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堰,傳說和一口缸有關

金剛堰,南起太原桃園一巷,北至勝利街西口。好多年以前,是一條防禦汾河汛期氾濫的攔洪壩堰。金剛堰中的“剛”字,傳說和一口水缸有關。

很早很早以前,一個專賣大瓷缸的商販,來太原做買賣。這個人似乎少一個心眼,他來到太原後,也不看這裡需要多少瓷缸,一個勁地往城裡運。城裡放不下了,他便讓夥計們把大瓷缸沿著城垣的外圈擺放。據說,從前一年的冬天,一直到第二年的夏初,整整運輸了兩個季節。半人多高的、黑亮黑亮的大瓷缸,從鎮遠門繞過城西北角,一直堆到阜城門,有四五里長。城裡城外的人都譏笑這個賣缸人,說他傻了吧唧,愚蠢透頂。沒有多久,太原的雨季到了。日日連陰,雨腳如麻,半月不開。很快山洪暴發,汾水猛漲。黃土修成的河壩,怎麼能經得起咆哮的洪水日夜沖刷,眼看河堤就要決口,人們又要遭殃,就在這個時候,那個買賣人招呼他的夥計們,把沿城的大甕都抬到快要決口的河壩處,一個連一個形成了一道大甕築成的河堰。這樣,他還不放心,又招呼夥計們和前來幫忙的人,往大甕裡添土,從天不亮忙到了天昏黑。結果甕缸壩剛剛築好,汾河水便決堤咆哮而來。但是,洪水在油光鋥亮的甕缸壩前,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賣大甕的商販治住了洪水,拯救了人們。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不知名的賣甕人,便給這道用甕缸砌築的壩堰,取名“金缸堰”。經年累月之後,“缸”被其諧音字“剛”所代替,繹演成了後來的“金剛堰”。

其實,傳說總歸是傳說,金剛堰與甕缸其實無絲毫關係。取其名為“金剛”完全是喻其堅硬不可沖壞之意。明之後的金剛堰,共分八個防洪堤段,分別取名為“長字段、堤字段、永字段、固字段、汾字段、澤字段、安字段、瀾字段”。取每段第一字,則可組成“長堤永固,汾澤安瀾”句。人們希望這段大堤能像佛經裡的護法金剛那樣,有一個永久不壞之身。金剛堰的得名,準確一點說,似源出於此。

山西晚報記者 郭志英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