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舌邊白涎”診法

俞淦琪

導讀:

朱良春先生,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朱老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對內科雜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經驗。

朱良春:“舌邊白涎”診法


正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今日推文為朱老的弟子俞淦琪先生整理的朱老首創的“舌邊白涎”診法,特此推送,以期於臨床有所裨益。

舌邊白涎,是在舌之兩側邊緣約5mm處,各有一條白涎聚凝而成的線索狀泡沫帶,由舌尖的兩側向內伸延可達寸許,清晰可見,不難辨認。

有因患者言語、飲食頓可消失者,但靜候片刻,即可復出。

朱良春老師指出:“舌邊白涎乃痰溼凝阻,氣機鬱結之徵也,雖見之於舌,若審其內,證自可見。

臨床上朱師常以此為痰氣鬱結之徵,以豁痰滲溼,調氣開鬱之法辨證論治,屢屢獲效。

徵諸古籍,未見記載,殊堪珍視。茲將朱師醫案舉例如下。

1

痰氣凝結案

徐某,女,32歲,1965年4月16日。

喉中如有炙臠,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檢視無異常。苔白,舌邊有白涎兩條,脈細。此梅核氣也,起於痰氣凝結。治擬理氣化痰。

制厚朴3g,姜半夏6g,化橘紅5g,旋覆花9g,玫瑰花10g,生白芍9g,合歡皮12g,甘草3g

上方服5劑,並囑患者怡性悅情。藥後喉中異物感與舌邊白涎均消失。

2

痰溼中阻案

周某,女性,22歲,1965年8月7日。

瘧疾後1周,痰溼未化,中宮不和,頭眩神疲,納呆,腸鳴洩瀉,苔白膩,舌邊有白涎兩條,脈濡細。法當化痰溼,和中宮。

藿、佩梗各6g,蒼朮皮5g,廣木香5g,山楂炭12g,車前子9g,姜半夏5g,熟苡仁12g,六一散9g

服3劑,舌邊白涎消失,症情趨復。

3

脾虛痰蘊案

劉某,男性,25歲,1965年6月27日。

頭暈神疲,四肢倦怠,口粘時滲涎沫,納呆,嗜睡,苔白膩,舌邊有白涎兩條。此脾虛溼困,痰濁蘊中,運化失司。治擬燥溼運脾,以化痰濁。

焦白朮6g,淮山藥15g,姜半夏6g,制川樸3g,陳皮6g,熟苡仁12g,白蔻仁3g,香櫞皮6g

服3劑,脾虛漸復,舌邊白涎消失,仍予健脾化溼法調治而愈。

4

痰阻清竅案

任某,男性,50歲,1965年9月15日。

眩暈宿疾,作則視物旋轉,耳鳴嘔吐,苔白膩而厚,舌邊有白涎兩條,脈弦滑。蓋無痰不作眩,證屬痰溼逗留,阻遏清竅。法當滲化痰溼,以利清竅。

代赭石15g,旋覆花10g,焦白朮10g,澤瀉15g,杭白芍10g,靈磁石15g,姜半夏9g,黃菊花5g,車前子15g

進上方3劑而愈。

注:本文選摘自《中醫臨床家朱良春》,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