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与老十四为何关键时刻忽略了真正的大敌老四?

宋安之


“死鹰事件”之后,阿哥们的夺嫡之争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从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开始,十四阿哥胤禵野心开始膨胀,已经从“八爷党”中分离出来,成为“十四爷党”了。

而八爷胤禩和老十四胤禵双方你争我夺,偏偏就忽略了老四胤禛这号人物,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看错了一件事。


众阿哥们都看错了康熙的安排,以为“大将军王”就是天心默定的继位人

而且不止是“八爷党”众人,就连四爷也是这样的看法,甚至不惜冒着得罪康熙的危险,也要保十三爷出来争取这个位置。而八爷胤禩也说了:“谁做这个大将军王,谁就是皇阿玛的继承人”,所有人都被康熙这一招给骗了。

不过所幸的是雍王府里有个邬思道,经过他一番剖析,才让四爷茅塞顿开,不去和“八爷党”争这个大将军王,而转为去争夺川陕总督的位置了。八爷和十四爷则开始了明争暗斗,派遣了鄂伦岱、雅格齐去监视十四爷,结果鄂伦岱又被十四爷策反,反过来为自己说话。

这一点其实佟国维也看出来了,康熙虽然设立了“大将军王”之位,在出征前授予胤禵天子仪仗,又明令众人“见大将军王如见朕”的至高权力。可这些都只是康熙为了让其他有野心的皇子互相争夺,互相敌视,从而保护好自己心中继承人的做法而已,否则康熙绝不可能会再犯当年废太子的错误。所以佟国维才让隆科多看稳了,不要急着站队,只有确定了皇帝心中的人选后,才能把宝全部压上去。



京畿最重要的三大军事力量,没有一个是由四爷胤禛掌管的

这也是“八爷党”看不起四爷,而把十四爷看成劲敌的原因。京畿的三大军事力量:善扑营由康熙亲管,“八爷党”动不了;步军统领衙门的隆科多明暗未定,八爷和四爷都怀疑隆科多是对方的人;丰台大营则是由“八爷党”的人掌管着。

所以只要隆科多不表态,凭着自己手握丰台大营的军队,自然有把握在最后关头绝地反击的。何况老十四带兵在外,纵有十万大军也无济于事,四爷更是无人无兵,唯一的帮手十三爷又被圈禁了起来。“八爷党”已经不把四爷放在眼里,自以为胜券在握了。

至于说八爷和十四爷忽略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其实恰恰相反,他们都很看重年羹尧这股力量。但别忘了,年羹尧是十四爷保奏上位的,而且还和八爷往来频繁,在他们的想法里,年羹尧早就是“八爷党”的人了。

康熙虽然默定了四爷为继承人,但也必须打压四爷,让他从夺嫡的乱局中脱离出来,让八爷和十四爷自己去打,让他们自己损耗掉自己的实力,浪费掉自己的时间。

直到畅春园宣读遗诏当晚,康熙一锅就把“八爷党”所有人给端了,既让他们调兵不成,又作乱不行。这时候的“八爷党”才如梦初醒,可也为时已晚了。


狐史首丘


在真正的历史上,八爷党确实在关键时刻忽略掉了雍正,以至于雍正继承大统,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八爷党实在难以接受,所以在雍正继承帝位以后,八爷党制造了很多流言蜚语和谣言,包括雍正篡改遗诏,害死康熙等等。

后来的人大多都认为,雍正能当上皇帝,有点坐收渔翁之利的意思。

当时夺嫡最明显的就是八爷党了,大家都知道,而雍正一直蛰伏,装成不闻世事的样子,谁知道他早已经在西北埋伏下年羹尧钳制老十四,同时收买了九门提督隆科多。

但是,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老四还以太子忠臣自居,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在老十三的言语激励之下,老四才决心夺嫡。

自从太子被废,八爷党实际上就已经把老四当作夺嫡的最大对手了。

在太子被废之前,八爷党的主要操作是搞倒太子,只有搞掉太子,他们才有机会成为继承人。太子被干掉以后,他们发现,老四成了一个劲敌。于是找机会搞老四。

刑部冤狱案,八爷党不仅仅针对太子,也针对老四,让人想不到的是,太子复位,八爷党被斥责,八爷党在朝中最大的外援佟国维也退休,不但没当上太子,没搞定老四,老四还受到康熙嘉奖,他们的母亲还荣升皇贵妃。这时候老四更加让八爷党重视。

后来的百官行述事件,八爷党的心思其实跟太子一样,要掌握朝臣,但是老四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所有人都无法掌握朝臣百官,大家公平决斗。这次老四烧毁百官行述,又一次受到康熙嘉奖。八爷党怎么可能忽视老四的力量?连太子都跟老四决裂了,因为他看出了老四早已经不跟自己一条心,要另立门户,要夺嫡。

八爷党掌握百官不成,又想出一个计策,就是夺兵权。

于是他们故意卡西北大军的粮饷,逼着西北大军主动出击,导致几万西北大军全军覆没。这时候康熙就得更换主帅。八爷党夺兵权的机会就来了。

这一次八爷党是算准了的。因为他们知道老四带不了兵,四爷党里能带兵的老十三又被圈禁。只能八爷党的人带兵,老八觉得自己是八爷党首领,自然没人跟自己争。

可是老八不识人,不会用人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

首先他没料到,老四不跟他争,内部的老十四却来争,他更没料到的是,老十四跟老四私下里达成交易,把老四的年羹尧安插进了西北。而老四通过年羹尧,也找到了钳制老十四大军的老虎钳。

老八这段时间的对手,突然从老四变成了老十四。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死鹰事件。

当然,大家都知道,老十四远在西北,就算有十几万大军,关键时候一时半会也赶不回来。

所以老八明白,离他最近的对手还是老四。于是在夺嫡的关键时刻,他掌握了北京周边的兵权,防着老四,可是他却忽略了掌握北京九城一万多人马的隆科多。

所以,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里,老八关键时刻忽略掉的不是老四,而是隆科多。

如果老八真个早就拉拢住隆科多,那么,就算康熙真的传位给老四,他也有翻盘的的机会。把老四一软禁,让隆科多把遗诏一改,然后京城周边的兵马进城勤王,谅他老四也得打脱牙和血吞啊。


西堤君


这才是康熙的高明之处,康熙的几个举措让很多人的目光都没放到雍正身上,正是康熙的这些安排,让他们觉得他们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雍正,而是老八或者老十四,这个时候,废太子,老大,老三显然都不可能了。

康熙圈禁了老十三,这个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尤其在大将军王,还有畅春园临终前,很多人觉得,康熙直接把老十三放出来,不就得了嘛,这样就能帮助雍正,还省得雍正去放十三爷,增加很多风险。

但其实,康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降低雍正的存在感,让他们觉得雍正没有十三爷的帮助,那么根本就不是老八与老十四他们的对手,表面上看是不想让老十三爷惹事,其实就是老四加老十三这样的组合还是很强大的。

所以康熙从一开始就有意在弱化老十三,所以在扬州筹借两百万两,解决了黄河赈灾的问题之后,只有老四被升为郡王,而老十三什么功劳都没有,还有在追缴国库欠银上面,他也不让老十三参与进去。

第一次废掉太子的时候,他很清楚老十三没有参与,但还是将之圈禁了,造成对他不满的假象,在第二次废掉太子的时候,他又以江夏镇案件与郑春华的事情为由,将其圈禁了十年。

目的就是让老十三淡出众人的目光,这样老四的势力自然会大减,很多人就不会把目光集中在老四身上。

另外,老四号称冷面王,办的差事都是吃力不讨好,光得罪人的事情,他办事只有公心,没有私心,所以群臣们看好的是有八贤王之称的老八,而不是他。

虽然老十四在殿前顶撞了康熙,康熙反而加德妃为皇贵妃,还让老十四掌管了兵部,后来还让老十四当上大将军王,让很多人觉得康熙是打算传位给老十四,这样就成功分化了老十四与老八,死鹰事件就是两人矛盾最好的证明。

老十四在听到老四要保举他为大将军王的时候,是特别的意外,因为就那个时候来说,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极有可能是太子,而老四这样说,就表明老四是在支持他当这个太子的,所以两个人有冰释前嫌的感觉,这个也是老十四后来耿耿于怀的原因。

总的来说,老四被人忽视,就是康熙想要看到的结果,但是他留了很多后手,比如九门提督隆科多,还有看住隆科多的张廷玉,还有关键时候出场的老十三,这些都是雍正能够顺利继位的保证。


历史简单说


凌晨四点钟,相信六岁的你还在梦中啃鸡腿,可是爱新觉罗•胤禛已经被太监们穿衣梳洗完毕,抬着轿子赶往尚书房跟随师傅张英学习四书五经,父皇对他进行了严格的管束,希望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子。



胤禛的生母早亡,皇子没有被立为太子之前,靠的是子凭母贵,康熙皇帝的皇后叶赫那拉氏没有子嗣,胤禛很精巧的孝顺叶赫那拉氏,博得了她的认可,经康熙批准胤禛成为了皇后教养的皇子,从此一切发生了变化,胤禛从卑微中开始努力奋斗,未来有了新希望。


胤禛19岁的时候,跟随康熙征服葛尔丹,掌管了正红旗,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战斗,打仗不是他擅长的,他虽然没有参加战斗,却凭借自己的诗书才华对父皇丰功伟绩极力歌颂,赢得了康熙的认可。

没有征伐四方的能力,不能仅靠拍马屁混日子,胤禛开始注意培养自己为国理财和整顿吏治的能力,康熙准许他参与户部及吏部和工部的日常行政事务,他虚心求教,厚积薄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敢出了成绩,从郡王晋升亲王,在康熙皇帝心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



葛尔丹的叛乱持续了数十年,西北又爆发了危机,这个时候的康熙已经垂垂老矣不可能继续御驾亲征,为了表示君威振奋三军将士,需要一位尊贵的亲王担任大将军王御驾亲征,不擅长军事的胤禛内心无法平静,祖宗马上得天下,自己如果有军功受封,那么未来担任储君的资本就更有胜算,于是回到王府开始拉弓射箭,发现自己竟然沦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了郁闷至极。

邬思道洞若观火,他分析此次大将军王的功绩无与伦比,必然会引发八爷党积极争取及废太子党的奢望,这个时候康熙老爷子心里必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此时真正的为国分忧而不是争功夺利,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大局为重的人是不胜任大清帝国万里江山的,但是也不能无为而治,需要展示自己运筹帷幄的掌控力,要知道将在在君命有所不受,二十万大军在皇子手里一切都犹未可知了。邬思道给胤禛讲清楚了这个道理,胤禛茅塞顿开,接受了邬思道建议,保荐自己同母兄弟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同时委任年羹尧为陕甘总督掌握粮草军饷,八爷党不可能反对老十四为大将军王,那么就需要无奈妥协认可对年羹尧的任命,于是二十万大军由老十四统帅,但是却不得不听从年羹尧安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舍与得,争与不争,政治饭局里需要的是韬光养晦的审时度势而不是锋芒毕露的掠夺资源,当你破坏了某种平衡,那么你就成为了少数党少数派,成为了众矢之的!


唐俊龙55398571


个人以为,以电视剧的情节,老八根本没有忽略老四,而是相当重视老四,只不过因为性格问题,又一次临阵退缩而已:

1.老八准备充分:丰台大营已经待命,就等八爷的信,这个信可不是传位老八捎信喝喜酒,而是传位不是八爷起兵威逼篡位的信儿,其他准备肯定也有,只是各种原因没有得以实施而已;

2.老八性格所致:做了准备,只是临机又下不了狠手。传位这一次,即可以先假意臣服,私下传信出去搬兵,也可以在知道传位人后立时杀老四强夺皇位,但是老八都没有,而是咬文嚼字失去了时机。证明其性格不够狠的还有逼宫那一次,已经占尽上风了,仍然不痛下杀手推出弘时。又想展现仁义,又想私意篡夺,结果都是被翻盘;反观老四,听了传位诏书还没正式继位,就行使皇权命令张五哥去赦出老十四,老八的阴柔败给了老四的果断。

3.老十四继承皇位只是传说,皇帝日见苍老,真要传位,应该提前召回,康熙既不是暴死,也不是糊涂,不应该有此失。

一句话,老八有谋无断,有李世民一半的决绝,皇位就是他的了!


国货第一


这就是各人的见识不同了。

一直到康熙驾崩前,四阿哥胤禛仍然不是最被看好的那个。论朝臣的支持,他远远不如八阿哥胤禩;论手中的兵权,十四阿哥是大将军王,手里握着十万雄兵,八阿哥收服了丰台大营的主帅,在京郊有三万精锐。再看四阿哥胤禛,啥都没有,唯一能够帮他握住兵权的十三阿哥胤祥,已经被圈禁了十年。

所以,不管来明的还是来阴的,四阿哥胤禛貌似都没戏。可是为何最终 四阿哥胤禛安然登基呢?

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点,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闹翻了。

西北有战事,康熙要派一个阿哥做大将军王,前去领兵打仗。八阿哥判断,康熙在油尽灯枯之际把兵权交给谁,就是传位于谁。于是,他极力争夺这个大将军王。可是十四阿哥呢,虽然本属于八爷党,可他一直主管着兵部,又对自己领兵打仗的本领十分自负,因此也对这个大将军王势在必得。

于是,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矛盾就出现了。这时候,四阿哥听从谋士邬思道的建议,推举了十四阿哥做大将军王,不但换来了年羹尧的陕甘总督,而且让八阿哥对十四阿哥的猜忌更深了。

此后,十四阿哥杀了八阿哥派在他身边的眼线,而八阿哥也把十四阿哥送给康熙的寿礼换成了死鹰。两人彻底闹翻。

其实,如果老八和老十四一心的话,两人相互勾结,时刻通报着信息,即便有年羹尧盯着老十四,老四还是很麻烦的。

第二点,十三阿哥胤祥的鼎力相助。

和老十四一样,老十三也以擅长领兵打仗而著称。他的本事,比老十四还大。虽然他被圈禁了十年,可是由于他为人狭义,很多的老部下还是愿意听命于他。

在传位之前,老四就去秘密地见了老十三,老十三把自己最心腹的老部下告知了老四,老四回去后,就开始秘密联络这些人。

传位当晚,雍正以金牌令箭释放十三爷,然后令他速去丰台大营夺兵权。十三爷之所以能够那么轻易地夺了兵权,与老四此前的暗中联络也有很大关系。

正是因为老十三夺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而九门提督隆科多又奉康熙遗命,忠诚于新皇帝,这才有了雍正的安然登基。

京城里一切搞定后,远在西北的老十四就不足为虑了。


趣谈秘史


《雍正王朝》我一直认为最厉害聪明的是老四,并不是老八,更不是老十四。如果说聪明的话,也许十四还比不上十三和老九。老十四本属于八爷党的人,只是因为康熙帝不经意间给了十四希望,另一部分也是因为地位权力的不断壮大,野心也越来越大,不甘心屈于人之下。

上述讲完老十四与老八忽略老四的背景原因,下面讲讲其他政治层面的原因:

1.按以往惯例,得大将军王的便是内定的太子,老十四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八也是认为十四得到了便是八爷党得到了,但没想到的是,老十四得到后便不听八爷党指挥了,想自己当皇上,替自己争一争。老八见此情景,肯定恼火。

2.攘外必先安内,八爷党觉得康熙已经不重视老四了,不给任何进一步的明示,觉得目前自己最大的政敌是老十四,必须不能让其得逞,岂不知这时候给了老四机会养精蓄锐,康熙也是在这个时候考查每一个皇子的。

3.俗称灯下黑,老四及其智囊邬先生对时局把握好,暗中促成了八爷党内部的矛盾,使自身藏身于刀光剑影之后。


Shirley西兰花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邬思道在《雍正王朝》经典语录,也是老子《道德经》之学,这句话精确到概括了九子夺嫡胜利的“核心”。

康熙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可以说“一石三鸟”。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看似机会最大,其实也是机会最小的。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表现出对胤禩的不满。胤禩结党隐私,收买人心,这就相当于在康熙自己还没退位就光明正大来争夺皇权。但是八阿哥胤禩羽翼丰满不仅满堂朝臣支持,身边更是围着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三位有力的辅助。



康熙在这个时候抛出“大将军王”的橄榄枝。四阿哥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推荐了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年羹尧为“陕甘总督”。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都过多的关注于“大将军王”而忽略了陕甘总督这个咽喉职位。




十四阿哥被授予“大将军王”后,八阿哥自乱阵脚。本来和自己一条线上,辅助自己的十四阿哥现在一下子登基的机会比自己大了。八阿哥关心则乱,反而安排眼线对付十四阿哥,十四阿哥本来谋略不深,只顾眼前的巨大利益。以为自己的亲哥哥胤禛是来讨好自己,所以推荐自己当大将军王,自然飘飘然。八阿哥在自己身边安插眼线,使得十四阿哥不满,策反了八阿哥眼线鄂伦岱。

此时,四阿哥胤禛的死党十三阿哥被关。形单影只,又没有表现出争权欲望,反而极力推荐别人的胤禛自然会被忽略。八阿哥为了扳倒十四阿哥,在康熙寿宴上创下的“死鹰事件”更是使得康熙病倒。可见八爷党阵营窝里斗,四阿哥胤禛不被关注反而渔翁得利。康熙牵制了八阿哥,十四阿哥,还进一步确认了谁更适合皇帝。


红雨说历史


做过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谁在企业中人缘越好越不可能被老板任命为部门第一负责人。因为和部分人关系好在任职后就根本没办法很好地去管理:制度因人情不能很好地执行,革新因关系户利益而多有保留,或徇私舞弊,给企业带了极大的危害,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老八一开始就错了,不管他用什么手段获得的人望,都成为他继位的绊脚石,这个与他的出身和一些小节有失没有关系,更与他动脑筋夺权没有关系。如果是一个没有进取心不善于在权利斗争中有所作为的人,康熙绝对不会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人的,因为阳谋和阴谋在权利斗争中均不可避免,而自己不善于斗争很快被别人干掉,江山如何能保、执政如何能行?何况电视剧中的老八是一个把江山社稷当儿戏,为了到达目的把国家和百姓都拿来赌博的人,这样的人一旦被康熙这样的雄主看清真实面目,怎么可能把皇位交给他呢?

老八在夺嫡的理念和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手段无非两种:干掉竞争对手和笼络人心,而他的手段刚好是雍正所不取的,老八不看好老四的也就是他没有按照他认为的夺嫡者必须遵循的这里条规律去做,所以就认为老四不具备夺嫡的条件,当然不用防范了。只是他遇到了绝世聪明、大事明白至死没有昏聩的康熙,失败已不可避免。电视剧中看透这个的似乎只有邬思道一人。

(官场上雍正的做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行不通,但职场上有时候可以,具体原因自己分析吧。总结总结,应该有所受益的)


若水39243986


康熙颁旨,整顿刑部,让老八负责审理刑部花钱卖命的荒唐案子。原来刑部由太子分管。老八这事办的深得康熙赞赏:深明事理,用心正大,处世明达而加封他为廉郡王。不久老八又获得一个露脸的机会,被康熙指定代他赐宴接见蒙古诸王公和西藏喇嘛。一时间,老八地位上升,大有取太子而代之之势。但不久康熙就知道,老八让肖复兴告发太子,诱供肖复兴已达到扳倒太子的险恶用心。

老十四模仿太子的字迹,写一道调兵手谕拿给八阿哥,说可籍此机会,将胤礽由太子之位拉下,推八阿哥胤祀上太子之位。康熙震怒,经张廷玉提醒,才重看“太子手谕”,发现是假的。深知太子被人陷害。为了安定,康熙并没有追查此事。对老八有就更加不爽。

太子第一次被废,康熙有旨:凡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可以择贤举荐新太子。为了将八阿哥胤禩推上太子之位,佟国维开始暗中串通,老八上位势在必得。在满朝文武百官联名保举八王爷为太子的形势下,只有老四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等少数人保举太子胤礽,得到康熙的赞许。尽管康熙知道太子和郑春华的事,在权衡朝野政局之后,还是决定让太子复位。一场废立太子的风波以胤扔的复立而告结束,老四因和康熙想法一致而受到青睐。而保举八爷的佟国维,被康熙免了职,八爷党也因此而受重创。

胤礽复位后开始报复,种种行为不得人心,深感太子位不稳,便密谋兵变,胤礽再次被废,罢为庶人,永远圈禁。对太子之位的争夺愈加激烈,众多官员都认为八爷胤禩希望最大。

西北平乱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召四阿哥胤禛及十四阿哥密议对策,准备从中选一人当大将军王,领兵到西北讨伐。众臣皆知这大将军王定必就是未来的皇帝,出人意料的是老四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同时举荐年羹尧为陕甘总督。康熙封老十四为征远大将军,率十万大军赴西北平叛。康熙传位胤禵的迹象越发明显,老八心生不爽,遂派鄂伦岱在西北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康熙六十八岁大寿,众阿哥为康熙拜寿献礼。远在西北的胤禵托鄂伦岱带了一颗天石来给康熙祝寿,老八将其成一只死鹰诬陷胤禵,康熙看罢,痛心得昏死过去,康熙心里清楚谁会干这事。

八阿哥胤禩羽翼丰满不仅满堂朝臣支持,身边更是围着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三位有力的辅助。九子夺嫡中八阿哥胤禩看似机会最大,其实也是机会最小的。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表现出对胤禩的不满,结党隐私,收买人心,处处学康熙但又出处处学不到位。

老十四,镇兵经武很有一套也很见成效,可他胆子过大而心胸狭小,用于治国必然坏事。关键是康熙病危时,他远在西北肃州统兵,鞭长莫及。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决堤,上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国库空虚,已无粮可调、无款可拨的状况,胤禛提出了账济救灾的方案,由他和胤祥到江南筹款赈灾,使朝廷渡过难关,引康熙重视,并加封胤禛为“雍郡王”。

康熙决定追查户部欠款。九阿、十阿哥力主八阿哥接此差事,胤禩深知此事棘手难办而巧妙地将此差事推卸给胤禛。康熙叫胤禛为朝廷社稷着想,放手追款。太子次被废之后,老四被革除了领侍卫内大臣的衔,从此潜心修佛,不问政务。老四无论是处理江南赈灾还是追缴户部欠款,根本不给各大臣面子,康熙感到脸上无光,得罪一群大臣、士绅,显得自己很无能,又无用。在老十四和老八心目中,老四内无康熙帝青睐,外无群臣支持,不可能和他们争抢皇位,老四自己也掩饰的很好,把自己搞成是太子党的,太子都被废了,你肯定也起不了多大风浪!

康熙希望胤禛去做真正的孤臣,不要参与党争。四阿哥胤禛的死党十三阿哥被关,单影只,又没有表现出争权欲望,反而极力推荐别人的胤禛自然会被忽略。其实这也是康熙为避免他暴露自己而遭到和废太子一样的命运而采取暗中保护措施而已。这正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康熙考虑的不是臣属们人心向背,而是是否具有革故鼎新能力魄力的坚毅不可夺其志的铁血君王,所以老四就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荣登大位。现在看,康熙这个抉择是英明的,传位雍正是明智的!

康熙临终前召见隆科多,他掌握京城防卫的兵权。康熙给他下两道诏书,一道是赐死,一道是加封,以控制他。单独召见胤禛,告诉他:“朕把这重担交给你,就是深知你做事刚毅,久经历练,处处能以国计民生为念,以社稷江山为重”。龙床上的康熙气若游丝,他说了“传位于四子”后,便与世长辞,八爷党以没听清传位与谁企图最后挣扎,隆科多宣读大清皇帝遗诏,八爷党夺嫡彻底失败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邬思道在《雍正王朝》经典语录,也是老子《道德经》之学,这句话精确到概括了九子夺嫡胜利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