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与孝庄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薛佩萁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了,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撒手人寰。皇太极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不久皇太极在盛京(现在沈阳),建立大清,皇太极是开国皇帝,也是继努尔哈赤之后,当时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皇太极是突然死亡,并没有交代遗嘱。大明皇帝基本上都是世袭,但是也需要立个遗诏,有个凭证才行。而刚刚建立的大清时局比较复杂,就出现皇位空缺的情况是很危险。国不能一日无君,况且此时夺取大明江山正在关键时刻,如果出现内乱后果不堪设想。

(皇太极)

大清刚刚建国,各种制度一定是不完善的,开国皇帝死了,后面争夺皇权的纷争必定会出现。皇权之至高无上的存在,自古皇争斗都是最残酷和血腥的。好在当时的亲王和旗主还是比较团结的,并没有兵戎相见,大家坐下来协商具体要由谁做皇帝。

(孝庄太后)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极具军事天赋。本来皇太极对多尔衮并没有什么好感,只是因为多尔衮是名优秀的将领,其他兄弟虽也不差,和多尔衮相比相形见绌。所以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在登基之后就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战功卓著,在军中也有很大威望,也为他争夺大权垫定了基础。

八旗中正白旗旗主是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两白旗和其宗族都是多尔衮的拥护者。竞争皇位的另一个对手就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代善资历老实力雄厚,统领两红旗,是皇位强有力竞争者。不过代善的并没有争夺皇位的意思,处于中立一方。剩下的多尔衮的最强对手,就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

(多尔衮)

一般皇帝的继承者都是皇帝的长子或者嫡子,很少出现让皇帝的兄弟当皇帝的情况。明帝国中兄弟当皇帝的有景泰帝、嘉靖帝和崇祯帝,一般是皇帝没有子嗣或者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才会考虑立皇帝的兄弟登基,北宋也有弟弟赵光义接替宋太祖赵匡胤做皇帝的情况。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理论上是不能立多尔衮为皇帝的,而应该立先帝(皇太极)的儿子。

(顺治帝福临)

在这方面,多尔衮不占优势,豪格是皇太极的大儿子,并且屡立战功位高权重,在血缘上占有优势。豪格还有两黄旗支持,实力不容小觑。多尔衮此时心情一定是复杂且焦急的,不过他最终找到了能帮助他的人,就是皇太极的庄妃,后来的孝庄太后。庄妃和多尔衮搞在一起,把豪格的资格给搞没了,庄妃是想让他的儿子福临来做皇帝,那么庄妃就成了皇太后。

(和硕肃亲王豪格)

按照庄妃的意思,多尔衮提议让年幼的福临来做皇帝,就是后来的顺治帝。福临做皇帝,符合先帝子嗣的规定,而且年幼也非常好控制。多尔衮十分想做皇帝,但考虑到名声问题,退而求其次,让福临封他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为辅政王。之后多尔衮设法让福临封他为摄政王,清廷大权落入多尔衮的手中。

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已经是大清实际的“皇帝”,八旗军兵也正是在多尔衮的统领下,南下统一了中原地区,夺取了大明江山社稷,大明灭亡,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屹立在华夏大地之上。参考资料:《清史稿》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先说结论,多尔衮和孝庄有夫妻关系,但只是政治婚姻,两人各取所需,并无夫妻情分。

皇太极死时,满清汉化程度不深,君臣之分还不严格,而且满清本来就有八旗议政的传统,因此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当时,两白旗王大臣支持皇太极的兄弟多尔衮当皇帝,两黄旗大臣则支持皇长子豪格。两派争执不下,豪格又因为母亲身份较低不敢继位。地位尊贵的孝庄太后乘机推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

孝庄下嫁多尔衮,以换取多尔衮的支持;而其他支持豪格的大臣,想着反正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也就同意了福临。于是福临登基,是为顺治帝,而福临当时年幼,很多事情都靠母亲孝庄帮忙。

孝庄太后下嫁之事,满清多有避讳,不过史书中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其实当时的满清还没汉化,保留了不少原始的风俗,弟弟娶嫂子并不算什么。比如顺治的董鄂妃,就是顺治弟弟的老婆,成了寡妇才嫁给顺治的。很多史料都暗示着孝庄确实下嫁了多尔衮,比如《东华录》记载追夺多尔衮封典的诏书中说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当时的诗人也有“大礼恭逢太后婚”的诗句。总之,孝庄下嫁多尔衮,几乎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了。


但是,孝庄和多尔衮并无感情,并不像有些电视剧说的大玉儿和多尔衮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这完全是一桩政治婚姻。孝庄想拉拢多尔衮,并遏制他称帝的野心。多尔衮则想增加自己的权势,从辅政变为摄政。

其实,孝庄和多尔衮结婚后,双方也是同床异梦,各怀异心。多尔衮一直没有放弃篡位野心,他甚至宣传,如果当初自己当皇帝,以福临为储君,就不会有今天的病症了。只是由于时机未到,多尔衮才没有篡位。孝庄也一直提防多尔衮,多尔衮死后,顺治立刻下诏宣传多尔衮的罪行,削夺他的爵位,巩固了皇权。考虑到顺治当时才十四岁,这一旨意显然是出自顺治之母孝庄。


因此,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是:一对同床异梦的政治夫妻。



梦露居士读文史


要了解多尔衮和孝庄的关系,可以从努尔哈赤、阿巴亥、代善的关系上获取些许线索。

阿巴亥是多尔衮的额娘,比努尔哈赤小31岁,在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孟古(孝慈高皇后)去世后,阿巴亥晋升为大妃,又因生了三儿一女,深得努尔哈赤喜爱,地位极尊。阿巴亥为了长期保住自己的尊荣(因为与努尔哈赤巨大的年龄差,必然导致她还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努尔哈赤这座靠山),也为儿女谋利,阿巴亥虽是大贝勒代善的庶母,但比代善小7岁,遂与代善有染,以图努尔哈赤死后,自己还能稳住权势(实际也主动吸引过皇太极,可惜皇太极不但不接招,反而派人举报了她)。

后来,努尔哈赤查实了阿巴亥与代善的事,为维护家族荣誉,另外也出于理解,便将此事偃旗息鼓,并未深追。那么,为什么说,也出于理解呢?因为关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婚丧嫁娶礼仪上,有着跨时代的鸿沟,出于奴隶制社会的(当时的)满族,“娶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即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将其后母收为妻子;哥哥死了,弟弟可以将嫂子收为妻子。所以,皇太极也是以这个借口堵住了群臣的嘴巴,才终止了此事。

从多尔衮的父母大哥这里,已经找到了基本的习俗根基,虽然皇太极1736年建国为清后,曾大力清扫落后旧俗,不过,这也要等到后世,才能真正清理出效果。如此,皇太极死后,大玉儿“被托付”给多尔衮(大玉儿和皇太极也相差20多岁),在那个时代,在他们的观念里,其实并不算一件多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

而顺治为什么看此不爽,则是皇太极清扫落后旧俗,以及顺治是读儒学长大的原因了,已经与上两代有了明显的分割,这也算是从文化上来看,为什么顺治也称祖(清世祖)的原因了!


汉中


在古代,但凡是女人,只要与政治牵扯上一点儿关系,往往就会为人所诟病。倘若这个女人和多个男人有染,那红颜祸水的大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清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曾经下嫁自己的小叔子,而且在政治场上长袖善舞。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她都评价颇高,这个人就是大清开国以来最了不起的女人——孝庄文皇太后,通常我们称之为孝庄太后。



据说皇太极死后,孝庄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她跟多尔衮、皇太极这个三角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皇太极作为一位皇帝,自然是妻妾成群,其中一个老婆叫哲哲,是孝庄的亲姑姑;后来皇太极又娶来一个蒙古女人,叫海兰珠,是孝庄的亲姐姐;最后皇太极连孝庄也娶来了。两辈人侍奉一个丈夫,本来孝庄管皇太极叫姑父,最后姑父变成了老公,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种不伦之恋?



我们都知道,皇太极死后,孝庄抱着年幼的顺治皇帝忍辱负重下嫁多尔衮,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呢?在说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得搞明白另一个小问题,就是孝庄姓甚名谁。

孝庄不姓孝庄,也不叫孝庄,孝庄文皇太后是孝庄死后康熙给她封的谥号。且不说她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孝庄这个谥号,就算有,也没有哪个敢这么叫。



既不叫“孝庄”,也不叫“大玉儿”,那么孝庄叫什么呢?她的全名叫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来自漠南蒙古科尔沁部落。这样一来又有了一个冲突,《孝庄秘史》中说孝庄跟多尔衮是有真感情的,两人小时候就认识,还曾一起在蒙古草原上骑马、射箭,是皇太极横刀夺爱,把孝庄抢走了。但是,当时的满族部落跟漠南蒙古部落距离很远,若孝庄真的来自漠南蒙古,那多尔衮又如何与她青梅竹马呢?不能青梅竹马,也就不能私定终身,那凄美的爱情故事岂不也就没有了吗?

实际上,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本来就没有。孝庄绝不可能跟多尔衮有私下会面的机会,至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就更不可能了。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在孝庄成为清朝的核心人物之前,她只和多尔衮见过三面。第一次见面,是孝庄的姑姑哲哲嫁给皇太极的时候,那是1615 年,当时多尔衮3 岁,孝庄2 岁。要说这俩小孩儿能一见钟情,估计谁都不会相信。那是不是后来再见面时两人情窦初开了呢。


云说经济


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权色交易。多尔衮少年得志,意气风发,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举成功,使自己的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裔,早年就追随太宗,深得顺治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但也有野史称,是前明降臣钱谦益向多尔衮提出此动意的。多尔衮与小皇帝顺治一直关系不好,这对摄政王多尔衮来说一直骨鲠在喉。而此时多尔衮元妃去世,多尔衮郁郁寡欢。钱谦益就此向多尔衮说,“无非再娶,以慰悼亡”。就此即请皇太后下嫁多尔衮,使传言变现实,实至名归,另外这样也正好控制顺治。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而因此,孝庄死后,康熙等后代子孙因其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面,将她葬在了清东陵陵区外。

其实,“太后下嫁”之说,首先起因于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使人们引起了各种的猜测。大家认为,皇帝之母降贵屈尊下嫁,才使多尔衮有了这种尊称。而也有人称当时顺治是为了孝顺,考虑到母亲的孤苦及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和多尔衮对自己拥立帝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婚俗,在当时满洲风俗来说十分正常。但不管怎样,“太后下嫁”的故事,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而明张煌言作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倒是实有其事。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续了二百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为何能自取其辱呢?当然也有一说:据说到了乾隆时期,纪晓岚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内容,从此,再没有人提起这件事。


侬行盖碗茶


真实历史中,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到底是什么关系?


十几年前,宁静和马景涛主演的电视剧《孝庄秘史》红遍大江南北,其中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缠绵悱恻的爱情让人哀婉动容。

《孝庄秘史》中,孝庄和多尔衮二人本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只是造化弄人,二人不得不分开。孝庄嫁给皇太极,多尔衮娶了小玉儿,就算后来皇太极和小玉儿都相继过世,二人还是无法再续前缘。

而作为较为正统的清宫剧《康熙王朝》里,孝庄说她当年是忍辱负重,不得不从了多尔衮。

影视作品总是把历史进行最有趣味的改编。那么,真实历史上,他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1.孝庄到底有没有嫁给多尔衮?

孝庄和多尔衮是否成婚之谜,是清宫谜案之一。

事实上,孝庄是嫁给了多尔衮的,而且是正式嫁,不是偷偷摸摸同居。

为什么史书不写呢?这要从满清入关早期的风俗说起。

入关前满人还是游牧民族,他们的习俗就是男人死了之后兄弟娶其妻子并且占有他的财产,同时抚育他的孩子。这在游牧民族中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让汉人无法理解的习俗呢?

这是因为农耕民族抵御天灾的能力远远胜过游牧民族,因此可以定居下来,安心的繁衍养育后代,发展文明。因此农耕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明发展水平都远远领先。

满人入关之前,生活环境相当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他们常年为生计奔波,哪有功夫去理什么儒家文化,更不懂什么从一而终这种“资源浪费”的事情。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生存和繁衍。

兄死娶嫂,这在很多游牧民族中都是很盛行的风俗。贞操观之类的东西,他们并没有概念。

例如成吉思汗的结发妻子曾经被其他部落抢走,数月后才被抢回。后来成吉思汗依旧尊她为第一皇后。

例如蒙古的林丹汗死后,他的不少后妃都来投奔满清。当时的满清贵族就挑选漂亮而且财产多的女人娶来给自己做妻做妾。

皇太极的后宫里五个地位最尊贵的后妃里,就有两个是林丹汗的寡妇。当时的满人并不会觉得她们嫁过人不贞洁而看轻她们。而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海兰珠,也是再嫁之妇。

对于生产力较低的民族,让兄弟娶自己的寡妇,得到自己的财产,养自己的孩子,这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死去的男人的后代才得以繁衍,整个民族的人口才可以兴旺。

就算是古代汉族女人,条件好的才能守寡不再嫁。真正穷苦的,或者在人口急剧降低的时代,女人再嫁的其实比比皆是,很多甚至是被迫再嫁。

南宋之后,贵族的女人才开始大量守节不嫁。其实这种情况也并不是很多见。

清朝后期守寡不再嫁可获赐贞节牌坊,贞节牌坊虽多,但是正因为它并非每个寡妇家都有一座,才显示其珍贵,可见守寡的女性并非绝大多数。

历史上的孝庄和多尔衮在皇太极过世前并没有什么感情,恐怕连面都没见过几面。历史学家姚雪垠先生在其长篇小说《李自成》中对此情况的描写更加贴近真相。

皇太极死后,无所依仗的庄妃(还没成为太后的孝庄)当时恐怕还担心被要求殉葬,毕竟,满人有这样的风俗,皇太极也是这么对待多尔衮的母亲的。

最终,庄妃的儿子被扶上了皇位,她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并且依附上了当时最强的权贵多尔衮,这对她来说是万幸之事。

根据当时的民间记录,以及李氏朝鲜史料记录,孝庄和多尔衮是正式成婚的。而孝庄,应该相当愿意嫁给多尔衮。

按照当时满人传统,一旦成婚,福临就算是多尔衮的儿子。而多尔衮后来的行为,基本上是当福临是亲生儿子的。

只是,环境变了,文化传统也变了。福临有了几个汉人老师,被汉人儒学所感化,开始觉得母亲和叔叔在一起是禽兽行为。年轻的他完全不能接受这种事情,加上多尔衮对他管教很严,没有遵从君臣之礼,于是他开始憎恨多尔衮,觉得这就是耻辱。

他根本就想不到没有多尔衮,他哪里能学到儒学,还在草原上当野蛮人呢!

多尔衮后来的悲剧,也起源于两种文化的碰撞。


清朝后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更汉化,都认为孝庄嫁多尔衮是非常羞耻的事情。他们虽然用武力征服了天下,但是思想上却被汉人同化。反正历史是由掌权者书写,于是孝庄下嫁的事情就被刻意隐瞒了。

这就成为了清宫谜案之一。

因为这个历史原因,我们从民间记录和李氏朝鲜记录来探寻真相,会更接近事实。

中国历史上,遇到这种帝王都感觉羞耻的事情,皇帝必然会修改史书。例如宋朝靖康之难之后,宋高宗就不得不把母亲韦太后的年龄加十岁,以此来隐瞒母亲被金国掳走之后发生的一切。

就算李世民这种明君,看到史官写的玄武门事变太过真实也很不淡定,想方设法将经过改的更有利于自己才算满意。



2.孝庄如何看待多尔衮?

孝庄对他既没有爱情,也没有被迫忍辱负重,有的只不过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夫妻感情。

皇太极死后,孝庄为了自己和儿子的将来,按照满人的祖制,嫁给多尔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能孝庄对多尔衮的感情要比对皇太极的感情好很多,因为多尔衮给了她想要的一切,以及安全感。这些皇太极都没有给过她。

她对多尔衮更多的应该是感激和依赖,并且有一些讨好。她后来辅佐康熙的为政方法,更有可能是从多尔衮身上学的。

多尔衮死后,福临翅膀硬了,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孝庄没有站出来说话,心中肯定是有想法的。福临在侮辱多尔衮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侮辱自己的母亲。

后来孝庄和儿子关系就不大好了。

福临对付多尔衮,孝庄为了福临的君王面子没说话,顾全大局,但是在后宫中就将气撒在了董鄂妃身上。

例如在董鄂妃儿子死了非常痛苦的时候,还让董鄂妃去侍候自己。董鄂妃的早逝也和这些事情有关。

当然,孝庄不喜欢董鄂妃,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福临的两任皇后都是孝庄母族至亲——侄女和侄孙女。

福临死后,孝庄逼迫董鄂妃的族妹贞妃殉葬,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贞妃董鄂氏是福临唯一一个殉葬的妃子,也是清朝最后一个殉葬的妃子。

再后来,孝庄也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做过了。她没有再干涉康熙的婚姻,二人也没有以往那样的心结,祖孙之间的感情从而亲密无间,休戚与共。


实梦阁


编者认为,孝庄与多尔衮关系:

没有名义上的婚姻 有事实上的姘居


第一部分 太后没有下嫁

一 从来没有太后下嫁的正式文献记载,最初来自于反清斗士张煌言的《建夷宫词》“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值多尔衮加封皇父摄政王,不由让人浮想联翩,毕竟顺治亲爹只有一个,要不然是皇太极,要不然就是多尔衮;再后来反清斗士大加传播,民国以后成为热门。

二 皇太极和多尔衮时代,清朝汉化深刻,汉族是提倡贞节烈妇的,太后下嫁,不符合当家不自乱的原则;毕竟多尔衮和孝庄都是清初政治人物,应该比较清明和理智;

三 至于有人说子继庶母和叔娶寡嫂,更站不住脚,因为皇太极的皇位是被顺治继承的,不是多尔衮,多尔衮就不能再娶孝庄了;



第二部分 孝庄与多尔衮关系暧昧

一 多尔衮与孝庄年龄相当,有说孝庄原本要许配多尔衮的,被皇太极抢先了,说法站不住脚,但是有合理之处;毕竟二人年纪相当的郎才女貌,愿意嫁给大叔的萝莉还是不多的;二人有基础

二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是辅政王,但是,多尔衮被封为叔父和皇叔父,济尔哈朗没有享受这个待遇;尤其是皇父和和成宗义皇帝的名号,孝庄在背后起很大作用。这种关系非一般叔嫂能比----

三 顺治肯定知道孝庄与多尔衮暧昧乃至姘居,他六岁即位,知道皇太极是父亲,多尔衮是叔叔;后来孝庄让他向多尔衮喊父亲,这对顺治打击非常大,留下无尽的伤痛;

四 顺治对多尔衮的清算,夺爵、掘墓鞭尸,这种恨太强烈;后来的鳌拜和肃顺比多尔衮牛的多,但是也没有享受这种待遇;皇后是多尔衮时候聘的,也是太后娘家侄女,废除;再后来的皇后,还是太后娘家人,顺治刻意疏远;这种恨太强烈;

五 越是孝庄太后支持的,顺治越是反对,尤其是对董鄂妃的宠爱,有顺治的感情在,更有顺治的刻意;对此,顺治难免不与孝庄有言语冲突,甚至比较激烈。


​六 孝庄陵寝位置选择,她执意在康熙陵边;夫妻生死都在一起的,除非因为改嫁,女人是要入祖坟合葬的,清初汉化深刻,朝廷做表率的。孝庄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也没有在儿子顺治身边,更为诡异的是,她精心辅导的孙子,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但是四十年不下葬;康熙年幼时,多尔衮刚去世,他对奶奶和爸爸矛盾激化应当知道比较多,她也认为孝庄行为不检点。否则,完全可以把灵柩迁到沈阳。另外,既然孝庄有意,为何不安葬,肯定是康熙不同意啊!还是到后来,雍正即位,才把曾祖母---孝庄下葬。

综上所述,孝庄因为政治原因,没有嫁给多尔衮,但是她与多尔衮关系暧昧乃至姘居,姘头多尔衮身死之后遭受巨大侮辱,后代也没有;儿子顺治,郁郁寡欢,以致死亡;加剧了反对派的揣测,动摇国家统治基础,不应该----


伊洛河边看春秋


有什么关系?

大家以为布木布泰母子当时很弱势吗?

恰恰相反,多尔衮兄弟虽有两白旗和夺来的正蓝旗,是第一大势力,但布木布泰母子得到代善两红旗的坚定支持、济尔哈朗镶蓝旗多数时候的支持,加上本身效忠皇帝的两黄旗,依旧占据较大的优势。

所以,说什么布木布泰为了儿子的皇位而无奈委身多尔衮,基本不可能。也就更不可能下嫁了。布木布泰是太后身份,难道改嫁給多尔衮去当王妃不成?

最多私下有点什么,但这是符合当时八旗惯例的。比如莽古尔泰、豪格死,妻妾都被兄弟叔侄分了,多尔衮还分了一个呢。

实际上,多尔衮并没有夺位的意思,因为他没儿子。

至于顺治在其死后处置惩罚多尔衮,不过是想清算历史并夺取正白旗而已。


Zyzhy678abc


雾满拦江《大清擂台上的权力游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一月第一版。

伴随洪承畴投降而来的是皇太极的死亡。皇太极死得很突然,为什么(P66)这么说呢?我们说过他是一个创意大师,他是一个天才的广告策划人,如果他生活在现在,那么他肯定有一句名言:不做皇帝,就做广告策划人。他善于无中生有,可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是要消耗人的精力、消耗脑细胞的,而动用脑细胞是需要人提供能量的,所以说他等于是把自己累死了。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没有留下一句遗言,这导致大清国出现了第一次政治危机。当年皇太极夺得大权的时候,杀了美女阿巴亥。为什么要杀阿巴亥?阿巴亥有三个儿子,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此三人每人都执掌一旗的兵力,占八旗的八分之三。如果阿巴亥在世,那么帝国最有权势的就是这个女人了,她只要一声令下,三旗人马立即出动。后来尽管阿巴亥死了,但是三旗人马仍然在。

当皇太极死后,多铎、阿济格就来找多尔衮了,他们对多尔衮说:还记得老爸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留言让你做皇帝的,结果呢,皇太极带着三大贝勒把咱妈勒死了,夺走了这个皇位。现在皇太极死了,这个皇位我们要夺回来。皇太极死了没有遗言,所以很快要开会选拔一个皇帝了,我们哥俩选你,你再投自己一票,咱们就有三票了。

但是这么多年来,皇太极也没闲着,皇太极的大儿子叫豪格,他也有一批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加起来也是三旗人马,跟多尔衮实力相当。另有两旗人马,一旗由大贝勒代善执掌。大贝勒极早就退出了政治权力中心,可是他仍然掌握着一旗人马。还有一旗人马是在郑亲王济尔哈朗手里。也就是说,现在一切取决于这两个人,这两个人如果支持多尔衮,那么多尔衮就是皇帝;这两个人如果支持豪格,那么豪格就是皇帝。他们会支持谁呢?

当这个会议召开的时候,会议上一片混乱,首先是多尔衮这边的家将,(P67)拎着刀出来大喊:我们要推荐多尔衮当皇帝。豪格那边也不示弱,大家也都拔刀子冲上来了喊:我们推荐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谁敢反对,老子现在就跟他拼了。双方之间的血战眼看一触即发。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大贝勒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猜猜这两个人是如何表态的?这两个人竟然说,肚子有点不舒服,我去趟洗手间。于是便溜了,这么大的事他们居然不管了。

在两派力量相持不下的过程中,鳌拜这个皇太极的老家将,硬推着豪格往龙椅上坐。结果多尔衮就立马拔出刀来,威胁说如果豪格你敢坐我现在就一刀劈了你,豪格被吓住了,不敢坐。可是大伙儿也不能老这么僵着,得有个人主持局面,但大贝勒代善躲了,没人管这个闲事,最后还是多尔衮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尔衮说:这么着吧,这个皇位我不坐了,但是你豪格也不能坐。那么到底让谁坐这个位子呢?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此时福临刚刚六岁,多尔衮说我能做个摄政王。但济尔哈朗就不干了,多尔衮说:行,那你也是摄政王,咱们俩一起摄政。这个小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他成了小傀儡,被这两个人架空了。

这一事件曝出了清宫史上最大一起疑案:多尔衮为什么要推荐顺治做皇帝?他跟顺治母亲孝庄是否有什么秘密交易?有关这件事情,史学家高阳先生经过在史料里一番考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多尔衮跟孝庄这两人(P68)是早就有了美丽的爱情,并且事已确凿,而这个事皇太极是不知道的。

高阳的研究到此为止,这个研究成果使史学界产生了分歧,出现了两派史学家,一派认为,既然两个人已经确有其事,那么他们应该立有一定的婚约,这也不是没有证据,在当时的史书上、诗文上都有很多记载。比如有一本叫《清朝野史大观》的书上是这么说的:多尔衮趁着皇太极在前线作战的时候,经常往皇太极家里跑,于是跟他的嫂子孝庄有了美丽的爱’情,等到皇太极死了以后,两人爱得是更加炽烈如火了。后来范文程出来了说他可以做媒人。最离奇的是,范文程首先要说服的是小顺治皇帝,他告诉小顺治:现在的多尔衮摄政王就是你父亲,皇后就是你母亲,你父亲和你母亲如此相爱,要住在一起。《清朝野史大观》里有这么一段野史记载,所以史学家推测,多尔衮和孝庄可能存在事实婚姻。另外当时的抗清诗人张煌言还写过一些诗,据说这些诗写的就是当时宫里举行婚礼的盛大场面。总之这一派史学家认为,孝庄皇后曾嫁给过多尔衮。

另一派史学家则根据正统的史料如《清史稿》,认为孝庄没嫁给多尔衮,他们斥责前者:你研究了半天最后拿野史充数,这不忽悠人吗?

那么孝庄皇后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她为什么要嫁给他?第二个问题:如果她没有嫁给多尔衮,她为什么不嫁给他?仔细看这一段历史,会发现它和前文阿巴亥的故事几乎如出一辙。当老汗王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已经成了权力的中心,同样的,当皇太极死的时候,孝庄也成了权力的中心。当年阿巴亥主动地向大贝勒代善求爱,向皇太极求爱,并不是真的爱这两个人,而是希望获得这两个人的支持,来保住她(P69)的三个儿子和她手下的三旗人马。设想如果阿巴亥成功拉拢了这两个人,那么她就有五旗人马了。

同样的历史难题,放到了孝庄面前了。当她的丈夫皇太极死的时候,或者在她的丈夫死之前,孝庄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才能保住儿子的皂位?很明显,皇太极一死,最有势力的人就是多尔衮了,如果多尔衮想让她儿子小顺治死,将是易如反掌之事,如果他想把小顺治推上皇位,也就能推上皇位,因此孝庄必然要争取多尔衮的支持。高阳先生认为这两人有了这个事实上的私情,是完全符合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想一想,多尔衮本来是有可能当皇帝的,但是因为皇太极把他妈勒死,他就失去了这么一次机会,他心里对皇太极肯定有恨、有怨,可又不能流露出来,如果流露出来,那就危险了。

虽然这恨、这怨不能流露出来,但是他可以向他的嫂子示爱。也就是说,多尔衮有征服孝庄的欲望,以宣泄他心里的怨恨。而孝庄皇后,也有征服多尔衮的欲望,因为她需要获得这样一个盟友的支持,以保护他的儿子。于是,他们俩之间就构成了一个“你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奇妙的情感组合。对于多尔衮来讲,他每次去找孝庄的时候,都有一个占便宜报仇的心理;对于孝庄来说,她每跟多尔衮欢好一次,都使她儿子的安全和她自身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孝庄是否还有必要嫁给多尔衮呢?应该是没有嫁,因为她嫁过去就没有价值了。多尔衮家里的小老婆成堆,且都是年轻的小姑娘,而孝庄年老色衰,嫁过去不是添乱吗?但是不嫁过去,她就是皇太后,地位身份非同一般。对于多尔衮来讲,跟皇太后有一腿,这是多(P70)么刺激的事啊,娶到家里当老婆的话,这种刺激就没有了。

所以从历史逻辑上来分析,他们两人应该是心照不宣的,我知道你要求什么、你也知道我要求什么的一种关系。双方在情感上彼此之间有一种互通——都是绝顶的聪明人,话不需要多说,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了,双方就稳妥r。于是大清帝困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奇妙的时期,此时顺治皇帝刚刚六岁,这是一个不幸的皇帝,一个悲催的皇帝,他只是一个傀儡,一切都得听别人的安排。多尔衮跟孝庄之间的这种奇妙关系,却促成了大清内部的空前团结,因为这种奇妙关系使多尔衮在以摄政王的身份去攻城略地的时候,很有成就感——出征有成就感,回来还有成就感。

就在大清处于这样一个奇妙时期的情况下,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故,李自成跟吴三桂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


历史大学堂


秦可卿之事就是隐写孝庄文皇太后之事。秦氏卧室的描写,作品路设譬,写的就是孝庄的身份以及艳事,以曾下嫁的同昌公主和寿昌公主,写孝庄下嫁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