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二战中的英国,输的比德国更惨?

谈文论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其对世界局势的影响极为深远。我认为二战的胜利者只有美国和苏联,轴心国同盟自不必说有多惨,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殖民帝国也纷纷衰落,只有美国和苏联取代欧洲殖民帝国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级大国。


附图,二战美国

世界霸主——超级大国

英语中的“(超级大国)superpower”来源于“powers”(“列强”)和“great power”(“大国”)。反法同盟战胜拿破仑之后,欧洲各国达成共识:即达到“大国”或“列强”地位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多边战争和谈判中担当主持和调停的责任。

二十世纪初,政治学者开始意识到大国中极少数的国家,由于其特别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而具备了左右世界事务的能力。1944年,美国外交政策教授威廉·T·R·福克斯发表了《超级大国:美国、英国、苏联——她们对和平的责任》一书,他在书中描绘了超级大国的全球影响力。一战前,这个角色由大英帝国扮演。

十九世纪到一战前,大英帝国一直是世界上第一强国以及超级大国,其地位无人可撼动。

附图,被大英帝国统治过的地区

二战后,同盟国主导建立的联合国强调各国主权平等,但又设立了等同于大国或列强地位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根据1945年的形势,世界将形成三个超级大国:

  •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统治范围最广、人口最多的帝国,可以通过英联邦影响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美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 美国:世界版图第四大国、经济第一强国,能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部署军事力量,在全球对其盟友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英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 苏联:世界版图第一大国,军事影响力横跨欧亚大陆。

附图,雅尔塔会议中的“三巨头”

英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一战前的英国是世界霸主,一战因为其庞大的殖民体系而勉强了保住了这一头衔。但受到一战重创的英国已经开始寻求转型,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殖民地获得了自治地位。

二战初期,英军在战场的失利导致了自身影响力的消失,各自治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例如一直不愿接受主权独立的澳大利亚还是在1942年接受了独立自治领的地位,随后更是史无前例地将驻扎在英属缅甸的澳大利亚军队调回西南太平洋,由美军直接指挥。

英国在战争中不仅耗费了两百多亿英镑的巨额军费,同时为了换取美国援助而放弃了其持有的美国公司股份、几乎所有的贵金属以及西半球的军事基地,英国在西半球的军事影响力被美国取代。同时,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附图,德国He 111轰炸机轰炸伦敦

“日不落帝国”的日落

二战结束后,随着英国国力的衰落以及全球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1947年、印度独立再加上英国本土经济政策的失败,使得克莱门特·艾德礼的工党政府放弃了维护英国作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努力,开始接受美苏的崛起。

附图,1952年的大英帝国(红色及深红色)与英联邦(粉红色)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导致英国财政虚弱,英国政府将维持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自由兑换力为中心政策目标,在此政策下只能对美国及苏联妥协。虽然英国还力求利用英联邦体系保持其全球贸易及经济中心的地位,但由于世界贸易重心的转移而失败。英国从50年代开始逐渐失去经济超级大国地位。

附图,马歇尔计划受援国

军事上,美国海军也取代英国海军成为世界第一大海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于1951年加入美国主导的澳新美地区安全条约,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太平洋地区新的军事主导力量。虽然英国在1952年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并继续在军事科技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丧失了殖民地的英国已然没有作为超级大国所需的战略纵深和军事资源。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中,英国虽然拉上法国、以色列一起行动,但由于受到苏联的军事威慑和美国经济制裁威胁,英国只能以耻辱的撤退结束军事行动,时任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也被迫辞职。此后英国将其全球军事部署撤退至苏伊士运河以西,放弃在全球其他地区单方面出兵干涉的能力。这标志着美国正式取代大英帝国成为国际事务领导者。

附图,第二次中东战争示意图

德国战败

德国早在普鲁士时期就一直被英国压制。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跃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逐渐强大德国开始挑战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结果一战中输了个底掉。尽管在纳粹党的领导下一度崛起,但最终还是惨败,德国被彻底瓦解。

冷战初期,美国为了同苏联对抗而援助欧洲,马歇尔计划以及德国自身成功的经济政策使其从1948年开始实现经济几十年的连续增长,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称,意大利、法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正常。但与此相反的是英国则经历了持续10年的经济衰退。

附图,盟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二战后美苏凌驾于英、法之上共同主导世界局势,而曾经独属于“日不落帝国”的荣耀一去不返,至于德国已经在一战中失败过一次,再惨也不过如此。

欢迎交流与讨论!!!!!


我没忘记home




其实在一战期间,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在对抗德国期间也是元气大伤。二战爆发后,张伯伦主导的绥靖政策让英法两国都饱尝恶果。波兰被灭国后德军掉头从阿登地区突入法国,昏庸的法国维希政府毫无还手之力,号称有300万陆军,堪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39天后投降。于是英国人的苦日子来了。在此期间唯一值得称颂的还是丘吉尔主导的被称为“胜利大逃亡”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被扫平后英国成了孤家寡人,丘吉尔想方设法想把美国拉进来,但罗斯福可不是傻瓜。希特勒于是决定征服英国,于是英吉利海峡空战开始了,在德国空军数量占优的情况下,英国饱受轰炸,而德军潜艇部队也几乎切断了大西洋运输线,一直就靠海外殖民地发财的英国就要被困死孤岛。而在非洲,怂包的英国军队被德国非洲军团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差点失去英军在非洲的最后一个据点。在亚洲,日军进攻香港,怂包的英军不战而降,在缅甸战场,英军除了逃跑就没做别的事,而且因为英军擅自撤退,导致国民革命军十万远征军归国无望,最后被迫走野人山,其惨状无法形容。



因为英国毕竟是海上强国,而且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底子厚,德国发动的英吉利海峡空战并没有夺取制空权,所以纳粹德国制定的准备登陆英国本土单位“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英国因此躲过一劫。



二战后期,英国已经在和德国的消耗中奄奄一息,但是首相丘吉尔骄傲的贵族气质开始发挥作用,丘吉尔看透了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深知要想重新参加世界的瓜分,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英国这台已经生锈的机器再次被丘吉尔推着全速运转了起来。诺曼底登陆,直到攻克柏林,英国都在一直消耗,而且伦敦一直都在遭受德国V-2火箭的轰炸,伦敦几乎是废墟一片。在此情况下,丘吉尔下令扩军,直至二战结束,英国已经有510万军队,但丘吉尔还是觉得不够,而且丘吉尔准备偷袭苏联红军,武力报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个骄傲的英国贵族终于让英国人民无法忍受,于是战争一结束,英国人民就不需要丘吉尔了,首相选举,温和派的艾德里上台了。



因为二战的消耗和丘吉尔的好战,英国从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海外殖民地尽失,国内一片凋敝,因为英国国力远不如美苏,所以二战结束后也没得到多少好处。夕日的“日不落帝国”重新回归到了英伦三岛上,从此再也没有重振夕日雄风。

所以说英国输的比德国还惨有点不现实,但也是够惨的。


毒刺剑客


英国在二战前是排在美国前边的一流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多地。日不落帝国躺着什么事都不做,从殖民地搜刮的财富也可让大英帝国的绅士们过上世界上顶极富人的生活。二战使英国耗尽了多年积累的家底,世界老大的称号也被美国人所取带。二战初期美国并没加入混战,英国是拖着被打的半残的法国艰难与德军战斗,不多的盟友完全不是强大德军的对手,先是法兰西全国沦陷,后是德国空军密集的对伦敦狂轰烂炸,如果德国拥有日本的庞大航母舰队,英国坚持不到美军参战那一天。是天时地利为英国赢得了时间,是英吉利海峡阻挡了天下无敌德国陆军的脚岁。


如果没有美军参战,没有苏军牵制一半以上的轴心国军团,英国本土失守只是时间问题。由于国内抗击德军兵力吃紧,导致英国的殖民地大部分失去。战力不足的英军不但保护不了殖民地的安全,甚至连自保都力不从心。亚洲的殖民地几乎全被日本人抢占,其它地方也是如此,还没见到敌军影子,英军早已望风而逃。
美国宣战后英国才喘上来一口气,有了跨过英吉利海峡反攻的底气。英国虽然也是二战战胜国,与名利双收的美国相比却名不符实,虽然同在胜利者的席位,却是真真正正的惨胜。德国人输的是战争,而日不落帝国输的却是未来,英国从世界强国变成了屈居人后的二流军事国家,再无能力发动中型以上的战争。憋屈还不止如此,从前坐地拿钱的殖民地也大多宣布独立。这不但缩小了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大幅减少了英国人的财政收入。


世界人幽默的斗地主分田地,英国人只能在回忆中感受自已鲜花盛开的旧日好生活。输了战争的德国靠勤奋和真诚再次回归了世界大家庭,而英国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再次超过美国,重新坐回世界第一的宝座。更无法让曾经的殖民地再次俯首称臣,甘心供养拿走了自己无数财富的老主人。虽然说英国输的比德国还惨有些夸大其词,但因为二战让英国变的老眼昏花却是不争事实。


亓官仁


方圆论坛观点!

如果真要细究的话,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最大的确实是英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按照国家基础设施损失以及经济伤亡数量来看的话,相比起中国,苏联还有德国来看,英国的损失确实不值一提。因为二战期间战火根本没有蔓延到英国本土。英国本土最多也就遭受了德国的空军轰炸。虽然轰炸给英国造成了损失,但这个损失相对于被战火洗礼的中国,苏联和德国来说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了。

英国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大约在160万左右。其中死亡人数40万。相对英国陆军来看英国海军损失较大,整个战争期间英国损失了4艘战列舰,2艘战列巡洋舰,5艘航空母舰,5艘辅助型航空母舰,33艘巡洋舰,154艘驱逐舰,138艘护卫舰,90艘潜艇和不计其数的民船。但这些对于英国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由于二战英国掉下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英国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在二战后世界独立浪潮之下英国丢失了几乎全部的殖民地。曾经英国的殖民地差不多占到世界土地的四分之一。而二战之后除了自己可怜巴巴的英伦三岛,所剩下的殖民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了。因为庞大殖民地的丢失也使得英国丢失了世界老大的地位。本身英国之所以能强大,全靠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来反哺英国。丢失了殖民地之后英国就是一个岛国罢了。所以从这方面看整个二战损失最大的就是英国。



而德国方面的损失则更多的是倾向于经济的损失和人口的损失。本身德国从一战结束到爆发二战就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而德国在一战后被法国狠狠的剥削了一次,后来也一直处于被法国压迫剥削的地位。经济方面由于二战之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法国更进一步的剥削德国,就使得德国从一战后到二战整个国家经济就没有好转过,所以德国经济方面损失也不大,只不过二战之后比一战后再艰难一点罢了。


而德国的世界地位在经历了一战和二战之后也几乎没什么变化。一战时是失败者。二战时还是失败者。这对于德国的国际地位并无损伤。而且德国的殖民地早在一战后就依旧被夺走,所以也就谈不上殖民地的损失。在经历了二战之后德国唯一的损失就是再一次从军事强国变成了军事弱国。但相比起战争爆发前几乎别无二致。德国实际上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起点。除了损失了好几百万人口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如此看来英国可不就是损失最大的国家嘛。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方圆论坛


与徳国相比,英国作为主要盟国之一,赢得了二战胜利。但不客气地讲,他赢得的只是政治上的胜利。国民经济遭到德国人空中与海洋的长期双重打击,主要城市多为废墟,特别是伦敦。工业基础遭到破坏,生产力不断下降,其破坏程度并不比德国好到哪里。在二战后期,英国动用了最后战争潜力,拼命生产飞机、坦克与技术装备,几乎耗尽了多半资源,幸亏有美国人在背后撑着。只有战后复苏的重重困难,才知道损失有多大,失去的有多少? 英国在二战中,反抗最早,付出代价最多,其程度仅次于苏联。战争中期,丘吉尔为早日打败德国,逼得不惜用岛屿去换取美国的五十艘老式驱逐舰。

可是,令英国人痛心疾首的是,失去了几乎所有海外殖民地。这个致命打击是英国战后不可能快速复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德黑兰会议开始,英国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一去不再复还,至今仍沦落为二流国家。


枫丹白露211735932


就像现在的美国干了一战,变成了现在的阿根廷了。除了保住国家主体和民族意识,以前所赚的利润都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