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油枪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废土少年


二战爆发期间,美国对冲锋枪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而自己装备的汤姆森冲锋枪设计复杂,价格昂贵。不但不能大批量的生产,而且还当时连实力雄厚的美国都这种枪的价格都有点吃不消了。于是美国寻求研制一种新型的冲锋枪,美国陆军当时在阿伯丁靶场进行了各种冲锋枪的比对实验可以说包括了当时世界的大部分冲锋枪。



参与对比实验的有美国制M1928A1冲锋枪,M1汤姆森冲锋枪,T2冲锋枪,史密斯威森冲锋枪,德国的MP40冲锋枪,英国的司登冲锋枪,芬兰的M1931冲锋枪,澳大利亚的奥斯登冲锋枪等。对比实验的结果出乎美国人的意外,评价最高的竟然是当时英国这种廉价,结构简单,用枪管和冲压件焊接的司登冲锋枪。

1942年10月美国陆军推进了新型冲锋枪的研制计划。新型冲锋枪将由美国陆军少校雷涅·R·斯达特拉为中心,通用汽车公司国内部主任工程师弗雷特利克·W·圣普森领导的开发小组推进了设计,很快这种新型冲锋枪就问世了,由于当时美国想的是新型冲锋枪的各项性能要全面优于当时的M2冲锋枪,所以把这种新型冲锋枪命名为M3冲锋枪。

1943年秋季开始装备美军,起初美军这对这种像给汽车注润滑油的的东西并不感冒,并称它为注油枪,但由于这种枪稳定性高射击时易控系,很快美军就被这款新型冲锋枪所征服了。据统计在整个的二战期间M3 冲锋枪的制造数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05664支,并且全部由通用汽车公司生产。


最后说一句你M3再厉害也不如我38冲锋枪射速快(手动狗头护体)


军武小咖


美帝30年代那会的孤立主义,让他们并没有做好去干一场硬仗的准备。尤其对于冲锋枪的认知也不足,所以刚开打的时候,美军就拿着20年代的汤姆逊冲锋枪上场。但是汤姆逊初期的采购成本高达206美元。而当时1美元差不多能买20罐可乐,400美元能买一辆汽车。

汤姆逊不但贵,而且还重,虽然后来各种简化之后(M1A1)成本和重量都下来了点。但那会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


好了,回到M3。当年美国人准备参战的之前,观察过德国佬结构简单的MP40。觉得冲锋枪的效用是不错的,但是自己的汤姆逊是真贵。所以对于新枪两个关键词:便宜!简单!所以说这玩意本身设计理念就是卫生纸,用完就丢...(顺便提一下中间还有个M2冲锋枪,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644771985760977421/)

简单分解就这么点东西,要啥铆钉,能焊的都直接焊上。铣削?不存在的,冲压才是正经事。保险?不存在的,防尘盖兼职保险机构就好。

到了M3A1就更过分了,拉拉机曲柄都取消了,想开枪机?用手指啊!要啥拉机柄。

所以说,咱们可爱的黄油枪就是这么一款丧心病狂的便宜,但是关键部位质量可靠,公差容错也大,射速低的连傻子都控的住。尺寸短小到非常适合单兵自卫的武器,加上便宜的可以大量丢给非作战部队。所以在二战后,还服役了相当长时间,到现在还有相当多国家装备。


疯狗的轻武


所谓的“注油枪”,是美国M3“盖德”冲锋枪的俗称。M3冲锋枪的设计要追溯到二战期间美军对于冲锋枪的需求。在二战之前,美军使用的冲锋枪以M1928A1“汤普森”为主,这种冲锋枪性能可靠,但重量过大、且因采用铣削加工工艺而导致成本高、加工复杂。二战爆发后,美军对于冲锋枪的需求猛增,为此对M1928A1进行工艺改进和生产简化,成为M1冲锋枪。

然而,M1冲锋枪虽然相较于M1928A1重量更轻、成本降低,但生产性提升不大。为替换“汤普森”系列,美军对多种当时主流的冲锋枪进行了测试,结果英国的“斯登”冲锋枪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而受到青睐。同时,原定替换“汤普森”的M2“海德”冲锋枪发展失败,因此美国军方于1942年10月开始推进新型冲锋枪的设计计划。新型冲锋枪的设计和制造被交给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在参考“斯登”的设计思想和加工工艺之后,通用汽车给出了一种采用冲压加工工艺的新型冲锋枪。

1943年初,通用汽车开始部署新型冲锋枪的生产线,当年夏季开始生产,并于秋季交付美军部队,被命名为M3“盖德”冲锋枪。由于M3的外形类似于为汽车加注润滑油的注油枪,因此美军士兵为该枪起了个“注油枪”的绰号。M3在设计时降低了射速,因此较为容易控制,这使得该枪受到了美军官兵的欢迎。

在二战期间,M3的总产量超过60万支,除装备美军外还被提供给其他盟国部队。1947年起,国民党兵工署第60厂开始生产M3冲锋枪,直至新中国建国后该枪仍在生产,并被装备使用。越南战争后,M3冲锋枪基本淡出了各国军事力量的装备序列,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使用该枪。


军机图


在二三十年代,美军对冲锋枪一直存有着偏见,他们认为冲锋枪只能作为防御性武器,很难像步枪一样成为一种有效的步兵武器,于是冲锋枪就成了美军的“非必要的有限采购项目”。二战爆发后,美军高层渐渐从德制MP40冲锋枪以及苏制波波沙冲锋枪上见识到了冲锋枪的威力,于是美军开始大规模采购冲锋枪。

美军最初选中的是汤姆逊冲锋枪,但这款武器不仅笨拙而且造价昂贵,即便富如美国也有点吃不消,于是美军决定开发一款新式冲锋枪。与汤姆逊相比,新式冲锋枪的结构要更加简单,体积也要更加短小,当然价格也要更加低廉。在充分借鉴了“司登”冲锋枪后,美军研制出了M3型冲锋枪。

M3冲锋枪可谓将简洁发挥到了极致,枪械构件是能省则省,以至于最后全枪的所有构件加在一起甚至都不超过十个!尽管如此,这种精简的结构非但没有削弱枪的威力,反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不过这种简洁的结构也让这款武器显得有些“丑陋”,颇似汽车使用的注油枪,于是M3冲锋枪就有了这个特殊的诨号。

1943年秋季,M3开始在美军中装备,不过美军士兵最初并不太喜欢这款丑陋的武器,但没多久美军就被它出色的控制性和可靠性所征服。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到二战结束,美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生产了六十余万支M3冲锋枪!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注油枪实际名为M3冲锋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计制造的。口径为.45,因为价格便宜,于1942年12月12日开始服役,来取代价格高昂不便于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由于外形酷似给汽车打润滑油的润滑油枪,所以也被人叫做黄油枪(Grease Gun)。

1941年,兵器委员会因为感受到在西欧战场上,冲锋枪发挥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德国发射9毫米鲁格弹的MP40冲锋枪与英国的斯登冲锋枪,于是在1942年10月开始研究发展相当于美国版的斯登冲锋枪。当时的要求如下:全金属枪身,可在只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45口径的自动手枪子弹或是9毫米鲁格弹,容易使用,与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与廉价。

1942年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部的乔治·海德负责设计,内陆分部的总工程师佛莱德瑞克·参普生负责准备生产的模具。11月间样品枪已制造完成提交陆军试枪,在测试中得到95分的高分。发射5000发子弹只有两次故障。

二次大战期间,M3冲锋枪共生产了将近60万支。大多数的M3使用.45口径的自动手枪子弹,亦有2万5千支使用9毫米鲁格弹。这些使用9毫米鲁格弹的M3有不同的枪管、枪机、与弹匣槽,可以直接使用斯登冲锋枪的弹匣。较为特别的是有一千支.45口径的M3枪口有贝尔实验室设计的灭音器,以供军方情报人员使用。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注油枪其实是M3冲锋枪啦

图注:枪托伸开的M3冲锋枪


二战爆发后,虽然美军装备了性能优异的M1汤姆逊冲锋枪,但是该枪的材料优质、结构精密,使得其成本很高,加工复杂,产量受到了限制。美国兵器委员会决定效仿英国的斯登冲锋枪研制一种廉价的冲锋枪。1942年10月,兵器委员会提出了新冲锋枪的设计要求:全金属枪身,可在只转换少数零件后使用11.34毫米手枪弹或是9毫米手枪弹,与斯登冲锋枪一样的功能与廉价。在拿到兵器委员会的要求后,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部在1个月之后就提交了自己的设计,编号为T15。在进行了5000发子弹的射击实验后,陆军的有关部门在对样枪进行测试后给出了95分的高分。1942年12月12日,美国陆军正式决定采用通用公司设计的冲锋枪作为制式武器,并定型为“美国M3 .45口径冲锋枪”(United States Submachine Gun, Cal. .45, M3)。

图注:拆卸之后的M3冲锋枪,其结构非常简单,但是却不影响其性能的发挥

图注:M3冲锋枪使用的30发长弹匣以及在一旁的使用说明书


M3冲锋枪是一种全自动、气冷、开放式枪机,由反冲作用操作的冲锋枪。M3冲锋枪的结构简单,主要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制造,缩短装配工时。M3冲锋枪的枪管细长,枪身有两大片冲压金属片冲压焊接而成,后面有一个可伸缩的金属杆枪托。M3的瞄准原件由固定觇孔式照门和刀片式准星组成,设定目标为90米。M3冲锋枪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采用30发双排弹匣供弹。由于M3冲锋枪的外形很像替汽车打润滑油(黄油)的油枪,因为它得到了“黄油枪”(Grease gun)的绰号。

图注:早期型号的M3冲锋枪,其外形简洁

图注:装上消音器的M3A1冲锋枪,其主要用于特种作战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60万支M3冲锋枪,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发射11.43毫米手枪弹,其中还有1000支M3冲锋枪安装了贝尔实验室设计的消音器,专门提供给军方情报人员使用。考虑到英国等盟友普遍使用9毫米手枪弹,而且活动于德战区的反德游击队获得11.43毫米弹药非常困难,生产厂商生产了25000支使用9毫米手枪弹的M3冲锋枪,该枪使用的不同的枪管、枪机、与弹匣槽,可以直接使用斯登冲锋枪的弹匣。根据M3冲锋枪在实战中暴露出的问题,美国陆军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进。1944年12月改进型的M3A1冲锋枪定型,其除了枪机、击发机座和机匣外,所有部件都可与M3互换。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M3A1冲锋枪的产量接近15500支,此外还有不少M3被改造成M3A1。

图注:装备M3冲锋枪的士兵

图注:M3冲锋枪与M1A1汤姆逊冲锋枪比较,虽然看上去简单粗糙,但是M3冲锋枪依然优秀


虽然样子并不好看,但是M3冲锋枪是一种非常廉价而可靠的武器。其优点包括:1.生产简便,M3冲锋枪主要由钢件冲压和焊接而成,而且公差要求也很宽,只有对枪管、枪机和发射机构有较为精确的加工,所以生产方便,便于大量生产;2.价格低廉,由于所需材料不多,加工要求低,M3冲锋枪的造价很低,一支成本只有20美元,低于最终简化版M1A1冲锋枪45美元的单价;3.易于控制,M3冲锋枪的射速为450发每分钟,这样的慢射速赋予了该枪很高的射击稳定性,提高了自动射击状态下的准确度,有经验的射手甚至可以控制扣动扳机的频率达到单发射击的效果;4.威力较大,由于使用了大口径的11.43毫米手枪弹,M3冲锋枪的的停止力毫不逊色,在近距离战斗中威力十足;5.尺寸小,安装了伸缩枪托的M3全长只有57.9厘米长,非常适合在狭小的空间内使用,很适合伞兵和装甲兵等特殊兵种使用。

图注:在欧洲战场上,使用M3冲锋枪的美军士兵正在押解俘虏


M3冲锋枪的缺点并不突出,其在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快得到改进,对于一种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来,而且廉价易于大批量生产的武器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在M3设计之初,设计者将其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一旦发生损坏和故障就干脆扔掉,不需要维修。但是在战争中,美军中装备的冲锋枪数量一直不足,因此工厂不得不大量生产棘爪弹簧及其他易损部件来保持部队手中M3冲锋枪的正常使用,而各型好的汤姆森冲锋枪也由于其替代者的数量不足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总的来说,M3冲锋枪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武器,其易生产性和低成本及高可靠性和操控性推高了这种自动武器的性价比。


M3冲锋枪性能数据:

枪全长(米) 0.757(枪托伸出);0.579(枪托缩起)

枪管长(米) 0.203

枪重 (千克) 3.63

有效射程(米) 50-100

弹药规格 11.43 x 23毫米手枪弹、9毫米手枪弹

发射速率 450 发/分

枪口初速 280 米/秒

供弹方式 30发弹匣

瞄准装置 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古生物探索


从当年引发轰动的《侦察兵》谈M-3那把“注油枪”

74年,北影拍摄的战争题材黑白片《侦察兵》,由于是全民偶像帅哥王心刚主演,配以当时的美女杨雅琴,此片在全国引发轰动,创造了当年的票房纪录,尽管那时没有“票房”这种说法。

当时年纪尚小,看了此片无数遍,依然感觉不过瘾,特别对片中我军侦察兵手中那把突突突射个不停的枪械兴趣大增,但确实不知道是把什么枪。

79年,成了《兵器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类科普杂志的忠实订户,知道了《侦察兵》中我侦察兵手中的那把突突突可射个不停的枪械,叫M-3式冲锋枪,是美国军队二战末期装备的枪械,战后装备了国军的整编部队参与了全面内战,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注油枪,这个绰号,应该是美国大兵率先叫出来的,这玩意外形独特,非常像加油站使用的注油枪,长长的细细的圆圆的一根管子,管子上非常干净,连个准星、缺口什么的观瞄装置都没有,所以称其“注油枪”确实非常形象。

此枪诞生的背景时,参与二战的M-1冲锋枪结构复杂,加工麻烦,导致价格高昂、且空枪重有5公斤,不方便大批量生产;因此就在M-1式基础上研发成功了M-3式,既简化了结构、工艺、减少零部件,同时又降低了枪重,降低了制造成本,空枪重量尚不足3.5公斤。


M-3式保留了M-1式11.43毫米的口径,发射的尽管是手枪弹,但由于口径大,在近距离射击时,对目标的杀伤力并不亚于7.62毫米步枪弹,所以被M-3式冲锋枪击中的人,一般都会失去抵抗力。

M-3式冲锋枪,由M-1式冲锋枪20/30发两种供弹具,统一调整为30发直弹匣供弹,火力较之M-1式冲锋枪有所提高,有效射程数据不详,应该不超过200米。

由于M-3式冲锋枪份量轻、尺寸短、易携行、易射控、火力猛、精度高,1943年秋季装备美军,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堪称步兵手中的近战利器。


国平军史


M3盖德冲锋枪(黄油枪/注油枪)是一款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轻便可靠的枪械,1942年12月美国陆军正式决定采用“通用汽车公司-内陆分公司研发的T-20冲锋枪”作为制式武器,定型为M3(.45口径)冲锋枪。这种黄油枪,可以说是二战时期的一代名枪。

虽说M3冲锋枪算是“质优价廉”的代表,但是时至今日也是“廉颇老矣”的二战老枪,美国陆军在1975年就开始把这款枪逐步淘汰,可是“老将黄油枪”至今仍在日本自卫队服役(如上图),可见其生命力的长久。

上图为1945年,冲绳战役时美国士兵手持M3冲锋枪的前辈(汤普森冲锋枪)向日军阵地进攻,而如今M3仍在日军服役,可见日本自卫队轻武器更新换代的缓慢节奏。

汤普森冲锋枪和M3冲锋枪作为美军在二战战场上威名赫赫的两款武器,在各方面到底有哪些异同呢:

1、M3冲锋枪更轻便,M3空枪重3.63公斤;轻量化版M3A1空枪重3.47公斤,而汤普森冲锋枪中最简单的版本M1A1型重达4.8公斤,可以说M3轻巧的多。

2、射速则是汤普森更快,汤普森M1928A1的理论射速达到600发/分,简化为自由枪机的M1A1理论射速高达700发/分,而相比M3/M3A1的理论射速则只有450发/分。

3、生产成本,M3黄油枪的生产成本大概20美元一支,M3A1结构更简单,价格更低廉;而结构最简单版本的汤普森M1A1则要45美元一支(当年币值,量产型)。

4、产量上汤普森遥遥领先M3黄油枪,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大约150万支各型汤普森冲锋枪,而M3/M3A1在二战期间仅生产了76万支左右。

M3冲锋枪也像日本“三八大盖”一样使用了“防尘盖”,由于M3是开膛待机的自由枪机,在枪机处于待机状态时,将抛壳口上的“防尘盖”关闭,盖内凸起可以陷入枪机上的凹槽内,起到保险左右。但是,这也是M3上的唯一保险,待机状态时如果不小心打开了抛壳口防尘盖,该枪容易在收到碰撞时因意外解开枪机而走火,所以该枪的安全系数稍低。


卫青点兵


注油枪其实就是美国M3冲锋枪,是为了解决汤姆逊冲锋枪产量不足,成本太高的问题而出现的廉价冲锋枪,战争后期大量装备美国军队,并向美国的盟友提供了一部分。至今,一些国家的军队依然在使用这种老枪。

二战之前,美国有多款冲锋枪,比如雷兴冲锋枪、汤姆逊冲锋枪等,美军最终认为汤姆逊是性能最好的,在二战爆发后开始大量制造。但是汤姆逊冲锋枪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达200美元(要知道二战中一个美军少将月薪才100美元,普通步兵50美元)。后来几经简化,成本还是下不来,产量也不足,二战中汤姆逊冲锋枪总产量也不过200万枝,在二战的几种主要冲锋枪中仅高于MP38/40的120万枝。

于是美国人就开始研发一款简化版的冲锋枪,能够连续自动射击就行,这就是M3冲锋枪,其依然采用了汤姆逊冲锋枪的.45弹药。射速要比汤姆逊慢,容易控制,而且采用好伸缩式枪托设计,缩起时体积很小,容易携带。

战争后期该枪除了美军自用外,也给其盟友提供了不少。即使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军的坦克兵等也是用M3作为自卫武器的,而在如今,像菲律宾等国的军队还在装备M3冲锋枪。


前沿阵地


说起这注油枪让我想起之前有一位小可爱将M-3冲锋枪说成奶油枪,≧∇≦确认过眼神是个吃货。好,回到正题,M-3冲锋枪是美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冲锋枪使用需求于1942年研发,次年列装部队服役的一款冲锋枪,它是参照了德国MP-38/40的外形并参考英国斯登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零件以及内部结构生产而来的一款武器,口径和汤姆逊一样是使用0.45英寸(11.43毫米)ACP手枪弹。由于外形酷似给汽车打润滑油的注油器,所以也被称为注油枪。


至于为什么用M-3的编号,那是因为因为M1被加兰德和卡宾枪用了,而M-2的编号的冲锋枪由于技术问题没有大量列装。而M-3因为其可靠的性能深受士兵们喜爱,因为和近5公斤重汤姆逊冲锋枪相比,3.6公斤M-3的重量更轻,更便于携带,而且参考了英国斯登冲锋枪采用大量的冲压零件和焊接工艺,使得M-3的单价只有20美元左右,而汤姆逊量产后的单价也要45美元。
你看看,连穷到家的日本人也用的起M-3冲锋枪,可真是物美价廉啊

相比于零件众多生产难度大的汤姆逊,M-3的机匣以及其他部件都是冲压成型,这大大降低了生产难度和成本,不过和9美元的斯登那种劣质廉价品不同,M-3它的优异性能以及操作简单深受士兵好评,在两年的时间里共生产了60多万支,并提供给美国的盟友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