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期间,原本处以巨大的劣势的苏军为何能反败为胜?

AstroC


苏俄西部,协约国军队占据摩尔曼斯克港,运来大批大炮和军用物资。波兰军队、芬兰军队纷纷进入苏俄国境。

苏俄东部,5万人的捷克军团被协约国重新武装,在西伯利亚发动暴乱。英、法、美、日相继派兵在海参崴登陆,甚至软弱中国的北洋政府都派兵进入俄国远东。

苏俄南部,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土耳其翻阅高加索山进军,连德国人都趁机进占克里木半岛。

苏俄北部,还好是北冰洋,没有什么危险来袭……

1917年10月25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建立,当时的情况很危机,国内是红军大战白军(主要对象是高尔察克的40万白军、邓尼金得到资助的15万军队),国外是外国干涉军纷沓而至。

“社会主义主国在危急中!”列宁亲自签署苏俄人民委员会法令,号召群众起来保卫苏维埃。

1918年2月22日,苏俄当局决定动员1/5党员上战场,很快有5个整编军出现在东部战场,到10月份红军人数突破80万人,顽强抵住国内外势力的进攻。

1919年,高尔察克越过乌拉尔山发动大规模进攻,邓尼金从西边呼应作战,后者相继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察里津、基辅、奥廖尔、库图拉,10月份兵锋离莫斯科仅有200公里。

列宁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3万名党员和1万名团员被抽调过来上前线,20万优秀的工农分子响应号召奔赴前线。

在战场上,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使红军的士气大涨,迅速扭转战局。到1920年春,外国干涉军全部被驱逐出境,国内的白军全部被粉碎。

苏俄内战的胜利,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证明工农子弟具有强大的力量,一举击败全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群殴。

尽管苏俄国内有800万人死于战乱,但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在辽阔的俄罗斯土地上扎下根来。

而这场胜利的取得,离不开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的付出,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先锋模范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子屠龙


从军事实力来说,白军占据着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白军都是由原沙皇俄国的旧军组成,军官都是职业军官,士兵也训练有素。而红军是新组建的军队,严重缺乏具备军事素养的军官和士兵,这必然导致军事上红军将处于绝对的劣势,至少在战争的初期是这样。但是在这种绝境下,苏联红军最终挺了下来并发展壮大取得最终的胜利,而苏维埃政权也最终稳固下来,显然红军占据了其他有利的因素。


从地缘战略上来说,虽然苏联一度失去了近四分之三的国土,但是仍旧占据着最重要的中部地区,绝大部分的交通枢纽在中部地区,这意味着虽然处于四面包围的不利态势,但是各个方向上的白军也无法相互有效的联系,只能是各自孤立的作战,加之白军各个武装力量的成分复杂,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不能统一协调军事作战,很难对红军形成致命的打击。而红军正是利用白军的这一弱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逐一消灭白军。虽然在兵力总数上白军占据了优势,可是在局部的战线上红军总能保持数量上的优势,这就弥补了红军在战斗力上的不足,随着红军的不断成长,作战经验的累积,军事优势逐渐转到了红军这一方。


内战持续时间长达5年,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的胜负将取决于双方的人力资源和工业资源,而苏联红军占据的中部地区是最重要的工业区和交通枢纽,这使得红军可以源源不断得到大量的武器弹药的补给,而白军大部分是依靠各干涉国家的海外援助,数量和补给速度远不如红军。从兵力的补充上,白军更是无法同红军相比,红军最主要的兵源就是工人和一部分农民,而白军的支持者是旧军人和旧贵族,这些人的数量和支持红军的工人农民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所以随着战争的继续,红军必然会越来越强大,而白军必然会越加弱小。


此外那些装备精良的外国干涉军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就是这些国家在政治上的不稳定,国内存在着反对干涉俄国内政的势力,一旦他们在政治上得势,必然会停止干涉苏联的行动,而且各国之间的目标企图并不统一,自然无法形成坚固的反苏联盟。他们在军事实力上足够强大,但是在政治上却摇摆不定,这注定这些干涉军只能成为一支辅助性力量,无法能为推翻苏维埃的决定性力量。

正是利用了白军和外国干涉军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弱点,新生的苏联红军得以在战争中成长壮大,重新夺取军事优势,最终取得了胜利。


战略论


苏俄内战又称苏联国内战争或称对苏干涉战争,是1918年到1922年在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蒙古和波斯。苏俄内战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来说,是一场艰难无比的战争。

具体过程和相关战役以及伤亡情况在此不赘述,针对苏军为何能反败为胜来回答几点:

一、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 根本法 )( 1918 年)的实施

内战发生后,为了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既然要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钱和人,这两样时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当时,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向工人和农民红军全面调动工人和最贫困农民的过渡”的决议,规定引入阶级兵役而不是招募集。中央执行委员会认为,拒绝加入志愿军必须由国家的整个局势决定。另外,该决议同时规定“关于联合苏维埃共和国武装部队的领导的问题“。事实是,当时,随着人民国防委员会管辖的红军的补给,其他人的委员会也在组建辅助单位。功能重复极为混乱而影响动员。

为此,俄共紧急召开了《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激烈的讨论。会上列宁强调——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142页)

随后,在1918年7月初举行的第5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从自愿原则到军事服务的过渡。7月10日,大会通过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 ( 根本法 )1918 年》的实施其中

第十九条规定

为尽力保护伟大工农革命的胜利成果,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承认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共和国全体公民的义务,并规定普遍兵役制。但武装保卫革命的光荣权利只给予劳动者;不劳动分子则须履行其他军事义务。

第七十九条规定

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在现今劳动者专政的过渡时期的财政政策,是促成实现以下基本目的,即剥夺资产阶级并准备共和国公民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上实现普遍平等。为此,其任务就不仅对私有权的干预,并将一切必要手段交苏维埃机关支配,以满足苏维埃共和国各项地方性及全国性的需要。

第八十条规定

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收支,都统一规定于全国预算之内。

此宪法的实施,使得为征集内战所急需的资金和兵员有了强力的保障。在布尔什维克的大力宣传下,所有外国在俄罗斯的投资全部充公,其他资本家的私有财产统统没收。新兵役制规定使得红军队伍迅速扩大,从而给胜利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


二、红军的政工制度

军队政工制度的确立是苏俄红军的首创。苏俄红军政工制度的设立,保证和加强了俄共对军队的领导、保障了苏联红军的稳定和绝对忠诚。


三、打败了白军最高将领“全俄罗斯最高执政”高尔察克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是苏俄内战中的白军最高将领、军事专家,当时几乎就要攻下了彼得格勒。高尔察克1874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军官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先在圣彼得堡海军学员学习海洋学和水文学,1895年被调往太平洋舰队服役,1900年他作为水文专家跟着考察队去了北极,1906年发表了相关的学术专著,还赢得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最高奖。

在日俄战争和一战中,他都毅然放下手头的科研投身军队,战功赫赫。革命爆发后,苏维埃掌权,解除了他的黑海舰队司令职务,他也没有怨气,离开俄罗斯去了美国。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于他来讲最重要的是服务祖国,国家利益至上,他不参与政治。

可是,当他知道苏维埃为了退出“一战”而签署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德国割占了俄罗斯西部的大片土地。将俄罗斯领土视为至高神圣的高尔察克无法容忍如此奇耻大辱,于是毅然回国,投身到和苏维埃的战斗中。

1918年年底,高尔察克正式出任“全俄罗斯最高执政”。1919年,高尔察克相当高效地贯彻了自己用“强有力的军队”和红色政权作战的承诺,连连胜利,逼近彼得格勒,给苏维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为此,苏联红军要求集中兵力务必竭尽全力粉碎高尔察克。最终白军由于补给、配合、外交不力等因素被打败,加上高尔察克政府陷入了无止境的内斗中,1919年10月,红军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同年2月7日,高尔察克被枪毙。


四、这一时期苏联红军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

1、采用战略进攻和反攻、战略防御等多种作战样式;

2、善于选择主要战线并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使用优势兵力;

3、很好的利用了骑兵集团军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

4、作重组建战略预备队和在重要战线上很好的把握了适时使用预备队投入战斗;

4、红军的正规部队和游击队的密切配合。


血色黄昏的黄昏


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吧?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占据绝对优势。

沙皇俄国的核心地带,莫斯科到彼得堡及其周边,人口、工业、文化、交通等等各个方面的精华地带,一直牢牢掌握在苏维埃政权手中。

所有白军势力,都是从老少边穷地区,向中心地带进攻。整个内战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央逐步完善政权,整合内部实力,然后依次消灭边远割据势力的过程。


CJ41981642


最关键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苏联共产党退出了非正义的一战,让人民从战争的泥沼中脱离出来,破除了农奴制,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有工作,人人有土地,人人有医疗,人人有饭吃。他们代表了最广大的无产阶级,提出了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政治纲领,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最终夺取和稳定了政权,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木野狐冲


内战?苏联也有国共两党?还是和沙皇残余分子争夺权利?卫国战争期间吧,问题要严谨


大军横渡


因有坚定的、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苏共领导!最主要的是获得了民心!


天道酬勤66383718


苏共当年分土地赢得了国内农民的支持,跟中共一样,带领全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去跟人口占少数的城市阶级夺政权,你说谁赢啊


资深社会


列宁的伟大口号:无产者,上马去。


享利阿班


审题不清,误答误导。希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