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的日本三八大蓋步槍,這種槍有什麼特別的嗎?大蓋是什麼?幹什麼用的?

國際觀察局


這把槍,沒什麼特別的,特別的地方就是打不死人。

三八大蓋,中文名叫三八式步槍,對於這把槍,中國軍民給取了一個特別形象的名字,叫三八大蓋,之所以叫三八大蓋,就是因為,這把步槍的槍機上面加上了一個防塵蓋,這是它外形上最主要的特徵。

我國士兵和老百姓,對於這些舶來品都根據這個外形和名字,都起了一個形象的別名。比如三八式步槍就叫三八大蓋,MP18就叫花機關,毛瑟C96外號更多,匣子、駁殼槍、二十響.........鬼子的大正十一式得名歪把子,南部十四式被叫做王八盒子。

三八大蓋,1905年正式成為日軍的制式裝備,直到1945年,日本軍隊解散,三八大蓋才從日本軍隊中消失,而朝鮮戰場上的志願軍,依舊使用三八大蓋。三八大蓋使用的6.5*50mm的步槍彈,三八大蓋全長1.28米,加上刺刀有一米七,子彈初速765M/秒,有效射程460米。

三八大蓋的6.5mm口徑子彈,射速快,精度高,但是傷害不足,主要原因就是穿透力太強,子彈擊中人體後,不易發生翻轉,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穿過人體,而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相比其他步槍,打在人體內,十有八九就是掛了。而三八大蓋打中人,能夠生還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三八大蓋,之所以加個防塵蓋,主要原因在於,三八大蓋容易卡殼,三八大蓋的前身三零步槍就是這樣,而日本人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不是有塵土麼,加個蓋子就好了。而正是這個蓋子,給三八式步槍帶來了不一樣的外形,只是和其他步槍最明顯的區分。而這個防塵蓋,是可以取下來的。

二戰期間,三八大蓋是日軍制式裝備,但是威力不足一直是硬傷,隨後日本人再次研發出了九九步槍,作為制式裝備,九九步槍,使用的7.7mm子彈,威力要遠遠超過了三八大蓋。


軍武文齋


“三八大蓋”是中國人給這種槍起的名字,主要就是因為這種槍的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設計,防塵蓋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其實“三八大蓋”的大蓋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打開大蓋後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這種“大蓋”雖然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增加這種“防塵”設計確實來自“血淋淋”的實戰經驗,日俄戰爭期間由於戰場特殊的氣候條件,灰塵、雨雪、泥漿等異物會進入槍械,影響步槍的正常使用,所以後來日本就設計了這種“防塵蓋”,而三八式步槍也因為這個防塵蓋在中國得名“三八大蓋”。此外,該槍確實是我國在抗日戰爭中能夠大量繳獲並且比較好用的武器,比“中正式”步槍耐用和精準,同時該槍設計符合亞洲人的身材比例,用起來也較為舒服。因此,實戰是檢驗武器的試金石,也是促進武器進步的最佳方法。

最後再說一點:三八大蓋的大蓋就是一個防塵蓋,整個裝置結構是比較簡單的,就是內部設計一個凸臺,槍機上設計一個凹槽,將防塵蓋的凸臺卡在槍機的凹槽裡,凸臺可以在凹槽裡做圓周滑動,因此不會隨槍機的旋轉而旋轉,同時凹槽還限制大蓋的前後移動。

除了日本的“三八大蓋”有這種防塵蓋外,許多輕武器也設計了“大蓋”,例如上圖的美國M3衝鋒槍,防塵蓋打開狀態。


衛青點兵


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歷史,就是一段搞笑史,因為日本人的思維實在是太奇葩了。

三八大蓋其實叫三八式步槍,因為有一個防塵蓋而被中國人稱為三八大蓋。其特點是射程遠、火力差、打的準、威力小,以及驚人的長度——它是整個二戰中最長的步槍。

“小鬼子,爹挫娘矮地瓜秧,非要扛杆大長槍”

這是抗戰期間華北百姓嘲笑日本人的順口溜,這裡說的大長槍,就是三八大蓋,用在日本人身上是這個效果:

在二戰前,各國在槍械上達成的共識是:步槍越短越好,方便步兵配合坦克作戰。

在二戰前,各國軍隊注意到,在具體作戰中,步兵為了配合坦克,很少射擊在三百米以外的敵人,所以太長的步槍射程沒有必要,步槍長度過長反而是個累贅。受此思想影響,各國紛紛把自己的步槍減短。美國和德國都把主力步槍長度減短了十釐米以上,蘇聯減短了十五釐米。

而在諸多的歐洲國家中,只有法國比較固執。法國人認為,坦克究竟還是步兵的輔助工具,解決戰鬥還是要靠步兵打塹壕戰。所以法國軍隊不願意犧牲步槍的射程,沒有把步槍減短多少。

但二戰日軍的模仿對象偏偏是歐洲思想最落後的法國,其步兵戰術和輕武器均學習自法國(二戰中最滑稽的重機槍,日軍九二式重機槍就是模仿法國的產品)。所以日軍不僅沒有減短步槍長度,甚至還進行了一定的增長。三八大蓋原型是德國的毛瑟步槍,經過日本人的改裝之後,長度達到了一米三,加上刺刀長度達到了驚人的一米六!而同期歐洲的步槍只有一米一或一米二。


一米六什麼概念呢?

二戰中日軍徵兵時,以身高作為徵兵標準,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其中,身高在一米五五以上的士兵,就算是甲等了,一米五到一米五五之間為乙等,一米五以下為丙丁等。當時的日軍在中國人眼裡簡直是侏儒,而這群侏儒偏偏用上了世界上最長的步槍。

不過長有長的好處。在白刃戰中,長步槍給日軍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二戰日軍的白刃戰水平可以說是世界第一,打中國人戰績一比三,打蘇聯人傷亡率甚至超過了一比二十!(張鼓峰戰役)對美國人的白刃戰戰績也不錯。不過蘇聯人和美國人很快就使用了衝鋒槍和手槍,日本人在除中國以外的戰場沒什麼白刃戰的機會。

而三八大蓋的彈倉只有五發子彈,除了白刃戰之外,在近戰中面對蘇聯的波波沙和美國的M1911手槍,基本只有等死的份。

三八大蓋在實戰中的使用效果並不好。

對於日軍來說,日本高層認為,三八式步槍是非常實用的。

三八式步槍口徑很小,只有6.6毫米,小口徑後座力很小,訓練士兵時很輕鬆。而且口徑小、槍管長,準確度很高,子彈不容易偏離。

其實日軍也並不是一直偏愛小口徑,日軍歷史上曾經用過“十三年式步槍”,口徑達到了驚人的11毫米,再努努力都TM快成炮了!由於日軍士兵身材矮小,巨大的後坐力讓很多士兵控制不住。因此日軍當年曾經被俄國人嘲笑為“能被步槍後坐力彈飛的猴子”。

受了侮辱的日本人,決心走小口徑的道路,所以三八式步槍在長度長之外,口徑也是世界主流步槍中最小的。

但口徑小槍管長帶來的後果除了打的準之外,就是威力小。

老一輩的抗戰老兵都回憶,小鬼子的槍法非常好,但是不容易打死人。

二戰中的日軍由於子彈稀缺,特別注重士兵的槍法訓練。1941年,日本生子彈4.6億發,不到同期蘇聯的十二分之一。從1941年以後,日軍的子彈就做不到足額分配了。像抗戰片中日本兵那種標尺都不打開就來一槍的情況,在現實中恐怕早就被長官大耳刮子伺候了。

二戰中的日本士兵,使用三八大蓋,穩定射擊環境下,三百米內幾乎百發百中,五百米以內命中概率很大,一些神槍手甚至能打中七百米的目標。


而三八大蓋也完全能夠適應這種需求。雖然官方說它的殺傷範圍是四百多米,但實際效果遠遠不止如此。日軍配發的三八大蓋標尺距離居然達到了驚人的兩千米!(可能是想當迫擊炮用吧)即使與現代的狙擊槍相比,三八大蓋的射擊距離也是完全夠用的。

但是缺點就是我上面說的,威力不足。

由於子彈個頭小,初速高,彈道穩定。導致三八大蓋的子彈穿透力相當好,打中人之後迅速穿出身體,子彈很少翻滾,難以形成空腔效應。所以被三八大蓋打中,負傷居多,除非打中要害,死亡率並不高。

二戰日軍輕武器中奇葩輩出

總體而言,三八式步槍屬於那種比較差的步槍,優點缺點都有,對於日軍的作戰基本是負面作用多於正面作用。

但相比於其他日軍武器,三八大蓋已經算是很好的了!

我們看看二戰日軍都開發了一些啥:

南部十四式手槍,在中國的外號是“王八殼子”。

該槍改造自德國的魯格手槍,經過日本人的取其糟粕,棄其精華之後,變成了二戰中最差的一款手槍。

它威力極大,子彈威力幾乎相當於達姆彈,被打中非死即殘。但膛線和撞針都設計的很糟糕,導致穿透性極差。八路軍試驗過,五層棉被就能擋住南部十四式的子彈,稍微厚一點的木門就能擋住它的子彈。

這還不算什麼,南部十四式以其驚人的故障率世界聞名。由於撞針、卡筍、膛線等幾乎所有零件的糟糕設計,南部十四式集齊了一把槍所能擁有的一切故障:經常走火、日常卡殼,擊發第一槍之後無法上膛,甚至經常在使用時彈夾自動掉落(簡直可怕)。

由於穩定性極差,這種槍被美國大兵稱為“連自殺都無法保證”。基於同樣的原因,連缺槍少彈的八路軍,都不願意用這種槍。

九二式重機槍,改造自法國重機槍。在二戰中的諸多重機槍中,獨樹一幟。

作為一款重機槍,他的理論射速為每分鐘500發,而同時代德國的MG42射速為每分鐘1500發。問題是連這麼低的射速,它都沒有達到過。

與世界各國的彈鼓、彈鏈供彈不同,九二式重機槍使用了彈排供彈,每個彈排只有區區二十發子彈,一眨眼就沒了。所以這種槍開火時,需要幾個人緊忙著供彈。

而且作為一款重機槍,這種槍的口徑居然只有 7.7毫米,世界最小,而且只有這一種槍用這種口徑的子彈。九二式重機槍重量超過了一百公斤,使用時需要11個人(包括彈藥供給)。是二戰中火力最差缺最有牌面的重機槍。


這還不算什麼,最NB是下面這個大哥:

百式衝鋒槍!

二戰前,由於體會到了中國戰場上中國人使用的衝鋒槍的威力,日本高層極其勉強的同意研製一款衝鋒槍。但二戰結束也沒有全面列裝,只生產了一萬多把。

之所以極其勉強,是因為日軍高層始終堅持要“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既然一顆子彈就足以殺敵,為什麼要用一堆子彈呢?衝鋒槍這種東西,太浪費了。

秉承著這種思維,百式衝鋒槍,居然加裝了兩腳架!

眾所周知,兩輛架是輕機槍的專用配置。日軍的設計師希望用這種設計,來讓衝鋒槍擁有機槍的功能……

而這種設計並沒有幫助日軍省下多少成本,百式衝鋒槍的製造成本高達200美元,已經超過了機槍,而同期的司登式衝鋒槍成本只有9美元左右。

而後,前方的日軍向後方反應——老子的衝鋒槍是用來打近戰的,射程也不遠,你加個兩腳架幹嗎呢?這是用來近戰的!

而後方的設計師聽到了這些反應,只記住了~近戰~近戰~是用來近戰的……

於是百式衝鋒槍成為了世界上唯一一款既有兩腳架又能上刺刀的衝鋒槍!!!


小約翰


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該槍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

三八式步槍的機匣製作公差小,表面經過防腐處理,槍機在機匣內運行順暢,機匣上面有兩個排氣小孔,保證射擊時的安全,槍機上方是截面為隨著槍機前後滑動的“n”型的防塵蓋,防塵蓋上有開口供直式拉機柄伸出,槍機尾部有圓帽型的轉動保險裝置。

槍機組件的設計其部件數量比毛瑟槍還少3個零件,僅有5個零件,是當年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中結構簡單的,提高可靠性和減低維護保障難度,不過零件外形複雜增加了加工難度。

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鑲嵌在槍身內,容量5發子彈,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還有空倉提示功能,當彈倉內最後一發槍彈射出後,槍機後拉到位時託彈板就會頂住槍機頭無法向前運動提醒射手裝彈。

三八式步槍的槍托加工方式與的一般式步槍槍托加工方式不同,一般式步槍的槍托是用一整塊木料切削而成,三八式步槍的槍托是用兩塊木料拼接而成的,此種方式雖然日久容易開裂但可節省木材。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

1射程遠

三八式步槍的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有效射程通常為460米,有的甚至達到600米。[1]實戰中,受過嚴格訓練的日軍士兵往往能在300米內射殺單個目標,700米內射殺集群目標。[1]這個射程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多數步槍不能做到的,已經和今天大多數狙擊步槍的射程相當,是很讓人瞠目結舌的。[1]而日軍大量殺傷美軍的九七式狙擊步槍,實際上也只是用三八式的基礎上加厚一點槍管再加裝一個四倍瞄準鏡。

2精度高

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在400米內有著平直的彈道。它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尖彈,這種子彈在中等距離有著非常穩定的飛行狀態,可以在中等距離精確擊中目標。實戰中有三八式步槍在800米距離多次射殺集群目標敵軍的記錄,這個精度並不遜色於當時美軍的M1903步槍,德軍毛瑟K98等步槍。

3訓練新兵

三八式步槍的後坐力很小,適合訓練新兵。

4善於近戰

三八式槍長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約為1.7米。這個長度長於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槍,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日軍重視刺殺訓練,基層各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殺技術是比較不錯的。加上三八式這個拼刺的利器,日軍在肉搏戰中佔盡優勢。


藍色空間量子


三八大蓋,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時期,國內軍民對日本陸軍制式裝備步兵手中步槍的俗稱,其中文名稱為“三八式步槍”。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三八式步槍,就成了日本陸軍、海軍的制式裝備,一直使用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用了整整四十年。

據網上公開收集的資料,三八步槍槍長1.28米,槍重3.95公斤,口徑6.5毫米,初速每秒765米,有效射程460米,彈倉容量5發。

三八步槍的原型槍是三十年式步槍,國內民間俗稱“金鉤步槍”,在日俄戰爭時廣泛使用,由於此槍不帶防塵蓋,東北地區風沙嚴重,導致沙塵易進入槍管,此槍卡殼現象比較嚴重。

日本軍工設計師將槍機重新進行了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

由於三八步槍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因此被國內抗戰軍民稱作為“三八大蓋”。

其實,大蓋的作用非常簡單,就是防止風沙塵埃進入槍管,影響三八步槍的射擊性能,防止射擊時發生卡殼事故。

拉槍栓時,三八步槍的防塵蓋隨槍栓後移,防塵蓋的作用,既又防沙塵落入槍膛,又保證了槍膛後缺口位置清潔,防止在拉槍栓時把塵土推進槍膛裡。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特此聲明。


國平軍史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抗戰那些事兒。(約500字,閱讀需2分)

“三八大蓋”在抗日戰爭中非常出名,是日軍的知名步槍。

從1907年開始,三八式手動步槍,成為日軍的制式武器,一直用到二戰結束,前後四十年,“三八式”廣泛見於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有日軍的地方,就有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這個名字,源於這把槍的創制者南部麒次郎在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改良這一槍支的製造技術,因此在這把步槍的槍身金屬上,刻有三八式三個字。

“三八大蓋”是中國軍民給這把槍起的特殊名字,源於其槍機處一個大大的防塵蓋。日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使用的步槍設計並不精良,暴露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有細小的沙塵進入槍機內,就會造成操作不良。因此之後對步槍進行改良,增加了防塵蓋,和槍機連在一起,這種設計,防塵效果還是不錯的。

三八大蓋標誌性的大防塵蓋

三八大蓋這個步槍有不少的優點,射程遠,精度高,製造簡單,訓練新兵也容易,並且還很適合上刺刀進行白刃戰。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缺點,就是子彈初速度高,彈道平直,以至於射進人體後,會洞穿人體,並不會像其他槍彈一樣,在體內翻滾。

因此這種槍雖然射程遠,但是殺傷力並不大,不少被擊中的人,只要不是擊中要害,就像抗日神劇中所演一樣,中槍之後養養傷就好了。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日本38大蓋是指日本明治38年制式步槍,也就是1907年定製服役的步槍,它和其他國家的步槍特別之處就是在槍栓上多了一個防塵蓋,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防塵的,以在炮火紛飛、塵土飛揚的戰場上減少槍械故障的發生。所以因為這一設計所以中國稱之為三八大蓋。



同為栓動式步槍三八大蓋與同時期步槍在外形有著很大的區別,那就是全球的國家都在將步槍的長度縮短,唯獨日本沒有而且還加長,而且使用的是6.5毫米的步槍彈,所以長身管和小口徑彈使得這一款槍有著優良的精度和彈道,而且6.5毫米口徑的後坐力更小,更適合體型更小的亞洲人。至於說威力小那是相對於其他步槍來說,對於人體來說那是不可抗拒的傷害,所以說38大蓋威力小的可以歇歇了。


至於為什麼在經常在電視上出現那是因為在整個抗戰時期日軍的制式步槍就是它,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很深的民族傷害烙印,而且所有抗日劇中都會出現,畢竟是日本的制式裝備,所以我們都可以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一款武器。而當年缺衣少糧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繳獲三八大蓋,併成為我軍手裡反擊侵略者的武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三八大蓋是中國軍民對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的俗稱,主要就是因為該槍有一個巨大的防塵蓋,外觀特徵十分明顯。三八式步槍的特點就是精度較高,穿透力強,但是子彈的殺傷力不強。

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推出了自己的三十年式步槍,但是該槍可靠性不好,容易被風沙等滲入,導致無法正常使用,於是日本人在其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加了一個巨大的防塵蓋,可靠性問題得以解決,也因此得名三八大蓋。1905年該槍開始裝備使用,直到二戰依然是日軍的主力步槍。

三八式步槍操作簡單,較長的長度有利於拼刺(其設計時的時代都很重視拼刺能力),而且由於採用的是獨特的6.5X50毫米彈,因此後坐力小,再加上三八式步槍槍管較長的優點,因此精度較好,是一款不錯的武器。

但是三八式步槍的致命缺陷就是穿透力很強可殺傷力不足,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其威力小的原因。由於彈藥初速慢、長徑比較大等因素,在常規交戰距離上,射入人體後很容易形成直通傷口,無法產生足夠的殺傷力。不過在極近距離(100米內),由於此時初速較高,加上彈頭容易擠壓變形,此時三八式步槍才能產生足夠的殺傷力。

正是因為殺傷力不足,日本後來才推出了採用7.7毫米彈的99式步槍,意圖換下三八式,但是由於戰爭的影響,無法完成換裝,只能同時裝備這兩種步槍。


前沿陣地


三八大蓋步槍,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爭時期,日軍的標誌性作戰武器,我們國家士兵通常稱它為“三八大蓋兒”,它的中文名實際上叫做“三八式步槍”。當年抗戰時期,有很多中國軍民死在了這種步槍槍口下,當然了,我國戰士在戰爭中也繳獲了許多三八大蓋步槍的,所以也有無數的日軍死在了三八大蓋兒下了。如此實用的槍支日軍一用就用到了二戰結束。

據有關資料顯示,三八式步槍重量大約有3.9KG,槍首有三個零式刺刀,整杆槍長度有1.5CM左右,初速度大約每秒765米,有效射程460米,槍倉容量有5發,在當時,因為一些日軍的身高有限,所以它甚至超過了有些日軍的身高。

再者就是,三八式步槍的子彈經過日軍的改造,新一代子彈的披甲,射入人體內後,極易造成翻滾,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如果是近距離的射擊的話,就會對人體造成貫穿傷,當時的日軍根據敵軍的遠近來調整機槍的輕重。



另外,三八大蓋步槍一開始的機型並沒有理想中的那麼好。由於當時在日俄戰爭中使用較多,而東北地區沙塵嚴重,沙塵極易進入槍管,卡殼現象非常嚴重。因為早期經常使用這款槍械是在日俄戰爭中的,而日俄戰場是在東北風沙地區,飛沙進入槍管後,就會降低子彈對人體的殺傷力度以及精度。所以日本官兵就根據這個,設計了來阻擋沙塵的蓋子,三八蓋就是這裡所說的防塵蓋。可以說這簡直是一個精妙的設計,既有效的阻擋了沙塵的進入,又保證了槍膛後缺口的清潔。

三八大蓋步槍的確有很多優點。由於當時日本經濟實力根本不能與美國這樣的大國相比,但是日本卻把戰場拉的很大,在資源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生產出來的槍支彈藥卡殼現象都很嚴重,供需也難以滿足,卡殼情況更是有的一批。所以此時的三八大蓋式步槍,毋庸置疑地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軍武小咖


日本三八大蓋實際上是日本有坂三八式步槍的俗稱。

在抗日戰爭以及之前的很長時間內,國內民眾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不識幾個大字。但又恰逢戰亂時期,於是就出現了很多槍械的俗名。比如FN 1900手槍被稱為槍牌擼子,毛瑟C96手槍被稱為盒子炮,日本14式手槍被稱為王八盒子等。

三八大蓋比較特別,由於日本也是使用漢字的,尤其是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官方文件都以漢字為主,沒幾個平假和片假。所以在三八式步槍上,也刻了漢字“三八”。雖然民眾文化水平低,但是三和八這兩個簡單的字還是認識的。

那大蓋又是什麼意思呢,原來三八式步槍的拋殼窗上有一個巨大的隨動防塵蓋,可以跟著大栓一起動。

日本在三八式之前使用的是三零式步槍,也就是俗稱的金鉤步槍。它是沒有防塵蓋的,在日俄戰爭期間,三零式步槍飽受沙塵之苦,在不用的時候士兵甚至要拿布給步槍蒙上,很不方便。所以在三八式步槍上,日本人加入了隨動防塵蓋的設計,這也成了三八式步槍的一個標誌。

帶有防塵蓋的三八式步槍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衝壓製成的防塵蓋很不堅固,稍有磕碰就會卡住槍栓,導致槍栓都拉不開。所以現存有很多三八式步槍是沒有防塵蓋的,尤其是那些被我國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很多都拆除了防塵蓋。

拆除了防塵蓋的三八式步槍

槍身上的“三八”字樣和獨特的防塵蓋就是“三八大蓋”名字的由來。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