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不結婚是因為太自私?NO,因為他們想開了!

最近幾年,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晚婚甚至不婚成為流行。

從2013年開始,我國的結婚率不斷下降,從9.9‰降至9.6‰、9‰、8.3‰、7.7‰、7.2‰,創下新低。

其實不僅中國如此,從聯合國收集的100個國家的數據來看,有超過五分之四的國家結婚率在下降。例如,澳大利亞的結婚率,從1970年的平均每1000人中有9.3個結婚,下降到2005年的5.6人。最大跌幅之一發生在古巴,從13.4將至5。

年輕人晚婚甚至不婚成為流行,很多人說這是病態,年輕人太浮躁太自私,不想負責任,但其實並不是,而是因為這屆年輕人想開了。

01、婚姻的本質是什麼?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提出婚姻經濟學。他把經濟學方法引入對婚姻行為的分析,寫了《家庭論》一書。

他認為,婚姻的本質是生產力私有。在生產力低下的時候,人類必須依靠集體力量共同生產來維生,那時候人類是沒有婚姻的,只有繁衍。

當生產力提高到單個人也能維持生存的時候,婚姻,也就是固定的夫妻關係,就出現了,這時候個體不再絕對依賴群體,但是會採取規模不等的各種合作方式。

比如男耕女織的時代,男人耕作,女人生育,這些都是資源,而因為資源的不均衡,強壯的男人會選擇佔據一個或多個能生的女人,這樣他的孩子就會很多,就足夠構成一個生產力更強的小群體,這樣就可以降低對群體的依賴。生產力更多依靠家庭,家庭的生產單位就是這樣產生的。

而根據這個規律,現在已經進入了家庭單位瓦解的階段。

因為人類的生產力已經高到不需要家庭這個群體了,單純依靠個人的力量完全足以生存,不會做飯可以吃外賣,不會打掃房間可以叫保潔,搬家也有搬家公司,連去醫院都可以請人陪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已經發展到了權界清晰的程度,分配方式也細化到了能夠完全杜絕其他人“沾光”的階段。

尤其是對於比較有議價能力女性來說,婚姻大部分情況下是會影響其事業發展。而且如果出現外部造成經濟損失,家庭並不能止損,很大程度上是擴大損失,並形成連鎖反應,這說明,家庭單位已經不再是一個優化配置的結構。當家庭單位走向瓦解的時候,自然也就不太需要婚姻制度來維繫了。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婚姻是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因此,婚姻不是純粹的、高尚的,是世俗的兩個人以合適為基礎組隊打怪升級,一種合作的人際關係,是結成利益共同體,我們不要被媒體和文學作品洗腦。

這一代年輕人從小接受了“晚婚晚育”的教育,在長大成人之後又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高到令人髮指的房價,而隨著互聯網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個人能力和素質越來越高,將來養老機制越來越完善,婚姻帶來的福利除了合法生育以外,其他都變得雞肋,所以這屆年輕人不婚或者晚婚,其實是想開了,學會獨立思考了。

這屆年輕人不結婚是因為太自私?NO,因為他們想開了!

02、婚姻不是0.5+0.5,而是1+1

婚姻這種東西,只有兩個極端的結果:要不雙贏,要不雙輸,沒有中間態。

我們常常說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婚姻觀念,好像是說兩個0.5的個體,通過婚姻,可以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人,但實際上,0.5與0.5結合,得到的答案一定比原來還要小。

當兩個不完整的人在一起時,他們的本能是要對方來彌補自己的缺憾,而沒有餘力去肯定對方去愛對方。而只有兩個獨立完整的人,才能悅納異己。

而目前的情況,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人格,當然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晚熟,其實上一代人結婚的時候也還沒長大,更多是因為受制於物質缺乏的年代,父母輩可能見了一面就一起搭夥過日子,組建了家庭,吵吵鬧鬧到了如今。

而現在的年輕人這部分的壓力會減少,可以先獨立,再結婚,或者不結婚。

這屆年輕人不結婚是因為太自私?NO,因為他們想開了!

結婚只是一個選擇題,是兩個具備獨立人格、行為自由的個體,由於互相吸引、需要,組建了高質量的聯盟,是為了增加生活樂趣,而不是,把自己埋葬進墳墓。

如果還沒準備好,那就可以選擇不結婚,畢竟逼婚、閃婚造成的悲劇已經太多了。

這屆年輕人不結婚是因為太自私?NO,因為他們想開了!

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滿的象徵,不是愛情的墳墓,不是溫柔的港灣,它就是一種人際關係,一件人生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