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知乎18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699pic.com ID: 19117299


大學的時候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每天都在焦慮與迷茫中度過。想去中文系當一個執筆書夢的少女,結果還是輸給現實學了電氣工程。聽著晦澀難懂的理工科專業課,過著宿舍、食堂、教學樓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和室友“夜談會”聊的最多的就是“學了夕陽產業,不知未來路在何方”。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這個目標支撐我們走過了12年的青春時光。終於上了好大學,這才驚覺自己失去了方向:如果說,好好學習的目標是上個好大學,那上大學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一、


我們提及未來的時候總是說,“希望有一天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其實我們之中的大多數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大三時候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出國,考研,還是工作呢?有的人擇其一而奮鬥之,有的人做了兩手甚至三手準備。選擇考研的,真的是因為醉心學術,想把整個青春奉獻給學科的發展嗎?還是因為想要一個更高的學歷,增加未來找工作的籌碼?或是因為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為了讓自己多幾年的思考時間?選擇工作的,真的喜歡自己簽約的那份工作嗎?真的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業”了嗎?還是僅僅因為收入高、待遇好?或者只是單純地不喜歡學習與學校,企盼早日離開日復一日讀書考試的生活狀態?

在我所學專業,多數同學畢業後會選擇體制內的工作。不久前和同一年畢業的小夥伴們交談,大家紛紛感慨“才二十出頭就已經變成了油膩的中年人”——習慣了抱怨,習慣了安逸,習慣了“看起來很忙碌”,習慣了“偷懶”和“假裝努力”。僅僅兩年時光,那些曾經指點江山、想要通過一己之力改變行業現狀的少年,如今多半已經被磨平了稜角,接受了現實——我們本來就是普通人,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

大多數人都被環境同化。如果身邊的人都勤奮上進,你也怕自己跟不上他們的腳步;如果身邊的人都不努力,你就接受了現狀:你看,不努力其實也可以過得還不錯嘛!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699pic.com ID: 19117299



我們總是習慣於自我設限和自證預言,習慣於做自己熟練且擅長的事情。面對一點點陌生的挑戰,你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行”、“我做不成這件事”,於是就真的日復一日地活在自我否定中,什麼也做不成;可是,當你邁出了“我去試試看”的第一步,回頭看才發現自己已經走出很遠。

我很慶幸自己還有泯滅的“不甘心”,還沒有“接受現實”,於是在遇到一群努力想要變得優秀的人的時候才能和他們結伴而行。曾經掙扎又無力改變,終於找到了自己新生活的平衡點

當我還在國網工作的時候,我就找到了自己在本職工作中的定位。下決心改變以後,我對本職工作流程進行了大幅優化。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缺乏創造性的,熟練以後都可以歸結為“重複機械勞動”;如果是這樣一個性質的工作、且在工作過程中需要用到電腦的話,幾乎都可以用編程解放自己的勞動力。幸好有一個程序員男朋友,可以手把手教我把這個“想法”變成落地的行動。我的近40%的工作任務都由“它”來完成。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於是空閒下來的時候就可以看各種規範、考註冊證,精進業務知識。

找到了下班後生活的樂趣。

堅持練琴,即使一個人生活,也要有滋有味。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讀了很多書,寫了許多字,副業收入超過了主業工資。得到了很多貴人的幫助,自己以前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現在做的越來越好。

於是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什麼工作是能“一眼看到老”的,真正決定未來的從來都不是正在做的工作,而是人的心境。若我只是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領著死工資過著混吃等死的生活,那我便真的如自己“預知”的未來一樣,在歲月蹉跎中哀嘆自己一事無成,二十年如一日地等待退休領養老金;若我心懷野望不甘平庸,平臺和地理空間從來都不是束縛能力的枷鎖,心有多大,就能走多遠。

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二、


究竟怎樣做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試錯,不停地試錯。

我之前的個人介紹是“一直玩電的不安分的小貓”,因為我真的屬於學院裡很不安分的那種學生。曾經有一個關係很要好的學長直言不諱地批評我“一天總是做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做的這些事情,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沒有一件事延續到現在——因為我通過嘗試發現了“它們和我想象中不一樣”。但是我不後悔花了很多時間精力來嘗試,因為知道了什麼是錯誤的,你離正確的方向就越來越近了。

很多事情你不去嘗試,永遠不會知道真實的樣子。就像大四之前,我一直覺得“成為一名編輯”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職業了,當我真的找了一份編輯工作的時候才理解其中的艱辛。一天至少有7、8萬字的稿件加工任務,下班之後常常眼睛酸脹,脖子、肩膀疼痛不已;剛開始學的時候很有趣,熟悉業務之後就進入了“重複機械勞動”階段,每天面對各種枯燥的公式、圖表,很枯燥;總是想著“忙完這一陣就好了”,但是一個deadline挨著一個deadline,只有無休止的加班……而我曾經千萬般不願意去的、從入職第一天就開始想著辭職的本職工作,真的做起來發現其實也還不錯。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699pic.com ID: 19117299



三、


無論學什麼,無論喜不喜歡,做好眼前的事。

很多同學關注我是因為我寫各種高效學習法的文章,但其實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說過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正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我才覺得這些方法大家借鑑的價值——對於自己喜歡的學科,學的好不是理所應當的嗎?如果連不喜歡的人都能學好,說明這個方法是確實有效的、能夠排除情感因素與個人偏好起作用。

每屆大一新生都會感慨“現在流的汗與淚,是當年填志願腦子裡進的水”,事實上,無論你當時填志願是遵從父母還是自己的意願,你都會這麼感慨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走出舒適區、攻克難題的過程,是和我們內心想要呆在舒適區的天性相違背的。高等教育很少有絕對有趣的學科,也就是說無論你報什麼專業學起來多半都不會喜歡。我們做的大部分工作,熟悉了之後都會枯燥乏味,“絕對有趣”的工作也同樣很少。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做眼前的事”。很多參加工作的同學都有這樣的感慨:畢業後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毫不相關,感覺大學四年白上了。真的是這樣嗎?高等教育其實培養的是我們

看世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就在你解的高數題之中、就在你寫的實驗報告裡面、就在你接線的麵包板上、就在你為了完成論文找的文獻中。學習任何專業,需要的能力基礎是相同的(比如說邏輯能力、分析能力、實踐能力),只是不同學科配比不同;任何職業,底層的能力也是相同的(比如溝通力、顧問力、信息力),只是不同崗位配比不同。

我們學任何知識都會有用到的那一天,只是你不知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形式起作用。

無論你現在學的是什麼專業、從事的是什麼工作,不要抱怨它“沒用”;做好眼前的事,你付出的努力不會虧待你。

長大後,你悟出了哪些不一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699pic.com ID: 19117299



我的私信每天被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我現在很迷茫,怎麼辦?”

我想告訴你,無論你現在上大學幾年級,無論你選擇讀研還是工作,你的任何一次選擇都不能決定你的一輩子。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如果以後你發現有一次選擇真的決定了你的一輩子,說明你在那之後放棄了無數次可以改變的機會。

人總是會向著自己理想中的樣子靠近。別害怕迷路,先找一條路走下去,走著走著就柳暗花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