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跛行是如何引起的?

木子聿癸


間歇性跛行是一種症狀表現,可以有不止一種疾病造成這個症狀,只有找到原因,才可以採取相應的方法治療,不可只對症盲目處理,較多見的一個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一個是椎管狹窄症(還有其他原因,不是我臨床中遇到的,不科普)……

什麼是間歇性跛行?

這指的是一個患者,在步行的時候,隨著走的路增加,出現腰部和下肢的疼痛、麻木、不適等表現,這個時候蹲下休息一會或者臥床休息一下症狀可以逐漸消失,可是再次走大約同樣的距離,症狀又一次重複!

一般來講,不行的距離是幾十米~幾百米,距離越短表示症狀越重,這是由於椎管內受阻的靜脈叢充血,影響供血循環和氧的含量,缺氧造成疼痛、麻木及肢體乏力等類似的症狀。

哪些疾病易出現?

工作中較多見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不過腰椎間盤突出症造成的間歇性跛行,隨著腰椎間盤突出對於神經根的壓迫刺激消除,症狀可以解除。麻煩的是椎管狹窄症,可由於骨質增生、腫瘤、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肥厚等誘發。

結語

一定注意,椎管狹窄和椎管狹窄症代表意義是不一樣的,這就和腰椎間盤突出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沒症狀的椎管狹窄不必急於做處理,腰椎間盤突出較大造成的繼發性椎管狹窄,多數處理好腰椎間盤突出症,即可消除症狀。


健康新語


間歇性跛行是我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

表現為患者走一段距離之後就會感覺腳痛,腳痛了走路就一瘸一跛的,休息一會兒之後,腳痛的症狀可以緩解一些,再走,又會痛。


引起間歇性跛行最常見的原因是下肢的血管因為各種原因堵塞了。


患者腳的血管發生了堵塞,導致供血不足,因此走一段路之後,腳就會因為缺氧而疼痛,從而出現跛行,休息一下,腳的耗氧量下降了,疼痛又緩解了,如此往復。


患者除了有間歇性跛行外,下肢溫度低,下肢發白,足背動脈微弱。這張圖是教大家怎麼摸足背動脈的,如果下肢動脈堵塞了,可以通過摸這裡來發現。大家摸的時候可以兩隻腳對比的摸,這樣就可以比較出是不是有一側減弱了。

大家如果有這種情況,還是及時到醫院去就診哦。


引起下肢血管堵塞的原因有很多,吸菸是一個,還有就是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出現病變,也是造成這類疾病的重要原因。


除了下肢血管的原因以外脊髓出了問題,比如椎管狹窄所致。患者除了有間歇性跛行以外,還會有腰骶區疼痛,另外在彎腰向前屈時,腿痛的症狀減輕,往後彎腰的時候症狀加重。因此還是比較好和上面的那種原因進行鑑別的。


總而言之,發現這個症狀,無論青年還是老年,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不要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人體探索者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聽說過間歇性精神病,但你聽說過間歇性跛行嗎?從開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後(一般為數百米左右),出現單側或雙側腰痠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後,上述過程和狀態再度出現。回想一下,你有這樣的症狀嗎?如果有,你可能就是“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病根可能在腰!

間歇性跛行主要是在腰椎椎管已有狹窄的基礎上,直立時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再加上行走時下肢肌肉的舒縮活動進一步促使椎管內相應脊神經節的神經根部血管生理性充血,繼而靜脈瘀血以及神經根受牽拉,相應部位微循環受阻而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症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臥休息後,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消除了肌肉活動時的刺激來源,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症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再度出現上述症狀,再休息,症狀再緩解,如此反覆、交替,形成了間歇性跛行。這是腰椎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腰椎椎管狹窄症是骨科的常見病,其發病原因十分複雜,有先天性的腰椎椎管狹窄,也有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繼發性腰椎椎管狹窄由椎間盤椎體、關節退化變性或脊椎滑脫、外傷性骨折脫位、畸形性骨炎等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退行性椎管狹窄症。

除了腰椎椎管狹窄症,間歇性跛行還可能是下肢動脈血管疾病引起的。如何鑑別呢?

腰椎管狹窄症表現為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與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不同,區別主要有:

1.神經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2.神經性間歇性跛行下肢可有節段性感覺障礙,血管性間歇性跛行為襪套式感覺障礙。

3.神經性間歇性跛行步行距離隨病程延長而逐漸縮短,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則不明顯。

4.必要時可行動脈造影檢查。神經性間歇性跛行動脈良好,血管性間歇性跛行可顯示動脈腔狹窄區。

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症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後如何治療呢?

大多數的腰椎椎管狹窄症患者經過保守治療,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方法包括:

(1)一般取屈髖、屈膝位側臥,休息3~5周症狀可緩解或消失。老年人長期臥床易引起肌肉萎縮、深靜脈血栓及肺炎等併發症,建議不宜超過2~3周。

(2)藥物治療:給予適量的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

(3)功能鍛鍊: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橫截面積增大,減輕對馬尾神經的擠壓。腹肌肌力的增強也可拮抗神經組織所受到的椎管機械性壓力。

(4)支具應用:腰圍(或腰椎保護性支架)可減輕脊柱運動時關節突及椎間盤對馬尾神經根動態的牽拉及壓迫。但不宜長期應用,以免造成肌肉萎縮。

(5)硬膜外間隙給藥:注入類固醇藥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部分患者暫時緩解疼痛,但有可能病情加重或癱瘓。多次注射會引起神經粘連,增加手術難度。

(6)其他:牽引、局部封閉、針灸、推拿等。

如果保守治療3個月無效,自覺症狀明顯且持續性加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現明顯的神經根痛和明確的神經功能損害,尤其是嚴重的馬尾神經損害,或腰椎滑脫、側彎進行性加重,並伴隨相應的臨床症狀,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百科名醫


間歇性跛行是指患者走一段路之後,就出現腰痠腿痛,下肢無力,走路一瘸一拐或者痛得無法繼續走路,但是休息一會之後,痛疼等症狀可以很快緩解或消失,可以繼續行走,再走一段路之後,症狀又會再次出現,如此反覆。

臨床上導致間歇性跛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下肢血管的原因,另一個是腰椎管狹窄的原因。

血管性間歇性跛行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下肢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下肢的肌肉就會出現慢性或急性缺血的情況。所以走一段路之後,小腿和腳就會覺得痠軟無力、疼痛發麻,出現跛行的症狀,但是休息一會之後,下肢肌肉耗氧量下降,症狀逐漸緩解或消失,可以繼續行走,再走一段路之後又反覆發作。常見的病因有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神經性間歇性跛行

在各種原因導致的腰椎管狹窄的基礎之上,我們走路的時候會導致椎體和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進而導致狹窄相應部位微循環障礙,出現缺血性神經根炎。所以走一段之後,就會出現腰痠腿痛、下肢無力發麻,出現跛行的症狀,但是坐下或者躺下休息一會之後,神經根的壓力負荷減輕,狹窄相應部位微循環得以改善,症狀就會逐漸緩解或消失,可以繼續行走,再走一段路之後又再次出現上述症狀,如此反覆。


不管是哪種原因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出現這種症狀了都應該儘早去醫院檢查治療,以免越拖越嚴重,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金色柳葉刀


本期醫數嘉賓

北醫三院骨科胸腰椎組 孫垂國副主任

間歇性跛行,是一個症狀學名詞,在門診就診時可能常聽到醫生提及。相對而言,這種症狀最常見於腰椎疾患,但胸椎管管狹窄症患者亦可出現此類症狀,二者在細節方面有所不同,瞭解並關注其細微差別之後就可避免誤診或漏診。下面,且聽我徐徐道來:什麼是間歇性跛行呢?出現間歇性跛行時該如何應對呢?

從字面意思講,“跛行”是指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步態,在下肢關節或肌肉損傷的患者常可見到,他們的跛行是持續的,而“間歇性跛行”就意味著走起路來不總是瘸,間歇的瘸,好一陣壞一陣。事實確實如此,臨床工作中我們常見到有些病人在剛開始走路的時候,沒什麼異常,但連續走一小段距離(數十米至數百米)後就出現下肢不適症狀,出現一瘸一拐的步態,嚴重者不得不停下來休息,而他們休息一小段時間(數分鐘)後,那些不適感就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了,又可以繼續正常走路,但再走一段又會跛行,如此反覆,這種現象就被稱為“間歇性跛行”。

有多種疾病可能影響到下肢引起間歇性跛行,可按病因把來間歇性跛行分為三類: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胸椎管狹窄症)以及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常見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不同病因導致的間歇性跛行的一個直觀的區別是跛行時的具體症狀不盡相同,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縱向條帶狀區域的放射性麻痛,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整個下肢的無力、發沉、發僵、步態不穩,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時的症狀是下肢遠端襪套樣區域的發冷、麻痛、無力,伴外觀蒼白。

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以後,應儘早就醫進行相應的輔助檢查以確診,在確診的基礎上才能明確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懷疑是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可查腰部MRI或CT,如果懷疑是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可查頸椎或者胸椎的MRI或CT;如果懷疑是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則可查下肢血管彩超或血管造影。具體選作哪些檢查項目應由專科醫師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患者朋友們不可自作主張,因為醫生在做出每一項決策時都會參考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而臨床經驗是絕不可能通過讀幾篇科普文章就可獲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