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與外敵對峙勝少敗多,為何趙匡胤能和李世民共稱“唐宗宋祖”?

jiangyuming2010


這個問題裡有一個誤區:宋朝對外戰爭中勝少敗多,並不能代表其開國皇帝就是平庸的,畢竟兩宋三百多年,而宋太祖趙匡胤只在位十六年。就像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前和之後的戰爭中,也能說是勝少敗多,但是從四百年的漢朝來看,它整體上是強盛的。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稱帝之後,陸續消滅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多個南方割據勢力,同時也對倚仗契丹的北漢造成巨大打擊,割據吳越的錢俶以及割據漳泉的陳洪進也紛紛俯首稱臣。可以說趙匡胤基本上結束了唐朝之後長達六十年的軍閥割據局面,完成了中國的再次基本統一。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憑趙匡胤的雄才大略,徹底完成南方的統一是肯定沒有問題的(畢竟軍事能力遠遠不及趙匡胤的宋太宗趙光義都做到了),並且,趙匡胤在消滅北漢以及北伐契丹的過程中也不會讓宋朝遭受致命性的慘敗,而宋朝對外戰爭中的失敗,正是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的。

另外,唐宗宋祖並稱,自然也是因為李世民與趙匡胤有很多類似的地方,誠如樓下所言,他們二人都憑出色的軍事能力完成了全國的基本統一,給後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的貢獻都是開拓性的,是創業之君。同時,他們二人開創的朝代都有著較長的國祚,並且經濟和文化都高度發達且尊重人性,唐、宋的繁榮,在整個封建時代都是比較少見的。


國史通論


《沁園春·雪》裡列舉“唐宗宋祖”是因為他們是古代封建帝王中的英雄人物。這跟之後宋朝與外敵打仗勝少敗多沒有邏輯關係啊……

單單就趙匡胤而言,他確實算得上一個英雄人物的。

首先,他是個馬上皇帝。趙匡胤最初的起家,是在高平之戰中表現突出,“馳馬衝其鋒”,從而升任殿前司都虞候。這是他政治上的第一桶金。

在柴榮死後,趙匡胤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掌握了後周的軍權,從而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這說明他有足夠的政治手腕。

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命大將慕容延釗率重兵“屯真定”,盯住了符彥卿的天雄軍;大將韓令坤則率軍出巡河北,屯戌於河北成德,形成了對成德節度使郭崇的威懾。

最終,成德節度使郭崇在韓令坤大軍近在咫尺的威懾下,第一個承認了趙匡胤新政權。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在慕容延釗陳軍真定的虎視眈眈下,也臣服於趙匡胤。之後,趙匡胤又御駕親征,在兩個月時間裡,擊敗了不肯臣服自己的昭義節度使李筠。這說明,趙匡胤對於五代時期的驕兵悍將,很有一套手段。

也正是從宋太祖時期開始,五代以來的驕兵悍將問題得到了真正的解決。比如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又比如建隆二年(961年)二月,趙匡胤派“常參官”主持地方稅收,禁止藩鎮插手干預。乾德三年(965年)三月,遣京師“朝官、廷臣”監臨“所在場院”。諸道置轉運使、通判等,“市徵、地課、鹽曲之類,通判官、兵馬都監、縣令並親臨之”。自此藩鎮的兩稅、關市、榷鹽、榷酒等賦稅收入,完全由朝廷所控制。

而且,之前的乾德二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管榷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次年三月,再次申令,諸州除“度支經費外,凡軍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佔留”。即宋廷規定地方的稅收,除少數行政開支外,全部輸運京師。

此外,宋太祖還要求“詔群臣乘傳出入,不得齎貨邀利,及令人諸處回圖,與民爭利”。

總之,宋太祖從經濟手段上,消除了藩鎮割據的隱患。

在解決北方邊患問題上,趙匡胤也很有辦法。

趙匡胤明白,河東地區向來是軍事要地,是阻絕西北與北面邊疆民族的重要屏障,甚至關乎河北的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於是乾德元年(963年),趙匡胤決定出兵攻打北漢。這一次軍事行動發起於乾德元年末、結束於乾德二年初(963—964),宋軍以李謙溥、趙彥徽、李繼勳和羅彥瑰等四路進軍,並調動地方藩鎮兵力協同中央禁軍作戰,宋軍投入總兵力應在6萬以上。

此次作戰中,北漢援引遼軍6萬兵馬為援,宋遼在遼州展開會戰,宋軍大獲全勝。儘管如此,此次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因為遼朝的介入而失敗,自此後宋太祖在採取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時也就不得不考慮遼軍大規模採取軍事介入的可能性。因此,趙匡胤只能先圖謀南方諸州,避免無謂損耗,再俟機攻打北漢。直到開寶元年(968年)北漢主劉鈞病歿之前,宋朝再未針對北漢採取大規模軍事行動。

開寶元年七月,趙匡胤連下數道詔書,共籌劃接連的兩次針對北漢的軍事行動。八月初以急攻為主,但又再次因遼軍南下而撤軍。開寶二年正月,集結好的宋軍大舉攻伐北漢。這一次軍事行動中,趙匡胤吸取了高平之戰及乾德北伐的失敗經驗,在石嶺關和定州嘉山佈置大軍,阻截南下增援的遼軍。

但趙匡胤卻遇到了與周世宗柴榮一樣的難題——太原城久攻不下,而酷暑難耐士兵染病,並且遼軍在第一次增援失敗後,又迅速調集後方兵馬再次來援。趙匡胤不得不班師回朝,放棄了已有的戰役成果。但心念統一的趙匡胤並未放棄收復北漢的戰略意圖,及至開寶九年(976年)八月,趙匡胤再次發動北伐行動,卻又如周世宗柴榮一般暴斃於途中。

總之,趙匡胤確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英雄人物,他的最大問題是過早的去世了。而繼位的宋太宗趙光義無論是戰略眼光和戰術水平都遠遜於趙匡胤。宋朝軍事無力的根子也是趙光義種下的,跟趙匡胤無關。


冷兵器研究所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此四君是毛主席最推崇的封建君主。他們都文治武功,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宋朝在各大封建王朝中,武功是最孱弱的一個,但這並不能磨滅趙匡胤個人的軍事才能!

一、趙匡胤個人的軍事才能,可以用戰神級來形容

早年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帳下效力,他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忠誠,二是作戰智勇雙全。

柴榮繼位之初,因他不是太祖郭威的親生兒子,所以人心並不穩定。當北漢來犯,柴榮親征,兩軍陣前竟然發生了皇帝衝鋒,大臣當看客,將軍逃跑的醜聞!

面對戰場上危機時刻,趙匡胤挺身而出,他率領自己有限的人馬,冒著箭雨殺到河東城下,愣是擊潰了北漢對柴榮的圍攻。這一戰過後,柴榮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步入國家高級將領階層。

此後,趙匡胤一直追隨柴榮四處征戰,意圖實現統一全國。淮南之戰、壽春之戰、瓦橋關之戰,身為高級將領的趙匡胤依然親冒矢石,書寫了一個又一個戰爭傳奇故事。

要論個人軍事才能,我覺得趙匡胤並不遜色於李世民,甚至在“勇”上還要遠勝於李世民。

二、宋朝軍事力量的孱弱始自於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上臺後,南方已完全統一,為了遏制武將對新生政權的威脅,趙光義採取了一些列限制武將的政策措施,導致大宋武備受限。

我們知道,趙光義本人不是武將,不具備領兵征戰的能力,也不具備趙匡胤個人的威望,所以從制度層面削弱武將的權利成為必然。

最搞笑的是,趙光義規定,前線打仗必須依照皇帝定好的戰陣圖作戰,否則將領們將揹負抗旨罪名。這個滑稽的政策,讓無數將軍們夢碎疆場,也把趙匡胤辛苦積攢的軍事家底,一點一點地全部葬送了!

大宋由此變成軍事上的小矮人!跟趙匡胤無關。

三、大宋軍事力量的薄弱實際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宋朝歷經百年軍閥混戰後誕生,番鎮勢力給社會帶來的傷害已經被深惡痛絕。社會想要得到穩定和平發展,自晚唐以來的番鎮軍事力量被根除是必然的選擇。

當然,矯枉的代價往往是過正!大宋為了治癒頑疾,不惜下猛藥傷了自身的健康。這個度不好把握,但不管怎麼說,大宋以自斷其臂的悲壯,完成了歷史賦予他的使命!

綜上所述,大宋王朝軍事力量的孱弱,跟趙匡胤個人沒有多大關係,他個人的武功不該被小視,他對得起“唐宗宋祖”並稱的榮耀!


尋根拜祖


宋朝和外敵之間的對峙勝少敗多,明顯就是一個錯誤。由於北宋和南宋皆亡於遊牧民族政權,戰爭的過程中只有防守,缺少進攻,以至於後人認為宋朝很弱。



一、宋軍雖然攻擊性比較差,但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弱。

有這麼一組統計數據,一直被動挨打的宋軍對外戰爭的勝率約為70%,而一直所向披靡的唐軍對外戰爭的勝率約為61%。想當年大唐鐵騎所到之處,四夷臣服,而宋朝一直遭四夷搶掠。所有的原因都是因為唐朝在進攻,而宋朝在防守。如果只是單純被動挨打的局面上來看,宋軍好像很弱。其實宋軍和唐軍打仗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唐軍以騎兵進行長途奔襲,宋軍以步兵坐地守山守城。像這樣的戰爭如果宋軍的勝率只有60%的話,恐怕宋朝早就亡國了。



二、宋朝的先天缺陷導致宋朝一直處於戰略被動,呈現出一副軟弱無能的樣子。

宋朝建立是在一盤散沙的局面之下,逐步把漢族人生活的傳統地盤統一了起來。但在宋朝真正的建國之前,後晉的石敬塘已經將燕雲16州割讓給了契丹人。燕雲地區是漢族人北方的要塞,這個地方有山地,有丘陵,有森林,有沙漠,有草原,有耕地,它承載著漢人和遊牧民族之間的緩衝作用,是南方漢人主要的戰馬產地之一,是秦始皇早就用長城框起來的土地。如果失去了這個地方,整個華北平原將會暴露在遊牧民族騎兵的鐵騎之下。失去這個地區,漢人想發起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道路一馬平川。偏偏宋朝從建立的時候就沒有控制這個地區,所以戰略上的被動挨打是註定的事兒。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之下,兩宋政權延續了319年的國祚。可見宋朝其實並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朝代。



三、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是中國封建朝代的巔峰

與宋朝同時期,正在經歷黑暗時代的歐洲無法承擔起人類文明代表的作用,西亞和歐洲的宗教之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宋帝國出版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書籍,創造了世界上經濟總量的70%,造船技術,航海技術,採礦技術,火器技術,冶煉技術,農業技術等等都遠超世界上其他地區。從《清明上河圖》上來看,宋朝的商品經濟之發達是空前的,文學作品之豐富也是空前的。



四、趙匡胤統一天下的作用,有時候會被低估了

唐末時期,軍閥割據,天下大亂。接踵而來的無代十國時期,讓整個中國成為一片散沙。雖然不像戰國時期一樣完全割裂,但對於想建立統一國家的政權來說也夠遭心的。而偏偏這個時候,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出現了。趙匡胤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總算是安天下安定了下來,雖然不盡完美,但在歷史上能做到終結亂局,統一天下的皇帝還真沒有幾個。趙匡胤避免了中國重新分裂,避免了文明的分化。拿這個功勞和秦始皇相比是有點兒過了,但和隋文帝PK一下,絕對是有道理的。



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從一開始就是一手爛牌,但是面對多次外敵入侵,都依靠強大的國力支撐了300多年的江山。並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輝煌成就,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宋祖與唐宗並列,是上千年中國文化傳承至今的共同認可,也是國人對宋王朝創造的輝煌成果的認可。


牧漁子


“唐宗宋祖“的說法,源自於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我們知道,一首詞作是需要依照相對的格調韻律來創作的。而《沁園春雪》這首詞主要是為了抒發作者的豪情壯志,以及對大時代下即將迎來的偉大變革所抱有的信念和信心。

在社會主義這種先進民主制度的革新下,在詞作人眼中,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實都成了襯托,無所謂誰比誰厲害一點,因為他們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封建專制的代表人物,依靠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取得成就。

而放眼如今世界,中國取得的成就確實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且成就之高,震古爍今,前所未有。誰都沒有想到,中國人民的力量這麼大呀。

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含義後,我們再回轉”唐宗宋祖“這個句子。

其中“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句的平仄格律為: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這個是符合《沁園春》詞牌的格律的。

而要在中國歷史的皇帝中找出幾個有影響力有代表性還能填到詞裡符合格律,想來詞作人是權衡過的。

而”唐宗宋祖“這句是呼應“稍遜風騷”的,“稍遜風騷”這裡被一部分人解做“稍遜文治功勞”。對比前面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以及後面一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暫且不論這首詞的文學性 ,就單純解一下這幾句之間的聯繫。

從詞意我們可以看出來,太祖在寫這首詞提及的這幾個人物,從他們身上能夠找到的共同點是“武功”,因為只有武功,才能用“略輸文采”,“稍遜風騷”這樣的說法來對比評價。

基於這個理解,我們就能明白太祖寫這首詞,要列皇帝的起碼條件就是武功要盛,才能起到反襯的作用。秦皇漢武沒有爭議,唐宗宋祖,唐宗沒有爭議,爭議的是宋祖,畢竟宋代武功不盛。可是,如果要讓這句詩詞有氣勢,你在唐宗後面還能加上誰?明太祖不可能,畢竟後面還有成吉思汗,這是按時間順序來排列的,清太祖什麼的也就更加不可能了。而如果把唐宗放在後面,在前面加個什麼祖,那麼這句詩詞的格律又不符合了,所以想來想去,唯有趙匡胤能夠放進來,雖然分量不夠,但起碼能夠使詞格律正確。

如果這首句改成“隋祖唐宗”,那即沒有格律,也鬧不清這個隋祖是誰,畢竟楊堅的廟號是高祖、太祖是他老爹,而一般稱呼他諡號“隋文帝”。至於隋以前到東漢之間,大分裂時期,更談不上哪個人武功成就能與唐太宗想比較,至於東漢光武帝,前面已經有了個漢武,後面再來一句漢光武,而且還不容易對仗,所以也不可能採納。

故而,看來看去,還是“唐宗宋祖”最符合格律,也比較貼近全詩的意境。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朝代說


說到唐宗宋祖,通常用來比喻歷史上開明的君主,唐宗宋祖最早出現在《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其實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歷史上開明的君主,創造出一個盛世。

首先,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諸侯割據和各地區戰亂的局面,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基本統一,使得社會得以穩定進步。

其次,唐太宗和宋太祖都發動了政變,一個玄武門之變,一個黃袍加身,可見唐宗宋祖文治武功都很厲害的。

此外,雖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但那時的軍隊並不弱,只是到後面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後人認為宋朝軍隊弱。

唐宗宋祖把當時經濟文化等都推向了高峰,開創了一個盛世




lang安然


毛澤東主席在《沁園春-雪》提到唐宗宋祖,其實有下面幾層意思。

第一,這個是歷史上真實的叫法。唐太宗李世民,簡稱唐宗。宋太祖趙匡胤簡稱宋祖。兩個人實際上是兩個盛世王朝的代表。

第二,唐宗開啟了一代盛唐,是中國帝王裡的傑出代表。他的文治武功,歷史功勳顯然是值得人們推崇的。

宋太祖也開啟一代盛朝,北宋經濟曾佔世界經濟五分之三。同時也讓中國文化藝術走向另一個高峰。

並稱唐宗宋祖也是對他們的一種讚美和認可。


道行一憎


趙匡胤與李世民共稱為“唐宗宋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與宋太祖趙匡胤兩人均結束了亂世局面,創立了一個嶄新的強大的王朝,影響著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走向,在歷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力。



其次,唐朝和宋朝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百姓們生活相對富足,唐朝文化發達的表現是唐詩,而宋朝文化的代表是宋詞。作為唐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被後人組合在一起也不足為怪了。


最後,唐太宗李世民與宋太祖趙匡胤的文治武功都很高,在歷史上都有兩個人的很多典故,如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都是他們掌握權力的開始。人們談古論今時也喜歡把他們放在一起,而且“唐宗宋祖”也很押韻,習慣了就自然而然這麼稱呼了。


凌煙歷史社



手機用戶5974070381


毛主席筆下的《沁園春》,一口氣寫了5個皇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一個成吉思汗。

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個偉大的豪放派詩人,毛主席筆下的風流人物,既要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又具有奔放的浪漫主義情懷。



所以,說一個大家都信服的標準。光就兩個人的具體成績進行比較,格局太小,想分出個高下,太費唾沫星子。

劃重點: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凡是為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都是歷史的“風流人物”。

按照這個標準涵蓋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統一,而且是大一統;二是多民族,促進了民族融合;三是要是興盛上升的王朝,領先於世界的,閉關鎖國的不行。



所以,朱元璋不行,大清朝更不行。關於成吉思汗的問題,不槓。


用這三個標準一框,能算得上號的人還真不多,基本上都被毛主席寫進了《沁園春》。

接下來,數一數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的歷史成績,還是值得點讚的。

  1. 宋太祖建立的大宋由南向北滅了南唐南漢,平定了蜀地,除了北漢及幽雲十六州外,基本上恢復了漢唐的版圖,至少是核心區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完成了華夏的大一統;
  2. 趙匡胤開創的宋朝,雖然和所謂的“外族”征伐不休,屢遭敗績,但各民族間的融合從未間斷,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不多增加;
  3.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文治國,政治氛圍寬鬆,文化燦爛,經濟發展到了封建經濟的頂峰,相比昏暗的中世紀和阿拉伯帝國,璀璨耀眼,遙遙領先,風景這邊獨好。


所以,趙匡胤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只是,宋朝對外戰爭確實輸的多,而且輸的比較慘,顯得很弱雞,影響了宋太祖的光輝形象。

他,比唐太宗李世民差嘛?同一個檔次的人物,沒毛病。

我的話講完了!


手機答題不易,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