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文化」西瑶高台长鼓舞

「临武文化」西瑶高台长鼓舞

「临武文化」西瑶高台长鼓舞

历史悠久的西瑶高台长鼓舞,和湖南、广东瑶族聚居地区盛行的瑶族长鼓舞一样,是瑶胞精神文化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传说瑶族始祖“五色龙犬”助平王平叛后,被封为盘王,并娶三公主为妻后,与一野山羊搏斗时不慎跌落悬崖亡故。妻儿悲痛万分,砍泡桐树,杀野山羊,以山羊皮蒙泡桐木为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唱盘王歌缅怀盘王。

「临武文化」西瑶高台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从南宋绍兴二年(1132)流传至今,因12姓瑶人所处地域不同,舞蹈形式也有所不同,根据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时部位的高低不同而分“高桩”、“中桩”、“矮桩”3种舞蹈。在临武县西瑶乡桃源坪流传下来的长鼓舞,是高台矮桩小长鼓舞,舞者人数可以是2人、4人、8人、16人不等,为男女对舞,舞者人数越多,场面越显壮观,视跳舞场地及条件而论。演出道具有长鼓、高仙桌;乐器有小鼓、小锣、唢呐、铙、钹、笛子等。该舞蹈表演借以表达民族图腾崇拜,庆祝传统节日,缅怀与追念祖先,表现建设栖身土屋过程等。动作轻便灵活、动作花样多,舞技难度较高,每套动作由慢变快,边歌边舞。2012年6月西瑶高台长鼓舞被列入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武文化」西瑶高台长鼓舞

记者:唐盛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