马家寨的陈圆圆墓上写着这样几个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陈圆圆是吴三桂的爱妾,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他手下的悍将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军入关,击杀李自成及刘宗敏,抢回爱妾陈圆圆。在影视文学中,陈圆圆还给吴三桂生了一个女儿阿珂;现实中陈圆圆应该没有生育后代,吴启华只是她伦理上的儿子。陈圆圆被称为聂氏明显是障眼法,也就是双耳为聂,双耳只然是指陈、邢两姓,这两姓也是陈圆圆的姓。


大秦铁鹰剑士


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失败以后,其子孙都被逼自杀或被清军处斩,除了女眷得以保全以外,基本上落得了一个灭族的结局。

吴三桂虽然地位崇高,但是史书记载吴三桂只有吴应熊一个儿子。清朝为了笼络吴三桂,将多尔衮的女儿建宁长公主嫁给了吴应熊为妻。不过,为了防止吴三桂造反,清朝以吴应熊驸马的身份,封吴应熊为三等子爵,并要求其长驻京城,实际上成为了清朝的人质。

吴三桂造反以前,吴应熊自知脱身无望,暗中派人将长子吴世藩秘密送回云南。吴世藩回到云南以后,1673年,吴三桂义无反顾地反了。

三藩之乱发生以后,清朝果断地将吴应熊以及吴应熊的几个儿子全部收押。一年以后,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被清朝处死。吴应熊和建宁公主所生的另外两个幼子和其余庶子,暂时得到豁免,但是被送入宫廷幽禁。

1678年,吴三桂死于衡州,反清形势急转直下。吴三桂死后,吴世藩在吴周二号人物、其岳父郭壮图的支持下,奔赴贵阳迎接吴三桂灵柩,并于贵阳即皇帝位。

17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藩自杀身亡,三藩之乱结束。由于吴世藩死时只有十几岁,还未曾留下子嗣。而清军在攻入昆明以后,对吴三桂的其他兄弟子侄的后代也进行了赶尽杀绝,前后死难者达100余人,吴三桂在云南的族系因此全部灭绝。

云南平定以后,为了永绝后患,康熙皇帝不顾建宁长公主求情,将幽禁中的吴应熊其余幼子全部处斩,仅留下了两个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所生的女儿。

因此,到这个时候,吴三桂直系后代已经无一幸免。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对于吴三桂的子孙,康熙皇帝还是放过了一个漏网之鱼。那就是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

关于吴应麒,清廷只知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侄子。但是实际上,吴应麒是吴三桂与歌姬野合而生的庶子,并一直追随在吴三桂左右,对外以叔侄相称,对内以父子相对。这也是吴三桂在吴应熊为质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发动三藩之乱的根本原因。

吴三桂死后,年幼的吴世藩在大将郭壮图的拥立下登基为帝。年长的吴应麒在争夺帝位中失利,与另一名大将马宝出走黔东南的岑巩,并由贵阳迎吴三桂灵柩于岑巩安葬,从此隐姓埋名。

清军在清理吴三桂残部的时候,由于吴应麒早在吴世藩称帝的时候,就已经退出了吴周的核心,从此不为人知,因而能够躲过一劫。


苏绽


吴三桂,祖上籍贯是现在的江苏省高邮市。明朝时期,吴三桂曾经夺得过武科举人。

明朝末年,吴三桂曾经投降李自成,后来又背叛李自成。吴三桂一部分亲人被李自成农民军杀害。

后来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被派往云南镇守。

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

起兵之前,吴三桂秘密派人到达北京,准备把儿子吴应熊一家接到昆明。吴应熊是皇太极女儿和硕公主的丈夫,当时被留在北京当人质。吴应熊不愿到昆明。但是,吴应熊让使者把自己的大儿子吴世璠悄悄带出京城。

吴三桂起兵之后,康熙皇帝命人杀死吴应熊。吴应熊与和硕公主的儿子吴世琳也没有幸免,被康熙杀死。

1678年,吴三桂登基称皇帝,国号大周。这一年8月,吴三桂自己感觉到身体不好,便召集心腹大臣托付后事,让皇太孙吴世璠继承皇位。吴三桂又召来儿子吴应麒,很神秘地对他做了一番交代。

不久,吴三桂病逝。吴世璠继承皇位,但是,吴世璠岁数太小,被自己的岳父郭壮图牢牢控制。

自从吴三桂去世,大周军心离散,战斗力逐渐削弱,在与清军战争中节节败退。

康熙皇帝命令展开总攻击,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将大周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收复了大部分土地。

吴世璠被迫退回到昆明。大周内部实际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状态,不同派别之间互相倾轧、明争暗斗。

郭壮图与手下大将密谋杀死了所有反对派主要人物。吴三桂的两个孙子吴世琚和吴世珵也被活活用绳子勒死。

内部自相残杀之后,大周实力进一步丧失。

康熙皇帝继续命令清军加强攻势。郭壮图所率军队再遭惨败。

清军兵临昆明城下,清军统帅命人向城内射去几百封招降书。城内军心涣散、纷纷考虑尽早投降。

吴将线、吴国柱等大将商议发动兵变,打算逮捕吴世璠和郭壮图献给清军。

吴世璠知道大将将要谋反时,立即把皇帝的龙袍穿上,登上金銮大殿,举刀割颈。因为岁数小,一刀没有杀死自己,又对准自己的喉管猛刺一刀,当场血流如注,一头栽倒在自己的血泊之中,断气身亡,当时16岁。

皇后郭氏上吊自杀。宫中自寻死亡的有100多人。

大将吴将线擒获吴三桂的大学士、心腹大臣夏国相、马宝等人,打开城门,向清军投降。

康熙命令封锁昆明城,仔细搜寻吴三桂的亲属,凡是找到的,就地立斩、绝不留情。

康熙命令挖开吴三桂坟墓,将其尸骨拉出墓穴,鞭打300下。

康熙皇帝决心将吴三桂后人斩尽杀绝、斩草除根,并且也付诸行动了。那么,吴三桂的血脉是不是真的被根除清尽了呢?

还记得上面提到吴三桂临死前召见儿子吴应麒这件事吗?

当时,吴三桂担心自己死后、陈圆圆在宫中会受到迫害,所以,命令儿子吴应麒秘密把陈圆圆送到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山区里去。

吴应麒遵照父亲指示,偷偷带着陈圆圆来到云南、贵州交界的山区里。眼见荒山野外实在艰险,吴应麒料想如果丢下陈圆圆一个人,那么她就是死路一条。再说皇位已经传给吴世璠了,自己也没有登上皇位的可能,而且还有可能受到郭壮图等人的迫害。

想到这些,吴应麒当机立断,决定留下来,帮助陈圆圆维持生计,也让自己远离残酷激烈的尘世战争。吴应麒与陈圆圆一起留在山里。

为了掩人耳目,母子二人把两人居住的小村子叫做马家寨。

吴应麒在马家寨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也为陈圆圆养老送终。

现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上就有一座墓碑,就是陈圆圆的安葬之所。

吴应麒的子孙一直生活在马家寨。村庄名字叫做马家寨,实际上居住在村子里的人家全部姓吴,就是吴三桂儿子吴应麒的后代。

马家寨现在有230多户人家,大约2000人。

为了记住祖先,马家寨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直至现在,全寨的人都会讲江苏高邮话。

在马家寨吴氏墓群的楹柱上刻有几乎相同的图形,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书香之气四溢的文案、玉笛、琵琶等等。这些图形与贵州当地的墓碑图形差别很大。它们告诉人们,墓穴的主人或者祖先不是本地人,而是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的。

墓碑上的图形还有用于征战的剑戟、刀斧等兵器,向人们揭示这里的主人曾经是征战沙场的骁勇名将。

这个村庄百姓的姓氏、墓碑上的图形,都在证明这里就是吴三桂唯一幸免于难的儿子吴应麒生活、繁衍的地方。

之所以命名为马家寨,传说是为了纪念吴三桂的军师马宝。

遥看苍茫的历史,多少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才是历史长河中的鲜亮的色彩。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自古以来,中华上下五千年都并不缺英雄猛将,也有遭人唾骂的乱臣贼子。而今天要说的吴三桂,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后人对他的评论也都是褒贬不一,是个颇具争议的人。


 要说吴三桂的出身,其实是极好的。吴家氏族一直都是将门世家,从小吴三桂便在父亲和周围亲友的指导下耳濡目染,学习兵法,熟读兵书,精通各种各样的兵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也是由于吴三桂超人的军事才能,所以日后,他得以在战场上大展拳脚,为明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他也因此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崇祯在位四年,吴三桂任职宁远总兵,他率领的将领绝无等闲之辈,成为明朝最为强大的军队。

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是明朝的重将,他本是拥有着大好前程的,却在李自成带兵攻破明朝后,一切毁于一旦。崇祯帝自知大难临头,就封了吴三桂为西平王,崇祯帝在最后的危机时刻,想到的便是靠着吴三桂来扭转局面。崇祯皇帝对于吴三桂的信用和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李自成军队攻破京城,恢复王朝彻底无望,崇祯皇帝无奈自杀。李自成并不计较吴三桂是前朝重臣,愿意收纳吴三桂。吴三桂却辜负了崇祯帝的期望,欲要投奔于李自成,当了个墙头草。
这也就罢了,若是他自此好好的忠心于李自成,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这么多的幺蛾子。可惜偏偏,英雄难过美人关。他的爱妾陈圆圆遭到李自成手下的兵将霸占,他一时怒火攻心,决心报仇。吴三桂便又写信投靠清朝,一举灭了李自成。

这便是令吴三桂声名鹊起的典故“冲冠一怒为红颜”,使得这吴三桂的人物形象更具有传奇色彩。

灭门之灾

好景不长,吴三桂与爱妾陈圆圆团聚些时日后,清朝迎来康熙皇帝亲政。康熙皇帝是个明白人,他自知三潘的存在,定是清朝江山的一大隐患,于是接下来的政策就是削藩。

清朝之初,实际上有四潘,定南王死后,他的藩国就被皇帝立即撤销了。此时,任谁都能看出来,清朝对他们的态度,只能是兔死狐悲,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到了晚年,吴三桂此时的境地是何等的凄凉。

吴三桂那时也已61岁高龄,却不得安享晚年,面临被撤潘的风险。他不甘心就此退下历史舞台,不甘心晚年凄凉度日。便联合两潘,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史称“三藩之乱”。然而,在他拿下了国内一部分的地区后,竟然自己建立起新朝,草草的在衡阳举行了登基典礼。
可惜,吴三桂称帝不久,便抱病而亡,做了五个月的短命皇帝。吴三桂死后,纵使再怎么与清军负隅顽抗,最终也没能扛过清军的围剿。直到后来的结局便是,满门抄斩,全部被清军通通绞杀殆尽,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绝无赦免。

幸存之子

遭受灭门之灾,吴家举族上下几百人全都命丧黄泉。但也许是上天垂怜,吴三桂并没有因此而绝后。至于吴三桂的得以保留下来的血脉究竟是哪一位子孙,已经得到考证。其实就是他的二儿子吴应麟。

据史书记载,吴三桂原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吴应熊,二儿子名叫吴应麒。在吴家叫的上名字的人物都可以在史书上找到比较详细的记录,最后的结局也都交代明白了。可唯独他的二儿子吴应麟,在撤离了昆明后就了无踪迹,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后来得知,在吴三桂称帝后,他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自己的实力肯定是不足以抵抗清军,唯恐兵败后遭受灭门之灾,为保吴三桂后代香火不断,就留了一手。吴应麒之所以会从此销声匿迹,是吴三桂安排他从此隐姓埋名,改叫吴启华,去到思州龙鳌里隐居,也好让他在日后若是不幸兵败之时能够顺利逃脱。
终于,吴三桂逝世三年后,该来的终究来了。吴家氏族兵败如山倒,隐居龙鳌里的吴应麒与手下重将领宝马得以救下陈圆圆等人,并带她们一并逃出京,躲到了偏远难寻的地方。

当时,吴氏家族的人好不容易逃走,却不小心走漏风声,清军誓要将他们赶尽杀绝。直至最后,无奈之下,吴三桂生前的一名大将为救下吴氏家族最后的血脉,便主动向清军宣布投降。

这才使得吴应麟和陈圆圆等人存活下来,而这名大将最后惨被清军凌迟处死。为躲避清军追捕,吴应麟便带着吴氏家族人悄悄来到了偏远的龙鳌里生活下来。从此以后隐姓埋名,扎根此处。

吴三桂后代今何在

对于一代枭雄吴三桂的子孙后代如今身在何方,一直都是一个谜团。终于在当代,也就是在吴三桂死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有考古专家疑似在一个叫做马家寨的小山村寻到了吴三桂的后代。
这个地方怎么被发现的呢?原来是马家寨的一位居民透露出来的,他是这个秘密的的吴氏秘传人。为了确保这个秘密的延续,也为了不让这个秘密公之于众,引来不必要的祸害。马家寨的人,都会选一个吴氏族人来承担传达秘密的责任,只可口传,不可留下书信。

一得知这个消息,便立马有专家进行考证,经过调查,终于在马家寨的一座墓碑,发现了当年吴三桂爱妾陈圆圆之墓。墓碑上镌刻的内容都证明了这的确是陈圆圆的埋葬之地。

为了验明真相,又有些专家深入马家寨调查。专家们在马家寨坟墓群中,相继找到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启华的墓碑,也就是当时隐姓埋名的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以及孙子吴应麟的儿子,吴龙的坟墓。这更让专家进一步确认了。

在对村民家中的神龛进行考察时,专家们就已然发现,所有的村民家的神龛,都出现了“延陵堂”的字样。而吴三桂在当时的别称就是延陵将军。
而后在村中,有一个居民自称有一本吴氏家族的族谱。村中还有秘传的“皇伞”,当地还发现了一些金杯银筷。终于,在经过专家的调查之后,确认了马家寨的村民是吴三桂的后人。

看到这个结局,实在也令人不禁感慨。吴三桂一生风雨飘摇不定,驰骋沙场,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荣华富贵暂且不说,连清白名誉都不能留于后代,反而让自己的后代居危不能自保。三百多年来,都使得后代只能隐姓埋名,居于乡村野外。


史之策


吴三桂不老三是老二,大哥吴三凤,三弟吴三辅 ,老二的他造反两次,灭门两次,两次灭亡他都是漏网之鱼。第一次造反,为了女人而坑爹;第二次造反,为了割据而祸儿。其实这两次造反都是被逼的,所幸的是两次灭门都有他人漏网之鱼,这个他人就有题主所说的漏掉的哪位,那他最后怎么样了呢?这一切还要从第一次灭门说起。

福垊先来说说吴三桂第一次灭门。

1644年三月初,大顺皇帝李自成逼近京师,崇祯号召天下勤王,其中就有吴三桂。崇祯当时册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平西的意思就让李自成回老家的意思。与此同时,李自成就给崇祯写信,如果你割让西北,封我个王,我就荣归故里

。打到北京时,崇祯还幻想着天下勤王,诛杀李自成。等到打到外城时,崇祯赶紧命人册封李自成“西北王”,然而晚了!而吴三桂当时收到崇祯帝的诏书后,马不停蹄地赶,等赶到唐山时,崇祯就已经挂(树上)了。

而吴三桂只好回到山海关一带,如果中立,必然两头受气!倒不如左右逢源的好,盘算着降清还是投顺。他两手准备,待价而沽。他向李自成投降,又暗中要与多尔衮划河(黄河)而治。结果刘宗敏霸占了她的爱妾陈圆圆,绑架了他老爸吴襄,吴三桂一怒之下就反了。李自成就威胁吴三桂要他投降,不然杀全家。吴三桂就向清朝求救,大顺毫不犹豫杀了他全家。吴三桂就以为(国)君为(家)父报仇,清朝很乐意“帮”他,将他升级为平西王。福垊需要说明的是他哥吴三凤得免,吴三凤的“儿子”吴应麒理所当然地也死里逃生。

福垊再说说吴三桂第二次灭门

吴三桂升为平西王后,清廷就让他打李自成。后来对他不放心,就让他镇守锦州,冷落他。只到他表明彻底与明朝决裂,才让他打南明残部。最终吴三桂将永历皇帝,从缅甸抓回,处死。吴三桂为清朝做出了贡献,清廷就让他镇守云南,还让他的儿子吴应熊尚建宁公主。看似对他好,实际上颇有点质子的味道。后来,康熙要削藩,惹恼了吴三桂。因为吴三桂这时已经做大,但他也已经老了,没有什么雄心了,只想和沐英一样,世代镇守云南就可以了。然而康熙连这点要求也满足不了他,他一怒之下反了,这些可把他的额驸儿子还有孙子吴世霖于给祸害死了。康熙帝看在建宁公主的面子的,而将吴应熊在京的其他儿子都赦免了。但他们那么多人中却没有题主所问的人,题主所问的人在后面,继续。

三藩之乱吴三桂一开始占据优势。林丹汗的孙子察哈尔布尔尼反清,明郑反清,除了尚可喜外,耿精忠也很给力。可惜吴三桂有战术没战略,更没什么远大理想,只要划江而治。而明郑不和耿精忠一起北上,明郑看上了耿精忠的地盘,耿精忠腹背受敌,于是降清。原计划让擅长海战的明郑走水路攻清朝的大后方,从而牵制清廷。吴三桂和耿精忠则北上,攻荆襄,占江南。以江南富庶之地为给养,对清廷形成合围之势,清廷必亡。然而内讧、短视、失误,加上清廷剿抚并用,局势大转。此时吴三桂称帝,五月后病亡。病亡后,吴周军心涣散,吴世璠不过是个少年小儿。期初权力在楚王吴应期手中,楚王死后,权力又落到了岳丈郭壮图手中,撑了三年,最终兵败自杀。吴三桂遭遇了第二次灭门,其次子吴应麒侥幸得脱。他跟马三宝(即马宝,排行老三)就在贵州一带隐姓埋名生活了。而这个吴应麒就是提出所问的人。

吴应麒到底是谁的儿子?还有他后来怎样了?

福垊在第三段说吴应麒是吴三凤的“儿子”,在上段又说是吴三桂的次子。到底是谁的儿子呢?加引号一般都不是强调,而是表明吴应麒是吴三凤的养子。这种说法源自2010年6月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的村民。他们说吴三桂的妻子不喜欢吴应麒,于是吴三桂就将吴应麒送给他大哥抚养,后来因为质子问题,吴三桂也就没有与吴应麒相认。

因为该村的村民全部姓吴,没有一个是姓马的。那么为什么叫马家寨呢?因为马三宝和吴应麒还有陈圆圆定居于此,主要为了纪念马三宝的忠义,而且还能避免清廷的追杀。福垊大胆猜想,最初几年该村全部姓马,就连吴应麒也改姓了马,目的是为了安全。等到时间一久,没有了风险,全村为了纪念吴三桂,又全部改成了吴姓。到了雍正年间,吴应麒恢复本姓,但名字却改成了吴启华,告别了刀光剑影,融入了田园风光。证据就是村民、专家发现了吴三桂、陈圆圆在贵州的坟墓。

谢谢大家。


福垊


吴三桂是明清交替之时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两次造反,家门两次被灭,却总有漏网之鱼侥幸逃脱。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此时的吴三桂担任山海关总兵,把守天下第一关,前有满清叩关,后有李自成的部队,可谓腹背受敌。

不过李自成进京后就一直拉拢吴三桂,但他犹豫不决。这时,李自成的部下竟然把吴三桂的家给抄了,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侮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满清,在一片石大败李自成。

李自成撤回北京后,将吴三桂36口满门抄斩,而他却不在其中。

降清后,吴三桂为清朝鞍前马后,打下了半壁江山,甚至从缅甸把永历皇帝捉拿处死。吴三桂因战功被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是清朝实力最强的异姓诸侯王。

康熙继位后,进行削藩。吴三桂以此为由,联合各地汉臣反清,很快从云南打到两湖,并称帝建国,国号大周,不久吴三桂病逝。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但3年之后就被康熙击败,自刎于昆明。事后,康熙下令处死吴三桂所有家眷,有数百人之多。不过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却不在其中,清朝曾下令四处寻找,但终无所获。

那么吴应麒到底去了哪里呢?

1984年,一个特殊的墓葬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的马家寨被发现,墓碑上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当地人都说这位聂氏就是吴三桂爱妾陈圆圆,而吴启华就是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

据当地人所言,原来在昆明失守前夕,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大将马宝和陈圆圆带人逃亡到这里。为避人耳目,他们都隐姓埋名,并将这里命名为马家寨,在此繁衍定居。

现在马家寨约有2000多人,绝大多数都姓吴,他们都坚称自己是吴三桂的后人。

不过孤证不立,当地人对于碑文的解读还是难以让人信服。即便真是吴三桂的后人又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