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俗”,是很多书法家都不能摆脱的一个过程吗?


一、“俗雅”的过程与状态

首先这个问题需要校对一下,问题本身某些提法还有待商榷。“俗”和“雅”只是一种状态,一种事物所存在状态的、人为的、主观的判断,它不是一种过程性的东西。

所谓“过程”,应该是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的延续、发展。或者是一种状态自身的变化、发展,他是一个动态向前的过程,而不是某种特定的存在状态。

举个例子,假如一位书法家,他早年因为文化修养不够,所以写出来的书法比较俗,透露着一股俗气,那么这个"俗气”就是他书法所存在的状态,但是他经过不懈努力,读书、阅世,提升文化修养和眼界,人生格局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这个时候他再写出来的书法就是“雅”的了。这个“雅”仍然只算是一种状态,但是他从早年间“俗”的状态向“雅”状态的转化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过程”,这才算是“过程”。

所以,我认为,完整的问题应该表述如下:

书法中由“俗”到“雅”的转化,是很多书法家都不能摆脱的一个过程吗?

这样表述就清晰、合理很多了。

二、两个阶段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书法由“俗”到“雅”的转化,是每一个书法家都应该经历的过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书法家。

但是书法家由“俗”到“雅”这一个过程的转化,实际上只是其中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还有更为重要的第二阶段,即从“雅”到“俗”的再一次回归。

三、“俗”与“雅”的归属——格调、修养

在书法中,“俗”与“雅”是两种存续的状态,但是具体的在书法中,他又属于那一部分内容呢?

我认为在书法中,“雅”与“俗”所关涉的是书法格调的高低问题。因为,如果这幅书法作品表现得很“高雅”,那么他的格调一定是高的,绝不可能低,相反的,如果这幅书法作品表现得很“媚俗”,无论他写的内容多么阳春白雪,给人的感觉就是俗不可耐,那么格调一定不会高。

而决定一幅书法作品格调“雅俗”的关键因素,是要看这幅书法作品的书写者本人修养如何,这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性格因素以及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

四、“俗雅”判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有时候,我们对一幅书法作品基本上可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这幅书法作品格调高还是不高,往往取决于这幅书法作品的书写者在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气度、涵养、风格、面貌等。

只要鉴赏能力到位,鉴赏者的学识涵养达到一定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有时候,“俗雅”的判断又有不确定性。即便是做出判断的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涵养,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

比如我们现在大部分主流观点都认为赵孟頫的书法是属于士大夫阶层中大师级的书法,是一流书法家,格调高雅,清新遒劲。但是明末清初的傅山却对赵孟頫大加诋毁,指责他俗媚无骨。

这不是因为傅山才学不够,而是因为傅山痛恨赵孟頫作为宋朝皇室后裔投降元朝的行为。当时傅山正处在明清之际,因此对于这种问题十分敏感,故而对赵孟頫大加贬低。

再如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对于欧颜柳赵的贬低,也基本上是因为自己的审美偏见而做出的评价。

所以“俗雅”的判断,有时候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能大体上客观地认识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真实格调,也就是说,即便某些名人、书法家对于某一书法家的书法做出了不公正的评价,历史和人民最终也会去纠正这其中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的。

五、“雅俗”之间的互动、转化

每一个书法家都不是天生的书法家,他们都是经过一步步努力才变成书法家的。但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法家,变成有名气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可以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书法家,这一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只不过每一个人走的路不一样。

但是每一个书法家经过的阶段都大致差不多,也就是说从俗到雅,然后从雅到俗的回归,只不过每一个人到达的阶段、水平、层次不同。

(1)才学补技巧——雅书法

所谓“才学补技巧”,是指他可能本来在书法技法上是不怎么过关的,但是他本身文化修养很高,所以能够补齐这一方面的不足。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唐寅、傅山、刘墉、郑板桥等人。

尤其是郑板桥的书法,是以才学支撑起来的,他的绘画技法显然要胜过他的书法技巧,但是他内在的文人气质将技法的不足完全掩盖了。

如果有这样的才学、修养,实际上,技法差又有何妨呢?这也是很多人学习郑板桥学不来的原因。无论你在技法上多么用心琢磨都没用,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如果有郑板桥那样的修养,书法自然不差。

以才学见长的书法家,一般来说,书法都是雅书法,比如唐寅写的书法,非常流利潇洒,傅山、郑板桥也是雅正端庄。但是郑板桥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他从雅出发,但是最后又回到了“俗”上来。

这种回归不是回到原点、一切清零,而是站在“雅”的高度上来审视“俗”、来改造“俗”,因此其书法增添了几分“俗趣”。

比如他的“难得糊涂”等书法作品。

只有“雅”,才有艺术高度,但是做到了“俗”,才更有渗透力。

(2)才学、技巧兼善的书法家

这应该算是书法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行,也就是说做学问、写书法都是一流的,比如欧阳询、颜真卿、王羲之、王献之等人,他们才学上的“雅”帮助他们脱去了“俗”气,使其技巧更加纯熟、自然,帮助他们书法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但是这样的书法家一般来说“气度高华”,却少有向“俗”的转化,比较“阳春白雪”。

(3)全才型书法家

全才型书法加比较少,目前中国书法史上比较著名的当属苏轼和赵孟頫。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全才型书法家,诗词格律、书画音乐、佛理禅宗、儒道九流没有他不涉及的,因此书法中有一种融通万物的感觉在。

这种包容万物的感受实际上在刘墉的书法中也会有类似的体验,但是刘墉才学不及苏轼,因此其格调、气度比不上子瞻。

赵孟頫也是属于全才型书法家,整个元代书法史上唯一可以看作是承接魏晋、唐宋书法遗韵的书法大家。

全才型书法家的风格发展方向就比较多了,可以往“俗趣”方向发展,也可以往“雅”方向发展,风格类型多样化。

总之,书法家的书法基本上都遵循从“俗”到“雅”再到“俗”的转化。只不过在这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有些书法家走到某一特定阶段就停下来了,有些书法家走到了最后,而更有一些书法家,因为他们的才学、气度非凡,所以可以任意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有时候可以将这一个问题理解成公交车上乘客上下站就比较好理解了。

注:配图为成亲王百家姓

松风阁书法日讲


🔘 这个问題貌似简单实则复杂,三言两语想说清楚并非易事。

简要分析如下:

1. 书法作品中"俗"的定义。

何为俗?与之对应的是"雅"。客观地说,凡是通过历史检验并留存的书法作品都是"雅"的,是无数书家智慧与思想的结晶。以这个参照体系为对立面就是"俗"。今人要获得准确判断的前题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需要了解整个书法史;在繁多的作品中能够明晰地辨別出作者的师承、取法、风格以及追求。



2.书法史上"雅"与"俗"的变迁。

书法的发展在各个时期的呈现有所不同:先秦尚"象",晋人尚"韵",唐人尚"法",明人尚"态",清人尚"朴"⋯⋯




在历史上,二王体系一直被认为是书法正统,影响深远。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因素等等,然而在某些个时间节点,有些与二王对着干的书家却大获成功。先简述几个代表人物:

从唐代开始,先是唐太宗力挺王羲之,举国上下一时风弥。后来颜真卿的颜字体系却与之分廷抗礼,成为相比肩的绝代宗师;不鸟王羲之的还有韩愈韩昌黎先生,其在《石鼓歌》中明言:"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尙可博白鹅。"传为一时之圭臬;

至宋代,米芾脱胎于二王,据《宋史》载:老米觐见徽宗,要他搞个现场书法表演,命书《周官》篇于御屏。难怪叫"米颠",这哥儿们估计是擅长临场发挥的人,当天感觉很OK,一挥而就之后,把毛笔扔出八丈远,"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把皇帝老儿哧得够呛,立马从屏风后面跑将出来看热闹⋯⋯之前米颠浸淫二王许久,一直沒有突破,好不容易找到了感觉,此时情状,大体符合他得意忘形的气质;

另一标新立异的人物便是黄庭坚,曾言"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处毋须赘言;

至明代,一代狂士徐渭横空出世。他亦说过:"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他其实是反对二王体系的,但却被明成祖评为"我朝王羲之"。呵呵;

至清代,另一个代表性的"杠精"是傅山。这位妇科大夫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主张。他本是学赵孟頫的,估计也是学得膩了,直接称"赵廝",一改书风,抱着颜鲁公拼命践行自我的主旨。但是到了晚年,在他深入研究二王之后,自觉为老赵评反,并给出了极高地评价。

乾嘉之后,碑学大兴。涌现出不少迥异于前人的代表性书家。到康有为亦认为"帖学大坏",帖学式微,都是俗物,都不可信!几抡大棒全部打死,不可否认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但依我看,康圣人完全是为了实现他变法的目的,借题发挥云云⋯⋯

可见,书法史上的"雅"与"俗"总是相对的,根据特定环境与条件不断地发生转换,是一个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过程。



3. 在书法实践中如何去"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准确量化地临习来实现这一点,汲取养分,出入传统,既使出不了新意,有古意便是"不俗";我亦坚信:临帖是日课,创作是余事。而日课是伴隨終生的,即使有幸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再坚持临帖,也会不自觉中沦为"俗"物,此种例子毫不显见。况且风格的形成是自然生发的,需要时间反复的去锤炼,欲速则不达;

其次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修养,认真学习,"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是提升自我胸次怀抱的最佳途径;

再之就是广见闻、增阅历,所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实则是一个汲汲探求的心路历程。

4.世俗的评判标准。

毋庸讳言,书法对于世俗的眼光来说是很难标准化区分的,"雅"与"俗"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见仁见智。

对一般人来说,只是"好"与"坏"的区别,"喜欢"与"不喜欢"的界定。

有部分人认为二王、唐楷四大家、赵董等等才是真正的书法,因为看到了美好,看到了法度,看到了结构的精准⋯⋯

另有部分人认为江湖套路以及个別名人、明星的书法也很"雅",因为看到了一笔一划地使劲卖帅,看到了令人咂舌的技艺表演⋯⋯

还有部分人认为有探索、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才有味道。因为看到了古拙,看到了创新,看到了线条或图像以外的深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回到主题:自古以来"俗"是书家们终身避讳的雷区,关乎人品、学养、襟抱以及格调,惟有练好字外功,无间临池,从而才能通过笔端来传递自己"不俗"。


不揣浅陋,贻笑于方家。敬请批评指正。


形意场


书法中的俗,是相对雅而言的。

高雅之作,朴素自然,或古淡天真,或华美贵重,或含蓄蕴藉,或醇朴苍腴,能以十分朴素的形式表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低俗之作,往往注重表面的华丽,而忽视艺术内涵,看似很甜,其实很俗,矫揉造作,或以姿媚取态,或以谲异炫目,或以狂怪骇人,太甜、太熟、太媚、太巧都表现出一种俗态。

作品“俗”,往往是指作者缺乏文艺素养,缺少一种内在的意蕴和真实的感情,因而作品中没有一种内涵的美。

当然,作品所谓的雅俗,也在考验欣赏者的鉴赏能力。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有的书法,外表极拙,中藏极富,但往往不容于当时。

比如颜真卿的楷书,就曾遭受种种非议。金农的画,也并不为时人所欣赏,以至于穷困潦倒。

雅固然好,但越高雅,和者越寡。俗虽然平庸、浅薄,但它有通俗的优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如同今天的流行歌曲。

雅俗共赏,是理想的审美理念,王羲之等作出了表率,但大多数书法家尚不能做到,即使如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也含有“俗”的一面,何况我辈乎?


所以说,“俗”大约是每位书法家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要经历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俗”与“雅”相对而言,虽无明显泾渭,但通俗来说,看一遍就不想再看,不耐读的书作明显就是“俗”,“雅”书则韵味十足,引人驻足品味。

题主说“俗”是大多数书家必经之路有些偏颇。现在形成的基本共识是学习的越高古越不易染俗气,虽然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还是隐晦点出了现代书法的不足之处,我们看一幅书作,看开始就知道后面的写法,看一幅就知道其他书作的基本规律,就会感觉这个人的书法程式化了,我们网上也看到某体字入电脑基本字体的新闻,实际上就是这个字已经很具有规律性和程式化,美术字的趋向很明显。这也是很多有识之士常提多学古人,把临习古人字帖作为日课要求的原因了。

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书家俗不可耐,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功利性作祟。基本功不扎实就想出名获利是现在书坛浮躁的根本原因,动则冠以全球著名书法家、环球书法院主席等令人难以置信的名头,或者以某些途径进入某协会,就开始招摇撞骗,实则连丑书都不如。丑书是否可取,可以参考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不再赘述。

例附本人书作,欢迎拍砖!



三悟轩


好!对于书法中的“俗”,在当下,的确是一些书法家需要认真考虑并设法摆脱的问题。



书法中的“俗”,究其原因,主要是书法人读书少,缺乏涵养造成的。多年来,一些书法家只是为了写字而写字,只是为了“钱”而写字,读书甚少,甚至不读书,只临帖写字,导致在书法创作中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没有高雅、高古的显现而成为“俗流”之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读书,读好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摆脱书法中的“俗”!摆脱书法中的“俗”的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主要取决于书者个人对其认识程度,认识上去,这个问题就解决的快一点,认识上不去,这个问题就解决的慢。



汝果欲学书,工夫在字外。做为一个书者,应该牢牢记住这句话,并践行之,只有这样,摆脱书法中的“俗”的过程会短的多。



以上为就是我的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讨论!


中州耕牛堂主


书法中的俗,是很多书法家都不能摆脱的过程度吗?

欧颜柳赵俗吗?他们超凡绝伦。但学习他们,是大家所要走过的第一步。无可避免的俗套,是为了将来的超凡脱俗打下基础。

不俗的书法家不是很多,而是所有人都要经历俗书的过程。王羲之的书法,也是由俗书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到了晚年才超凡入圣的。

什么是是俗?人众为俗。学习书法的初始阶段,不论你选择学习哪一家,哪一体,历史上的这些名家翻来覆去就这么几个人。天下学习的人何其多,不选欧,就选柳,不是颜,则是赵……你总不能因为学习的人众多,为了不俗,谁都不学,自己独创。如果真是这样,书法的庙门在哪儿都摸不到,还说什么学习?



学习是要有仿效的对象的。要先把被仿效者的东西完全继承下来,溶解升华,再去某求不俗。从俗到不俗,是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当你磨练的多了,受不俗的作品中熏陶多了,知道了不俗的气质是什么,才会有脱俗的目标。


不要简单的把“与众不同”理解成不俗。往往就是想与众不同,而放弃了基础的磨练。学习音乐的人,每个人都要从音阶开始,哆来咪发索拉西,俗到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的东西,大音乐家们都要从它们开始,没有人能例外。学习书法,从点横撇竖捺折钩开始,这么浅显的道理,学习书法的人,不会不知道吧!

,,


子衿书法


的确是这样,俗人难以免“俗”呀。

书法不是拿起毛笔,蘸点墨,在纸上写几个字那么简单。

它是一门很综合的艺术,它考验你写字的基本功,尤其手头的平衡。

几乎所有的人开始写字时,手都会不由自主地发抖。这就是平衡感不够。克服的办法就是多写字、多练习。

还有空间感,这一点在小篆的书写过程中,尤其突出。比如多横画的字,这写横不仅要写的平稳均匀,而且横画之间的距离也要均匀。

只要空间感和平衡感很好的掌握了,字看起来就会很和谐。大部分人会觉得字写的很好了。空间感和平衡感只要多加练习,基本都能掌握。

可是,可是大部分的人所写的字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了。

就像刚拿到驾照的人,会开车一样。但和顶级赛车手开车绝对是两码事。

掌握了平衡感,空间感之后,还要学习古人的结体,横与竖,点与横,撇与捺这些基本笔画在一个字中如何搭配。

书法是一门特别讲究传承的艺术。古人怎么写,你也得按着来,不能太离谱。

这个呢,只要多加时日观察临习也并不难做到。

以上这些都是易学的,大致属于勤加练习都可掌握的。

一般来说,止于此的都不能算作书法,只是写字而已。

因为大多数写字的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准,人多就糙,就俗。

若要去糙、脱俗还需很长的路要走。他书法艺术体会领悟,都会直接影响你的书写。

书法艺术里的汉字,它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汉字,它包含着阴阳,浓淡,干湿,快慢,徐疾一些对立矛盾的理解和处置。

无处不在的矛盾对立思想蕴含书法艺术中,蕴藏着万千种种变化。

可以说,书法艺术就是用笔墨纸砚阐释演绎阴阳思想。

而思想这东西,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彼时此时,它地此地都会有不用。

所以,要想书法脱俗,就得认真做人。包容感悟绫罗万象的世界,进而真正得出属于自己的体悟感受。

最终上升于道的层面,对普遍终极的问题有属于自己理解,才能真正脱俗。





天山君1



关于俗书的问题,严格来说是部分书法家某一个阶段,也有的书法家甚至一生都难以摆脱。实际上俗书也有两种,一个是因在临摹学习过程中,生搬硬套,对技法的理解不知变通,不敢越书法技法的“雷池”,长期采取一种模式等因素形成的俗书。这种俗书有些象我们常见的印刷体字,从认识的角度考察,就是形成了思维定势,千字一面,缺少必要的变化和线条灵动,结构过于平均单调。整体看法度森严,生动不足,呆板有余,如馆阁体一类。另一种俗书就是无书法之法的俗书。


俗书,并不是不可变,历史上也有衰年变法获得新成就新面貌者。洗去凡胎还金骨。避免俗书要入帖过程要力避僵化,出帖过程要善于变通和拾遗补缺。关键是不能把法用死了,既有以法为师,又要善于博古善变。知法度又不囿于法度。要避免俗书,还有多读书,多思考,通过读书丰富学养,以养“气”。胸中有奇气,学识不俗,眼界自然高,眼界高,落笔自到“乌丝栏”。






翰墨书道


俗,是书法艺术的一种病,是大忌,并不是过程的问题,而是受书法家的个人格调气质影响的,所谓“书品”和“人品”的问题。


虽然可以由俗到不俗,但是也有开始就“不俗”的,并且能成为大书法家的,一开始就是“不俗”的。可以稚嫩,可以“生”,但不可以“俗”。

一旦“俗”了,几乎难以改变。

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俗”是个过程,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俗”是伴随始终的习气。

“选择比做更重要”,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书法艺术的学习。所以,在从事书法艺术之前,一定要对之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从选帖开始,既要考虑自己的喜好,又要考虑是否和自己的性格契合,还要考虑字帖在笔法和结体等方面的代表性。所谓“取法乎上”。



“俗”的毛病,需要通过提升学养来医治,通过学养的提高,提高自己的格调和修养,气格一高,自能免俗。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昭明书馆



一、书法究竟是什么?


所谓书法是从汉字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字的美感,是对日常书写高度关注的内部产物,绝不是在日常书写之外另外创造出来的装饰性的字体,书法是美感意识,与书写技巧不断进步的。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都是从日常书写而来,譬如王羲之的《丧乱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些书写的目的,绝非为了获得欣赏或赞赏而创作,而是将作者的精神状态最大程度注入笔端的一中个性化表达,且不具备重复性。


这种书法的表达,已经与汉字的美化分道扬镳了,人们通过书法表达种种观点、感觉,将从小接受的教育渗透到精神层面,并通过软软的笔毫表达出来,已经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人们不遗余力地在书法中倾注不可诉说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将书法演变成一种特殊的陈述方式,我们从苏轼的《寒食帖》中,看到他对自己穷途末路的悲怆,通过杨凝式的《韭花帖》,看到他在摘掉疯癫面具的秀美内心。


书法不可说,也无须说,当我们从每一个层面进行探索和追问时,譬如从历史、文学、艺术,甚至从建筑物的立体构造等去研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每个人站在一幅书法作品前,都会有自己独立的体验,从某种意味讲,书法更像是一种个人艺术,而绝非大众艺术。


二、天真与俗格


书法得于天然,王羲之与鹅,张旭与担夫,与公孙大娘舞剑,雷太简与江声,怀素与云……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书法的来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字虽然是人为的艺术创造,但塑造文字形象的美,来源于自然,成为了每一位书法家的灵感源泉。



李阳冰从大地山川中,悟到了方圆流峙的日常;从日月星辰中,看到经纬昭回的尺度;从草木云霞中,得到了霏布滋蔓的容貌;从衣冠文物中,得到了揖让周旋之体;从须眉口鼻中,得到了喜怒舒惨的分别;从游鱼走兽中,观察到了屈伸飞动的道理……


所以,在盛唐之中,他可以成为篆书第一人,将所有繁复的笔画变化,简化为线条的美,一笔下去,自然界的万物之理都在其中了。


<strong>另外一个人,宋徽宗和他的瘦金体,笔画从初唐薛稷的风格中,演化而来,但更有特色。在媚妍中充满了笔画的锐利和刚健,而且结字非常严密,笔画之间相连扣接紧密,错综生动,让人想起折钗股,有金属的质感。


古往今来,也只此一人了。


书法的练习,无不是先以前人的风格作为参照,然后写出自己的风格,因为无论你与古人写得再怎样接近,你的生活环境、教育水平以及精神阅历,都是无法与古人完全一致的,在笔画练习到一定阶段,对结字有更深刻的认识后,可以慢慢地寻找自己的风格。


如果只是千人一面的王羲之、颜真卿……那这样不叫书法,只能叫复印机罢了,又怎能不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