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魚雷可將驅逐艦攔腰折斷,而導彈卻做不到,為何魚雷威力這麼大?

育兒閒談


提起魚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自1866年誕生以來已有150年發展歷史,多次在戰爭中展現出強大的威力,僅兩次世界大戰中,交戰各方就發射魚雷4.5萬枚,擊沉艦艇2598艘;被擊沉的運輸船中,80%的戰果由魚雷創造。



那麼魚雷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威力?首先魚雷很大。如潛艇發射的533毫米口徑MK48魚雷,長近6米,重1.58噸,戰鬥部裝藥300公斤,本身威力就很大,俄羅斯魚雷更大,有650毫米口徑。其次是水中爆炸的氣泡效應。魚雷在軍艦下方爆炸,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最大直徑近20米),氣泡過度膨脹將軍艦托起後,迅速收縮,海水下陷,軍艦釜底抽薪,之後氣泡會再次膨脹。這個過程,軍艦相當於被反覆彎折,最終結果是攔腰折斷。



圖2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水下爆炸的氣泡效應。從過去的直航魚雷,到今日的線導魚雷、尾流自導魚雷,制導和驅動模式在變,魚雷越發智能,巨大的威力卻沒有變。2010年3月26日晚,韓國“天安”號護衛艦船尾爆炸,斷成兩截,迅速沉沒,104人只有58人生還,據韓國調查,也是魚雷所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魚雷威力這麼大,就沒有什麼辦法反制嗎?答案顯然是:有!關注小編頭條號【軍武研究員】,且聽3月2日文章《神秘的“魚雷克星” 反魚雷技術簡介》分解。


軍武研究員


雖然現代海戰,艦對艦的攻擊方式主要依靠反艦導彈來進行,傳統的魚雷和艦炮退居二線。但魚雷的巨大威力是毋庸置疑的:曾經在一次武器測試中,MK48重型魚雷命中了利安德號護衛艦,炸斷了龍骨,直接將其腰斬。

為什麼魚雷會有這麼大的威力?主要是因為攻擊目標區域不同。魚雷主要是攻擊水線下部位,這是艦艇防禦最為薄弱的區域。若是大型艦艇,還有防雷隔艙的保護,小型艦艇就沒那麼好命了,但無論是哪種艦艇,遭受魚雷的攻擊之後龍骨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魚雷在攻擊小型艦艇時,往往會一發入魂,攻擊大型艦艇,也有讓其失去一定的作戰能力。

水線以下部位一旦形成較大的破洞,如果損管不能有效地組織搶救,那麼大量海水將會湧入艙內。雖然現代大型艦艇都擁有“相鄰三艙進水不沉”的設計特點,但一旦龍骨發生斷裂,那麼再優秀的損管也無力迴天了。

現代的反艦導彈雖然是超低空掠海飛行,中俄主要裝備的反艦導彈更是擁有超音速飛行等特點,但主要是攻擊水線以上的部位,對水線以下部位影響較小。一般不會造成水線以下部位大量進水而導致艦艇沉沒。

正是因為反艦導彈和魚雷的的攻擊側重點不同、攻擊部位不同,因此也導致了攻擊效果的不同。


戰壕


魚雷發射圖。


“該死的魚雷……全速前進!”這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海軍上將法拉格特在莫比爾海戰中留下的,他一生最為人們熟知的名言。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魚雷的力量無不讓海戰中的交戰雙方膽寒。一艘驅逐艦中了3發炮彈,驅逐艦很有可能無大礙,甚至中了2枚導彈,驅逐艦也有可能不會失去行動力。

但只要被一發魚雷擊中,這艘軍艦多半玩完。

對於很多非軍迷的網友來說,魚雷的威力之大,一直是他們搞不明白的問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

傳導能力

在牛頓擺球中,最左邊的小球總是能把其大部分能量傳遞給最右邊的小球,反之亦然。

設想一下,如果上面的牛頓擺球中,把中間的那3個小球換成是3塊軟軟的豆腐,牛頓擺還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嗎?

同理,爆炸時會產生壓力波,而壓力波能否得到有效傳遞非常重要。同等裝藥的情況下,在空氣中爆炸的效果就沒有在水下好,這裡面的原因之一是,水的傳導能力比空氣強。

海水密度大約是空氣的835倍,另外,空氣是可壓縮的,而海水的可壓縮性通常只有空氣的三萬分之一到兩萬分之一之間,通常認為水不可壓縮。

因此,魚雷在水下爆炸時,海水就成為了壓力波良好的傳導體。即使魚雷與艦艇不是接觸式爆炸,而是距離幾米遠處爆炸,魚雷也能給艦艇帶來重創。

大氣泡有大殺傷力

空氣中的爆炸,其能量是迅速向四周擴散開去,然而水下的爆炸,其情形很不一樣。

上圖是一個水下爆炸的高速攝影,可以看到,爆炸時產生大量高溫高壓氣體,這些氣體迅速膨脹,當膨脹到,球內氣壓等於周圍的水壓(靜壓)時,氣體球並不會停止膨脹,因為它有慣性,直到過度膨脹,導致周圍水壓大於球內氣壓,水壓才會再次將氣體球壓回“原形”,當氣體球被壓縮到最小時,球內氣壓再次達到另一個巔峰,接下來,它還會繼續膨脹。

像這種爆炸氣體在水下膨脹-壓縮-膨脹的現象叫做氣泡脈動。

魚雷在水下爆炸產生的大氣泡以及氣泡脈動很有殺傷力,下面咱們借用Mk- 48型魚雷的一次試驗說明這個過程。

Mk-48型魚雷是美國海軍潛艦的主力重型魚雷,圖片來自美國海軍。

1999年6月14日,為了試驗,澳大利亞海軍發射了一枚MK-48魚雷,擊沉了驅逐艦Torrens,其過程是這樣的:

MK-48魚雷從澳大利亞海軍柯林斯級HMAS Farncomb潛艇發射。

魚雷在驅逐艦下方爆炸,產生衝擊波和球形氣泡。

衝擊波,加上最大直徑可達18米的球形氣泡,將驅逐艦從中部抬起。

球形氣泡膨脹到最大值後,迅速收縮,海水下陷,驅逐艦的中部向下運動。

球形氣泡再次膨脹,驅逐艦終於被攔腰折斷。

由於球形氣泡內是氣體,其密度遠低於海水,所以其運動方向是向上快速運動,當其上行到驅逐艦底部時,會將氣泡上方的水高高衝起,形成噴泉一樣的垂直水柱。

驅逐艦Torrens的最後下場。

1999年6月的這次驅逐艦被魚雷擊沉視頻,後來用到了2001年上映的《珍珠港》電影中。

上面的真實事例說明,在水中爆炸的魚雷,其衝擊波毀傷是一方面,脈動氣泡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水中兵器概論(作者石秀華等)》一書中,有這麼一個數據,1升炸藥爆炸後,可產生1000升爆炸氣體產物。在爆炸瞬間,這些氣體被強烈地壓縮在炸藥原有的體積之內,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其氣壓可達到十幾萬個大氣壓。

最早期的魚雷使用的是黑火藥,後來使用的是TNT,但現在使用的是混合炸藥,通過在炸藥裡面添加特殊物質,可讓炸藥爆炸時產生更多得多的氣體,以便在水下形成更猛烈的衝擊波和氣泡脈動。

攻擊的是艦船的薄弱部位

一枚導彈擊中驅逐艦的甲板,並把其撕裂,但驅逐艦有較大的可能不會因此而湧進大量海水。但魚雷不同,它攻擊的是艦船的水下部分,這也是艦船的薄弱地方,當魚雷從水下撕裂船體後,必會湧進大量海水,軍艦要麼失去行動力,要麼沉沒。

綜上所述,魚雷沒有擊中則已,若擊中,必會給軍艦帶來很大傷害。

當然,魚雷威力大還有其他原因,由於它是在水下航行,所以可以方便地藉助水的浮力,從而不必把推進燃料浪費在浮力上,這反過來讓魚雷的裝藥量大大增加。而導彈要想在空氣中飛起來,必須依賴一個很大的速度,如此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推進燃料多了,裝藥也就減少了。


寒木釣萌:喜歡本文就點個👍,以鼓勵產生更多這樣的文章^_^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寒木釣萌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


寒木釣魚


魚雷的裝藥量大啊。

首先魚雷不用考慮在天上飛的問題,依靠水的浮力那麼魚雷內就可以裝大量的炸藥。

而導彈需要在天上飛,則很多的重量需要讓給了各種類型的發動機和燃料。自然能裝的炸藥就很少了。


先看看魚雷的結構吧:

這是MK48魚雷的結構圖,魚雷由引導頭、戰鬥部、燃料段和推進段四大部分組成,和導彈的結構基本相同。

對比美軍的AGM-84反艦導彈來看結構

同樣也是由導引頭、戰鬥部、燃料和渦輪噴射發動機組成。

但可以看出的是魚雷的戰鬥部體積要遠大於需要放大的反艦導彈戰鬥部體積。

MK48型魚雷的戰鬥部裝有290.5公斤的烈性炸藥。而作為重型反艦導彈的AGM-84的裝藥只有221公斤,直接的爆炸威力就小了1/4。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導彈命中的是船體水面以上目標由於空氣是可壓縮的,那麼大部分爆炸能量都會被消散到空氣中去;相反,魚雷一般的情況下是在水面以下爆炸,由於水體是無法壓縮的,因此大部分能量得以保留那麼就會比在空氣中爆炸帶來更大的破壞力。


為此在大型艦船的設計中都包有防止魚雷帶來損害的防魚雷隔艙或者防魚雷隔艙空泡。

防魚雷空泡一般設立在水線周圍,中空或注入一半的水,通過對水和空氣的壓縮在魚雷爆炸的時候才可以防止魚雷的爆炸衝擊波進一步破壞船體。

而類似於企業號的防魚雷隔艙,則是在水線下面設置了兩層重裝甲,裝甲之間注水。並且注意到船底部的位置是不是很薄?當魚雷命中後很薄的部分就會被炸裂,將水和衝擊波導入入船底的大海中,而使得內部的裝甲不受到太大損傷。


軍武數據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下下面的評論,都是在說魚雷裝的炸藥多、水的密度大、產生氣泡等等,沒有一個能說到點子上。

我2006年在北海艦隊某驅逐艦服役,剛分下去的時候,剛好船進塢大修,我們要經常要到船艙地下工作,因此得以見識了驅逐艦各個部位的作用。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說



導彈為什麼不能對驅逐艦構成致命威脅

我學的是導水專業,當時學的是些比較落後的導彈,包括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海鷹、海紅旗、鷹擊系列等等。這些導彈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彈道導彈飛行,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傻瓜導彈,自我防禦能力和攻擊力都很低,當然造價也相對比較便宜。



當時在舟山有幾艘比較厲害的驅逐艦,從俄羅斯進口的,導彈也是俄羅斯進口的——進口武備很大的程度都是進口火控系統或者說武器。俄羅斯的導彈很厲害,價格是上述導彈的數十倍,甚至百倍。

同樣是導彈,差價為什麼這麼多大呢?就在於導彈的飛行高度。俄羅斯的導彈號稱是隱形導彈——導彈飛行高度很低,幾乎是貼水平面飛行,是驅逐艦的盲區。最騷的還不少這個,最騷的是它呈蛇形飛行,攔截難度很大。由於它飛行高度低,攻擊的堅挺的要害部位,因此威力很大,價錢就高了。



魚雷的威力為什麼那麼大

俄羅斯的導彈之所以牛逼,是因為其飛行高度低,在艦載預警雷達的盲區。但是,以用途來看,導彈在現代屬於超遠程武器。



魚雷就不一樣了。魚雷威力大主要有兩點原因:

魚雷攜載的炸藥多,戰鬥部威力大。魚雷一般是由潛艇發射,驅逐艦和航母雖然會攜帶魚雷,但大多用於防禦。潛艇之所以威脅大,主要就是魚雷,這就好比毒舌為什麼可怕,並不因為它長的跟黃鱔一樣,而是因為它有毒。潛艇發射魚雷,距離通常比較近,所以動力裝置不會佔用太多空間。



魚雷攻擊的要害部位,這是最關鍵的。我們下倉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在水面一下,幾乎都是軍艦的要害。軍艦看似很矮,其實大部分,有接近4分之三的船體是在水下的。一般都有三到四層。除了一層武器,最下面的兩次都是有倉。魚雷達到船底,要麼是打到彈藥庫,要麼就是說打到油倉,無論哪裡被擊中,都是滅頂之災。


雷場貓子


對於水面艦船來說,攻擊位置的區別會導致攻擊效果的顯著差異。魚雷攻擊的位置在水線以下,一旦命中水面艦船,就會致使其因艦體破損而進水。如果命中艦體龍骨,則可能導致龍骨被炸斷,也即出現所謂的“攔腰折斷”的情況。相比之下,反艦導彈(這裡特指飛航式反艦導彈,不考慮反艦彈道導彈)攻擊部位一般在艦體側舷水線以上的部分,因此難以形成類似於魚雷的殺傷效果。另外,反艦魚雷一般來說都是口徑在533毫米以上的龐然大物,而相對來說鷹擊-83或AGM-84一類的反艦導彈的體積要比反艦魚雷小很多(有條件者可以去博物館參觀一下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的實體比較一下)、且彈體大部分為發動機和燃料箱,因此彈頭裝藥量也比較小,爆炸破壞力確實不如魚雷。

當然,相比於魚雷,反艦導彈的優勢同樣是難以比擬的——即便是重型魚雷,其射程也只有40到50千米,雖然目前有射程超過100千米的遠程魚雷在研,但投入使用仍需要時間;相比之下,反艦導彈的射程通常能達到100千米甚至200千米以上,在攻擊距離上就是魚雷所難以媲美的。

另外,反艦導彈在發射後發射平臺即可脫離攻擊戰位,而現役的魚雷由於一般採用線導因此對於發射平臺的機動和隱匿也有一定影響,這一點魚雷也不如反艦導彈。應該說,反艦魚雷和反艦導彈是兩種不同概念的武器,兩者設計側重和作戰模式都完全不同,因此不存在替代性。


軍機圖


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翔鶴號被4枚魚雷擊沉,大鳳號被一枚擊中就掛了,雲龍號被2枚魚雷擊沉,瑞鳳、瑞鶴……基本上都被魚雷給送到太平洋海底去了。

相對一般的航空炸彈,這魚雷戰鬥部裝彈量可達600多公斤,如果是重型魚雷可以妥妥地接近一頓,這是極其恐怖的彈藥量,再加上攻擊是從水下進行的,爆炸加上海水的作用,那比一般往航母上扔炸彈的作用強大的多。

當魚雷抵達目標處,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上千倍,海水衝擊波的傳導能力是空氣的上千倍,首先船底直接被魚雷撕開一個大口子,隨後海水灌入。在爆炸的作用下,衝擊波劇烈衝擊軍艦底部,將軍艦頂起,但是因為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將周圍海水短暫驅離,軍艦下方又馬上出現巨大的幾乎真空區域,然後被頂起的軍艦又重重地摔下來,幾下折騰,即使航母也可能被自己的重量所斷裂。

相對魚雷,反艦導彈或者炸彈只能毀傷艦體水面以上部位,最多對軍艦表層、內層造成損傷,引發大火或者爆炸,但難以對船底造成致命性傷害。


雲中史記


魚雷是早期的艦對艦大威力武器。其射程一般與當時的炮彈相近,但是由於它在水下且軌跡穩定,可以使用更加大的戰鬥部,也就成了自發明以來就一直作為徹底擊沉敵艦最方便快捷管用的武器使用。

圖為MK48魚雷

反艦導彈出生的時間比魚雷晚了好多年,由於人類的技術發展,早期的反艦導彈一半都是傻大黑粗得跟運載火箭一樣,命中精度自然也不好。目前的反艦導彈一般都作為軍艦的艦載武器使用,小型化程度也高。但是前蘇聯的“日炙”,“冥河”,花崗岩玄武岩都是一發就能把一艘護衛艦炸沉的貨,在威力這方面也不比魚雷差。

圖為MK46魚雷

其實魚雷威力大的原因並不全是重量大的戰鬥部造成的。在水下,爆炸波可以更有威力地傳播——由於水的密度是空氣的1000倍,在水中傳播力量比在空氣中也大了1000倍。加之魚雷是在水下活動的,以破壞敵艦水線以下部位為首要任務。魚雷的裝藥也大,因此能迅速讓敵艦破出一個大洞,從而海水湧進船艙,可以加速連接部位的疲勞而導致斷裂,從而加速敵艦的沉默。

圖為魚叉反艦導彈

因此,這也就是為什麼魚雷威力這麼大的能力。第一個原因是裝藥量大,不像導彈燃料箱就佔據了大把空間。第二個原因就是在水下傳播能量比在空氣中大,可以更有效地“撕”裂敵艦。第三個原因就是破壞的位置不同,導彈一般破壞上層建築。


軍事新觀察


舉個簡單的例子,拳頭沒有打到人的時候人會疼嗎?

你會想,這是什麼問題?拳頭沒有打到人當然人不會疼了。而我問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所謂的拳拳到肉,就是你攻擊的全部能量都可以施加到對方的身上,這樣才可以造成傷害。不然的話,你的拳頭用力再猛、速度再快,但是能量沒有傳導到你的攻擊目標上,也是白搭。

↑水中的魚雷↑

慣性較大的水可以讓能量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

相比之下,魚雷和導彈攻擊到驅逐艦之後的區別就有點兒像“拳拳到肉”和“隔空打拳”。這是因為魚雷在水中爆炸,水的密度較大,所以魚雷產生的巨大的能量會被慣性較大的水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空間裡面,從而造成巨大的傷害。相比之下,空氣的密度比較小,導彈產生的能量很快就發散到周圍的空間去了,而不會造成集中的傷害。

↑爆炸在空氣中四散的衝擊波↑

魚雷在水中爆炸產生的波動會加劇船體的損壞。

魚雷在水中爆炸,先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氣泡,同時由於水的慣性作用,這個氣泡在短時間內會快速收縮,然後再次膨脹——這就是爆炸在水中產生的脈動,就好比一個東西在船的下面反覆地頂來頂去——而這樣的脈動對於船的傷害是致命的。這就好比你一拳可能打不壞一塊鋼板,但是反覆折幾次鋼板就散架了。


↑氣泡在水中的脈動↑

↑魚雷爆炸的方式會加劇船體的損壞↑

魚雷和導彈攻擊的位置不同。

一般來說,魚雷攻擊的都是艦船的水線以下的位置,這個位置都是艦船的薄弱點。而導彈攻擊的則是水線以上,甚至於攻擊到的是艦島,這些位置相對而言對艦船沒有那麼重要。

不過導彈也不是那麼弱的。

雖然說導彈對艦船的傷害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大,但是一枚角度合適的反艦導彈擊中艦船,那麼艦船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反艦導彈的炸藥裝藥量都在300公斤左右高於魚雷的100-200公斤,而且前面所說的空氣傳導能量的問題,反艦導彈可以擊穿船體、在船體內爆炸呀。

所以導彈也好、魚雷也好,現代軍事武器,擊中了你就沒有想讓你好過。只是魚雷相對而言可能效用更加高一些吧。

↑角度合適的反艦導彈也足以一擊把艦船打成渣↑


SilentTurbine


一發魚雷可將驅逐艦攔腰折斷是二戰及二戰以前的事,那時的驅逐艦噸位都很小,2-3千噸的多,沒有上5000噸的,那時作戰主力還是巡洋艦和戰列艦,輕巡洋艦有5-6千噸,重巡洋艦不到1萬噸,1萬噸以上叫戰列艦了,驅逐艦艦長只是一名少校,潛艇艇長也只是少校,現在都是上校了。現在都取消了巡洋艦和戰列艦,驅逐艦升級為主力了,1-2千噸的小航現在叫護衛艦,整個升了一級。日本還出了“出雲”級“出雲”號和“加賀”號27000噸可以攜帶28架直升機的艦船也叫“護衛艦”,日本的“愛宕”級“驅逐艦”已超萬噸,早就達到二戰時戰列艦、巡洋艦的標準,這樣的艦一發魚雷肯定是不能攔腰折斷的。二戰時一艘戰列艦被打中幾發魚雷不沉的多的是。中國海軍萬噸大驅055號就不可能禁不住一發魚雷攻擊。不是魚雷太強,而是魚雷時代的船太小不禁打。

一句話現在的驅逐艦和二戰時不是一回事了,不是現在的導彈殺傷力小,而是二戰時船不禁打。二戰時驅逐艦長只是下級軍官,只能起個反潛護航的作用,現在驅逐艦是作戰主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