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德国是如何最终走向投降的?以怎样屈辱的条件接受投降的?

淮上秋阳


11月8日,在贡比涅森林车厢中签订停战协议的协约国代表

1918年9月,被协约国俘虏的德军士兵,普遍表情轻松

(11月11日停战协定当天,宣布德国投降的报纸头条)

1918年4月和5月,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再次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德军第二次突入马恩河岸,距离巴黎的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此时,兴登堡等人的思维与4年前马恩河畔的小毛奇,甚至15年前的施里芬几乎毫无二致:认为胜利近在咫尺,只要再多一点兵力,再多一点军火即可。然而德国无论从人力资源还是物质上,都已经看到了桶底,到了7月,德军在西线已经损失了一百万人,虽然英法美三国联军的损失数字相当,但后者却有源源不断的补充,8月8日,在亚眠东部,面对澳新军团为先锋,以600辆坦克为先导的英国第四集团军,德军土崩瓦解。一年前尼韦勒攻势中,协约国军队中出现的哗变终于蔓延到了以纪律著称的对手身上,德国士兵们拒绝作战,扔掉了枪支和钢盔,并咒骂后方赶来的增援部队,而已经当做战俘的德国人开始对主动走向联军防线的同胞报以欢呼。一天之中,超过1万5000名德军主动投降。鲁登道夫在日记中承认“这一天是德国陆军历史上的黑暗日,这是我们作战能力衰微的开始,战争必将终结,和平协商必须展开”2天后,德国军政高层在比利时边境城市斯帕召开了御前会议,承认“不再期望以军事行动击破敌人的战争意志,应是以战略防御逐渐将其抵消”,会议上终于采纳了东线德军参谋长马克斯.霍夫曼的意见,即德国是时候考虑利用外交和政治手段体面地结束战争了。

9月12日,潘兴将军指挥下的美军于圣米耶勒突出部发动了攻势,麾下拥有100万后勤物资和装备充足的美军,还有11万法军协同作战,除了制空权,美军投入进攻的大炮多达3000门。到了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已经接近突破兴登堡防线,虽然伤亡很大:美军阵亡2.6万人,10万人负伤,英军伤亡18万,法军超过6万,但协约国能够承担这样的损失,而德国不能。9月28日,兴登堡防线在协约国大炮的持续轰击下被打开缺口,德军防线上的少数军官依旧在指挥部队死守战壕和散兵坑,用机枪顽抗到底。一个美国陆军士兵回忆说“榴霰弹不断爆炸开花,像地面上盛开的藏红花,死尸和残肢被抛向天空,榴霰弹里的金属球和破片撒溅在原野上,像一场冰雹击打大地,接下来的高爆炮弹不断地激发起地面泥土的喷泉,幸存者跌跌撞撞地穿越尘土和浓烟造成的黑云继续前进,接近敌军阵地后,德国人的马克沁机枪子弹和毛瑟枪弹开始迎接我们,在空气中发出嘶嘶的声音,不断有人中枪倒下,哀嚎,浓烈的血腥气充斥鼻孔”

接下来,一场持续的秋雨迟滞了协约国军的攻势,美军,英军和法军在阿尔贡地区滞留了一周,没有向前继续推进。此时,鲁登道夫暂时离开了前线,与刚刚成为外交大臣的海军上将保罗.冯.欣策会面,他承认,恶劣的天气让德军暂时免受了全线崩溃的命运,但他希望能够立刻展开谈判,实现停火,至少能够允许德军撤回德国境内休整,构筑新的防线。欣策的回应是,可以考虑以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建议”为蓝本开始协商,进行停火,同时对德国政治体制做出有限的改革,向协约国证明德国统治阶层已经没有继续进行战争的欲望,他将劝说德皇允许社会民主党人进入内阁。9月27日,德皇威廉二世签署了“议会政体改革宣言”

在首相赫特林辞职后,著名的保皇党自由派巴登亲王马克斯出任首相,这也是德国试图向协约国展示德国力图实现和平和民主的决心。马克斯在就任第一天,就签署了欣策草拟给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照会,要求立刻停火并接受其14点和平方案,威尔逊的回应总体论调是友善的,敦促德国撤出所有侵占的领土,并开始与协约国进行实质性谈判。然而此时正值美国中期选举,威尔逊的对手共和党人正利用这一点打击民主党,共和党和英国,法国政府一起,要求白宫对德国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

另外,德国最后的盟友也在土崩瓦解,匈牙利宣布独立,奥匈帝国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大批奥匈帝国士兵自行复员回家,不再为同盟国战斗,罗马尼亚也宣布暂停向德国供应石油,没有石油,德国的战争机器将难以开动。

10月17日,德国最高战争委员会举行了会议,德国政府高层四分五裂,鲁登道夫和兴登堡宣称,德国军队必须坚守现有阵地,继续开展无限制潜艇战,马克斯亲王则威胁说如果德国不接受威尔逊的条件,他就立刻辞职,德皇威廉二世举棋不定,然而巴伐利亚王储普雷希特则警告说,德国陆军开小差的士兵人数已经达到20到50万,后备兵员已经枯竭。

10月22日,希佩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公海舰队司令官,他制定了第19号作战计划,要求公海舰队全体主力出海,向英国皇家海军发动孤注一掷的袭击,然而整个基尔军港五万水兵的反应,却是哗变,他们在军舰桅杆上升起红旗,拒绝出海作战,随后基尔军港的卫戍部队也加入了他们。

第二天,德国外交部收到了威尔逊总统的强硬照会,由于国会共和党的压力,威尔逊宣称“如果和谈的德国代表依旧来自德国的战争操作者和独裁皇帝,美国则不考虑与其开始谈判,并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 处于绝境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试图用美国的强硬态度来激发前线将士残存的士气,向前线指挥官发送电文,要求德国陆军用拼死抵抗来回应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羞辱。然而此时,德国公众发现军界一直在用虚幻的胜利梦想和伪造的捷报来欺骗自己,于是公众也开始走上街头,呼吁和平,鲁登道夫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得到支持,只得向德皇提出辞呈,随后逃离德国,暂时居留于瑞典。

10月27日,德国外交部向美国发出第四封照会,实际上是一份投降协议书,因为它宣称“德国期望实现按照总统阁下意见勾勒出的和平方案并立即停火”。就在威尔逊在白宫和幕僚商讨如何回应的一周里,土耳其和奥地利宣布投降,美军在潘兴将军指挥下占领了色当,德国各邦首府都爆发了左翼革命,巴伐利亚甚至试图与协约国接触,单独谋求和平。

10月28日,协约国各国高级军事将领聚集一堂,商讨该向德国提出如何的媾和条件。黑格将军提出的提案最为宽松,只要求德国撤出全部占领领土,并向法国交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法国贝当将军则要求德国让出莱茵河以东。

11月1日,柏林民众涌上街头,要求德皇退位,德皇惊慌地询问接替鲁登道夫职位的格罗纳将军,军队是否还一如既往地支持自己。格罗纳将军虽然心里清楚,但依旧向西线前线的各集团军高级指挥官发去电文,询问如果皇帝陛下发令,军队是否能保持忠心,镇压要求其下台的德国民众,在39位高级指挥官中,有23位明确表示了拒绝,15位持观望态度,只有1位愿意效忠皇帝到底,于是,绝望的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随后前往荷兰定居。

11月8日,由德国天主教中央党政治家厄尔兹博格为首的德国谈判代表团,抵达了协约国在贡比涅森林中的总部,此时,由于左翼革命浪潮此起彼伏,柏林政府指出,厄尔兹伯格可以同意任何盟国开出的停战条件。协约国代表福熙元帅列出的条件是:30天内德军撤回到莱茵河东岸,在东线恢复1914年8月1日的边境线,交出5000门大炮,3000门迫击炮,3万挺机关枪,2000架飞机,放弃所有非洲殖民地。厄尔兹伯格被迫签字,停战协定于11月11日早晨11点生效。

众所周知,这些苛刻的条件基本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建议”南辕北辙,再加上次年6月,协约国在德国代表没有参与讨论的情况下草拟的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国内民众和保守势力一致认为,德国被出卖了。德国军方尤其痛恨,因为在停战之时,德国还占据着比利时和部分法国领土,停战后德国军界则被魏玛政府摒弃,又因凡尔赛条约大规模缩编,所以变成了魏玛共和国不共戴天的死敌。


晴天有时下猪


德国战败投降是在在1918年11月。1918年初德军统帅部认为俄国退出战争形势于自己有利,决定在美军到达欧洲大陆之前在西线发起进攻,取得决定性胜利。为此集中了190多个师的兵力,从3月到7月连续发起四次攻势,到7月中,共损失了约70万人,德军的进攻力量枯竭了。

从7月中旬起西线方面的优势都在协约国方面。美国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方面的力量,协约国方面进一步协调了军事行动,1917年11月7日建立最高军事委员会,1918年3月20日任命法国元帅福煦为最高统帅。从此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向德军发起连续进攻。

7月18日至8月4日协约国军发起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向前推进40公里,8月8日至13日再次发起进攻,第一天联军使用了450辆坦克,席卷德军前沿各师,德军大批投降,后来鲁登道夫称8月8日是“德军最黑暗的日子”。德军战斗力和士气急剧下降。至13日联军进攻时,已在75公里宽的正面推进了10—18公里,随后联军不停地进攻,至9月底已突破德军最牢固的防线,总计德军被俘已达25万,德军败局已定。

正在西线德军节节败退之际,东线同盟各国已纷纷投降。保加利亚于9月29日投降,次日签订停战条款,退出战争。土耳其于10月30日投降。奧匈帝国已土崩瓦解,奥地利于11月3日被迫签订停战协定,无条件投降。

军事失利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危机和崩溃,10月3日组成了以马克斯·巴登亲王为首的新内阁,从10月3日起德国政府多次提出停战谈判。10月8日凌晨,以中央党领袖埃尔兹贝格为首的德国全权代表到达协约国总司令部所在地贡比涅森林。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将军对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德军在15天内自所有占领的土地上撤退;德国交出5000门大炮,3000挺机关枪、全部海军和空军、5000台火车头,15000辆车厢,5000辆汽车;对德国继续封锁;莱茵河左岸的工厂、铁路完整地交给协约国;在全德实施军事管制,等等。1918年11月11日晨5时,停战协定签字。协定规定,6小时后停止陆上和空中的军事行动,德国最终以战败国的身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天11时,101响礼炮轰然发出声声巨响,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此结束了



淮上秋阳


一战德国打到后期的时候,都认为认为自己要取得胜利了,因为1917年十月沙俄被列宁推翻了,苏联成立了,这时候苏联快速与德国停战,而且割让了西部工业区给德国,这让德国一下子将东线的兵力腾出来了,而且工业能力大增,同盟国实力大增而协约国少了一个沙俄力量,这可是 战争力量大倾斜像同盟国一方了!

当德国把东线的兵力调入比利时,僵持已久的壕沟战一下子就像德国倾斜了,因为兵力优势太大,于是德国组织的进攻,不进攻也不行了,因为美国加入协约国准备开始调兵入欧洲了。

但是没想到双方在法国与比利时漫长的战线上挖出了无数的壕沟,中间还有无数道铁网,还有埋着各种地雷,没推进1公里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可怕的,而德国的盲目进攻给自己造成了重大损失,100多万士兵伤亡一下子让德军元气大伤。

而这时候好巧不巧的,欧洲流感爆发,这更可怕了,整个欧洲人口极速减员,军队也一样,德国军队又因流感减员100多万,当然这时候英法军队也减员,双方是公平的。但是英法军队的援军来了,100多万的美国的军队正不断的登陆欧洲,于是攻守双方互换角色,开始轮到协约国进攻了。

这时候英国的坦克就大显神威了,各种铁丝网对坦克无效,壕沟对坦克也无效,以坦克为先锋的协约国进队很快就推进了40公里,更要命的是东线战场撑不住了,保加利亚、土耳其被英法联军给打投降了,德国还得调兵力到东线防守。

面对这样的局势,最后德国的内阁垮台了,重新组建的内阁宣布谈判投降事宜,最后德军就投降了。但是没想到投降的条件这么苛刻,因为法国一定要治德国与死地,比希望控制德国,因为法国损失了500万人,让德国不能翻身。英美都还好,因为没有在英国本土开战,美国则是孤立主义,国内更希望美国军队尽快脱身,少惹闲事,但是怎么也拉不住法国的强硬,最终德国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的条约《凡尔赛条约》,割地赔款!

割地就是苏联赔给德国的地以及德国东部给割出来,成立了一个波兰,还有苏台德地区,承认奥地利独立,永远不能合并,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全部交出来给同盟国瓜分,关键是德国一半的钢铁工业区给划出去了;还有一个大的奥匈帝国更惨,就是允许好几个国家独立,然后整个大帝国崩溃到现在变成了好多小国家!至于赔钱天文数字,比八国联军入侵的赔款就是这次的一个零头,协约国还不让德国支付钱,必须要黄金来抵扣,这笔赔款到前几年钱终于赔清了。

然后就是军事上的限制,大致就是军队裁剪到25万人,不得有空军,不得建造1万吨以上的军舰,在边界几十公里设立军事隔离区,德国不得设军队防备等等。这时候就是德国大裁军,只有最优秀的德国军人才能留下来,至于其他的军人怎么办?向外输出去当教官了,比如蒋就有大量的德国教官等等!

最后这样的屈辱造就了一个二战更加疯狂的德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