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十幾年前出國,人們總是會羨慕國外一些大都市裡的綠意盎然,有30%甚至更高的森林覆蓋率。但到了今天,類似的綠色圖卷正在北京緩緩展開。北京全民義務植樹日前夕,記者多處探訪,有關部門也介紹了最新的北京城市綠化進展與理念——是隨處可見的“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園林景觀,更是“樹上有鳥、林下有草、草間有蟲”的靈動和諧,隨著大尺度城市森林建成,城市“自淨”能力與日俱增。而到2022年,北京市域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2%,接近發達國家大都市的水平。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昌平未來科技城綠意盎然。何建勇 攝

三季綻放 讓北京“表情”豐富起來

每年4月的第一個週末,是北京全民義務植樹日,而此時的京城,也迎來一年中“表情”最豐富的季節。毛白楊棕紅色的花序掉落在路邊的時候,垂柳枝上,綠芽的氤氳已為綻放的白玉蘭鋪設好背景,先花後葉的碧桃、榆葉梅、白梅開滿枝頭,綻放的櫻花惹得行人掏出手機記下美好一刻。

僅僅是二環沿線,粗略數數,就有接近十種正在開花的綠植。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北二環的山桃花。何健勇 攝

“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是北京新一輪綠化對市民做出的美好約定。

《北京市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設技術導則》中,列出了適合在北京生長的常綠樹種,有油松、白皮松、華山松、側柏、檜柏等,這些喬木為北京帶來了四季綠色。

無數春花正在京城怒放,可畢竟仲春將過,暮春欲至,遙想一兩週後的“無可奈何花落去”,難免讓人惆悵“人間四月芳菲盡”、“殘春花盡黃鶯語”。可實際上,“三季有花”今後就是北京的常態,京城無處不飛花也是日後的常景。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東二環的迎春花競相綻放。何健勇 攝

在《技術導則》中,亞喬木中的海棠、櫻花、山桃、石榴等,叢生灌木中的迎春、連翹、大果薔薇,草本植物中的甘野菊、地被菊、八寶景天、玉簪、金雞菊等,藤本植物的凌霄、紫藤等,都在春日、盛夏、金秋以不同花色花型點染著美麗的北京。其實,即便在冬日,仍有沙地柏這樣大片的地被綠植努力生長,讓京城的凍土不再寂寞。

與環線綠植和四處的“見縫插綠”呼應,更多的成片綠色正在暈染市區,而讀懂新時期北京的綠色,恰恰要從讀懂城市公園開始。

鬧市綠島 為小鳥們留下口糧

僅在2018年,北京就建成50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以中心城區為重點,充分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在百姓身邊增綠。

菜市口,宣南文化的匯聚地,熙來攘往的十字路口與地鐵換乘站勾勒出川流不息的南城圖景。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廣陽穀城市森林。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和繁華喧鬧同框,十字路口的西北角,一大片城市森林剛剛從拆除違建後的空地上“長出來”。據考證,這裡曾是秦代的“廣陽郡”,於是這片城市森林也因此得名“廣陽穀”。廣陽穀城市森林,是北京核心區首個按照“城市森林”理念建設的公園綠地。

走進廣陽穀城市森林公園,腳下鬆散細碎的石子路直接將遊客帶入另一番場景,喬木林立、灌木叢生,一條石子路環著山丘,將遊客引入綠陰深處。

小路兩側的緩坡上,紫花地丁已經開成片,狼尾草枯黃的草根滋生出鮮嫩的綠葉。一人多高的山茱萸已經花滿枝頭,這些淡黃色傘狀花序將在秋天長成紅色果實,成為小鳥們的美餐。在園子裡,卻看不到豔麗的花木,鬱香忍冬的白色花朵散發出悠悠的香味,而樹冠寬大的刺槐還沒有任何綠色的痕跡。遊人參觀時,只要遇上不熟悉的植物,用手機掃一下掛牌上的二維碼,立刻能獲得關於這種植物的所有介紹。

“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設計講究異齡、復層、混交。”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院長、教授董麗告訴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廣陽穀模仿自然生態搭配,在3萬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栽種了79種3798株喬灌木,32種2033平方米草本地被。其中,鄉土樹種佔80%以上,目的就是要達到‘近自然’的效果。”

“老家樹”“長壽樹” 為後代傳承記憶

為什麼要達到“近自然”的效果?

“這和城市森林的生態功能有關。”董麗和她的團隊在2005年為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規劃植物景觀時,在國內園林界首次踐行了“近自然”理念。

近自然理念強調以原生鄉土樹種為視覺焦點,搭配種植相對低矮的特色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對於市民來說,能夠直觀感受到的,是空氣清新、體感舒適,野生鳥獸和諧共處,隨著季節的變換,植物景觀呈現出開花、結果、葉片變色等戲劇化變換。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紅牆玉蘭是北京獨特的風景。何健勇 攝

近自然的另一個用意是,通過引種“皮實”的鄉土樹種、長壽樹種,構成近自然化的綠地結構,使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同一空間內自然演替、和諧共生,最終實現低成本、低廢棄、低維護的綠化方式。

“鄉土”,是北京城市森林的樹種選擇之一,也就是選擇北京本地的喬灌木,比如市民最熟悉的楊柳榆槐椿。千萬年生長於斯,這些樹木最“瞭解”北京的水土,北京人也熟悉它們。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有的樹上有二維碼,可以用手機掃。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記者在新街口、新中街等城市森林公園看到,樹幹粗壯、樹冠寬大的原生鄉土樹種,成為園內活動場地的中心,這些寄託了幾代人情感的樹木,被精心地保留下來,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一部分。

不僅鄉土,要是能長壽,那就更好了。多年植樹造林有了基礎,今天的北京綠化者們,終於不用像幾十年前的造林前輩們那麼“心急”,可以從容選擇一些慢性子生長的長壽樹種。

幾年來,欒樹、銀杏、元寶楓、國槐正越來越多出現在城市的森林中。它們擁有漫長的壽命見證都城的變遷,幾百年後依舊能“亭亭如蓋”,那恰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最美寫照。

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仍在繼續,記者4月2日在鼓樓橋東北角看到,安德城市森林公園的工地上,工人們正在鋪設供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同期開工的還有南中軸上的燕墩城市休閒公園。按照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規劃,2019年全市將新增造林綠化25萬畝、城市綠地600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4%,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8.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4平方米。看似枯燥的數字,傳遞的是未來滿眼的新綠。

植物景觀規劃 對鳥獸“投其所好”

隨著大尺度城市森林建成,城市“自淨”能力逐步增強。

據中國林科院測算,平原造林每年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134萬噸,釋放氧氣98萬噸。新造林每年可滯塵133萬噸,吸收二氧化硫9600噸,可增加釋放植物殺菌素73900噸。

可以說,隨著北京市域“一屏、三環、五河、九楔”的綠色空間的形成。依託山區的綠色屏障,一道綠隔城市公園環、二道綠隔郊野公園環和環首都森林溼地公園環的建設完善,結合拒馬河、永定河、溫榆河、潮白河、泃河為主構成的河湖水系,還有平原區九條連接中心城、新城及周圍區域的楔形生態空間的構建,為改善城市氣候環境,形成通風廊道。這樣的佈局,將構成一個森林化的北京。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通州運河綠樹成片。何建勇 攝

然而,儘管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可以通過人為因素加以建立,唯一不可預設的,就是鳥類等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翅膀的選擇”也能客觀地反映出森林生態的健康程度。

在廣陽穀建成後不久,負責林地管護的園林工人就曾看見長耳鴞,這種長著一張貓臉的夜行鳥,白天喜歡藏在密實的樹葉中休息。斑鳩和喜鵲似乎沒什麼講究,樹上的堅果、林地裡的漿果都會吸引它們前來光顧。據粗略統計,目前長期以廣陽穀為“家”的野生鳥類已有8種。

記者4月1日探訪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時,一位負責護理生態廊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每年5、6月份氣溫穩定後,刺蝟、兔子、松鼠等小動物就成為廊道上常見的“過客”了,這座跨越五環的綠色通道,擴大了小動物們自由遛彎兒的區域。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何建勇 攝

實際上,從去年起,北京就史無前例地把小動物們是否“宜居”納入了綠化造林工程的考量,在樹種選擇上,那些能結出美味果實的樹木被成體系引入到森林公園中,比如山楂、海棠、黑棗、桑葚和柿子樹,這些食源類樹種,今後將成為各種鳥獸的“餐廳”。

自上而下的植物分佈,為鳥獸棲息提供了相對舒適的空間,綠色廊道為動物遷徙、繁衍擴展了生態網絡。甚至北京綠化者們對各類蟲子們也開始“溫情脈脈”,因為那些蟲子們同樣是鳥類青睞的食物,除蟲藥的噴灑變得空前謹慎,林地中往年不被待見卻適合昆蟲繁衍的雜草也被網開一面,“樹上有鳥、林下有草、草間有蟲”直接被官方寫進了綠化願景。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槐樹上掛著人造鳥巢。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

“作為從業者,我們能做到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對鳥類等野生動物,卻真的無法規劃,只能儘可能‘投其所好’。”董麗說,“我們能做的是去給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與食源,儘管這樣,是否能把它們吸引來並且留下來,還需要細心觀察、不斷改進。”

全新看點 綠化從種樹向生態服務升級

事實上,北京的全民綠化行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就沒有停止過。對綠化的認識,也是從單一樹種的樹陣向物種多樣化轉變。

如果以2012年為節點,北京的綠化工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城市濱水綠廊。何健勇 攝

“植樹,對祖國有益的勞動!”這是1955年北京市委向全市發出“綠化首都”的號召。設定的目標是:3年內,西山實現全部綠化,迅速改變京城裡裡外外,特別是新建單位和居民區連片荒山空地以及馬路幹線、河湖堤岸旁缺少樹木林陰的狀況。

當時最常見到的場景,就是每到星期天,成千上萬的工人、幹部、戰士、學生扛著紅旗、自帶乾糧湧向各個工地。現在東四環的紅領巾公園就是當時東郊少年兒童在十里堡北邊空地種植1.6萬棵樹形成的。總面積12.6萬畝的西山,也在3年時間裡栽了2100萬株樹,到1962年秋,北京人民總共在這裡花費了43萬個勞動日,終於把解放前岩石裸露、山洪頻發的西山建成風景區。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遭遇霧霾鎖城後,北京自2012年啟動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不同於單純的植樹綠化,“用生態的方法解決生態問題”“高質量建綠”等理念成為最大特色。比如首次提出“無界”森林概念,讓森林與山、水、城、田有機融合。僅僅4年時間,全市就完成造林105萬畝,植下喬木5400多萬株,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從2011年的14.85%提高到2016年的26.81%。

2018年,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啟動,這次不僅僅是平原造林,中心城區、新城、淺山區全被納入,“城市森林”也由此被越來越多市民所熟悉。去年完成“留白增綠”1600多公頃,全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2018年也由77%提高到80%。

看北京四季有綠 三季無處不飛花

京郊開往春天的列車。何建勇 攝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注意到,除了大面積種樹以外,管護工作也在加強。

今年3月中旬,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佈了《關於網上填報2019年平原生態林養護方案的通知》,在這份工作通知裡,一項名為《北京市平原生態林養護管理系統》網絡版開通試運行了。這是一套數字化、網絡化林木管護方式,直接鎖定養護單位的養護措施及工程量,並按年度養護實施方案自動核算養護資金。後續養護單位也能利用智能手機填報養護日誌,動態監管養護進度。

藍天白雲和不經意間出現在家附近的口袋公園、城市森林、郊野溼地、生態廊道等特色綠地,這些帶有生態服務功能的綠色,正在構成北京春景的新看點。“從生態種植到科學養護,理念上遵循了中國傳統園林倡導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念,”董麗說。“隨著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推進,一幅自然的森林畫卷將會改變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與對自然的理解,從而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校對 李立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