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五色石240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了上庸三郡:上庸郡、房陵(新城)郡、西城(魏兴)郡。

上庸郡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原属益州,后划分到荆州,位置包括今天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十堰、白河、郧县一带。

房陵郡就是今天湖北省房县一带,魏国后来改名为新城郡。



西城郡就是今天陕西安康、紫阳、古泉一带,魏国后来必名为魏兴郡。

上庸三郡西边与益州的巴西郡及汉中郡交界,北边与南阳郡及长安三辅地区接壤,南边与荆州南郡及益州巴东郡交界,东边是荆州的襄阳郡。位置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重庆、湖北三省交界外,是进入益州、长安、荆州的战略要道,又在汉水边上。

刘封在蜀汉的战略地位并不高,刘备客居荆州时,收刘封为养子。刘封是养子,当时的刘备不过40来岁,并且毫无建树,刘备收养刘封,不过是为了让自已能有个名义的儿子,在这个时候谈刘封是刘备的继承人,恐怕为时过早,这个时候的刘备还一无所有呢?继承什么?无非是图个名义。



没过几年,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就出生了。第二年就发生了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又从孙权处借得南郡。到219年,刘备夺取益州,击败曹操占据汉中时,刘备的势力一度达到最大,并在当年,刘备进位汉中王,马上就封了刘禅为王太子,当时的刘禅才13岁,这个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刘禅才是刘备的继承人,可见刘封从来就没有作为继承人存在。

养子在那个时代很普遍,曹操也有很多,如曹真、秦朗,这都是没有继承权的。刘封也是,也不过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在蜀汉是有一些特权的,虽然刘封的官职不高,在夺取上庸三郡后,刘封被封副军将军,也就是一杂号将军。

就算刘封不死,刘备也不会传位给刘封。因为刘备有儿子,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况且刘封这个人虽勇猛有加,但并没有什么头脑,诸葛亮之所以向刘备建议赐死刘封,主要就是因为刘封的作为,原因有以下:



1、公然抗命关羽。关羽围攻襄樊令刘封发兵援助,刘封就是不发兵,公然抗命,无非就是仗着自已是刘备的养子,关羽可是蜀汉的二号人物,关羽的命令都敢不听,那么刘备一旦去世,刘封能听谁的命令呢?

2、欺凌孟达。孟达是宜都太守,与刘封一起平定上庸三郡后,刘封也不过是个副军将军,一杂号将军,官职并不比孟达高,却欺负孟达,无非仗着是刘备的养子,夺了孟达的依仗队,导致孟达叛乱,这也有刘封的责任。

3、丢失城池。不救关羽,导致关羽失荆州被杀,丢失上庸三郡,导致蜀汉失去东北方的门户,蜀汉本来地盘就不大,能有多少地盘丢,这可是死罪。



正因为这些原因,诸葛亮看出了刘封的巨大隐患,如果不杀,留下来对蜀汉是一大隐患,虽然诸葛亮完全有能力制住刘封,可是性质不一样,让刘备下手杀刘封,合理合法,没有政治负担。

刘封之所以抗命不遵、为所欲为,就是仗着自已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关系,但其在蜀汉内部的地位并不高,而且得不到所有相关重臣的支持。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三国时期的上庸,也就是我们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合计面积差不多有八千平方千米,就经济水平而言,这两个县放到咱们现在,也是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在三国时期,这里还只能算是荒蛮之地。

在《后汉书》中有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不到三万人,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口小县,经济价值并不高。

同时,对于大一统的王朝来说,上庸的军事战略价值也不高,但在三国时期,上庸恰恰处在曹魏和蜀汉的边界位置,它的军事战略价值这才显示出来。因为,当时的上庸,是从四川去湖北的三条必经之处之一,换句话说,这里是蜀汉大军出川攻打襄阳的三条必经之路之一,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

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上庸无法成为像汉中这样重要的门户,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了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与此同时,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屏障,如果没有上庸屏障,刘备的大军就可以直接从益州出来对襄阳产生严重威胁。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曹氏、刘氏,都难以有效渗透到这里。因为大家都害怕对这里过分渗透后,会引起当地地头蛇的反感,从而导致他们反叛。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谁占据上庸,都不敢过分渗透,只能依靠这里的地头蛇来治理。

最开始,占据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军区的辖区,曹操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让它们接受襄阳的管辖,让他们能够成为襄阳抵挡益州的屏障。

后来,曹操和刘备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上庸。刘备夺取上庸后,继续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同时,他将西城郡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划给了孟达。



孟达在刘璋时代,就是益州大哥级的人物;刘备计划入川时,因为孟达早早倒向刘备集团。所以夺取三郡后,孟达实际成为三郡最高军政长官。在这种背景下,孟达虽然不是三郡土生土长的地头蛇,但他在三郡的地位,显然是谁也不能轻视的。

至于申耽、申仪兄弟,他们作为三郡土生土长的地头蛇,在刘备夺取三郡前,申氏兄弟就是三郡最主要的军政长官;刘备夺取三郡后,他们自然还是三郡最主要的军政长官之一。

对于刘封,刘备给他的官职是副军将军,其实相当于到这三个郡当政委。既然是政委,主要的工作目标,自然就是把中央政府的意志,强力的渗透到三郡。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刘备加强中央集权,以和平演变的形式将这三个郡真正变成刘备的地盘。

当然,刘封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襄阳形成威胁,作为关羽北伐中原的后援部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刘封的部分行为表现得太过刚猛,以至于让孟达和申耽、申仪兄弟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于是孟达就率领自己的四千户部曲投降了曹丕,而这也成为后来刘备处死刘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投降曹丕后,孟达向曹丕承诺,自己可以帮曹丕夺回三郡。于是,曹丕就派人协助孟达夺取三郡。等到夺取三郡后,因为有前车之鉴,曹丕就没敢再给孟达派政委。换而言之,曹丕愿意接受孟达这些人半独立的地位,并没有派自己嫡系监督他的工作。

等到曹睿继位后,曹魏也开始对上庸地区进行大范围渗透,在这种背景下,孟达又想要回归蜀汉的怀抱,但这次,司马懿没有给孟达机会,他亲率大军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上庸,将孟达给斩杀,同时将申氏兄弟调往到其他地方当军政长官,自此,上庸才正式纳入曹魏的版图。


我是赵帅锅


上庸郡初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是曹操主持下设置的。曹操平汉中张鲁后,分汉中郡的一部分置上庸郡,属益州刺史部,治所是上庸县,故城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下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等5县。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上庸郡被频频提及,而提到它时往往又与房陵、西城二都相联,它们又被合称为“上庸三郡”,由于在益州刺史部的最东边,又称“东三郡”。

从地图上看,这3个郡处在魏、蜀、吴三方势力的交汇处,谁占领这里谁就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上庸三郡被反复争夺,先是刘表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后来主要归曹操,再后来刘备将其夺去,最后它们又归了曹魏。

刘封、孟达、司马懿的名字也与上庸三郡紧密相联,刘封、孟达奉刘备之命将上庸三郡夺下,但孟达后来又携三郡投降了曹魏,再后来孟达试图重返蜀汉,被司马懿千里奔袭予以平定。

上庸三郡被称为三国的“中间地带”,从益上看它的确是一个战略节点。不过,如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去看的话,上庸三郡的作用似乎又被夸大了。

第一,刘备轻易失去上庸三郡,说明无论谁在这里,其统治基础都较为薄弱

上庸三郡地处中间地带,这里基本都是山区,山高路远,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长期伸展不到这里,这里多由本地豪族、大姓统治,其中申耽、申仪等很有名,这种情况类似于蜀汉的南中地区。

关羽临终前呼刘封、孟达来救,刘封拒绝,理由是这里新附,内部不稳,如果去救很容易发生叛乱。其实这不是刘封的说辞,而是实情,上庸大族虽然表面臣服,但内心里不服,一有机会肯定会发生叛乱。

这种状况延续了很长时间,上庸三郡看起来挺重要,但又是一个“战略陷阱”,“投资”在这个地方有可能战略目的达不到,还会浪费资源。

其次,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上庸三郡的战术作用,在实战中上庸三郡作用不大

大家重视上庸三郡,看中的是它处于中间地带的位置,希望一旦用兵可以从这里走个捷径,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上庸三郡位置虽然好,环境却不好,尤其是交通条件,这里全是大山深谷,大军行动起来非常不便。

司马懿平孟达后上庸三郡重回曹魏怀抱,曹魏对其寄予了厚望,尤其希望能利用它接近汉中的有利条件,在发动汉中之战时建立奇功。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策划三路大军伐汉中,其中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上庸三郡,司马懿“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但仅抵达丹口就无法前进了,“遇雨,班师”。这次无功而返,说明上庸三郡的战术价值也不大。

后来司马昭伐蜀,干脆不再作这方面打算,直接由关中、陇西出兵,因为从上庸三郡进攻汉中的办法已证明行不通。


最后,上庸三郡地广人稀,经济上的价值也不大,反而是个包袱

孟达携上庸三郡投降曹魏后,曹丕的决定不是强化在那里的统治,而是将三郡合并为一郡,即西城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里地广人稀,搞3个郡没有必要。

人口不多,但驻军又不能少,经济上就得“倒贴”,关键时刻却发挥不上战略和战术作用,上庸三郡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坑。

这让人想起,孟达投降曹魏后,由于关系较好的几个人先后去世,后来欣赏他的曹丕也驾崩了,孟达呆在曹魏没有了安全感,于是想重回蜀汉,诸葛亮得到消息后表示愿意接受孟达回归,但从实际行动看,诸葛亮似乎又不是那么积极。

史书上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故意把孟达“反正”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导致孟达最终被司马懿所灭。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诸葛亮大概看清了上庸三郡的实际价值,所以没有把这里作为战略重点。


南门太守


刘封,曹操呼之为刘备假子,在蜀汉地位尴尬又格外敏感。上庸,地处魏、蜀、吴三国交界处,古来一直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一地。刘封守上庸,可以说是尴尬之人在关键之地,真是左右为难。

先来说说刘封的情况。刘封,“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收为养子,《三国志》的记载说,“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刘备收养刘封刚开始是想以他为继嗣之子的。但是后来刘备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阿斗”,也就是刘禅,这样刘封的地位就尴尬了。

刘封随刘备定益州,拜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孟达攻上庸,刘备不放心孟达就把刘封从汉中派过去,顺沔水而下“统达军”,与孟达会于上庸。上庸这个地方是曹魏的南境,上庸西边是汉中,东边是荆州,可以说是三方必争之地。

“上庸”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古庸国曾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古国,曾随武王伐纣。《尚书*牧誓》中武王在牧野做战前总动员,其中提到辅助周人的“友邦冢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等,其中第一人就是“庸”。“庸”在当时是西方部族里的大国,为群蛮之首。“庸”的故城在湖北竹山的东南。三国时期,从蜀汉的角度来看,“上庸”仍然是北伐曹魏、问鼎中原的战略要地。

假设说关羽守住了荆州,刘封和孟达也守住了上庸,这对于蜀汉来说是很好的形式。关羽败于荆州、襄阳,于是呼刘封、孟达来救自己,但是刘封、孟达没有去救关羽,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这不一定是刘封、孟达见死不救,问题是去救了也不一定能救得了关羽,却很有可能就把刚得来的上庸丢了。

后来刘封、孟达不和,孟达降魏,守上庸的刘封被反攻,上庸最终归了曹魏。曹丕倒是很喜欢很信任孟达,将上庸与房陵、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孟达还给刘封写过一封信,劝他归降。孟达的信里倒是把刘封在蜀汉的尴尬地位一语道破:“亲非骨血而据其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孟达说得太一针见血,还是刘封对于自己在蜀汉的地位认识不够深刻,总之刘封没有听取孟达的劝告,兵败之后返回成都。

刘备把孟达之叛归于刘封夺孟达鼓吹,并且又怨他当时不救关羽。诸葛亮觉得刘封刚猛,怕将来后主年幼难以控制,所以劝刘备除掉刘封。

当刘封被赐令自裁的时候才后悔不听孟达之言。


沅汰


东汉末年的上庸郡属于益州管辖,具体有多大如今已经不可考。史书记载称,东汉献帝建安20年(215年),朝廷从从汉中郡中分离出了上庸郡,统辖北巫县、安乐县、武陵县、安富县、微阳县5个小县。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郡一带战胜曹操后,派遣手下的刘封、孟达等人向东部进攻,攻下了申耽、申仪兄弟镇守的上庸郡。


刘封这个人是蜀先主刘备的养子,本名其实姓寇,叫做寇封。在刘备过去客居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收养了刘封为义子。后来在刘备在平定荆州、讨伐益州的过程中,刘封都有参与作战,因此广有战功。

不过,刘封并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因此处境比较尴尬,刘备把他调离身边就是证明。无论刘封立下了多大的功勋,刘备都不可能传位给他,后面的事情发展走向就完全印证了这种说法。

据史书记载,在刘备平定汉中后不久,就发生了关羽被杀、荆州失陷的事件。当时,刘封所镇守的上庸郡距离荆州最近,因此在关羽被杀后,刘备便写信责怪刘封、孟达二人没有及时救援关羽,结果导致孟达叛变,投降了魏国。而且由于孟达的叛变,所以上庸等地都被魏将徐晃攻下了,连刘封本人也被迫逃回成都。

随后,刘备便以刘封丧失城池、拒援关羽为理由,逼迫他自尽。从表面上看,刘备是因为刘封的过失而处死了他,但实际上是为了扫清刘禅继位前的障碍。

因为刘封这个人广有战功,而且颇有威望,能力明显强于刘备的亲生儿子刘禅。对此,就连诸葛亮也对刘备说出了“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刘封作战勇猛,在您去世以后将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他)”这句话。因此,无论刘封是否被杀,刘备都不可能会传位给他。


历史的荒野


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



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

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

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



上庸东连襄阳,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

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



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

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

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

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


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

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

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



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

后续:

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

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


Mer86


上庸的位置肯定是蜀汉的一个关键门户,它的地理位置在几天的湖北十堰一带,包括十堰,武当山,恩施,郧西等地,是除三峡之外,益州的另一个重要门户,距离关羽镇守的公安,曹操占领的襄阳都很近,可以说是连接益州和荆州的重要战略要地,所以,刘备派出刘封协助孟达镇守此地。

具体说到刘封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曾经是储君的人选,因为刘备有了亲子才导致刘封的地位非常尴尬,其实这个看法是非常不客观的,也是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考虑亲子和养子在法律上的同等地位。事实上在那个年代,豪门大户都有收养子,养死士,置部曲的传统,跟战国时期的大佬们养门客一样,都是为了给自己培植亲信,刘备收刘封为养子的时候,还是处于四海飘零,朝不保夕的流窜状态,根本就不可能考虑百年之后谁来继承的问题,因为刘备此时根本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继承,他收养子,收魏延为部曲的行为跟关羽收关平,养500名校刀手一样,都是给自己培植亲信,跟未来的继承问题是根本扯不上关系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所依赖的,也是其家族私养的三千死士。刘封自己也从来没有愚蠢到认为自己具有跟刘禅一样的皇位继承人资格,在那个年代,刘封如果一直兢兢业业的跟着刘备,忠心耿耿的服从于蜀汉,他会在刘禅继位后,由刘禅给他封侯,跟魏延一样在军队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成为捍卫刘禅的主要力量,实际上刘封在蜀汉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跟关羽张飞,魏延的地位相似,独立管辖上庸三城。我们可以预见,如果刘封活到刘备死后,以他的身份,肯定是和李严,魏延一起,成为蜀汉的统兵大将,李严和魏延可能不敢也抗不住诸葛亮,但是刘封却不会尿诸葛亮那一壶,有刘封在,诸葛亮绝对不可能像后来那样权倾朝野,一手遮天,所以,诸葛亮极力怂恿刘备杀了刘封,表面上是“虑封刚猛,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实际上诸葛亮怕自己控制不了刘封,忽悠刘备为自己扫清障碍,因为他知道,自己比刘备年轻20岁,当时刘备已经年过六十,肯定拖不了多久,而且法正,刘巴,关羽,都已经死了,张飞也年近六旬,放眼整个蜀汉集团,在“易世”之后能够制约诸葛亮的,只有刘封这个半主半仆,身份特殊的养子,所以,诸葛亮才千方百计的要除掉他。



狼的影子319


上庸,或者往大范围说是历史上的东三郡,无论在小说《三国演义》还是真实的三国历史当中,都是一个存在感很高的地域,但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区,在历史上它多次处于兵家必争之地,却完全没有可靠的军事保障性,面对敌人的进攻通常都是瞬间丢失,可大家却都想着拥有它。



东三郡位于目前湖北省的西北地区,在现在的十堰一带,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由于地区边界的划分,这个地区始终处于各方诸侯之间的交界处,例如刘备还没有率军入蜀的时候,他曾经是张鲁刘璋刘备曹操四方的交界处,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后,又成为了刘备与曹操的交界处,但随着不久后关羽丢失荆州三郡,这里又成为了蜀汉,曹魏和东吴三国之间的交界处,他也成了东汉末年军事交锋中经常光顾的区域和战场。



由于长期处于多路诸侯的边界,自然在多次战争中饱受军事火力的光顾,但光顾归光顾,东三郡却具备着一个尴尬性,即便是现在多山的十堰一带也未必是经济发达的区域,更别说在1000多年之前,东汉末年多山地的东三郡只包含了几个人口稀少的县级单位,且还有大量并不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的少数民族,这里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实在太过于匮乏,只有十几万人口在这一带分布。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本土军事力量也太过于不堪一击,东三郡的著名地方大户——申耽申仪两兄弟,势力最大时也不过是“聚众数千人”,留在此地独自为政,早期名义上屈服于张鲁,实际上仍处于自立地位,汉中之战期间随着刘备的部下孟达仅带领数千兵马进入东三郡,申氏两兄弟就望风而降,可见这里的军事力量和军事防守形同虚设。



随着刘封的到来总管东三郡的军事,他已然成为了这里的最高将领,这也算得上是刘封职业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在独立区域担任军事主官,可以说在这一刻,刘封也到达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最鼎盛,但也是急剧下滑的开始。

随着公元219年襄樊之战,伴随着关羽在前线兵力上的吃紧,关羽希望东三郡能够提供军事资源,可地广人稀只有数千兵马勉强对东三郡保持占领的刘封,根本拿不出力量去支援,即便随后关羽遭到偷袭身死人亡也无力选择援救,不久后孟达的叛变更是拉走了大部分蜀汉守军,随着孟达叛变后反带领曹魏的军队反攻东三郡,身为墙头草的审氏兄弟也迅速再次叛变,势孤力单的刘封在无法展开抵抗的情况下,几乎直身一人逃回成都,间接害死关羽又丢掉了自己手里掌控的地盘,刚进入军事巅峰的刘封瞬间落入谷底,最后落了一个被刘备赐死的下场,而在东三郡的方向,叛变的孟达成为了这一带新的主人。

公元228年,在这一地区稳坐八年主人孟达再一次宣布反水,企图回归蜀汉,可在司马懿的反击之下仅宣告16天就兵败身亡,这个曾经被兵家多次光顾的东三郡,在军事压力之下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辽宁资深球迷


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地区被称为汉东三郡,因为一共有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又都位于汉中郡以东的缘故。

房陵郡辖境相当今湖北房县、竹山、竹溪、保康及神农架林区北部。隶属益州。后来分为新城郡和锡郡。

上庸郡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隶属益州。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分汉中郡东部之安阳(今石泉县)、西城置西城郡,治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隶属荆州。后来改名魏兴郡,相当今陕西安康市;湖北郧县、郧西二县地。

这块土地都是些高山峡谷,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自古就是流放失败贵族的地方。在三国以前,就有尧帝的儿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处死,株连四千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被赐死,株连万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秦灭赵国,赵王迁献地图投降,被迀徙房陵;汉代有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位6位贵族流放房陵。后来蜀汉灭亡,曹魏把上庸作为刘禅这个安乐公的封地,也有流放管束的寓意,“魏咸熙元年为公国,封刘后主(禅)”(《华阳国志》)

所以,刘备把刘封安置在这里,实在是一种政治表态,也就是刘封已经退出了继承人资格的争夺,被变相流放了。因为当时刘禅已经13岁,夭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且刘备又多了两个亲生儿子刘永、刘理,刘封已经没有作为继承人的价值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刘封的变相保护。毕竟退出争夺了,就没有威胁了。可以安安稳稳呆在偏僻的汉东三郡当土皇帝。

谁知道刘封自己不争气,把刘备给他的这块变相封地给丢了,他逃回成都而不死,实际上就是对刘禅的一个威胁,谁也不知道刘备死后他会不会造反,偏偏他又是个很能打的勇将,脾气还不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封跟随刘备北攻汉中,曹操率领大军来援,刘备栖于山头,派刘封向曹操挑战,曹操大骂说:“卖鞋的小子,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挡你家太公么!等我叫我家长黄胡子的真儿子来打你。”于是派人召曹彰来与刘封对敌,曹操手下那么多名将,却不与刘封对阵,非要把勇猛闻名的曹彰千里迢迢找来,说明刘封的勇猛也是出名的,只是史书故意不明说)。

这也就是诸葛亮建议处死刘封,刘备同意后又伤心的原因。他不想杀,却又不能不杀。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留给养子的封地,几十年后却成了亲儿子的封地。





海军史研究会员


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一带【我截了个地图】

就从这个地图都可以看出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就是荆益通道】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命刘封孟达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同时荆州关羽北上襄樊【这一系列举动是为打通荆益通道。为日后全力北伐做准备】

所以这里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至于有多大就不好说了【毕竟一直在发展,三国时期的上庸有多大也不好说】

我们再看:刘封不死,刘备会传位给他吗?”

首先刘备收刘封为义子,就是因为刘备膝下无子,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个继承人。

第二:刘备赐死刘封的时候,刘备已经有儿子了【那将来就肯定会传位给自己的亲子。那么刘封这个养长子就将是刘禅最大的威胁,所以只要有理由了,就可以赐死刘封了】

简单的说: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是想今后传位给他。而刘备赐死刘封是又不想传位给他了。

所以刘封死不死的关键看刘备有没有亲子:若有,刘备定不会传位给刘封【那刘封必须死,因为他是后主的威胁】若刘备没有亲子【刘备定不会赐死刘封,还会传位给刘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