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愛思考、專注力差?可能是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好的教育一定是要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不當的教育則會擾亂孩子的發展進程。

一些媽媽抱怨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願意多思考,不願意自己努力想辦法,而是急吼吼的想讓人告訴他,直接講給他聽。任何引導性的話語,都聽不進去。

孩子學習不願思考,不願動腦筋,這個現象不是一天形成的。

【電子產品的影響】

電子產品,手機、電腦、電視、遊戲機,對孩子大腦發育的影響,對孩子思考能力和專注力的破壞,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現在,手機都快成了成人的身體部件了,一時一刻也離不了。孩子玩手機玩遊戲的年齡也越來越小,父母和孩子一人一個手機坐地鐵的情況隨處可見。

太多的電子屏幕時間,剝奪了孩子很多發展空間。

【成人錯誤的輔導作業方式】

可能會是近期的影響,也可能要追溯到幾年前,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

近期的原因,有可能是託管班老師的代勞,或者我們不恰當的輔導作業的方式。

託管班的老師,或者陪伴孩子寫作業的家長們,在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孩子一問,我們馬上就給回答,或者直接給出孩子解題的第一步。

我們每一次直接給出的答案或解題思路,都會為孩子“變得更懶”添磚加瓦!

如果一張嘴,飯就到了嘴裡,那麼誰還願意費勁的自己用筷子夾呢?

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就要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孩子學習不愛思考、專注力差?可能是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網絡圖

【孩子小時候,我們對待他的方式】

也許你會說:我從來沒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啊!剛一上小學,我就特別在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可是他每次都說不知道,等半天他就是不去思考,我也沒有辦法!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就要從孩子的小時候找原因了。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點;每個階段,都需要父母合適的引導。

0~2歲的孩子,喜歡觸摸、嘗試。比如:吃手,摸或者吃周圍能夠得到的物品,把方方的積木搭起來,讓圓圓的積木滾起來……

這個階段我們要保證孩子周圍的安全,將可能讓他受傷的物品統統收起來。並且要全天的陪伴和關注,既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嘗試,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2~4歲的孩子,則可能會想“圓積木為什麼能滾?”、“樹葉為什麼會掉下來?”、“為什麼會有風?風從哪裡來?”……

這個階段,有的父母就開始覺得煩了。不但對孩子的問題敷衍了事,而且還會強行把孩子的問題擋回去!

比如:

  • “因為地球有重力,所以樹葉會掉下來。”
  • “可是媽媽,什麼叫重力?”
  • “就是地球對我們的吸引力啊!”
  • “媽媽,那什麼是吸引力?”
  • “哎呀!吸引力就是吸引力!別問了,趕緊吃飯!吃完飯還得出門呢!快點!哪兒那麼多問題!”

孩子有問題,代表孩子在思考。可是,我們敷衍了事,或者直接給孩子答案,就會阻礙孩子思考。

而且,當我們擋回去成了習慣,當我們敷衍成了習慣,當我們直接給答案成了習慣,那麼,孩子將越來越不願意思考,問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少。

孩子學習不愛思考、專注力差?可能是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網絡圖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

引導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散性的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保持孩子好奇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耐心回答(引導)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每一個問題!

當孩子問:“為什麼樹葉會掉下來?”

我們可以以問代答:“嗯……為什麼呢?寶貝,你覺得為什麼呢?”

別以為孩子會回答不知道。

因為當你第一次這樣問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少會說“不知道”,他們都會好好的想一想,然後說出他的想法。

比如:“因為樹葉太重了?”、“因為風颳得太大了?”或“因為樹葉生病了?”

但是,如果你直接給答案成了習慣,突然換成這樣的問法,孩子也許不適應,孩子不習慣動腦筋了,很有可能回答:“我不知道。媽媽,你告訴我吧!”

引導孩子思考,遠比把答案直接給到孩子要技術得多!

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解出一道數學題,也許需要20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但是直接把這道題給孩子講明白,則可能不到五分鐘就完成了。

但是,我們養育孩子,是想“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

我想,大多數家長都希望是後者吧!

科學研究表明,在孩子0~5歲之間,大腦要發育增加350g的重量,這是對我們來說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在這個年齡段,我們要充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充分的體驗、嘗試和思考。

除了耐心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之外,我們對孩子過多的限制,也會影響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影響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學習不愛思考、專注力差?可能是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網絡圖

現在為什麼那麼多感統失調的孩子?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因為孩子小時候的活動空間和可允許的行為被大大的限制了!

我們小的時候,爬牆上樹,上房揭瓦,活動空間非常大。幾個孩子聚在一起,到處去玩,到了吃飯時間,爸媽一起出去找,找孩子們回家吃飯。孩子們玩得非常盡興,吃飯也相當香甜。

可是現在的孩子(包括我的兩個孩子),都是住在高樓大廈中,不敢大聲喊,因為會吵到鄰居;不敢讓孩子在地板上隨便蹦跳跑,因為擔心樓下會地震。孩子們也不再敢三五成群的出去玩,因為外面車太多,壞人太多。

於是,除了上學和上特長班,孩子們都是和家長們在一起。不但精力得不到充分的釋放,和家長在一起大多數時候也就是搭搭積木,看看書,孩子身體各個器官都得不到充分鍛鍊,感統得不到充分發展,所以,容易感統失調,容易出現學習能力障礙,不專注。

更有的家長們,覺得地板涼,連孩子赤腳在地板上走或爬都會限制。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摸,孩子從小就在條條框框中成長,在各種規矩束縛之下生活,孩子的身體被限制的同時,思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孩子學習不愛思考、專注力差?可能是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網絡圖

要想培養出一個善於思考、學習專注力強的孩子,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孩子小的時候,合理佈置家庭空間

我們不要一天24小時極其緊張的看著孩子,這裡別磕了那裡別碰了。不要在孩子剛剛伸出手,你就馬上說:“別動那個,危險!”

我們要:

  1. 把所有的危險品(插座、熱水壺、玻璃杯、剪刀等)統統放在孩子站起來也夠不到的地方;
  2. 所有的尖銳傢俱和電器都貼上安全保護條;
  3. 所有可能讓孩子吞到嘴裡的小物件,統統收起來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4. 所有孩子能夠得到的抽屜都加上安全鎖。

把孩子活動空間佈置的足夠安全以後,讓孩子自由的活動!

在這個空間內,我們只要稍微關注就好,孩子想到哪裡,想玩什麼,可以隨意去玩。這樣,孩子感覺自己不受限制了,才會更好的發展他的身體機能,更好的發展他的感覺系統,更好的發展他的大腦。

(2)儘可能多的戶外活動

一定要多多戶外活動!因為我們居住的空間太有限,也不能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就讓孩子在家裡蹦來蹦去,畢竟我們住的是樓房,不是別墅,沒有肆意妄為的條件。

所以,抓緊一切機會帶著孩子去外面玩,讓孩子在外面徹底釋放天性,想喊就喊,想跳就跳,充分鍛鍊身體各個機能,這樣不但能有個好身體,而且還能充分發展大腦。

(3)耐心引導孩子思考每一個問題

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要保護好孩子的思考能力,就要耐心引導孩子思考每一個問題。當然,孩子肯定不知道“樹葉為什麼會掉下來”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是一個思維模式。

培養孩子思考能力,遠比給孩子一個準確答案更重要!

而且,當我們引導孩子思考之後,也可以將答案轉換成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講給孩子聽。

切忌不要直接給孩子答案,讓孩子養成“拿來主義”!

(4)及時給孩子提供支持

我們引導孩子思考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及時的支持。

比如孩子這道題就是做不出來,重讀了好幾遍,想了很久,還是做不出來。這時候,我們就要及時給孩子提示。而不是看著孩子掙扎而不理不問。

因為當孩子跳跳腳努努力就能夠到的東西,他努力夠到了,是對孩子的鼓勵,也會增強他的信心。

但是當孩子踩著凳子都夠不到,哭著喊著也夠不到的時候,我們再不去把東西放低一點,那麼就會起到反效果,就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挫!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不容易,但是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很簡單。

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面對的問題對孩子來說是何種情況,然後給予必要的鼓勵與支持。

【說明】

這篇文章並不是說所有不願意思考的孩子,都是父母造成的。

孩子不願意思考,當然也會有孩子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但是,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能把我們父母該做的做到位,在我們這裡,孩子能得到更為正確和正面的引導,從而讓孩子不斷改善!

希望這篇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和學校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和推廣者。我不是專家,我的原創文章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是我的個人感悟,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到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都能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