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母亲为什么讨厌刘兰芝?

helios的女人


(之前正哈有过一篇文章,回答这个问题正合适,焦仲卿的母亲之所以讨厌刘兰芝是因为焦家到了很严峻的时刻,刘兰芝帮不了焦仲卿,但东邻女可以。)

焦母究竟应对刘兰芝之死负什么责任?她究竟为什么那么不待见刘兰芝,虐待她,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慢慢展开说。

作为一个平民之家,刘兰芝的家庭应该也就是小康不足。这是我从故事的脉络中自己分析的。因为刘母对刘兰芝的教育很系统,且目的性明确。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但这样的调教,需要非常严苛的教育环境。要学好,也一定是含泪茹苦才可以做到。所以刘家对刘兰芝就像在打磨一件珍宝,宝成之日,就可待价而沽。

刘家能攀上焦家的亲,也是高攀的。这一定也和刘兰芝声名在外有关。刘家教育女儿优秀,必然也会积极炒作宣扬。作为没有男主的家族,焦家在当时是有点不振的,焦仲卿不过是一个小吏,所以可选择性并不多。刘兰芝美名在外,也算天作之合。为此,焦家也不惜给予丰厚的聘礼。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这一段既说了刘兰芝的家庭状况,乡野之家,也就小康不足而已。也说了焦家给了刘家不少钱!甚至可能焦母对刘兰芝最开始的恶感就是刘家贪得无厌,不断索取。“受母钱帛多”既有表明聘礼多,也代指后续的贴补。而且刘兰芝性格要强,从她早起迟别时的细心装扮,表明她有极强的自尊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她能一再忍耐焦母虐待两三年。

母家把她当成摇钱树,不断索取,焦母越来越厌恶,她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忍辱含垢,日夜操劳,用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愧疚平复焦母的怒火。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可惜,此时焦母已经视她为眼中钉,肉中刺,不除不快!

焦母为什么那么讨厌刘兰芝?几个原因。

第一,刘家贪得无厌,既让焦母厌恶,又让焦家不堪重负。焦母开始一定对刘家还可以,不说有求必应,起码顾念亲家之情,经常接济。还是那句“受母钱帛多”,这不会是一句客气话。“阿母怒不止”表明一个持续的态度,也说明这话说到了焦母的痛处。焦家那时候已经有点江河日下。虽然焦母还自诩“汝是大家子。”可就算之前有些家底,也禁不起这么坐吃山空。再遇上刘家这样的亲戚。将心比心,焦母心中应该早就开始煎熬,后悔和刘家结亲了。

第二,恰恰就是后一句“仕宦于台阁”,焦仲卿在太守府做小吏。再上一步已经难上加难。焦仲卿也说“儿已薄禄相”,古代的制度,做了公务员,再想从政,难于上青天!可焦家除了焦仲卿,还有什么指望?亲家只知道张口要钱,一点帮不上忙。而这个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焦母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坚定了除去刘兰芝之心。

第三,神秘的转机出现在邻居。焦母两次对焦仲卿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在焦母焦头烂额之际抛过来橄榄枝的是邻居。邻居的女儿很好,焦母很喜欢。而邻居一定也想和焦家结亲,应该相互试探过而一拍即合。最后一句“便复在旦夕”表明早都商量好了。焦母成竹在胸。那么两家为什么要结亲,邻居为什么明知道焦家境况下滑,家有妻子,还要下嫁女儿。这首先和汉末的风气有关。当时再婚,再嫁都不是什么不能允许的事。其次也和大时代背景有关。

上两篇也说过建安时代,天下即将大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已经薄弱,有识之士都各投明主,抱团取暖,请参考《三国》系列丛书。而作为焦家这样的小家族一定也比普通百姓嗅觉灵敏。焦仲卿在太守府里当差,这些事知道的更多。和焦家比邻而居的人家必然也是家境相似的家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古代不存在贫富杂居的情况。焦家和刘家结亲是1+1小于1的情况,而和邻居结亲却一定是1+1大于2的结果。两厢对比,不言而喻。焦仲卿仕途不畅,家族日渐没落,焦母怎么能不为儿子家族考虑。如果邻居要有办法能让焦仲卿仕途在进一步,那么有恋子情节的焦母必将为之疯狂,不惜一切代价促成此事。

基于以上三点,刘兰芝表现的越好,越贤惠,焦母就越要加倍的虐待她,敌视她。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必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时候甚至都不用再有别人说刘兰芝坏话,焦母已经容不得她了。直到刘兰芝受不了,和后知后觉的焦仲卿诉苦,才最终挑破窗户纸,顺势将刘兰芝赶出焦家。

两千年来,焦母一直是恶婆婆的代表,受尽世人的唾弃。都认为是她逼死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让一对美好婚姻,最终离散,双双赴死。可分析下来,我们会了解,凡事都有两面性。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焦母或许不是个好婆婆,但却是个好母亲。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儿子考虑,计算。却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先丧夫,再丧子,膝下只剩一个幼女,又要忍受世人唾骂,后半生注定孤苦伶仃,甚至寄人篱下(焦家最后只能走招赘这一条路)其实焦母也是个可怜人。怎不让人一叹!再叹!三叹!

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综上!

作者有话说:本文原创,如引用请注明出处。后续会有持续解读。喜欢的读者不妨关注,已做日后探讨。欢迎吐槽,欢迎指点!


君笺雅侃红楼


学生时代读《孔雀东南飞》,大家都觉得焦母太可恶了!又蠢又霸道蛮横,这么能干漂亮的媳妇不要,也认为软弱的焦仲卿,不值得刘兰芝爱。

现在明白,做家长的会干涉子女婚姻,是因为她们眼中,婚姻不只考虑爱情。那么,焦母为什么那么讨厌刘兰芝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可能媳妇的娘家贪得无厌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开篇四句刘兰芝说自己从小接受严格的系统教育。

刘兰芝的家庭应该是小康商户,刘家对长得漂亮又聪明的刘兰芝的教育,目的性明确——为今后找个好夫君做准备。

应该说,刘家的教育相当成功,刘家女儿聪明漂亮能干,声名在外,这从刘兰芝回家后,县令、府君的公子都争着重金求聘就可以看出来。

“受母钱帛多”表明焦家当年也是因她的名气,用丰厚的聘礼娶了她,从“箱帘六七十”亦可看出聘礼多,嫁妆也多。

诗中刘兄是个贪恋财势,冷酷自私的人,他会逼迫妹妹再嫁,也会贪得无厌,不断向焦家索取,这让焦母厌恶,又让焦家不堪重负。

二、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

焦父早逝,焦母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帮他当上府吏,还帮他娶了美貌的妻子。焦母对儿子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这种情况下的妈妈,自然会对儿子产生严重的恋子情节。

可儿子忙于公务,“相见常日稀。”想见的见不着,不想见的天天在眼前晃。更令她心里不爽的是,难得回家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只知道陪媳妇。

焦母眼巴巴的盼着儿子回来,可他在自己跟前打个转,就和媳妇相亲相爱,柔情蜜意去了。所以焦母认定儿媳妇把自己的宝贝儿子抢走了,从心底里排斥她。

古时候,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公婆。如果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父母可以要求儿子休妻。宋朝大诗人陆游,就是因为与妻子唐婉太过恩爱,被其母逼迫,才休了爱妻唐婉。

三、刘兰芝性格太要强

刘兰芝既是淑女、贤妻,又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女性: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

每天鸡叫时分便起床织布,晚上很晚才休息。三天就能织出五匹布,这么能干的媳妇,可是婆婆还故意挑剔、刁难!刘兰芝主动向丈夫提出:禀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被休是很不体面的事情,她冒着被耻笑的风险,甘愿被休。可见她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要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也因此种性格才使她招致焦母对自己的无故挑剔和指责。

刘兰芝性格要强,从她早起辞别时的细心装扮可以看出来。盛装辞别是她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天不亮就起,表示她早就不愿在焦家生活了。

但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又可看出她对焦仲卿的爱,早就想离开这个家,但又想多在他身边呆一会儿的微妙心情。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她能一再忍耐焦母虐待多年。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说明刘兰芝并不是完全逆来顺受的接受所有的虐待。焦母独自抚养儿子多年,应该也是个要强的人。

当她认定是儿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两强相争,她肯定要坚决打压,所以刘兰芝表现的越好,越贤惠,焦母就越要加倍的虐待她,敌视她。

四、结婚多年,媳妇未生一儿半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独子焦仲卿来说,传家接代更是家中大事。诗中说“共事二三年”,但小姑子又从“始扶床”长到“如我长”,应该是结婚好多年了,因为古诗中常用二三代表多。

结婚多年却还没有孩子,焦母可不会考虑儿媳妇长期“留空房”问题,只会怪她不会生孩子。

五、为儿子的前途考虑

焦仲卿仕途不畅,几年了,还一直是个小吏。刘家帮不上忙,焦母不得不为儿子考虑。焦母两次对焦仲卿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邻居的女儿很好,焦母很喜欢。而邻居一定试探过焦母,想和焦家结亲,从“便复在旦夕”就表明两家的家长早就商量过了。

如果邻居有办法,能让焦仲卿仕途顺畅,焦母当然恨不得她厌恶的刘兰芝马上离开焦家。“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六、最主要的还是焦仲卿的态度

“婚后独守空房,相见日稀,婆婆又处处刁难自己。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了!你还是禀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刘兰芝一番话,让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他决定去和母亲谈谈。

可就是他进一步激怒了母亲,把刁难变成了“遣去慎莫留!”。

“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焦仲卿一开口就得罪了母亲。哪个当妈的眼里儿子不是最棒的?可儿子竟然为了儿媳妇把自个贬到尘埃里。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焦母想的是:我已经忍耐很久了,你还觉得日子过得很快,那我岂不是要忍受遥遥无期的痛苦?儿子甚至还要和媳妇生死共相随,“黄泉共为友。”完全把母亲抛弃不管。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这一句指责母亲的话彻底的激怒了焦母。“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焦母对兰芝已经厌恶到了极点,恨不得她马上离开焦家。

可她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软弱,对她惟命是从的儿子,为了媳妇竟然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威协她,令她气愤至极的话。于是,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儿子变成大逆不道,都是刘兰芝那个狐狸精的错!绝不能再让刘兰芝留在焦家!焦仲卿的话让焦母下定决心,以“孝”捍卫自己的权威,赶走她怀忿已久的刘兰芝。

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在愚孝面前,变得一文不值,他又未能与母亲有效沟通,“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就成为焦刘二人不可避免的悲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每次在讲解《孔雀东南飞》时,都要讨论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多年来,一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希望我讲的这几种原因,能对今天的女性有所警戒。

一、寡妇的强悍,婆媳的难处。焦仲卿没有父亲,是靠母亲一手养大的,这种没有丈夫的女性,本身性格又非常强悍,在子女的婚姻方面,往往显得霸道。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感受,在她心中非常强烈,特别是看到儿子媳妇感情很好,她心中的酸楚,不足为外人理解,她不能自我疏导,而把受儿子冷落(其实,也未必是冷落,只不过儿子以前依靠的女人就她一个,现在不同了)的怨气全发泄到媳妇的身上,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所以讨厌刘兰芝,要休了她。

二、门当户对的观念,让焦母瞧不起刘兰芝。在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非常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级,婚姻中多半是门当户对。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不言而喻是属于士的阶层,而刘兰芝家里似乎是个商人家庭(这一点在文中不太确定,至多是个小地主),所以刘兰芝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刘母便以此为借口,发泄对刘兰芝的不满,把她给休了。

三、刘兰芝的不生育,被休无可奈何。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刘兰芝和焦仲卿结婚有好几年了,文中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我想,两三年是有的,不能生育的女性,在夫家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她讨厌刘兰芝就讲得通了。古代的中国,从不讲爱情,只有婚姻,不能延续家族的香火,自然不能给爱情留一席之地。

四、刘兰芝倔强的性格,让焦母厌烦。中国有句俗话,“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是说媳妇在婆婆面前永远小心翼翼,温顺谦和是媳妇必须遵守的品德,哪怕婆婆的要求不太合理,也只有委屈自己。但刘兰芝显然不是这种懦弱的性格,她主动要求焦仲卿把自己休了,又投水自尽,看得出她的刚烈。在婆婆面前,她估计也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个性,她与婆婆告别前的精心打扮(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俨然是一种示威,能这么做的女性,在那个社会里,估计是很少的。

古为今用,时代走在前列,而人心很多时候迂回不前,今天的女性在婚姻选择时,还是应当以刘兰芝为戒,考察一下对方的家庭,为今后的日子做个好的铺垫;那些做婆婆的,记住这句话:“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我写的还行,请关注、点赞、留言,也请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


木叶看人间


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首先是刘兰芝个子矮,这是旧式婚姻二人婚前未见面不知其人外表。焦仲卿母也不知,从其后从焦家回娘家,县令来提亲,以县令三公子,美有才。知府派县丞来求媒,也是知府五公子貌美有才。两个当事人,双方家长未谋面,双方不知对方什么样。只凭口说。刘兰芝告别焦家见小姑,初来小姑刚学会走路扶床,在焦家二三年小姑与她身量同高。刚会走路的孩子几岁,呆二三年又几岁。这说明刘兰芝个不高。这是焦母在儿子婚后见刘兰芝不喜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想为他聘体态可爱的秦罗敷。

刘兰芝刚入焦家,小姑刚学会扶床走路,焦母寡居时间不长,丈夫死时时间不长。这不是焦母性情不好反对刘兰芝的理由。仲焦卿不是她独自一人养大。是她见刘兰芝个矮心不喜。

而刘兰芝的婚姻是媒人说成,却是自行择定。这从回娘家后,拒绝县令公子提亲,告诉她令母亲回绝。母亲听从。拒绝知府派县丞提亲告知她又令母回绝。其后其兄不满,认为她做决定不思虑,先嫁小府吏,这回知府公子为什么拒绝,你就应了吧!

刘兰芝家母亲比较开明,家有提亲征求女儿意见,择了焦仲卿也是自主之择。回了娘家又拒别人提亲,其兄不满为她做了主,没由着她性子。可见之前是她自己做主的小府吏,兄不满意。现在不让她错过知府人家。

从县丞为知府公子提媒知刘兰芝是官宦人家。同意嫁知府公子。知府给聘金三百万,绸缎三百匹,去广州等地办山珍海味,随从人员四五百迎亲,有花船装点奢华。从这里可见刘兰芝家官位大于知府,钱势权势具有。一个被休的女子回家十多天县令提亲,知府求亲。刘兰芝人美家富贵。

刘兰芝的床是玻璃榻,离开焦家箱子六七十个不带,一切物品聘礼不拿。穿戴珠光宝器回娘家。富贵已极。自己择婿,自己求休。性格自由。这是焦母反对她认为她自由专制,不懂礼节。一切不符合她眼里的规矩。认为儿子受她管制不合情理。

焦仲卿升府丙在家日少,焦母看不惯刘兰芝的脾气,又看不上她的个子,以让她日夜织布来折磨她。刘兰芝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又夫妻相聚少,这种婚姻无意义,而求被休,都是她个性及其认知使然。以她的个性能在分开后不婚,其母容,其兄不容。以与焦仲卿的感情,知其要改嫁,被焦仲卿辱,说她志如芦苇不守誓言。以其个性不堪为人支使,不堪为人辱。而投河。

刘兰芝是富贵家教育出来的自由性情的女儿,其母给她一身本事,也与她个矮有关,下嫁虽大户人家不如她家的小吏,其母同意,也怕女儿个子不高不为人喜受气。又令其读书。养成与当时不符的女子个性,违反常理。这是她命运的根原。


圃香


巜孔雀东南飞》这不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历来被广大的学者和文学家所讨研,关于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可以从诗中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之间的对话来分析这场爱情悲剧的发生。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对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开篇四句刘兰芝在说自己未出阁所接受的教育。指明我并非一无是处,高攀你焦家。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十七岁嫁入你家后非但没有幸福生活,反而心中常常悲苦。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刘兰芝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诗性女子,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追求美满的婚姻,但婚后的独守空房,相见日稀,还有家中一个常常刁难自己的婆婆,让刘兰芝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寂寞,想到寡言,缺少柔情的丈夫就会让她内心觉得有一种酸楚。


诗后面又写到"非为织所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归。"并不是我织的慢,实在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了,我是不能够让婆婆满意的,留在家里,你还是禀告婆婆把我休了吧。

刘兰芝的话让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一向自命多情的他万万没想到妻子心中还有这样的苦处,他决定去和母亲谈谈,那么焦仲卿究竟说了怎样的一番话。

"儿己薄录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乆,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吾己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从上面焦仲卿和焦母的对话可以看出,焦仲卿的母亲媳妇人选应该是像罗敷这样的姑娘,可以看出焦母对兰芝的讨厌,但是一向软弱的儿子却为了媳妇对他说出了这番言语在他眼里是大逆不道的。

难道含辛茹苦把你抚养成人,如今竟敢为了媳妇用话来要挟母亲。错不在儿子嗯,都是刘兰芝的美惑才让儿子的心偏离,所以她绝不会让刘兰芝留在家中。最后发出决绝之语。

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刘兰芝和焦母虽然互相看不顺眼,积怨颇深。但是还不至于立即将关系撕破,但是是因为焦仲卿的一方不得体的话,激发了矛盾成为这场爱情悲剧的导火索。


萤火虫小故事


焦仲卿从小就没有父亲,这是从何说起呢?文中明明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就说明她嫁进焦家时公公也就刚死几年,不然这小姑子哪来的?“始扶床”也就3、4岁吧?所以个人认为,焦母不喜欢刘兰芝根本就是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媳妇对她必须言听计从,可刘兰芝明明是很有个性的、又很要强,小两口关系很好,这些都是导致她逐渐恨她的原因,加之她也为儿子找好下家了,所以休掉刘兰芝就是顺势而为了。从“小姑如我长”这句话看她在焦家时间也不短了却没生一儿半女的,不然她怎么会走的那么决绝呢?所以长得漂亮、没有孩子、不受待见、还有可能就是刘兰芝情商较低,种种原因最后成为千古绝唱!


玉生香啊玉生香


本人还真对此做过研究,写过5000多字的文章专门论《孔雀东南飞》主题研究的偏差。焦母不喜欢兰芝首先否定兰芝无子说,1.十七结婚,二三年后不过二十,而且仲卿不常回家。2.焦母刁蛮霸道也只说兰芝“举动自专由”,并没说无子。3.如果兰芝不生育,县令太守们难道不怕断子绝孙?4.兰芝回家前把自己打扮得“精妙世无双”毫无愧色。第二,兰芝为什么被“驱遣”呢?就是焦母所说的“举动自专由”。焦家是没落的大家,焦母把仲卿当作焦家中兴的希望。刘家是暴发户,发迹的是刘兄,这从刘兄在家中的地位,和县令太守急着联姻可以看出来。可以想见,骨子里傲慢的焦母是用怎样的目光审视着这个虽然从小受过良好的女德教育,但从富而不贵的家庭里出来的女孩。所以,兰芝不管怎样恪守本分依然受到焦母的百般挑剔。对此,仲卿质问到“女也无偏差,何意致不厚?”《礼记.大戴礼》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兰芝仲卿结婚两三年,“举动自专由”也包含着小两口的卿卿我我。焦母把焦家中兴的重担寄托在了仲卿的身上,又怎么能眼看着“狐狸精”一样美艳的儿媳妇毁了儿子的前程呢?所以焦母对兰芝是“早已久怀愤”,驱遣已是不可挽回了。让兰芝无子被遣减轻了焦母的罪恶,也弱化了焦刘的悲剧色彩,这是完全错误的。


半支莲6


一个人讨厌另外一个人,并不一定就要有明确的原因,也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有时候就是因为气场不合。很明显刘兰芝并不是不够好,从她回家后,一个个位高权重的人家纷纷上门提亲可以看出来。焦仲卿也曾经不解母亲的态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而焦母却说“吾意久怀忿”,很久就对她满腔愤恨了,厌恶到再不想看见她了。

第二脾气不合,都比较强硬。焦母作为一个寡妇,要拉扯大儿子和女儿,要不受人欺负,必然性格强悍。文章多次写她“锤床便大怒”,“阿母怒不止”等。刘兰芝性格也不软和,她无遮无掩地表达对婆婆的怒气,直愣愣地表示“君家妇难为”,要求“即时相遣归”。离家前还故意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婆婆面前转一圈,丈夫一指责她违背誓言,她马上就要与丈夫“黄泉共为友”。两个如此性格的人日夜相处,不出矛盾才怪。

三,婆媳的心态都不平衡。婆婆始终觉得自己儿子是“大家子”,又“仕宦于朝廷”,儿媳妇家庭出身、容貌品行都配不上自己儿子,一门心思要找一个又漂亮又贤惠的。刘兰芝却觉得自己从十三岁开始,学了很多诗书礼仪、琴棋书画,品行才能都没有问题。却在婆家日夜劳作,独守空闺,还被婆婆一再刁难,心中也满是怨气。



四、焦仲卿作为粘合剂作用的缺失。作为年轻官吏,焦仲卿忙于工作,长年累月不在家,婆媳矛盾无人调和。好不容易回到家,他也缺乏处理婆媳矛盾的正确方法。听见妻子抱怨母亲,就不假思索地去责备母亲。一见母亲发怒,就只会哭着让妻子做出牺牲,寄希望于某一天母亲气消。


五,缺乏小孩的润滑作用。刘焦结婚多年没有孩子,让焦母在儿子离家后,没有感情寄托,无事可做,只能将所有注意力放在寻找儿媳妇的不是上。一个人要存心找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直到最后彼此厌恶,无法忍受。


看图识心


首先焦家是中产阶级,有一定社会地位,因而封建观念很浓。具体说焦母就是个彻彻底底、如假包换的老封建,特别注重门弟。

其次焦某是个妈宝男,凡事唯母马首是瞻,骨子里窝囊至极,怂透了。

再次刘家门弟低,让焦母看不上。

最关键的是,刘氏多才艺,更兼有倾城倾国之姿,焦母担心其怂儿hold不住,万一某一天被戴了绿帽,那就祖宗八代的脸都给丢尽了。

所以才恨下心来棒打鸳鸯。


醉心创作


“焦仲卿母亲”语出《孔雀东南飞》,原文太长就不引来占篇幅了。
《孔雀东南飞》讲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
在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出现焦仲卿父亲的身影。因此,也可以将焦仲卿理解为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在旧社会,寡妇自己带大了儿子,并且儿子还当上了“小吏”。这在当时来讲应该算是个励志的故事了。
但是,这个励志故事的背后却埋着悲哀的种子:焦仲卿的母亲,是一个看重门第观念、又非常厉害老太太。
而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是平民家的女儿。原文里说刘兰芝的母亲回复媒人的时候说:“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这里的“贫贱”,指的就是刘兰芝的出身。
当官的儿子娶的是平民的女儿,婆婆还是个寡居多年的老太太——这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背景。
原文中,对于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的描写是这样——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由此,就不难推断出焦仲卿母亲讨厌刘兰芝的原因:
其一,平民家的女儿配不上当官的儿子。
在焦母眼中,刘兰芝是不懂得礼节的儿媳妇。她觉得这个儿媳妇整体不好,不如东邻家叫做“秦罗敷”的女儿更好。如果儿子休妻再娶,“秦罗敷”的家庭背景可能对于儿子在仕途上会有所帮助。焦母觉得,刘兰芝的存在更像是焦仲卿的拖油瓶,所以就怂恿焦仲卿休妻。
其二,儿媳妇会分流儿子对于自己的关注度。
焦仲卿的母亲既然是寡妇,那么她必然是以儿子为自己的生活重心。焦仲卿娶了刘兰芝之后非常恩爱,在焦母眼里,刘兰芝就成了掠夺自己儿子的假想敌。再加上焦仲卿舍不得休妻,就更证明这孩子“娶了媳妇晾凉娘”了。自己辛苦培养成才的儿子就这么便宜了儿媳妇,焦母肯定心有不甘。但是又舍不得拿儿子撒气……于是,刘兰芝就成为焦母的发泄对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