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段子是大家共享的,还是是谁写的就归谁用?你怎么看?

西一嗷


稍微了解相声,或者常听德云社相声的观众,自然不会提出这种问题。别说德云社演员自创段子不可能握在手心里,只有自己能用,就算相声界老前辈留下的段子,也经常被各路相声艺人拿来改编或原文搬上舞台表演。

比如郭德纲说过的段子,岳云鹏也有拿去修改,加入自己认为不错的包袱、符合自己特点的元素,然后展现给观众。郭德纲早期很多经典段子也是拿老段子加以修饰、甚至有的改得面目全非,才上台演出。

当然,就像德云社各个艺人风格迥异一样,相声界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擅长的作品素材方向,别人的作品未必适合自己说。同个作品,也许郭德纲表演时,观众也许能笑得抽筋,拿给郭麒麟、张云雷、岳云鹏等去演,包袱未必能抖得响亮。

也就是说,德云社演员除了偶尔拿师父郭德纲的段子进行改编并表演,多数情况下不会拿师兄弟的作品去表演,观众很很少听张云雷的相声中出现了岳云鹏的作品,或者听张云雷的段子居然是张鹤伦创作的。除了风格不同的因素外,还有就是“拿来主义”容易显得自己没创作水平。

有点名气和能耐的艺人,除了采纳或模仿老段子,进行加工加料、“添油加醋”,一般还是原创更有说服力、更能被观众接受和热捧。及时原创者没异议,观众听出来了也会觉得厌烦。

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为五队队长的烧饼,据传要求队员每三个月至少创作出一个新作品,否则罚款两千的缘故吧。


岑詮


德云社的相声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传统相声作品和原创相声作品。传统相声作品来源于相声界的老前辈们所创,大多数作者不可考,然后由前辈们口口相传而来;郭德纲在学艺期间遍访名师,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传统相声作品,在自己参透和改编的基础上,再教授给徒弟们,所以在传统相声作品上,德云社是共享的,所有人都可以用。

现在德云社的学员们一开始学的都是传统相声作品,相当于背书一样的表演,在熟练掌握了相声基本功和相关技巧以后,可以创作一些自己的包袱加到传统相声作品中去,使其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现在的德云社小角儿中,把传统相声表演出了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的非常多,比如孟鹤堂和周九良的《当行论》,通过千人大群口的《糊顶棚》早已成为经典;另外,《绕口令》《黄鹤楼》也是孟鹤堂改编的比较成功的,有个人特色的传统相声作品。张云雷的《论捧逗》《黄鹤楼》《汾河湾》《歪唱太平歌词》《捉放曹》等和“唱”有关的作品,都改编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其他还有张九龄和王九龙的《礼仪漫谈》,郭麒麟和阎鹤祥的《托妻献子》,岳云鹏和孙越的《对春联》《金龟铁甲》等等。

关于原创作品,如果是郭德纲原创的,那徒弟们是可以随便用的,但是由于郭德纲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所以大部分徒弟并不能很好的驾驭,目前来看也只有岳云鹏改编的《我要幸福》比较不错,另外郭德纲原创的《四方诗》也有烧饼等几位徒弟偶尔表演一下,其他作品徒弟们都不太敢碰。


其他演员的原创作品一般是自己演自己的,只是在个别包袱上会互相借鉴。比如四种语言版《女儿情》,歪唱《套马杆》等等都是张鹤伦原创的包袱,但是在德云社内被广泛使用。


当然了,德云社内有几个原创能力比较强的演员,其他演员也会求作品。比如孟鹤堂和周九良去年在参加《相声有新人》节目时曾经表演了一个原创作品叫《老赖》就是烧饼创作的。

作为相声演员来说,必须有创作作品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因为没有人有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创作适合自己的作品,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相声演义


德云社的段子是大家分享的!

常看德云社的都知道,同一个传统段子可能很多演员都说过,比如《大上寿》,《对春联》、《当行论》等等,但是每个人说的时候都加入了自己的东西,。可见,在德云社,传统的段子是相声前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大家都可以说的。只不过说的时候,保留了传统的框架和大致结构。其他的内容就靠自己根据需要而补充了。


德云社也有很多能写段子的演员,比如烧饼,比如张鹤伦,特别是张鹤伦,他的创作才能特别突出,他自打能上台演出,已经写了200多个段子,每一个都很出色。

那你说要是其他的师兄弟看上他的段子怎么办呢?我想,张鹤伦肯定会分享给他们,让他们也可以拿去表演。但是每个人的风格不同,表演方式不同,怎么办?这就要求演员们有灵活应用的本事了。用别人的作品加入符合自己的元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呀!也是一次创作过程呀!



比如,岳云鹏有个段子叫《白蛇传》,张云雷也说过的,就是同样的名字,同样的框架,加入了辫哥哥自己的东西,他会唱,里面就加入了很多唱的部分。观众们非常爱听,这就是本事!



孟鹤堂表演过一段相声《老赖》,作者还是烧饼呢!由此可见,德云社的成员们是分享自己创作的段子的!


相声迷老于


其实说段子不如说包袱,相声是一个个包袱铺平垫稳,响了就成功,包袱没响就乜了就算失败。相声所谓的原创其实并不存在说这个包袱是你写的,别人就不能用,只是有个大忌讳是,同一场,不能出现重复的同一个包袱。曾记得有一年,马季先生年轻时与侯宝林刘宝瑞等大家同场,马先生勿将刘宝瑞的一段作品的包袱提前使了,让刘宝瑞措手不及,因此挨骂。所以说,任何相声演员的包袱不存在说抄袭,而是尊重相声场的规矩即可。




音乐人赵永涛


你说的这个问题很好,“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乱七八糟的没名字?”其实这正是老郭与其它主流相声演员不同的地方。老郭在小剧场说相声起码一个星期不能重复,再加上郭德纲的相声允许录像,新相声第二天网上就有了。第8天老郭怎么办?于是和于老师后台对词,把说过的相声再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新包袱上台说,新观众没问题,老观众有新内容也可接受。一个相声段子不断的根据演出的不同的地点,大剧场小剧场,北京西安。增加去除段子里的包袱以适应不同的观众。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谁也不知这个段子该叫什么名字了!这就是许多人听过郭德纲的100段相声,其中的内容包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你说出5段著名的段子,还真不容易。而姜昆,冯巩牛群等主流相声演员,他们一年说不了几段相声,在春晚,在慰问演出他们演出的段子比较固定,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小偷公司,巧立名目等。有固定的名,完整的内容,再加上十几年的反复播放,一说大家都知道。要是姜昆在小剧场卖艺为生,第一天说了7段相声,那么第2天怎么办?还说虎口遐想等,重复的7段你还花钱听吗?第三天怎么办?姜昆饿死了。


用户53133152919


都有张嘴,谁说出来的不是话呀,你打个嗝,还不允许人家放个屁呀。谁想说谁说,管你谁写的,你说一加一等于二,那别人是不是就不能等二了?


用户878555994930


德云社的相声也叫段子?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云山雾罩、前言不搭后语的也叫段子?您听完相声后的第二天,您要能记住题目,能再说出他的内容来我就服了。


手机用户54820396435


首先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老相声翻新,很多时候演员都是会拿老相声做一个框架,然后加入一些新东西。另一个就是自己创新,比如张鹤伦这种创作型演员,就算他和别人去分享他的成果别人也来不了。每个人风格不一样,每一个演员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你不能创新,那么注定会被淘汰。


钢丝俱乐部


愿意看看呗。庸俗的观众是他成功的


用户7966286965765


段子肯定是共享的,但返场时的唱可能就不一定了,好像是谁唱出名(正规的唱),其他人就只能不正经的唱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