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林黛玉?

  这话要怎么说呢,按现代人的看法,两人各有拥趸,都是一等一的姑娘,做妻子做朋友,都是相当不错的。书出来后,两派也争执不休,可是在贾宝玉眼里,薛宝钗再好,那也不是他想要的,他的爱,只是林黛玉。就我个人而言,我虽觉得宝钗不错,但比林黛玉稍差那么一点。

  林黛玉是一首诗,她真率。黛玉是千金大小姐,却又寄人篱下,为了生活,本应察言观色八面玲珑,可是她却从来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从始至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样就怎样。宝玉与她情投意合,她在意中人那里,使着各种小性子,完全如今天一般小儿女的作态,温馨着,忧伤着。她喜散不喜聚,所以虽大观园花团锦簇,她却时常独来独往,以诗为心,感受着自然界的孤独,她哀飞鸟,叹春秋,感风雨,写下一首首人生的诗词。她的诗,往往淡然尘世,往往哀婉凄清,一如她的气质。人们热闹着过花神节,她却跑去葬花,在纷飞的花雨下,只有宝玉和她心心相印,倾听生命离世的声音,人都说《葬花词》,葬的是黛玉自己,我想或许是这样的,文人气质的她,是那首诗的诗魂。

  林黛玉无疑是灵性与才情的结合体,在她的身上,宝玉看到的是诗人哲人的情怀,有道有佛,有悲天悯人,在他人看来,就是悲观主义的了,可是那就是林黛玉,生命总是会毁灭的,正如落花,正如残荷,可是文人,总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都说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要写到极致,难免要苦吟,苦吟着费心着,林黛玉也就是那“煎首年年复月月”,为泪而生,泪尽而逝,也为诗而生,与诗同归。

  林黛玉的恋情,是以诗人气质为前提的,她的执著,在于她执著坚持自己的个性,有爱情还不够,还得坚持有自己的个性,不能为了婚姻而改变,她不可能妥协,所以,林黛玉不会为了顺应环境,而改变自己高洁的本性,讨好于世人的事情,她做不出,所以,她是个叛逆,而这份叛逆,宝玉喜欢,因为他也是个叛逆者。

  我喜欢黛玉,是因为她的坚持本真不放弃。这份坚持,有多少人能有?为了生活,许多的本真离我们已渐渐远去,为了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被扔到一边去了。薛宝钗无疑是做得相当好的,她也曾有过理想,可是随着现实的改变,她也跟着变了,这样的人,当然值得敬佩,也许更难做到,但是世人都是如此,被毁灭的那个永远得不到了,时间沉淀下来的悲剧,也就更有永恒的魅力了。(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红楼梦里,写了许多要优秀的女孩,个个品貌一流,才情过人,这其中最出类拔萃的要数黛玉和宝钗二人。

若论长相,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林黛玉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由此可知,两人都是绝佳的美人,论才华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霸气绝不输于林黛玉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高洁,可是看一个人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薛宝钗有几点终是比不过黛玉的,哪怕她最终嫁给了宝玉,赢得了金玉良缘,一是家世环境,二是长期养成的品性,三是对爱情的态度。

家世环境是一个人性格的奠基,林黛玉即使父母双亡也始终是书香门第,家中四代世袭,父亲又是科举出身,算是真正的名门闺女。在初进贾府时就被王熙凤评论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见了”

这里面固然有讨好贾母的嫌疑,可也有一部分是说明林黛玉的气质是极好的,那是书香门第所熏染出来的。而薛宝钗家是皇商,即使再美好也只算富,而不贵。看薛姨妈身边的仆人的名字同喜同贵,薛宝钗丫鬟黄金莺比之黛玉的紫鹃雪雁就多了一份俗气,都比较物质。

品性上,林黛玉更显真诚耿直。钗黛两人都正处少女时期,而薛宝钗却早些学会了成人的圆滑。所以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文中有两次偷听事件,分别发生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身上,但两人处理的方法却迥然不同。滴翠亭偷听事件中,薛宝钗捕蝴蝶前往滴翠亭突然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做为一个大家闺秀,她不仅没有绕开,而且更是凑上前倾听,在被发现时“你们是不是把颦儿藏起来了?”一句话就嫁祸给了林黛玉。

虽说宝钗的苦衷容不得她太随性,但此处也正说明了她的不真诚。而林黛玉同样有一次偷听,是在去找宝玉时恰逢史湘云劝宝玉仕途经济,她听完后选择了默默离开,且更肯定了贾宝玉这个知己。

黛玉的真诚在于,她肯定该肯定的人,也会毫不犹豫的怼自己所瞧不起的人,在贾宝玉给她鹡鸰念珠时她会说这是什么臭男人带过的我不稀罕。她知世故而不世故,带着天然的娇憨。而薛宝钗则更是带了世俗烟火,更圆滑成熟。

在王夫人因金钏跳井后而深感恐惧时她会跑去劝说,说金钏儿是失足掉下去的,在自己生日时会特意迎合贾母喜好点贾母喜欢的戏。这一切都早已褪去了一个少女该有的童真反而更让人有点猜不透看不透的害怕,仿佛那是个雕刻精良的假人。

在对待爱情上,林黛玉比较通透执着。她喜欢宝玉,就大大方方的喜欢。她看到宝玉和宝钗亲近时也会吃醋,玩笑说她刚看见了一只呆雁。在宝钗家饮酒宝钗劝贾宝玉少吃冷酒时,她也会吃醋,含沙射影的对来送手炉的雪雁说,怎的她说的你偏听。

但凡是真正爱着的人吃醋是必然的,因为心里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才更入心。而薛宝钗从她给宝玉绣肚兜赶蚊子一节中相信她是有喜欢宝玉的,但她却喜怒不形于色,让人猜不透。有着做宝二奶奶的青云之志,面子上却依旧无欲无求。她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听从别人安排,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牌坊。

从某种方面来说爱情中的林黛玉远远比薛宝钗更独立更有思想。她们一个是流淌的清水一个却是绣在屏风上的凤凰。

一言以蔽之,就是黛玉活出的永远是自己,而宝钗却是被社会所规定的大家闺秀,黛玉永远比宝钗多了一份灵动。


少读红楼



说薛宝钗始终比不过林黛玉,其实不是很客观的看法。

书中这两个裙钗粉黛中的精灵人物,被曹雪芹赋予了天纵之才、绝世之貌,几乎是双峰并峙,并驾齐驱。

但之所以时时令人感到黛玉略胜宝钗一筹,盖因黛玉的心思透明,做事坦荡,所谓大节不亏、小事难全,虽然小有性子使出来,也显得冥顽可爱,乖张纯粹,并不是处心积虑的暗捅蔫坏。

而宝钗则机锋深重,老谋深算,事事谋划周全,处处娴静大度,反倒显得假了。这个貌似杨贵妃的奇女子,确实有着他人不可寓藏的机敏与灵诡,既显得豁达从容,又时刻谨守闺范,让自身始终处于中规中矩的行事典范中。

若按书中描画,甫一出场的宝钗其实是颇夺人眼目的存在的。不仅姿颜秀丽国色天香,还深明事理、恪守大义,处处万全处处体贴,简直爱死了这个深闺佳丽。

但凡事经不起推敲和咀嚼,宝钗这种行为的背后,在其擘划显露之时,就显得离奇诡谲、机谋老到,完全不像是一个芳龄女子的行止,反倒像是一个阴谋诡计十足的老学究、酸腐儒。

而黛玉则一直保持着完美少女的天然本色,喜就是喜,恶就是恶,从不掖着藏着,凸显出少女的纯真自然,天真烂漫。

两下相较,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与结论。

但不得不说,薛宝钗的心机终究占了上风,林黛玉这个如花如梦的小女子,却疏于机缘和沉疴,最终败给了日渐沉重的病体和胸无城府的直率。

但也不得不说,黛玉孑身玉带林中挂,宝钗也好不到哪里去,最终不过是金簪雪里埋——两个奇女子,一般无二的可怜下场,只能说是命运的捉弄和上天的不公,或者说生不逢时,明珠暗投。


龙吟148119260


红楼梦是本旷世奇书,细究起来很有意思。书中多是美女才女,这里单说说宝钗和黛玉这两个女子。

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位都是少有的美女。薛宝钗面若银盆,珠圆玉润。林黛玉娇袭一身之病 似弱柳佛风。两位姑娘都可乘得上绝世美人。可人的美,不光光是在外表,更多的还是内在的美。

在品性上,黛玉率真不遮掩,该爱的爱,该恨的恨,活出了自我。宝钗则不然,即使再喜欢宝玉,也给人感觉事事无欲无求,也就是说活的比较虚伪了。滴翠亭偷听小红和坠儿对话,被人发现后宝钗嫁祸给颦儿,这样的做法在嫁祸伊始就输给了黛玉。在王夫人因金钏跳井害怕的时候,宝钗安慰王夫人说是金钏失足自己掉下去的,就可以看出宝钗内心深处的想法。这是不会被世人接受的做法。只能说明宝钗心机深重。

在对待爱情上,黛玉坦诚,不遮不掩,会为一点点小事而吃醋哭泣,这是真爱真性情,哪个真爱的人不会为了爱人而吃醋呢。只因心里全是他。宝钗则不然,明处不动声色,暗地里为宝玉绣肚兜,她是喜欢宝玉,渴望成就金玉良缘的。

从根本上说,家世上的不同也成就了两个人品行的不同,黛玉是书香世家,从小的环境熏染自然让她带了一身的贵气,高贵。宝钗是商人家世,只富不贵,这是宝钗永远无法企及的。所以,宝钗每每看到宝玉都会劝宝玉读书以备将来官宦仕途之用。


一片蓝一抹白


宝钗好像始终比不过黛玉,原因有三。

一、前世姻缘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前世宿缘今生相爱,前世"木石前盟"的美好传说,今生一见如故,青梅竹马相知相爱,生死不渝。宝钗进贾府时,他们表兄妹二人已经过了两情相悦磨合期,两个人矛盾不断之间又互相体谅理解,正如凤姐儿说的"黄鹰抓住鹞子的脚,难解难分",贾宝玉越感受宝钗的"无情"就愈倾心黛玉的痴情。所以使人感觉好像宝钗比不上黛玉,其实宝姐姐没想与黛玉比。

二、黛玉的眼泪

在众人心中,林黛玉一直是大家同情的对象,她才华横溢气质美如天仙。薛宝钗同样出众,诗词书画,佛道儒学问,家庭经济筹谋,在许多方面已超越黛玉。她的深沉城府,为人处事方式,孝敬老人,体谅下人,友爱姊妹,都能表现出宝钗的优点,有许多方面确是黛玉比不上的。但喜欢黛玉贬宝钗的仍大有人在,特别是贾宝玉爱黛玉爱得死去活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主要是因为黛玉的眼泪。

黛玉的眼泪实在是悲情的诱惑,她每一次流泪,都使人同情怜悯一次,每一次抽噎哭泣都加深人们对她的惋叹。实际上,湘云"襁褓中父母叹双亡",晴雯连自己生身父母都不知道,惜春也不知母亲,有父贾敬却如无,妙玉自小因病入空门,她们个个命如纸薄,都没有坐对孤灯独流泪到天明的举动。偏偏黛玉的眼泪"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想来不但宝玉为黛玉的眼泪而痴呆,世人亦为黛玉的眼泪而痴迷。所以感觉宝钗样样好,有母慈爱有哥疼,皇商家的日子,但却忘了宝钗的父亲也早亡,其心灵遭受创伤实不比别人少,大家却不往这方面想而已。因此总感觉宝钗好像比不过黛玉。

三、宝钗并未想取代黛玉

黛玉是"玉带林中挂",宝钗是"金簪雪里埋";黛玉是潇湘妃子,带露芙蓉,湘妃竹子,宝钗却是"杨妃",肌肤丰泽,国色天香,牡丹花,任是无情亦动人。黛玉宝钗两人,在许多情景中实是"双峰对峙",即使曹雪芹也有时候分不出彼此,虽然他喜欢黛玉的高洁,但未尝不喜欢宝钗的妩媚;黛玉活在理想中,宝钗活在现实中。

现实世界中,就两个女孩与贾宝玉的爱情而言,"木石前盟"是理想中的缘分,而"金玉良缘"不也是现实中的婚姻最恰当模式?黛玉活在宝玉的世界里,没有宝玉她活不成,因为爱情就是她的一切,宝玉是她的一切;现实活在宝钗的心里,没有宝玉她同样能活得好,因为她能随遇而安心如止水,爱情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对这个"富贵闲人"、"无事忙"表弟,宝钗其实并未像黛玉那样稀罕他。

所以,宝钗好像比不过黛玉。其实宝钗并不稀罕与黛玉争。


青山红豆心


《红楼梦》薛宝钗长相不差,文采飞扬,为什么比不过林黛玉?

1.宝钗人不错,确实禄虫🐛利蠹,观念和出身决定一切,

(1)宝钗俗

商人的孩子会来事儿,精明干练,却难免落入俗套。

(2)宝钗是投机分子

仕途经济本来是男人追求的目标,宝钗一心攀龙附凤,进宫不成,就去贾府找机会

(3)宝钗是实用主义者

学习文学典籍,学习礼仪,知书达理……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就连与贾府上下打交道也是,不得罪任何人,随时随地卖自家的产品~人参什么的

2.黛玉是纯粹的女人,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一点不落俗套,爱就用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来诠释自己的爱情

(1)黛玉是一个纯粹的人

言语表达直抒胸臆,不娇柔不造作

为人处事不卑不亢,文学和爱情就是她活着的全部意义,是她的命

(2)黛玉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

宝钗略施小计,就能让黛玉妹妹感恩感动😹的当成自己人,认了姐姐,认了娘

(3)黛玉没有城府,不耍心眼,只耍脾气

丫鬟都由衷的感到黛玉太好说话了

3.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没有宝玉,宝钗还会寻找下一个目标,她是钓凯子的高手……

4.黛玉除了宝玉,就是绝食而亡,殉情而死

5.宝黛的区别

就是现实和梦想的距离,

是生活和爱情的区别,

是世俗和理想的差异

6.黛玉生活在梦里,文学梦,爱情梦

7.宝钗生活在现实世界,文学与爱情,在她眼里和人参药材,和她家当铺里的衣服,珠宝💎没区别……

这怎么比?没法比吧?!


用户72902096647


先说文采:宝姐姐赢在“厚重”;林妹妹赢在灵动。

曹翁悄悄滴说:黛玉功课“不限多寡”。

宝姐姐也是自幼读书。

我们从宝姐姐引经据典,说六祖,说《寄生草》,说绘画基本知识,指点宝玉“绿蜡”,无不显示其“博学多识”。可见其用功之深。

以其多年功力厚重,跟其灵动比肩,虽齐名,已稍显吃力。

容貌不好说。环肥燕瘦,不说了。

说说在宝玉这里,宝姐姐被“比下去”的原因。

因为他们是知己。

两个人在灵性上有默契。林妹妹是仙品。往现实里说,是“魏晋人物”,就是陶渊明阮籍那一类的。宝最爱读庄子。他也是个避世的人。知己吧?惺惺惜惺惺吧?

再说别人眼里的宝姐姐林妹妹。

主子们——贾母凤姐站队黛玉。王夫人站队宝钗。俩老爷,没掺和小姑娘的事。大太太一人不听一人不靠。

下人们感到宝钗十分随和,待人周到,不免会夸。这不是啥大事。

宝钗帮了史湘云,团结了袭人(没有其他下人)。可后来,宝姐姐把史湘云晾起来了。史湘云跟林姐姐倒是好的不得了啦。

林妹妹以其聪慧和真诚,跟凤姐友好往来,万年不变。林妹妹教香菱学诗,真是“智者尽其谋”。老婆子来送燕窝,林妹妹的人情话,说的如此熨贴。而对不大来的小丫头佳蕙,是“抓了把钱”就给她。乐的小丫头不得了。

这是林姑娘对下人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性如此。人情如此。

人太周到了,人人兼顾,人都觉得“对我不过如此”。

一个人爱憎比较分明,被喜爱的人,感受到诚意,多半会报之以真诚。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感召力不小。

邢岫烟,一个贫贱而有风骨的姑娘,常跟黛玉聊天。

薛宝琴,一个走了半个天下的人,跟黛玉也姐妹一般。

李纨跟宝钗合作一场,没见有什么密切交流。

倒是李纨“祝”黛玉“摊上个厉害婆婆,再有几个千刁万刁的小姑子”。

“人家(黛玉)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

(我曾在某群为管理。有个女群友“嫌”群友“蛤蟆”“欺负人”叫我“管管他”。我张嘴就是“蛤蟆是我娘家兄弟”。)

不是很亲密,不说这话啊。

在芒种节,大家都到了,林姑娘还没来。二姐姐迎春说:这懒丫头,现在还睡着不成?我叫她起来。(大意如此,不搜原文了)这么亲切。

可有谁这么说宝姑娘?

同学们看看:这是某些人眼里“尖酸刻薄,见人就刺”的林妹妹。

这是我喜欢的林妹妹。


莘县村民


林黛玉与薛宝钗相貌不相上下!一个是风流剔透,一个是温婉端庄。两个都是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奇女子!黛玉感性,任性,宝钗理性,智性!!林黛玉多愁善感,宝钗沉稳大方!黛玉从敌视宝钗到姐妺情深,惺惺相惜!是因为宝钗的大爱,包容,善良深深感染了她!宝钗真正体恤下人,真正为家族的腐败没落操心!宝钗同情下人,也同情黛玉的不幸!

宝钗送黛玉燕窝的一段经典对话,更是增进了彼此的姐妺情!

至于有人说宝钗抢黛玉的宝玉,更是无稽之谈。宝钗是真正肴望宝黛他们在一起!自己做个旁观者,祝福者!无奈世事难料,加上黛玉的任性和多愁多病的身,在贵妃和王夫人的眼里失分了!宝钗就这样躺着也中枪,被选为宝玉夫人!虽然宝钗一百个的不愿意,无奈家规与极等级压人!而妥协了!

林黛玉的爱是极端的爱,爱的辛苦,被爱的人也辛苦!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也注定长久不了!相反,宝钗的爱,外冷内热,给别人自由,这样的爱才是人们喜欢的!


云庐煮酒


如果说在贾宝玉眼中,薛宝钗尽管美貌,雪白的臂膀也吸引过他,博学多才也使他称为"一字师",但是终究比不过林黛玉与他的思想契合,互相认为"是个知巳"。无论宝钗如何完美,当然比不过林黛玉。

但题主的问题显然不是只问贾宝玉对两个人的看法,这就有点难度了,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拥黛和拥钗两派一直不停争论,甚至老拳相向,那么两人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家世、容貌、才学。

家世是外在条件,但在封建社会也是必定考虑的条件。黛玉家四世列候、父亲探花出身,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如果活着,要比薛家高的多,但死了,又无爵位继承,黛玉就是个平民,且为丧母长女,五不娶的第一位。薛家是逐渐破败的商人,如讲家世,黛玉略小胜。

容貌二人都很美丽,一似杨妃,一如西施。

才学,宝钗基础厚重、博学,黛玉灵动,意境超人。不分上下。

但身体黛玉比不了宝钗。

二、为人处事。

管理能力。两个人的丫环对主子都很忠心,所在院子也平静无事,但宝钗参与过薛家和大观园的管理,并且对奖金分配制度提出建议。并在大观园建立了自己的人脉网,对大观园特别是怡红院中的丫环性情品德大都了解。这是黛玉远不能及的。

三、真与假。

林黛玉喜怒笑骂由心、与别人斗嘴,与宝玉呕气、吵架也是全无遮掩,就连读西厢、牡丹亭也会带出幌子来,叫人抓住把柄。

对她喜欢的人满腔热情,香菱学诗,宝琴、岫烟的来往,俱是真心,甚至对宝钗最后也是全心全意。

而宝钗在生活表现中你不知她是真还是假。除了偶尔对宝玉的真情流露这种极不淑女的作法和被称为杨妃时的恼羞成怒外,薛姑娘对外永远是淑女典范,说她喜欢湘云,在抄查大观园后一弃了之,说救香菱,在她要学诗时却讽刺她得陇望蜀,问她喜欢什么,却说别人喜欢的。如果说她隨分从时,自云守拙,她却时时摆出一副卫道者和先生的架势去教训別人,对自己不守礼法的事永不提一字。说她在贾府做客,却在人家后院罗织了那么大一张关系网。为了金玉良缘真是煞费苦心。

不管薛宝钗如何优秀,在做人的"真情、真心、真我"上,她永远不能超越林黛玉。


旁观者岚


问这个问题的人,大概不大懂什么是爱情。

爱情的最高境界,叫做灵魂知己,叫做心心相印,叫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所有这些,都指向内心的贴合,而不是外在的条件。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灵魂知己式的爱情。而他对于薛宝钗,只是一种尊重。

(参见我之前的回答:《如何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贾宝玉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是怎样的?》)

薛宝钗是个情商高、人缘好、八面玲珑的女孩子,进了贾府以后,很快赢得了上上下下不少人的喜欢。相比之下,清高自傲、伶牙俐齿的林黛玉就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人缘自然也比不上宝钗。

但是宝玉和黛玉从小一块长大,彼此熟悉,渐渐地有了心灵默契。宝玉是贾府里尊贵的宝二爷,但是个性却有些与众不同,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一种“痴”。常人热衷的仕途经济他不爱,他就喜欢整天混迹年轻姐妹之间,吟诗作对,赏花弄草,乍一看,就是典型胸无大志的纨绔男。

但是黛玉懂他。黛玉和宝玉一样,也有着与常人格格不入的性格,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黛玉也对俗世虚荣不屑一顾,只有真情能够打动她。宝玉和黛玉,其实都是那个环境里的“异类”,别人难以理解,他们彼此却心灵相通,追求的都是不容于俗世的理想。

就像落入地球的两个外星人,宝玉和黛玉彼此都有一种遇见同类的欣喜,这就是爱情的萌芽。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就明确写出两人情窦初开时,彼此不确定心意的患得患失: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

写宝玉,用了“下流痴病”“邪书僻传”这样的词语,写黛玉,也用了“有些痴病”这样的词,其实中心意思就是:俩人都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人,但是互相心生爱慕。

到了第三十二回,黛玉无意中听到宝玉在湘云面前称赞黛玉,于是明白了两人确实是知己:

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这一段固然敲定了俩人的“知己”关系,但同时也说明两人的志向是与常人不同的。一般人都热衷的仕途经济,在宝玉这里是“混账话”,而黛玉听了,引为知己。<strong>

两个同是“异类”的人,成为知己爱人,这样的爱情,比一般人的更为深刻。因为人一般都害怕孤独,而“异类”者,平时在人群中难以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对身边的知己伴侣,依赖更深。

一旦确认是灵魂知己,这样的爱情几乎是牢不可破的。总有人怀疑宝黛爱情的纯度,觉得宝玉那样多情的人,不可能只爱黛玉,那是不懂灵魂知己的力量。毕竟,这种程度的爱情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人一生都遇不上。

但是遇不上,就怀疑这种爱情的存在,只能说见识不够,眼界太窄。

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内心的吸引,价值观的一致,相处时充满默契的愉悦。这样的爱情与外在条件无关,我们常常见到两个看起来“不匹配”的人,却彼此相爱,那很可能是他们内心的共鸣,是外人所不了解的。

普通人没有这种际遇,到了婚恋阶段,便只好摆出条件来一一匹配。这其实不是爱情,但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爱情。于是总有人疑惑,为什么条件那么优秀的人,得不到爱情。或者为什么条件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还能有人爱。——爱情是内心的相互交付,跟外在条件优秀不优秀没关系。

本身条件优秀的人,确实比较容易吸引人。很多人就把这种表浅的吸引误解为爱情,正如薛宝钗相貌好、性格好、有才华、有能力,宝玉也常常会被她某些时候的风姿所吸引,正如我们在街上看到俊男美女都忍不住多看两眼一样。那其实不是爱情,如果据此以为宝玉是会爱上宝钗的,误会就大了。

为什么宝玉不可能爱上宝钗呢?因为宝钗和黛玉完全是两类人,宝钗恰好是热衷仕途经济的人,也就是宝玉最厌恶的那种说“混账话”的人。宝玉有了黛玉这个知己,对宝钗只能是尊重,不可能产生爱意——因为内心的疏离。

黛玉本身的条件也很好,很多方面不输宝钗。那贾宝玉爱上林黛玉,会不会跟她的条件有关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宝玉说得很明白,林妹妹如果也说混账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宝玉黛玉相爱,是内心的吸引。看不到这一点,只执拗于宝钗条件优秀,不明白为什么比不过黛玉,那就是走入误区,缘木求鱼了。

不是同类就不是同类,怎么比呢?硬要这样比,就是找错了坐标系。如果放在大众主流人群,宝钗显然更受欢迎,人缘更好。黛玉如果要在这里找存在感,也会失败,到时题目就该改成“林黛玉长相不差,文采不差,为何始终比不过薛宝钗”了。

没有谁比不过谁,找准自己的位置最重要。鱼就应该在水里游,鸟就应该在天空飞。宝钗就不要向宝玉寻求无望的爱情,黛玉也不要向大众索取世俗的掌声。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