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为何会输掉关键的“十三翼之战”?

何心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铁木真之所以成功,并不完全在军事,而主要是因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

铁木真征服大漠并不是只用军事,还有复杂的政治布局。

铁木真起兵以后实力并不强大,必须拉拢所有的盟友以对抗最有威胁的敌人。

比如这次和扎木合决战,铁木真名义上有3万大军,直属部队只有1万人,其他2万人都是盟友。

对于蒙古人来说,他们以利益为第一位,翻脸比翻书还快,想要拉拢结盟并不容易。

但铁木真就做到了。

铁木真改革蒙古的旧制,允许年轻战士拥有私人战利品和奴隶,打破了蒙古部落的公有制。这从根本上鼓励了蒙古士兵的战争热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吗!

就蒙古人中,优秀的军人和将领是非常多的,但优秀的政治家极少,铁木真这才脱颖而出,成为成吉思汗。

札木合也是一样。

札木合和铁木真其实人生轨迹基本相同,也是一个戎马一生的优秀将领。

就军事能力来说,札木合丝毫不比铁木真要差。

著名的十三翼之战,是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的必然结果。

札木合为了自保,就必须打败结义兄弟铁木真,没有其他的办法。

当时,双方兵力差不多,都是3万多人,实力相当,就看将领怎么用兵。

此战,明显是札木合高出铁木真一筹。

首先扎木合的十三个部族3万大军久经战争,具有非常顽强的战斗力和作战经验。官兵的纪律性更强,作战方法更为灵活,轻松压倒了铁木真的部队。比如扎木合的先锋部队兀鲁兀惕部和忙忽惕部两部,都是整个大漠上最善战的部落,威名赫赫。

其次,扎木合是个极为老练狡猾的将领,特别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然后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发动猛攻,将敌人冲垮。

结果,双方主力决战期间,铁木真大败。

铁木真直属部队1万多人,伤亡倒不是很大,但打先锋的主儿乞等部却损失惨重。在扎木合指挥铁骑的冲击下,这些部队几乎站不住脚,溃不成军。铁木真盟友几个将领,阿勒坛、答里台,撒察都负了伤,捏兀歹部首领察合安兀阿被俘。

铁木真大军被击溃以后,收拢残部退入一个山谷。

山谷的入口狭窄,而且存在沼泽,扎木合大军无法进入。

扎木合围攻多日杀不进去,恼怒之余决定恐吓铁木真的部署投降。

他首先下令被俘的察合安兀阿压倒谷口外斩首,然后将人头绑在马尾上来回奔驰拖带,直到人头面目全非。

随后,扎木合下令在谷口前的空地上摆开七十口大锅,将前几天战斗中捉到的铁木真俘虏悉数丢入里面用沸水活活烹煮成肉酱。

扎木合的残暴行为是想恐吓铁木真,没想到去弄巧成拙。

扎木合的盟友看到他如此残暴,纷纷感到恐惧。他们跟随如此狠毒的扎木合,岂不是随时都会有危险。于是,这些将领开始倒向相对怀柔的铁木真,有的甚至直接率领自己的部落离开。

这边,扎木合见出现内讧,加上粮草不足,只能也撤军。

此战铁木真部队损失超过万人,元气大伤,却赢得了很多扎木合将领的好感。

最终扎木合越来越弱,铁木真越来越强,实力迅速出现反转。


萨沙


“十三翼之战”是成吉思汗与扎木合的第1次较量,残酷杀戮为昔日的安答情谊涂上鲜红的血色,草原终究不能有两位王者。然而,这场会战来得太快,谁都没有预料到。起因仅仅是成吉思汗被偷了几匹马……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成吉思汗的部下拙赤答儿马剌,在草原上放牧马群,因疏忽被盗马贼赶走几匹。追赶途中,拙赤答儿马剌从背后射死盗马贼,走近一看发现盗马贼是扎木合的弟弟秃台察儿。

盗马是草原最恶劣的行径,杀死盗马贼向来不算什么罪,不过盗马贼是札木尔的弟弟的话,那在1190年就是大事了。果然,扎木合集结13个部落3万人,分成13个战斗单位攻打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多年的磨炼,让他深知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他的部队后来能够横扫天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报工作相当卓著。

根据情报显示,扎木合的重要军事力量主要是4个部落,其中的主力是本部札答阑部、成吉思汗对头泰赤乌部,而骁勇善战的是兀鲁兀部、忙兀部。出于应对,成吉思汗把不到5000人的兵马,也分为十三支部队,即“十三翼”。

成吉思汗认识到力量对比太悬殊,决定利用地形来扭转劣势,他选中鄂嫩河上游的打阑版朱思山岭周围的狭窄地形,这样扎木合的军队就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

扎木合大军开到,首先发动第1轮攻击,1000多人的小部队发动试探性进攻。他们顶着箭雨,不仅迅速为大军拆除栅栏、木车等障碍物,而且还继续向前进军。

成吉思汗看到他们进入攻击圈,立即下令部队攻击,山岭东西两侧冲下大批兵马,扎木合的小部队全军覆没。正当大家兴奋之余,扎木合第2轮部队已经从后面冲上来,这一次来的是最精锐骑兵——兀鲁兀部、忙兀部。

成吉思汗打算再调集东西两侧部队冲杀,却发现扎木合的第2轮实际上是3批兵马,自己的东、西两侧也跟敌人交战起来。人多势众的扎木合大军,就像潮水般布满山岭,成吉思汗的区区几千人无法应对。

“扎木合用兵真厉害,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啊!”成吉思汗看到败局已定,不仅没有不惊慌,还大为赞叹扎木合的兵道。

“十三翼之战”是成吉思汗第一次制定战略计划,布局能力跟狡猾的扎木合还差很远,被看破部署也不奇怪。战役很快结束,成吉思汗带着残部逃到鄂嫩河南岸的哲列涅峡谷。

扎木合打赢仗,也没有再追击溃敌,而是把捉到的70个俘虏叫来训话。这些俘虏当中的绝大多数,原本是扎木合的部众,当年他们选择追随成吉思汗而叛逃。扎木合认为他们是叛徒,不听周边人的劝告,将俘虏全部放进大锅当中煮死。扎木合还将捏古思部首领察合台的头颅砍下,系在自己的马尾上,一直拖着在地上滚。

俘虏也是蒙古人,扎木合的残酷惩罚,让身边的众多蒙古部落感到心寒。他们胆战心惊又非常失望,想到成吉思汗从不残忍对待自己人,很多部落就连夜拔营投靠成吉思汗。没过几天,越来越多的部落,都迁移到成吉思汗的营地。

尽管“十三翼”被打败,但是成吉思汗用他的大度赢得人心,可谓是“因败而胜”。反之,胜利的扎木合因残暴而失去人心,整个实力受到极大损伤。


子屠龙


十三翼之战背景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前期,草原上主要有四个强大的部落,分别为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札只剌惕部(首领扎木合),克烈亦惕部(首领王罕)和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其他小部落因实力弱小或投靠四大部落,或保持中立。四大部落为争当草原上的霸主,采取各种方式壮大自身实力,铁木真与克烈亦惕部交好,札只剌惕部则联合塔塔儿部。大战前期的草原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只等点燃导火索的火苗。

扎木合联合十三部落率三万铁骑突袭铁木真

对于部落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扎木合与铁木真小时候是安达,安达就是义兄弟,两人好的时候都能穿一条裤子。但是随着铁木真势力不断增强,二人的关系开始恶化。为啥呢,因为两人都有统一蒙古各部落的雄心,俗话说“一山容不下二虎”,野心勃勃的扎木合怎么能容忍强大的铁木真出现呢。从此,扎木合与铁木真针锋相对,时刻想消灭对方。机会终于来了,公元1190年的一天,铁木真一个放养马群的部下因夺回被札只剌惕部偷走的马匹不小心杀死了扎木合胞弟,得到消息的扎木合立即联合十三部落倾巢出动,几乎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兵力,浩浩荡荡的向铁木真杀来,而此时的铁木真对扎木合的突袭毫不知情。

大战前的思考

在古代为及时探知对手的消息及行踪,安排线人是必须的。由于事发突然,铁木真安排在扎木合身边的人并未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出。在行军途中,线人趁扎木合大军晚上安营扎寨休息时机偷偷溜了出来火速向铁木真奔去,将突袭的宝贵消息告诉了铁木真。得知军情的铁木真大吃一惊,三万大军!看来扎木合要决一死战啊,要知道蒙古部全部加起来的兵力也就三万人,而且铁木真刚称汗不久,军队战斗力有待提升,内部团结稳定还需要加强,这是决定生死,部落存亡的大战。三万对三万,如果败了,部落的子民、马匹、牛羊都要归扎木合了;即使胜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他势力难免坐收渔翁之利。父仇还未报,统一蒙古部落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不能和扎木合硬碰硬。

铁木真将全部兵力分为十三翼迎敌

铁木真立即召集部将商讨应敌之际,经过一番探讨,大将速不台和木华黎的策略与自己的想法正好吻合,那就是防守,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消耗扎木合的气势与斗志,逼迫退兵,战略方针制定后他随即整顿兵马,集合应敌。铁木真将蒙古部所有兵马分为十三个营,阿勒坛、捏坤、答里台大军,察合安兀阿率领的捏兀歹部,以及撒察和泰出的主儿乞部作为先锋,自己亲率本部兵马严阵以待。扎木合大军如猛虎般扑向铁木真,先锋部队与扎木合大军开始厮杀,战场上杀声震天,鲜血染满了草原,两个时辰后铁木真发现前锋大军损失惨重,几乎要全军覆没。

前锋损失惨重,大军退至哲列谷

按照计划(注意一切都在预料之中),铁木真命令大军撤退到哲列谷口,除了自己的三万铁骑,部落的百姓已经安顿在了哲列谷中。大军正有序撤退,铁木真亲率精锐之师把守谷口,损失较大的前锋兵马与其他营则退至谷中。哲列谷外遍布的沼泽地限制了扎木合部追击的速度,这给予了铁木真大军从容布防的时间。当扎木合大军追到哲列谷口,立刻遭到了铁木真直属大军强力阻击,变得寸步难行。当扎木合的中军开到后,又攻击了几天,但因为谷口地势狭窄,大军根本无法实施大规模进攻,每次冲锋都只能在谷口前的斜坡上留下大批尸体后灰溜溜的逃回来。

烹煮活人

强攻不下哲列谷,札木合气愤而又焦躁。为了激怒谷中的大军出来与之交战,他竟然守着铁木真大军,在谷口前方的空地上架起七十口大锅,把此次战斗中抓到的铁木真部落的士兵放进了大锅,用熊熊大火把水煮沸将人煮熟,场面惨不忍睹。

扎木合离心离德

同为蒙古草原的军民,扎木合用这种方式杀害自己的同胞,其行为令人发指,这不但没有恐吓住铁木真大军,反是点燃大家的愤怒,大家抵抗得更加力气了。而且,扎木合把煮熟的人肉分给了各部落的首领,这是对他们的侮辱,大家心里敢怒不敢言,对扎木合的残暴行为已经不能再忍受,战后许多部落纷纷离开扎木合带领部族投靠了铁木真。扎木合久攻不下,损失了不少将士,而且大军中充斥着厌战的情绪,无可奈何撤军离去。

小结——铁木真早已计划好的“输掉战争”

对于铁木真来说,从一开始,这注定是一场不能胜利的战役,因为当时的实力以及形势还不允许他与扎木合进行决战,进行战略性防御不失明智之举,选择易守难攻的哲列谷,再从防御中顽强战斗,从而逼迫敌方撤军,之所以还让前锋部队与扎木合大战,是为了借机除掉骄横不服从铁木真统治的主儿乞部、阿勒坛等人。虽然目标如同开始预想的一样成功实现了,但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气急败坏中的扎木合竟然想出了烹煮活人吃人肉的馊主意,令自己丧失民心,铁木真反而获得了许多部落的拥戴,进一步壮大了实力,从此距离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帝国实现草原统一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其他人再也无法阻挡他的脚步。

亲,如果您觉得有趣,对您了解历史有所帮助,请记得关注我们的头条号“超哥解历史”,欣赏品鉴我们更多优质的内容与作品奥!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超哥解历史


铁木真与札木合之间的十三翼之战我认为只是铁木真有意安排的战术后退,最终取得了战略大胜。

首先,发生十三翼之战的导火索是札木合的弟弟绐察儿到铁木真从属部落札剌儿族处盗马,被札剌儿族的赤答儿发现,赤答儿杀了绐察儿。札木合借机集全部兵力叁万以复仇之名讨伐铁木真部。

其次,十三翼之战发生的背景,此时草原混战多年后,逐渐形成蒙古部,札只剌惕部,克烈亦惕部和塔塔儿部四足鼎立的局面,都在暗暗蓄力,以待有利时机吞并其他各部族。此时札木合部内部稳固,空前团结,铁木真内部还有克烈亦惕部、主儿乞部这类墙头草,几个部落只是暂时委屈求全于铁木真,忠诚度很低。

然后,铁木真对敌我双方现状看的很明白,札木合军事能力不逊于铁木真,双方集结兵力相当,而札木合所领部将忠诚度空前,所以铁木真采用了防御策略,从铁木真选择近山谷利防守的主战场可以看出这一战略意图。拟定的战略目标就是将部队损失降到最低,若对攻哪怕是胜必是两败俱伤,二是保留实力提防内乱。

最后,利用十三翼之战,铁木真利用对手铲除异己主儿乞部,又因札木合屠杀俘虏意外赢得别部人心,反而壮大了自身实力。

因此,我认为十三翼之战是铁木真的战略大胜!


随性手记


爱历史爱军事的“小油瓶”认为“十三翼之战”确切的说是成吉思汗在战斗前期惨败,但最终结果是以成吉思汗先败后胜,最终反败为胜而告终!


十三翼之战命名由来

古往今来,大部分战争名称多以交战所在地、交战双方、战争目的命名,而十三翼之战取名由来则是以交战双方独特的战斗方式命名。


1190年,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发生军事冲突,札木合集结了十三个部落共计三万余人马,分为十三个战斗单位向身处兰湖的成吉思汗杀来。

成吉思汗收到情报后,会同自己的幕僚商定了作战计划,他的计划是模仿,既然札木合分成十三个战斗单位,他也把部队分为十三个战斗单位,也称为十三翼迎战。


于是双方的十三翼部队在答兰版朱思(今蒙古温都尔罕西北)开始了血与肉的大战,这次战争史称“十三翼之战”

十三翼之战前期惨败经过及原因分析


面对强敌来犯,成吉思汗深感忧虑,因为他的部族虽然也有三万多人,但是多为未经战事的普通牧民,与扎木合三万名各部族久经沙场的战士相比,在军队实力上处于下风,同时此时的成吉思汗刚刚继位部族首领,第一次指挥这么多人马作战,所以成吉思汗愁眉不展。此时,成吉思汗手下著名大奖速不台送上建议,将主战场选在答兰巴勒主剔,因为这个地方距哲列谷很近,一旦作战失败,还可以将大军撤到山谷中,利用狭隘的谷口防御,成吉思汗采纳了这个关键建议,也是由于这个关键建议,使得成吉思汗成功稳住败局,最终反败为胜。


考虑到实力差距,成吉思汗制定了以防御为主的作战方针和必要时撤到山谷坚守的后备方案


战斗开始后,成吉思汗命令各部以他的白色大纛为信号,大纛进则经,大纛退则退,命令下达后不久,扎木合联军开始了猛烈攻击。开战之初,成吉思汗依靠手下大将的勇武与札木合的联军打的难分高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吉思汗部下缺少实战经验的弊端逐渐暴露,在札木合联军的冲击下,阵型变的混乱,射出去的弓箭不见了准头,握着马刀的手也开始颤抖。看到局势危险,成吉思汗希望身先士卒重振不断下降的士气,鼓舞他们作战的勇气。于是他催动自己的战马冲在了阵前。成吉思汗的英勇无畏,鼓舞了部族的战士,再次激发了高昂的斗志,死命的抵挡札木合的联军。成吉思汗在阵前的冲杀,很快就被札木合的联军认出,于是调来了泰赤乌部的神箭手只儿豁阿歹,准备射杀成吉思汗。或许是成吉思汗命不该绝,拥有百步穿杨技能的只儿豁阿歹没能射中成吉思汗,只是射中了他的战马。成吉思汗乘坐的是一批宝马良驹,虽然身体中箭,但是没有将成吉思汗掀落马下,而是忍着伤痛转头就跑。战马户主心切的转身,结果成吉思汗的白色大纛也随着开始向后撤退。根据战前的指令,“大纛退则退”,成吉思汗部族的战士们也开始随着撤退。结果,札木合联军乘机掩杀,孛尔斤只部死伤惨重,退入了山谷。依靠博尔术等大将的在山口的死命抵抗,终于没有让札木合联军冲进山谷。


所以成吉思汗前期惨败的原因有二,一是硬实力差距,三万作战经验不足的牧民对阵三万身经百战的战士,在作战实力上处于下风。二是作战方针,选择防御,作为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轻骑,灵活机动是典型的战术,蒙古轻骑多擅长进攻,不善防御,因此在作战时不能发挥自己的特点。三是扎木合方面,采用“斩首”战术,选择神射手精确狙击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受伤,导致以白色大纛为信号的部队,得到错误信息,开始败退,扎木合趁机掩杀。


十三翼之战转折点和后续


转折点:扎木合残忍对待俘虏,失去民心

前期战场上的大获全胜,让札木合得意忘形。札木合居然命令部下埋下70口大锅,然后将俘虏的成吉思汗部下扒光衣服扔进大锅。俘虏们在滚烫的开水中,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看到这一残忍的画面,很多部族却对札木合残忍的做法心存不满,而一些部族的战士也对札木合的做法十分痛恨,于是阵前倒戈,进入山谷向成吉思汗投诚。扎木合部队投诚,让损失惨重的成吉思汗看到了人心所向,坚定了继续与札木合作战的信心。



扎木合联军分崩离析

札木合联军在对山谷的攻坚战中,成吉思汗方面的坚守,一次次损兵则将无功而返。同时食物缺乏问题的爆发,直接导致札木合联军分崩离析。


冰释前嫌优待俘虏民心所向


没有了统一指挥的联军,扎木合部队被成吉思汗击败,有很多人成为了成吉思汗的俘虏。面对俘虏,成吉思汗不仅没有杀他们,也没有将他们贬为奴隶,而是收归部下,俘获众人之心


最终十三翼之战,成吉思汗先败后胜,虽然损失不小,但这一战打出赫赫威名,更时得到了人心,后来更多的小部落前来投奔,为成吉思汗一统蒙古打下坚实基础。



文/爱历时爱军事的“小油瓶”跪求给看官老爷关注、评论、点赞

小油瓶侃历史


文能守土,武能开疆。因为元朝时期是中国在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因为元朝蒙古族人,善于骑马打仗,蒙古铁蹄军更是令人闻风丧胆,所到之处全部都归大元所有,但是武只能开疆,却难守土,由于疆域太辽阔,种族太多、管理起来比较难,引发社会矛盾、种族矛盾等。所以导致失败。


零下三十度的雨


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表面上逐渐壮大的铁木真败给了仇敌扎木合,这是战术上的失误,但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扎木合粗鲁粗暴又残忍,用极其残酷的手段虐死俘虏,引起自己手下的公愤,迫使他的部下转投铁木真,铁木真势力反而更强大了。

到1204年夏,铁木真处死了仇敌扎木合。



宇麟321弘扬正能量


输在实力悬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