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望診經驗

"望而知之謂之神"。望神、察色在中醫診斷學上佔有重要之位置,因此在廣泛使用前人經驗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摸索新的線索,總結新的規律,更好地提高辨證識病的水平,是我們這一代中醫的職責。茲就望診觀察肝炎眼血管變化、人中診法、舌邊白涎診法作一初步探討,就正於同道。

1

肝炎患者的眼血管變化


《內經》日:"肝開竅於目。"肝炎病情的輕重及轉變,亦必然反映於目。

我在臨床上發現多數肝炎患者的眼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而這變化對急、慢性肝炎的診斷和預後,有密切的關係。我曾請南通醫學院附院眼科採用角膜顯微鏡、眼底鏡等儀器協助檢查了28個病例,其結果如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病員的球結膜和眼底視網膜血管都有變化,其變化與病情基本成正比。病情較輕或趨向痊癒者,其眼血管變化較小或正常;而病情嚴重者,其眼血管變化亦較突出。眼血管變化較顯著的患者,其肝功能大多不正常,肝大消退亦緩,並有眼花或視力減弱、昏糊、眼前似有金星出沒等肝血不足之徵象。後來為了簡化檢查過程,便直接用肉眼觀察了100多例肝炎患者,其結膜血管不僅充血,而且還有如鋸齒狀的彎曲出現。

  • 凡是眼血管彎曲明顯者,為早期象徵;
  • 擴張較劇,色鮮紅者,為病勢演進之徵;
  • 模糊或不太明顯者,則為病程已長或向愈之徵。
  • 其血管末端有黑點者,表示肝區疼痛較劇。

病症向愈的患者,肝大已縮小或不能觸及,其眼血管變化亦隨之逐漸消失。可見眼血管變化對肝炎的病情進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

"人中"診法


祖國醫學診法內容豐富多彩,但是人中的診法卻很少有人重視。《靈樞·五色篇》有"面王以下者,膀胱、予處也"之說。景嶽注云:"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為膀胱、子處之應。子處,子宮也"(朱師認為子處,應包括男女生殖器官,不單指子宮)。

指出了"面王以下"與"膀胱、子處"的關係,即"膀胱、子處"有病,可以從"面王以下"表現出來。

1.人中可作為男女生殖系統疾病的輔助診斷

我們認為,經文所說"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是單言色診,至於人中與中指同身寸之差異在辨證中之應用,則未見論述。筆者跟隨朱良春老師學習時,在這方面獲得了初步的認識。根據朱老的多年臨床體會,認為正常人的人中長度基本與中指同身寸長度相等,凡是長度不等的,無論男女,"膀胱、子處"均有病變,且長度差別越大,症狀就越明顯,男則有陽事、生育方面的病症;女則見經帶胎產等異常。根據臨床觀察,中指同身寸長度大於人中者較為多見,包羅的病症亦較廣泛;而人中長度大於中指同身寸者較為少見,且常為子宮下垂。若人中溝深者常為子宮後位,淺者多為前傾,寬闊者多為子宮肌瘤。因此,人中色診與長度切診相結合,臨證有一定的輔助診斷價值。

2.檢測300例男女人中變化,證實它的診斷價值

曾測量男女病例的中指同身寸及人中之長度各150例,現將其中異常者分述如下。

男性中指同身寸長度大於人中0.5cm的有29例,佔受測人數的19.33%。其中陽痿、早洩的9例,不射精的3例,不育的4例,子癰的3例,狐疝的9例;1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長度相差0.8cm,無生殖系統病症。

女性中指同身寸長度大於人中0.5cm的有69例,佔受測人數的46%。69例中,伴人中溝深者7例,淺者6例,寬闊者15例。其中月經初潮遲(16~21歲)且痛經的16例,崩漏的14例,痛經而7個月早產的1例,經前頭、乳房、小腹脹痛或兼吐衄的10例,習慣性流產的2例,痛經伴妊娠惡阻的9例,不孕的3例,痛經伴帶多的10例,21歲月經初潮、帶多、懷孕2胎均橫位的1列,閉經的3例。以上除21例未婚者外,均作了婦科檢查。檢查結果中,子宮發育不良的8例,子宮前傾的2例,後位的5例,子宮頸口狹窄的4例,粘膜下肌瘤的7例,間質性肌瘤的5例,漿膜下肌瘤的2例,功血癥的13例,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的1例,肥胖性生殖無能綜合徵的1例。

300例病例中未發現有中指同身寸長度小於人中的。

3.病案舉例

茲將運用人中診法之病例簡介如下。

筆者曾以對1例人中色黑而人中長度短於中指同身寸0.7cm的陽痿遺精不育患者(療前精液檢查:數量正常,死精數佔70%),結合臨床辨證,治予補腎益精,患者人中黑色消除,複檢精液:精子6600萬,活精子佔80%活動良好。又治1例人中色青且赤,長度短於中指同身寸0.6cm的痛經少女(16歲),正值經期,辨為肝熱熾盛下擾衝脈,隨證施治,痛經止,人中青赤色消失。另有1例左側睪丸急性炎症患者,人中色青,人中短於同身寸0.9cm,經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人中青色消失,病告痊癒。綜上可見,人中診法包括其色診、切診及人中與中指同身寸之差距,對臨床辨證施治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身寸與人中之長度差距超過正常範圍(相差大於0.3cm)的98例除1例男病員外,均有生殖系統病症。

長度差距在正常範圍(相差小於0.2cm)的則無生殖系統病症。一般經治獲效的患者,其人中的異常顏色(如黑、赤、青),均隨病情向愈而轉為正常,但人中長度不能改變。(林緯芬整理)

3

"舌邊白涎"診法


舌邊白涎,是在舌之兩側邊緣約5mm處,各有一條白涎聚凝而成的線索狀泡沫帶,由舌尖的兩側向內伸延可達寸許,清晰可見,不難辨認。有因患者言語、飲食頓可消失者,但靜候片刻,即可復出。朱良春老師指出:舌"邊白涎乃痰溼凝阻,氣機鬱結之徵也,雖見之於舌,若審其內,證自可見。"臨床上朱師常以此為痰氣鬱結之徵,以豁痰滲溼,調氣開鬱之法辨證論治,屢屢獲效。徵諸古籍,未見記載,殊堪珍視。茲將朱師醫案舉例如下:

例1:痰氣凝結案

徐某,女,32歲,1965年4月16日。

喉中如有炙臠,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檢視無異常。苔白,舌邊有白涎兩條,脈細。此梅核氣也,起於痰氣凝結。治擬理氣化痰。

制厚朴3g,姜半夏6g,化橘紅5g,旋覆花9,玫瑰花10g,生白芍9,合歡皮12g,甘草3g。

上方服5劑,並囑患者怡性悅情。藥後喉中異物感與舌邊白涎均消失。

例2:痰溼中阻案

周某,女性,22歲,1965年8月7日。

瘧疾後1周,痰溼未化,中宮不和,頭眩神疲,納呆,腸鳴洩瀉,苔白膩,舌邊有白涎兩條,脈濡細。法當化痰溼,和中宮。

藿、佩梗各6g,蒼朮皮5g,廣木香5g,山楂炭12g,車前子9,姜半夏5g,熟苡仁12g,六一散9。

服3劑,舌邊白涎消失,症情趨復。

例3:脾虛痰蘊案

劉某,男性,25歲,1965年6月27日。

頭暈神疲,四肢倦怠,口粘時滲涎沫,納呆,嗜睡,苔白膩,舌邊有白涎兩條。此脾虛溼困,痰濁蘊中,運化失司。治擬燥溼運脾,以化痰濁。

焦白朮6g,淮山藥15g,姜半夏6g,制川樸3g,陳皮6g,熟苡仁12g,白蔻仁3g,香櫞皮6g。

服3劑,脾虛漸復,舌邊白涎消失,仍予健脾化溼法調治而愈。

例4:痰阻清竅案

任某,男性,50歲,1965年9月15日。

眩暈宿疾,作則視物旋轉,耳鳴嘔吐,苔白膩而厚,舌邊有白涎兩條,脈弦滑。蓋無痰不作眩,證屬痰溼逗留,阻·遏清竅。法當滲化痰溼,以利清竅。

代赭石15g,旋覆花10g,焦白朮10g,澤瀉15g,杭白芍10g,靈磁石15g,姜半夏9,黃菊花5g,車前子15g。進上方3劑而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