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探祕!鄂州吳王城有幾個姊妹城

6年前,位於我市城區的吳王城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曾有人問,除了吳王城外,昔日的吳大帝孫權又修築了哪幾座城池?吳王城在其中處於什麼地位?三國時期的吳王城與石頭城,幾近一對姊妹城,兩者又有著怎樣的淵源?生活在吳王城裡的人們在探尋和追問。

獨家探秘!鄂州吳王城有幾個姊妹城

歷史上孫權多次遷都,從吳(蘇州)到京口(鎮江)建鐵甕城,再遷至建業(南京)建造石頭城,再遷到武昌(鄂州)建吳王城,最後又從武昌回到建業。

近期,隨著南京對石頭城遺址發掘,江蘇現代快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也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本報將稿件內容稍作了些調整,以解讀者之饞。

A、稱帝吳王城

歷史上,孫吳經歷了多次遷都,並建立了3座城,分別是鎮江的鐵甕城、南京的石頭城和鄂州的吳王城。

三國爭雄,隨著時間推移,曹、孫、劉3家經過多年角逐,勢力調整,形成新的政治軍事格局,三國鼎立局面形成。而劉備在建安十九年奪取益州後,實力大增,成為孫吳生存與發展的威脅。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準備伐吳,搶奪荊州,孫權意識到了政權不穩。在爭奪荊州取得階段性勝利後,這一年,孫權遷都到鄂,因為魏文帝曹丕封他為吳王,這一年陰曆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孫權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縣改名為武昌。不久就在此大興土木,修建城池。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吳王城“有五門,各以所向為名,唯西角一門,謂之流津,西臨大江”。

獨家探秘!鄂州吳王城有幾個姊妹城

吳王城遺址

通過考古勘探確認的六朝武昌城位於今天鄂州市城區。吳王城北枕長江,南鄰南湖,西接樊山,東憑虎頭山,直到今天地表仍有部分夯土城牆及城壕。吳王城的四周設有多處軍事堡壘:城西的樊口戍,佔西山之利,扼長江之險,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千百隻戰船,就是從樊口戍出發的。城對岸有邾城,派重兵駐守,以對付曹軍。城東西兩面的高山頂上,都建有烽火臺,以傳軍事警報。

B、遷都石頭城

公元211年,經過深思熟慮的孫權“徙至秣陵”,來到了今天的南京,次年興建了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

獨家探秘!鄂州吳王城有幾個姊妹城

石頭城遺址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孫吳在荊州的勢力較為穩固,而蜀國國力日漸削弱,對吳國基本不構成威脅,雙方關係趨於緩和。此時,孫權的戰略重心開始轉向經營長江下游的江北防線,穩定長江下游統治。

武昌作為政治勢力中心,已經不合時宜了。經綜合考慮,公元229年,孫權又把都城遷回了南京。那麼,孫權為何會選擇南京作為政治勢力的中心,並在此建城,究竟是在什麼因素的推動下,他有了這樣的決定?

事實上,遷都南京是多人共同智慧的結晶。

最早有此想法的是孫權的哥哥孫策。史書上記載,孫策已經在南京建有府第,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或許石頭城就當易主了。

第二個提出定都南京的是張紘,張紘本是曹操派去的間諜,結果卻成了孫權的高級謀士。出於對天下政治格局的洞察和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地理形勢的熟稔。

而進一步推動孫權定都南京的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天下三分大局已定,孫權遷都到京口,劉備向孫權建議,此處距離蘇州尚遠,一旦有險情,赴救為難,勸孫權遷都。孫權告訴劉備,南京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適合水軍發展,自己打算遷都南京。劉備周觀地形後,也勸孫權遷都南京。

這之後,就是諸葛亮向孫權諫言定都南京的故事了。諸葛亮告訴孫權“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關於諸葛亮到底有沒有到過東吳一事,史家都持不同意見。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說,南朝《輿地志》和晉人張勃的《吳錄》都有記載,因時代相差不遠,可信度很高。

總之,孫權從武昌遷回南京,是三國勢力博弈的結果。

C、首築鐵甕城

在吳王城、石頭城之前,孫權已築鐵甕城。

公元196年,15歲的孫權舉孝廉,任陽羨長,可以說,吳(蘇州)是孫權的發家之地。在這裡,無論是政治上、經濟上,孫權都打下了較穩固的基礎。但是綜合來說,此時的孫權勢力仍比較薄弱,因此在蘇州並沒有建立都城。

經過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孫權實力壯大,此時戰略目標發生了變化,決定棄守為攻,不再死守江南,而要向外擴展。於是,孫權在公元209年來到了當時的丹徒(後改名京口,今鎮江),並在此建立了鐵甕城。

鐵甕城,歷史文獻是如何記載的呢?

獨家探秘!鄂州吳王城有幾個姊妹城

鐵甕城遺址

公元208年,孫權自吳(蘇州)來到鎮江,修築了鐵甕城。《輿地志》中記載:“鐵甕城為吳大帝孫權所築,週迴六百三十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磚壁。”晉代以來,歷代郡治皆據其上,又稱子城,其形狀據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所述:此城雉堞緣崗,彎環回合……圓深之形,正如卓甕。

鐵甕城地處江南丘陵地帶,“京城因山為壘,望海臨江,緣江為境”。鐵甕城利用北固山南峰蔓延的山勢,在縱橫環繞的山巒中,依山加築夯土,形成與山為一體的巍峨城垣,達到“固若金湯”的目的,同時面臨長江,以長江為護城河。

D、三城的共同點

鐵甕城、吳王城與石頭城,這3座城在修築上究竟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說:“鐵甕城、石頭城、吳王城都位於長江岸邊,利用土山、石山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建造,3座城都有依山臨江的特點。像南京的石頭城依憑清涼山,扼守秦淮河口。當初秦淮河河面寬闊,曾經能停留萬條船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石頭城就處在長江與秦淮河結合的三角地帶,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這種築城特點在此前的鐵甕城與之後的吳王城建造中都有所體現。”

“但是,石頭城和其他2座城又有不同之處。”賀雲翱說,“在鎮江時,孫權雖還未稱帝,但鐵甕城的意義已經相當於都城,其後的吳王城也是如此。據文獻上記載吳王城內有武昌宮,有孫權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舉行祭禮和接見賓客的禮賓殿及起居之所。王家宮殿氣度不凡,所用建築材料都十分昂貴,當時宮殿磚瓦是用澄泥製成的,這種泥可以燒製成硯,質地細膩,像嬰兒的皮膚一般。因此,這種用澄泥製成的瓦片,每片都價值萬錢。”

“因此和另外2座城不同,石頭城不是都城,它是在郭城之外的獨立城池。”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石頭城的意義,只在于軍事意義的重要?

“軍事意義固然是一個原因,但主要還因為,此時孫權已經選定南京為其政治勢力的中心,無論是從地理形勢,還是政治勢力、軍事力量和人才儲備來說,南京都是都城的首選之地。來南京的第二年建石頭城,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圈地,劃定勢力範圍。一旦羽翼豐滿,孫權忖度在石頭城外興建都城,全面開發南京城。從此,以南京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試想,如果不是南京在各方面因素綜合起來更有優勢,或許孫權又會再次遷都,或者索性就留在後遷的鄂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