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_Jo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隆裕太后要比慈禧太后好一百倍,她才是真正保護了旗人和國家的人。
隆裕太后沒有慈禧太后的才幹,是個才能平庸的人,但還是有些能力。
裕隆太后最大的貢獻,是明白滿清已經完蛋的時候,沒有和其他政客一樣垂死掙扎,而是果斷退位。
當時裕隆太后命令袁世凱帶軍隊去剿滅武昌起義,但袁世凱陽奉陰違,最終公開逼宮。
自然,裕隆太后當時畢竟是一國之主,還可以咬牙不退位,或者假裝退位隨後自己拉部隊和袁世凱他們作戰。
畢竟,當時北京城百分九十人口都是旗人,袁世凱麾下還有1支旗人組成的新式部隊。
但裕隆太后認為滿清權貴都是酒囊飯袋,沒有一個靠得住的,旗人也早已腐敗不堪。
如果將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強行組合起來,去和北洋軍或者革命軍作戰,形同讓旗人的族群毀滅。
這種情況下,不如交出權力,畢竟皇族和普通旗人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裕隆太后最後對袁世凱說:“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過之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確定。
由此,滿清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對比元代,蒙古朝廷敗退逃出中國大地,殘留的蒙古人遭到各民族報復,被殺了很多。很多蒙古人從此改稱為漢人,不承認自己是蒙古人。
因為蒙古人曾經在中國各地殺了很多人,又奴役各民族百年,最終又負隅頑抗,被大明武力打敗,那麼被屠殺也是必然。
隆裕太后此舉,對旗人是有極大貢獻的,他們基本沒有遭遇屠殺。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認為畢竟滿清200年是在他手上完結的,鬱郁染病,1年以後就死了。
隆裕太后是個普通女人,但歷史上仍然會給她很高的評價,她避免了無數流血衝突。
而隆裕太后一生個人生活也是不幸的。
因和慈禧關係比較好,隆裕太后被光緒認為是太后安插的臥底,夫妻兩人從沒有同過房。一次隆裕太后故意查看光緒的病情,準備向慈禧報告。光緒大怒,拽著頭髮將他拖出臥室,一說裕隆太后還被光緒打過。
薩沙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後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滅掉的。然而,一個亡國太后,在死後不僅享受到了規格極高的國葬,還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體也紛紛讚揚她。這是怎麼回事呢?
(隆裕太后劇照)
一、光緒不愛。
隆裕太后叫葉赫那拉·靜芬,她木訥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憑著這層關係成了光緒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讓她監視光緒的舉動。光緒從一開始就對她充滿敵意,別說夫妻生活了,連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貴為皇后的她,卻得不到光緒的寵愛。
二、慈禧不喜。
隆裕雖和光緒的關係不好,但也沒有做慈禧的眼線,這讓慈禧不高興。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們不大尊重她,就連侍女太監們也在她面前有點放肆。她呢,總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這些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的,隨她們鬧。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點錯。人又很沉悶,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爭,也覺得她太過老實,不大喜歡她。
(慈禧劇照)
三、尊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遵照慈禧的遺詔,隆裕接替了她的權位,與攝政王載灃共同輔佐才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
對於隆裕來說,慈禧的離去就像挪走壓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終於可以喘口氣。幸好慈禧對她不差,不光命她為太后輔政,還把上千萬兩銀子的私房錢留給了她。
但此時的清朝,已是大廈之將傾之勢,隆裕在後宮謹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對於外面的世界根本不瞭解。她很快就發現,她想和載灃分權,幾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會巴結朝臣,對於朝政亦是一無所知,一切都只能聽憑載灃裁決。
識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撫養溥儀,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悶,軍政大事一概不管不問。
四、宣詔遜位。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席捲全國,一時要求清朝退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眼看清朝行將就木,載灃乾脆辭職不幹了。
載灃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為最高統治者,必須肩負起清朝存亡的責任。於是她封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並對袁世凱說:“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此時,袁世凱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權力都給了袁世凱,期望他能守護大清王朝。
(袁世凱劇照)
然而,袁世凱卻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和革命黨談起了條件,最終得到只要能讓皇帝退位,他就能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高位的許諾。
此時,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袁世凱也因勢力導,希望隆裕能以大局為重,和平退位。
重重壓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開御前會議,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會上一些宗室大臣們極力反對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錢出來犒勞軍隊,讓他們與革命軍血戰到底。
隆裕不由悲從心來,因為這些宗室大臣只顧撈錢,不謀其政,國家虧空已久,就連慈禧留給她的上千萬兩銀子,也早被這些大臣們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著溥儀看著他們吵吵嚷嚷沒有結果,只能抹眼淚。
既然沒有錢,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這一步了。
於是待袁世凱談妥皇室優待條件後,隆裕簽下了《退位詔書》,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劃上了句號。
(宣詔退位,圖取其意)
五、積鬱成疾。
隆裕下詔遜位後,身背千古罵名,宗室王公大臣們更是視她為罪人,因此不斷排擠和輕視她。
為了落得清靜,隆裕只得帶著溥儀,在紫禁城關起門來過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過。她先為了省點費用,裁減了一批太監和宮女,結果引得太監和宮女憤憤不平。同治和光緒的遺妃們也不把她放在眼裡,還慫恿溥儀和她對著幹。一來二去,溥儀和她的關係更加惡劣,她也漸漸灰了心,索性把溥儀交給太監們撫養。
除了得到白眼和譏誚,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責不能自拔,想著20多年的基業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從心頭起,漸漸積鬱成疾。
清朝遜位後的第一個新年。往年到這時候,王公貴族,朝廷命婦,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熱鬧異常。但現在紫禁城裡寂靜無聲,誰也不來朝拜。
緊接著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凱派了個秘書來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壽禮,那些王公貴族們根本不當回事,別說給她寫壽詞了,就是來看她一眼,也不願意。
悲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著就到了彌留之際。然而她身邊,除了二三太監和宮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煩,打著哈欠的溥儀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責和悲憤中走完了她淒涼的人生,卒年46歲。
六、死後哀榮。
隆裕死後,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員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國各地都開會追悼隆裕,並派代表前往北京參加隆裕的葬禮,當時參加葬禮的人數多達5萬人之多。
對於隆裕的死,各大報紙紛紛跟進報道,並對她讚譽不斷。一些外國使館亦隆半旗為其致哀。
隆裕生前從未得到過一絲半毫稱讚,在她死後,不僅被稱為“女中堯舜”,還被誇為“外觀大勢,內審輿情,以大公無我之心,成亙古共和之局”,總之,讚譽極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後哀榮,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國民政府也因此實現了大統一。
縱觀隆裕的一生,是悲涼的一生,雖說改朝換代,但國民的心理還是對她飽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雖無治國之才,但卻不像慈禧弄權,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個人的家,所以順勢而行,毅然退位。這正是大家深贊她的原因。
(參考史料:《遜清皇室軼事》)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她對中國有貢獻,所以人民回報她。
規格極高的國葬
題中指出的尊重應該是指的隆裕太后薨逝之後的國葬。
這次事件是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薨逝,因為她親自決定清帝遜位,所以鬱鬱寡歡而死。民國總統袁世凱決定全國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參議院下半旗,並且休會1天。
28日袁世凱親自戴黑紗祭奠;民國舉辦的哀悼大會超過5萬人參加。
甚至全國媒體和輿論都為之惋惜。
國葬的原因
按理來說,一個前朝太后不至於讓本朝舉行這樣隆重的國葬,但是人們如此隆重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有貢獻,基本上當時各階層都感激她。
第二,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大多就清朝舊臣,還有僅存不多的君臣情分。
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有貢獻
隆裕太后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在清帝遜位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光緒和慈禧死後,隆裕太后就帶著年幼的宣統帝垂簾聽政。辛亥革命爆發後,要求清帝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滿清宗室都拿不定主意。
隆裕太后在和袁世凱討論之後說道:“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1911年12月28日,隆裕太后在和親王以及大臣的會議上說到:“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
“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從這裡記錄裡可以看到,隆裕太后並不是類似慈禧那樣有權術的女人,她只是一個帶著孤兒的寡母,她也捨不得清朝,作為太后她有責任守護清朝。但在決定中華民族命運的十字路口時,她卻選擇了天下太平。
投桃報李,理所當然
這件事其實非常重要,如果清朝決定鎮壓革命,那麼大半個中國將會被內戰打爛。隆裕太后絕對有理由鎮壓革命黨,像過去那樣,讓孫中山的起義失敗記錄再增加一次,但是她沒有。決定退位的清王朝,就使得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政權交替流血最少的一次。
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方革命黨和北洋政府以及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她,她雖然不是有意為之,但是她把一個完整的王朝交到了民國手中,而不是一個殘垣斷壁的中國。
所以,政府和人民紀念她,也是投桃報李,理所當然的事情。
就到這裡,我是人文歷史奇縝君,如果你覺得寫得還不錯,那就點個贊!如果有更好的看法,來評論區交流吧!
奇縝君
隆裕太后是清光緒帝的妻子,光緒駕崩之後,晉升為太后,溥儀繼位後垂簾聽政,終於未能阻擋清朝滅亡的步伐,最終同意了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後鬱鬱而終。
嫁給光緒卻終身不得寵幸
首先,作為光緒皇帝的妻子,不得不說隆裕太后其實是受了極大的委屈的,同樣作為光緒的老婆,光緒竟然只寵幸珍妃,而她卻始終都是被忽視的那一個。
不可否認的是,隆裕確實沒有珍妃長的好看,但是她絕對是一個知書達禮的女人,只可惜她是慈禧因果塞給光緒皇帝的,所以反而引起了光緒的反抗,自始至終也等不到他的關愛,也是她一生的一個悲劇了。
隆裕太后不善朝政,卻被硬推上了後位
1908年,光緒帝駕崩,在慈禧是一手操作下,溥儀坐上了帝位,而隆裕也成為了太后,這時候,她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她要想保住溥儀的地位,就只能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她又不善於巴結人,所以她身邊的值得信任的人又十分的少。好不容易拉來了載灃卻又被他反客為主,不可謂不可憐。
最後的無能為力
終究溥儀的位子還是坐不穩了,宣統三年,要求溥儀下臺的聲音越來越高,終於隆裕太后還是承受不住壓力了,最後只好同意了溥儀的退位,此時身為一個女人,她的無能為力也著實讓人心痛。
最後袁世凱在養心殿將《清帝遜位詔書》呈獻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還未閱讀完就淚如雨下,終於大清還是在這一紙之下徹底的覆滅了,溥儀的皇位也就此結束了,而她就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圍知歷史
隆裕太后死後受人尊敬或許可以從她死時的一些通告與輓聯看出端倪。
1913年2月22日,鬱鬱寡歡的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命國務院發出通告二則:
“敬維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觀大勢,內審輿情,以大公無我之心,成亙古共和之局,方冀寬閒退處,優禮長膺,豈圖調攝無靈,宮車宴駕? 追思至德,莫可名言。 凡我國民,同深痛悼。 除遵照優待條件,另行訂議禮節外,特此通告!”“茲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喪,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禮待遇,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 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悼,特此通告!”靈堂之上掛滿輓聯,其中有一輓聯出自副總統黎元洪:
“片語息兵戈,民國酬恩應第一;全軍為墨經,深宮弭亂更何人? ”當時的《亞細亞日報》對隆裕太后作出的評價是:
“隆裕太后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從她死後的一些評價能看出大家對她評價頗高,但是她到底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縱觀她的一生會發現,她是身份尊貴的女人,但是又是命運悲慘的女人。她為共和做出了貢獻,但是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愧疚,之後鬱鬱寡歡,沒有多久就撒手人寰。
一、嫁入皇宮的不幸
1、靜芬與光緒
隆裕太后名叫靜芬,她是慈禧的弟弟的女兒,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很小的時候她就被慈禧看中。慈禧對他弟弟說,這個侄女的的婚姻大事必須由她來決定。
到了光緒要選妃的時候,慈禧就讓靜芬參加選妃。當時慈禧給光緒一柄玉如意,兩個紅繡荷包,讓光緒自己選皇后和選妃子。清朝的慣例是,將玉如意送給皇后,將荷包送給妃子。
光緒想要將玉如意送給長得最漂亮的德馨的二女兒,慈禧大喊一聲:“皇帝”。只見慈禧直向自己侄女那裡努嘴。光緒終於明白,慈禧想讓自己的侄女靜芬做皇后。不得已光緒只好將玉如意給了靜芬。
慈禧害怕光緒選中德馨的二女兒,以後會太寵,所以便不讓光緒繼續選妃,而是命人直接將荷包送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瑾妃和珍妃。
從此,靜芬就進入了皇宮,變成了後宮之主。可惜的是這個看似尊貴的身份卻讓她異常的尷尬。
靜芬是光緒的表姐,長的並不好看。年輕時候的靜芬怎麼樣並沒有人進行記載,但是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這本書中記載到:
“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雖然記載的是中年時候的靜芬,但是相比在這樣的容貌下,年輕時也不會好看到哪裡。
同時,靜芬是慈禧孃家人,作為光緒必然覺得靜芬就是慈禧派來監視自己的奸細。
種種原因之下,光緒並未對自己這個表姐有任何想法。大婚之夜,光緒對她十分冷淡,甚至都不想看她一眼。他們白天在慈禧面前裝的相敬如賓,夜晚卻相安無事。
慈禧看出些端倪,對光緒旁敲側擊,但是依舊無濟於事。年輕的皇后只能獨守空房。
而同時進來的珍妃,那時才14歲,但是人家會撒嬌,琴棋書畫也不錯,反倒深受光緒喜愛。
珍妃有一次穿著龍袍和光緒在玩鬧,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看見的人自然不敢不跟慈禧彙報。慈禧將二人召來一頓訓斥,順便將皇后也數落了幾句,說皇后不能盡責,形同縱容。之後光緒和珍妃認為必然是皇后嫉妒珍妃才向慈禧告密。皇后也是十分委屈,此事與自己毫無關係。委屈之下便對光緒說:“皇上還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吧。”
不曾想,話音未落,光緒一個巴掌打在了皇后臉上。這事還算是小的。
在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的時候,有段時間,皇后被獲准進入瀛臺陪伴光緒。一開始的時候,光緒的心情不是很好,畢竟一個皇帝被囚禁任誰心情也不會好。光緒心情不好便罵皇后,皇后十分委屈,有次皇后被罵急了便回了嘴。這下可慘了。
沒想到一向體弱多病的光緒,一下子就把皇后推倒在地,抓起皇后的頭髮把頭往地上拼命的撞,狠狠的打了皇后一頓。最後,光緒還把皇后頭上的髮簪摔碎在地上。她知道光緒向來不喜歡她,但她未曾想光緒會對她下如此的狠手。
皇后委屈極了,但是她並沒有將此事告訴慈禧,而是自己搬到了其他房子住。她害怕如果將此事告知慈禧,她會失去最後和丈夫在一起的機會。
皇后想要撫慰光緒的心情,第二天還是照舊去找光緒,就像昨天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後來,她命人帶些小蠶蛹過來養,慢慢的心情調整過來。當第一隻蠶寶寶出生的時候,皇后高興壞了,她叫光緒過來看看她的勞動成果。光緒也很新奇,慢慢的兩人的關係緩和了些,兩人開始養蠶,光緒在一旁觀看“指導”,皇后飼養。或許,這段時間是作為皇后的靜芬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她與他的丈夫度過一段普通人家的夫妻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光緒就中毒而亡了。
據記載,光緒臨死前,李蓮英偷偷告訴了皇后,皇后偷偷來到瀛臺。那時候的光緒還算清醒,夫妻二人相對哭泣,說了幾句貼心話。
身份尊貴,生為皇后,卻從未得到皇帝的寵愛。她是慈禧的孃家人,卻又是光緒的妻子。尷尬的身份,並不討喜的長相,都註定了她在皇宮的悲劇。
2、慈禧與靜芬
如果在皇宮中,靜芬只是不受光緒喜愛也就罷了,但是連自己的親姑姑慈禧也並非十分喜歡她,也是喜歡珍妃。
慈禧一開始倒是覺得靜芬是孃家人,但是後來發現靜芬並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好。而且特別膽小,這事還要從珍妃說起。
珍妃是光緒寵愛的妃子,珍妃從小在家闊綽慣了,到了宮中作為妃子年薪是300兩。300兩完全不夠珍妃揮霍。珍妃想了個生財之道——賣官。
她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珍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光緒面前美言。在清朝原本捐納買官並不犯法,珍妃違反的是後宮不得干政。慈禧知道後便訓斥珍妃,說她敗壞祖宗家法。豈料珍妃還很倔強,居然對慈禧說:“祖宗家法自有人敗壞在先, 我怎麼敢呀?就是有,也是太后您教的。”
這不是在說慈禧垂簾聽政嗎?慈禧一聽就火冒三丈,便要杖責珍妃。
皇后出面勸說,但是慈禧不聽,板子就啪啪啪地打在珍妃的身上。沒想到,皇后居然嚇暈過去了。慈禧看後大失所望,這樣的皇后能做成什麼大事。
還有一次,1901年農曆正月初十,那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心想現在屬於國困民艱的時候,自己的生日就不要鋪張浪費了。如果按照以往慣例必是要皇帝賜宴,張燈結綵,好好熱鬧一番的。皇后跟光緒說自己只吃完長壽麵就好。
皇帝聽了很贊同皇后的建議,就下發旨意,大臣知道了也很開心,都紛紛讚揚皇后。但是慈禧不開心了。慈禧認為皇后這樣開了先例,以後還怎麼慶祝,皇家的顏面何存?慈禧一開始忍著不發作,但是到了生日那天就不開心了。硬是要找碴,以皇后所坐的錦茵與她的一樣為尋事藉口硬是罰俸三個月。
靜芬的可憐在於丈夫不喜歡她,雖有皇后之尊,卻無皇后之威嚴;慈禧是她姑姑,可每天都提心吊膽,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為知足。就這樣窩窩囊囊的當了20年的媳婦。終於光緒和慈禧在相差不到24小時都相繼離開人世,就這樣她媳婦愛熬成了婆。
三、當媳婦熬成婆,接踵而至的不是幸福是亡國
慈禧死後,靜芬由皇后變成了太后,上徽號“隆裕”。但是慈禧留給她的不是一個盛世,而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兩年之後武昌起義爆發,整個大清王朝能夠鎮壓革命的只有袁世凱。但是袁世凱在三年前被載灃趕回老家。袁世凱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傲慢的很,拖拖拉拉,直到朝廷授予他欽差全權才出兵。隆裕太后雖然恨袁世凱出賣光緒,但是又不得不啟用袁世凱。
但是啟用袁世凱註定是一個悲劇,袁世凱並沒有賣力幫清廷打仗,在北洋軍攻佔漢陽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袁世凱在向革命軍出發他並沒有完全為清廷賣命,只要滿足他袁世凱的要求一切都好商量的信號。
很快袁世凱和革命軍達成協議,只要袁世凱推翻清朝,就讓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袁世凱讓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一項優待清室的條例。
之後,袁世凱先是致電清政府說要籌集軍費,讓那些整天嚷嚷主戰的滿族貴族捐款。很快主戰派就不說話了,之後再向隆裕太后說革命軍多厲害,讓人在京城傳播謠言說革命軍有三頭六臂,嚇得主戰派不敢吭聲。
袁世凱對隆裕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亡國之君,身受殺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 ”他先把隆裕嚇了一通,接著勸誘,“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創舉啊。”
隆裕太后思考再三之後還是簽了《退位詔書》,她唯一能做的是儘可能的爭取最優待的條件。
簽了《退位詔書》後,隆裕太后一直覺得是自己敗了祖宗的基業,一直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死後按照《優待清室條件》將隆裕太后厚葬了,在她的靈龕頂端正上方有一塊“女中饒舜”的大匾,靈堂殿內外佈滿了輓聯。
四、隆裕太后的評價
正因為隆裕太后簽訂了《退位詔書》,所以減少了戰爭。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才會看見那些輓聯和新聞對她的評價。
但是後人對於隆裕太后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大公無我”“垂憫蒼生”,有的人則認為隆裕太后不過是保全自己。對她評價褒貶不一。
但是,實際想想,隆裕太后簽下《退位詔書》雖然是形勢所逼,算不上後人,但也是算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洞達時機”、“順天應人”。
隆裕太后如果不籤《退位詔書》是否真的沒有退路呢?其實不然,她也可以殊死抵抗,當時除了袁世凱掌握的一支軍隊以外。清朝政府手上還有一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有上萬人,這上萬人打起仗來也會讓上萬人犧牲,讓十幾萬百姓流離失所。最慘的結局也是隆裕太后帶著溥儀自盡,這樣也算是對得起祖宗,但是生靈塗炭。又或者她可以學慈禧北逃,退守關外,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隆裕太后都沒有這樣做,也算是“有造民國”的“女中堯舜”了。
參考文獻:
1、陳自新 《隆裕太后與清帝退位》文史精華 [J] 2012年02期
2、黃華平《隆裕-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后》 文史春秋 [J] 2013年09期
3、宋玉紅《中國末代皇太后隆裕喪葬禮儀》 檔案天地 [J]2014年12期
非說不凡
隆裕太后(1868——1913),中國最後一位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的親侄女,也正為如此,1889年被慈禧太后指定為光緒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家族中進行權利內部移交的政治安排。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幾乎在同時離開人世,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緒帝的皇后隆裕成為皇太后,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本人為監國攝政王。
三歲的溥儀登基,史稱宣統帝。
但此時的清朝,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眼看清朝行將就木,載灃乾脆辭職不幹了。隆裕在後宮謹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對於朝政亦是一無所知,孤苦無助弱女子和乳臭未乾的娃娃如何應對風雨多變的時局?
革命浪潮滾滾,要求清帝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滿清宗室都拿不定主意。於是她封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並對袁世凱說:“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她把一切權力都給了袁世凱,期望他能守護大清王朝。
可是袁世凱卻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得到革命黨只要皇帝退位,他就是民國大總統的承諾。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隆裕太后只好如同木偶一樣,任由別人擺佈。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太后名義頒佈《退位詔書》,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劃上了句號。
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改變國體,大多經歷了帝王龍血濺當下。而像清廷和平遜位,不生靈塗炭和平過渡是十分罕見,她把一個完整的王朝交到了民國手中,而不是一個殘垣斷壁的中國,可說是居功至偉。
孫中山更如是讚譽她:“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不過,這些盛讚是她心底被劃傷的最疼痛。作為一國太后,作為一個王朝的被動的終結者,心中總是難免覺得有愧於列祖列宗。她曾經講過:孤兒寡母,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處。所以,後來的她都是整日的鬱鬱寡歡的。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如此寫道:“我給太后請安時,常看見她在擦眼淚”。
隆裕太后與光緒帝成親二十年,但是光緒帝從來沒有正眼瞧過她,因為光緒身體原因,二人基本沒有同過房。光緒帝被囚禁在瀛臺,經常煩躁不安,皇后此時去看望他,幾近崩潰的光緒帝大發脾氣,拳腳相加,把皇后打得鼻青臉腫,髮飾也被砸碎了。
隆裕下詔遜位後,身背千古罵名,宗室王公大臣們更是視她為罪人,除了得到白眼和譏誚,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責不能自拔,想著20多年的基業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從心頭起,漸漸積鬱成疾。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終,其後全國輿論一邊倒的對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凱力主對隆裕太后進行國葬,副總統黎元洪則稱讚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民國總統袁世凱決定全國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參議院下半旗,並且休會1天。28日袁世凱親自戴黑紗祭奠;民國舉辦的哀悼大會超過5萬人參加。
美麗青春您真痘
隆裕太后是滿清最後一位最高權利寶座上的人,在她的手上把滿清政權交出來的人,縱觀世界歷史,凡是改變國體,無論是封建帝王變成君主憲政,還是變成共和體制,大多經歷了帝王龍血濺當下。而像清廷和平遜位,民國待以優厚的憂待金這樣和平過渡是不多見的,其實袁世凱和隆裕太后都是居功至偉。
圖注:清帝退位詔書
當然隆裕太后願意退位,換取和平過渡和她的權利獲得的原因有關。
被推上最高的寶座的她
隆裕太后能坐上清廷最高權利寶座,並非通過殘酷的宮廷鬥爭或者血雨腥風的權利鬥爭,而是因為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被慈禧太后安排給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光緒皇帝做皇后,是代表著慈禧太后家族中進行權利內部移交的政治安排。
你完全可以說她僅僅是代表著一個符號,表明滿清在葉赫那拉氏家族中遞交權利。
正因為她獲得帝國最高權利比較輕鬆,能力和心機都沒有經過歷練,所以願意聽從內心的安排,事實上在趨勢面前,老練和心機都是無用的。
看似平凡卻居功至偉
清廷和平遜位,隆裕太后看似平凡卻居功至偉,因為政權的更迭經常造成流血衝突是一方面;政治走向不確定是更大的無解!很多時候社會發展會走進死循環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和平遜位結束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使中國出現共和曙光,這一結果是極其震撼的,對中國全民族都是極大的利好提振,使災難深重的中國有跟上世界歷史進步的機會。就這一點來說,個人榮辱評價都不重要。
歷史更長的書卷終究會正確書寫一個人的真正價值。
我是“天下會會天下”,請隨手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隆裕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與慈禧太后的強勢性格不同,隆裕太后是一個優柔寡斷、性格內斂的皇室成員,或許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面,隆裕太后能夠成為一個操持家務的賢妻良母,但是歷史偏偏把隆裕太后安排在了中國的最高權力的寶座上面。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後,按照慈禧太后生前的政治安排,光緒帝的皇后隆裕成為皇太后,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本人為監國攝政王,實際上隆裕太后與慈禧太后還有一層親緣的關係,那就是隆裕太后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的女兒,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終,其後全國輿論一邊倒的對隆裕太后表示哀悼,袁世凱力主對隆裕太后進行國葬,副總統黎元洪則稱讚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隆裕太后之所以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
首先與隆裕太后在辛亥鼎革之際的主動宣佈清帝遜位而帶來的南北之間的和平,如果隆裕太后當時聽從了清廷內部強硬派的主張,那麼中國在當時必然會陷入一片生靈塗炭之中。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隆裕太后是受了袁世凱等人的欺騙,因而被迫宣佈清帝退位的,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至少在南北和談的時候,隆裕太后已經有了讓國的意思。
其次,隆裕太后本人的遭遇也是讓人同情的,與光緒帝成親二十年,但是光緒帝從來沒有正眼瞧過她,一直冷落她,隆裕也沒有為光緒帝生過孩子,後來的溥儀實際上是過繼給光緒帝和隆裕的,因而只能說是隆裕太后的繼子。所以,隆裕太后在46歲的時候就染病身亡,之所以會獲得那麼高的評價實際上與她的本人的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有關。
青年史學家
清朝最後一位皇太后是葉赫那拉·靜芬,滿洲鑲黃旗人,乳名叫喜子,史稱隆裕太后。
靜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她的父親是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靜芬二十歲時嫁給了光緒皇帝,被冊封為皇后。
慈禧太后決定,靜芬與光緒帝舉行大婚慶典在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式舉行。
正當人們為慶典活動緊張忙碌之時,某日夜間,紫禁城忽然發生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門被焚燬。慈禧太后並沒有因此推遲皇帝的婚期,宣佈慶典如期舉行。
按照清朝的慣例,皇后的花轎入宮要經過太和門才能進入後宮的鐘粹宮。如今太和門化為灰燼,這儀式如何進行呢?
史上極為荒唐的一幕出現了。慈禧太后命令工匠連夜裱糊了一道山寨“太和門”。
由於工匠的手藝高超,這道門遠遠看去,簡直和太和門一模一樣。大婚之日,皇后的花轎通過“太和門”,進入了鍾粹宮,皇帝大婚,皇后從假門進宮,很多人都有不祥的預感。
靜芬的內心沒有民間新娘子那種喜悅感、幸福感,因為這又是一場政治婚姻,她如同工具一樣,被姑母安排在皇宮裡。也正是因為姑母的極端自私,造成靜芬終生的不幸。
光緒帝同樣沒有新郎官的興奮和得意,婚後從未親近過皇后,不僅不喜歡她,還有一種極端的厭惡感覺。光緒帝遇到不順心的事兒,常常把怨氣發洩在皇后身上。
光緒帝被囚禁在瀛臺,經常煩躁不安,皇后此時去看望他,幾近崩潰的光緒帝大發脾氣,拳腳相加,把皇后打得鼻青臉腫,髮飾也被砸碎了。
隆裕皇后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過是慈禧太后安插在皇帝身邊的臥底而已,家庭幸福這輩子追求不到了,因此主動投靠了後黨,時時處處監視皇帝的言行,兩個人名為夫妻,實則是政敵關係。
人們同情光緒帝的時候,卻忽視了比皇帝更慘的隆裕皇后,光緒帝好歹還有個珍妃聊以慰藉,可以減輕失敗婚姻的痛苦,而隆裕皇后如同守活寡一樣,任由紅顏日漸老去。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幾乎在同時離開人世。
三歲的溥儀登基,史稱宣統帝。孤苦無助的隆裕太后硬撐著,收拾姑母遺留的爛攤子。
風雨飄搖,山河破碎,弱女子和乳臭未乾的娃娃如何應對風雨多變的時局?
此時,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隆裕太后只好如同木偶一樣,任由別人擺佈。
宣統四年(1912年),隆裕太后被迫連發三道懿旨,宣佈大清皇帝正式退位。袁世凱洋洋得意地對手下說:“隆裕太后倘若再年輕一點,老子興許會納之為妾呢!呵呵!”
宣統皇帝遜位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隆裕太后在孤獨鬱悶中病逝,年僅四十六歲。
漢周讀書
為求全面,我從三個角度答題。第一,裕隆太后為何鬱鬱而終;第二,時人對帝國究竟是什麼態度。第三,國人為什麼對隆裕太后之死表示同情。
第一,裕隆太后為何鬱鬱而終?
裕隆太后臨終前主要有兩大情緒,一個是愧,每一個是恨。
裕隆太后雖然是以退位的形式,把大清朝退出了時代舞臺,但是作為一個王朝的被動的終結者,心中總是難免覺得有愧於列祖列宗。她曾經講過:孤兒寡母,千古傷心。每睹宮宇荒涼,不知魂歸何處。這是慚愧。另外一個是恨,恨八旗子弟沒有出息,沒有一個人為王朝出力,只知道從王朝手裡拿好處:予三年深居宮中,不預外事,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不賣,賣來賣去,以致賣卻祖宗江山。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隆裕太后終日悶悶不樂,終於在退位一年之後鬱鬱而終,享年46歲。
第二,時人對帝國究竟是什麼態度?
看現在的歷史書,人們會有一個錯覺,以為推翻清帝國一定是全社會上下喜大普奔的情勢。其實當時人們的心情很複雜,既有對新時代的憧憬,也有對舊時代的懷念。許多人心理對於皇帝還是有一定的感情。因此才有後來好幾次復辟的鬧劇出現。魯迅先生小說裡面也有生動的描寫:好香的鹹菜,知道嗎,皇帝坐龍庭了!陳獨秀也曾點評過袁世凱稱帝事件:就是反對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對袁世凱做皇帝,不是真心從根本上反對帝制。
第三,國人為什麼對隆裕太后之死表示同情。
在袁世凱的主導之下,隆裕太后的葬禮規格非常之高,除了降半旗之外,各地實權人物都發來弔唁電報,有人甚至稱讚她是女中堯舜。這主要是稱讚她和平退位,沒有給國家帶來更多的血光之災。其實這哪裡是隆裕太后可以決定的大事,完全就是袁世凱翻雲覆雨的算計而已。至於民間老百姓對於隆裕太后的評價,當時的《中國日報》的評價可以說一語中的:秉性柔懦,失西后歡。與光緒感情不恰,抑鬱深宮20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唯清廷退位,後力居多。
一個看似高高在上的女人,既不討慈禧歡心,又和自己的丈夫關係冷淡。無所歡樂,無所作為。其實是一個可憐人,後來還主動退位。所以說,老百姓對她更多的是同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